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合并抑郁为临床常见的双心疾病,中医“形神同调”的理念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心脾相关”理论,从心脾母子相生、阴阳相承、气血相济、神志相合等理论出发,以中医藏象、气血理论为支撑,对冠心病合并抑郁的病机进行了探讨,提出心脾气虚为疾病发病的内在基础,痰、瘀、郁为疾病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虚、痰、瘀、郁互结是疾病发病的关键病机,在治疗上强调调脾护心、痰瘀并治、气血同调,倡导因时制宜,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从心脾论治老年性痴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年性痴呆是老年期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其病因病机尚未明确,治疗上缺乏确切的疗法。文章从心脾与痴呆的关系人手,认为心脾与脑在生理病理上存在着相关性,以补益心脾法为主治疗老年性痴呆,能改善患者的躯体症状,延缓智力衰退。为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脾虚痰湿证是胸痹较为常见的证型,本文从心脾的生理病理特点出发,对胸痹脾虚痰湿证的病因病机特点、证候特征、治疗法则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4.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炎-癌转化过程中的重要病理阶段,CAG的发生与心、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心脾相关理论提示心、脾二脏可通过经络相通,存在母子相依、气血互生关系,同时在病理机制上相互制约。CAG发病特点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脾胃亏虚,心火乘脾、情志失调为发病的重要病机,故CAG的临床辨治应相参心脾相关理论,重视补虚固本、清心养胃、调畅情志等治疗原则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胸痹心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患,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更趋于年轻化,因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胸痹心痛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标实有血瘀、寒凝、痰浊、气滞,而临床中以痰浊血瘀较为多见。目前冠心病的治疗,人们往往重视活血化瘀,而忽视化痰的重要作用。文献综述分析近5800例冠心病的治疗用药,发现处方中出现频率在15次以上的前10味中药中活血化瘀药占了7味,而无化痰之品。在已上市的中成药里更少见到以活血化痰为主组方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通过大量临床观察表明,痰瘀互结是引发冠心病的重要机制,并贯穿于冠心病的整个病理过程,因此痰瘀互结致脉络瘀阻,血行涩滞是冠心病发病的关键。运用活血化痰法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常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为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现代医学尚无特效药物,中医药辨证论治ASD研究日益增多且疗效可靠。心脾两脏为ASD辨证论治主要脏腑,而目前尚缺乏深入的中医机制分析。为探析ASD核心症状与心脾两脏的关系,本文针对性探讨心脾两脏在ASD核心症状形成中的中医理论渊源,从中医角度明确心脾两脏在ASD社会交流、交往障碍及行为异常刻板症状两大核心症状出现及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针对社会交流、交往障碍,基于心脾两脏功能、藏象理论、经络归属、经典论述提出并阐释ASD儿童语言问题、首责于心;有闻未应、脾意不充;孤僻自封、思伤心脾;脾运失职、心失所养、痰浊内生的中医心脾论机制。针对ASD儿童行为异常刻板症状产生机制,提出并阐释了脾常不足,运化失职,心神失养,心脾俱伤,心神不足而至刻板怪证连连的中医机理。通过对中医理论的剖析挖掘,为ASD从心脾论治探索理论依据,以期初步构建中医心脾两虚辨证论治ASD理论框架,为ASD中医辨证论治提供理论参考。从心脾辨证论治ASD具有雄厚的中医理论基础支撑,理法方药完备,可能是未来中医药治疗ASD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田芬兰教授认为,心衰病多因痰饮、瘀血、水湿所致,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但尤其以脾脏关系更为重要,治疗常常从脾论证,并且兼顾从心治疗,用一些温补心脾之阳的药物来达到温阳利水的效果,同时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酌加养阴之品。  相似文献   

