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黎  蒋阳昆  林海  张红星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2):1709-1711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证的临床特征及其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83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按中医证候分型,其中41例为痰瘀证,42例为非痰瘀证,以健康体检的50例受检者作为对照,两组年龄和性别构成匹配。结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证组谷丙转氨酶、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脂联素、胰岛素抵抗指标均显著高于非痰瘀证组及健康对照组,痰瘀证及非痰瘀证组间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瘦素水平无显著差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证组合并代谢综合征显著高于非痰瘀证组及健康对照组(51.2%VS38.1%VS8%),合并中心性肥胖者亦高于非痰瘀证组及健康对照组(70.7%VS61.9%VS26%)。提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证的病理本质是痰凝及血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证患者临床特征表现为糖脂代谢紊乱,脂联素、谷丙转氨酶、胰岛素抵抗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水平均较非痰瘀证升高,存在明显的代谢综合征各组分集聚的特征,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2.
徐洪涛  袁成业  肖香群 《光明中医》2014,29(11):2392-239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其中肝纤维化是一切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学基础.中医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是由于肝失疏泄,脾失运化,而致痰浊内生,气血痰瘀相互搏结,瘀阻肝络.因此肝脾脏功能失调是本病病机的关键,痰湿、瘀血是本病的基本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祛瘀化痰方,两组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记录其临床疗效。结果两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互结证患者经上述相应药物保守治疗后,研究组获得较对照组更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其中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89%(P0.05)。结论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互结证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有利于保障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脂肝消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效果。方法:78例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用脂肝消(荷叶12 g,丹参15 g,虎杖10 g,葛根10 g,姜黄10 g,泽泻15 g,鸡骨草10 g,决明子12 g,绞股蓝12 g,绿茶6 g)治疗。结果:痊愈17例,显效32例,有效2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8%。结论:脂肝消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性肝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介绍高月求教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经验。认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位在肝,病机关键是脾失健运、痰浊沉积,久病及肾,终成脾肾亏虚、痰瘀互结之证,治疗时倡导从脾论治。临证以自拟方参葛方加减,配合饮食结构调整及运动指导等治疗,标本兼顾,疗效满意。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6.
通过中医古今文献研究和现代临床总结,探讨痰瘀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发展的关系,提出饮食不节是促成NAFLD的始发因素,脾虚失运是形成NAFLD的关键,痰瘀互结、蓄积于肝是NAFLD的病机核心,痰瘀同治是NAFLD的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党中勤教授长期临床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收集门诊及住院病例,对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病人进行定期随访、宣传健康教育,进行整理并总结导师临床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经验。结论党中勤教授认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始发因素是饮食不节,关键是脾虚失运,主要病机是痰瘀互结,治疗本病的基本治法是痰瘀同治。  相似文献   

8.
酒精性肝病中医病机复杂,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出发点,提出痰瘀互结为酒精性肝病的主要病机之一.其中痰瘀作为酒精性肝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与致病因素,在酒精性肝病发病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痰瘀互结贯穿于酒精性肝病病程始终,痰瘀兼化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中国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膳食构成也随着产生了较大的改变,受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率持续上升,逐渐呈现出低龄化趋势。查阅近年关于中医药治疗NAFLD的相关文献资料后发现,目前业内临床学者大多认可痰瘀互结既是NAFLD的重要证型,也是本病的基本病机。结合NAFLD痰瘀互结的理论渊源、生物学研究基础、临床研究及因机证治等几个方面阐述NAFLD的中医研究进展,以期为NAFLD临床诊治提供思路,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调脂益肝茶治疗痰瘀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疗效。方法 56例痰瘀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组28例,给予调脂益肝茶,疗程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临床症状、肝功能、血脂、肝脏彩超和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9%,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肝功能、血脂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调脂益肝茶治疗痰瘀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疗效好,且经济方便。  相似文献   

11.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伤因素所导致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为特征的综合征。部分会进一步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1])。王绪霖教授强调脾肾两虚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基本病机,运用益肾健脾、涤痰软坚散结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甚佳,现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属中医"肝痞""胁痛""积证"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脾肾两虚、标实为  相似文献   

12.
刘艳红  顾勤 《吉林中医药》2008,28(12):879-88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脂肪肝的一种,病机多认为是肝郁脾虚、湿热内蕴、气滞血瘀、痰瘀互结.最终痹阻肝脏脉络导致脂肪肝,痰、湿、瘀等为病机之关键.中医药治疗运用辨证论治理论,或单味中药,或专方专药,或经典古方加减,或自拟方药运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合并高脂血症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痰瘀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上运用痰瘀理论辨治NAFLD合并高脂血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从痰瘀理论分析NAFLD的根本病机及在痰瘀理论指导下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生活条件及习惯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作为非感染性肝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病临床症状少且无明显特异性,给中医四诊信息收集、病机分析及证型判定带来困难,中医诊治建立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湿、热、痰、浊、瘀等病理因素特点、联系及鉴别要点,分析本病正虚与邪实的阶段性特征及病理性质演变,理清病位脏腑,尤其是本病中肝与脾、肾、肺的关系,系统阐述本病病机特点,以期优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15.
刘炜 《江苏中医药》2012,44(2):22-23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尿酸(UA)的相关性.方法:对162 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所有患者均在药物干预前检测UA 值,同时选取50 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UA 水平依据中医证型依次为痰瘀互结型>湿热蕴结型>湿浊内停型>肝郁脾虚型>健康对照组,各型相互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情程度依肝郁脾虚型、湿浊内停型、湿热蕴结型、痰瘀互结型的顺序逐次加重,UA 水平也依此顺序逐渐升高,与UA 水平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情程度呈正相关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从痰瘀学说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辨治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灿立  张