9.
临证观察发现儿童抑郁症的病位主要在心、脾两脏,其病机之本为心脾两虚,标为肝郁痰阻.在儿童抑郁症的治疗上,基于小儿稚阴稚阳、心常有余之相对有余和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以及心主神明、脾藏营、营舍意的中医理论,运用补益心脾法,并佐以少量疏肝化痰药,临证以补益心脾,解郁化痰之养心解郁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并配合心理疏导,临...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从肺论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毅 《山东中医杂志》1998,17(6):243-244
从理论和临床上探讨了冠心病从肺论治,认为心肺脏器相邻、经络相通,心主血与肺主气功能存在着密切关系;肺气失调、宗气内虚为冠心病的主要病机;用治肺调气法治疗冠心病,是对冠心病治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5,(11):2116-2118
冠心病中医称为胸痹,在临床甚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而情志是导致胸痹的关键因素,《证治准绳》载:夫心统性情,始由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脏乃应而虚矣。说明情志与心的关系密切。历代医书也多记载脑主神明,当脑神紊乱、情志改变,导致心的功能异常。文章基于传统中医的心脑相关理论,旨在探讨情志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基本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脾胃损伤为病机的关键,脾胃运化失常贯穿于冠心病发病和病程演变的全过程,其根本原因在于脾胃功能失调,调理脾胃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组慢性或间歇性的上消化道症状,以持续性或反复性的上腹部痛,餐后饱胀、疼痛,食欲不振,烧心、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临床综合征。2009年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1]中指出,FD属中医学"痞满"、"胃痛"、"积滞"范畴。笔者跟师在门诊及住院诊疗过程中发现应用中医药理论调畅情志对FD患者尽快  相似文献   

14.
肝主气机,体阴而用阳,能够调畅全身气机,促进气血运行,若肝气郁滞,则气血运行不畅,易致经脉瘀阻,故而肝主气机功能失常是脱疽病重要病机之所在,本文即以“肝主气机”立论,从脱疽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现代药理研究几个方面探讨从肝论治脱疽病。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其病位在心,其本在脾,其制在肾,正虚为主,标实为次。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其经脉于心相连,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指出心脾相关性论治冠心病的防治重点应在于饮食及情志两方面,应重视调理脾胃,节饮食,畅情志,气顺血行,人即安康。  相似文献   

16.
于睿教授认为冠心病病位在心,与脾胃关系密切,应依整体观念,见心之病不独治心,辨证施治,方可收效。脾胃与心经脉相互络属,五行母子相系,功能密切相关。脾胃功能失调,经过一系列病理改变所致"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是冠心病基本病机,提出脾病则五脏不安,胃病则脏腑失充;总结出益气健脾、疏肝理脾、补益心脾、温中散寒及化湿和胃等方法,从调理脾胃入手论治冠心病,并遣方用药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冠心病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上升,已发展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越来越多的临床观察发现,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冠心病患者因长久服药、年老体衰等因素易伴发忧思恼怒等不良情绪,而此不良情绪将加重疾病的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亦认为情志内伤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因素,遂在治疗冠心病时尝试从情志方面入手,在使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情志疗法。薛一涛教授善用情志疗法治疗冠心病,重视患者情绪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综合运用中医情志理论进行辨证论治,以行气化痰、活血化瘀、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等方法综合治疗冠心病。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心脾相关理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光明  邹旭  林晓忠 《新中医》2007,39(11):94-95
心脾相关理论肇始甚早,且代有阐发,日臻完善。笔者仅就《黄帝内经》中的心脾相关理论作一浅析。1生理基础相关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理上生克制化,病理上相互乘侮。对心与脾胃的密切关系,《内经》中有详论。其一,经脉关系。如《灵枢·经脉》曰:  相似文献   

19.
李敬林教授认为冠心病主要由六淫侵袭、年老体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引起,饮食不节与冠心病关系密切。提出从瘀、痰入手,盖其本虚标实,标是痰瘀,本为脾胃功能失常;恣食肥甘厚味、生冷辛辣、饮酒过度等导致脾胃受损,是胸痹发病的重要原因。从整体着眼,时、地、病、人、症相互结合,综合多年行医经验,以健脾和胃,强心通络为主要治疗大法,采用百合乌药丹参饮治疗冠心病,随症加减,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的五脏相关论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五脏相关学说是邓铁涛教授在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医生理、病理观,是中医整体观念在脏象学说中的具体体现。人体以五脏为核心,以五脏相互间的生理病理联系为疾病发生发展及表现的内在基础,每一种疾病都是五脏相关的局部体现。冠心病的病位在心,病机为气血阴阳失调,痰瘀痹阻心脉,与其它四脏生理病理及病证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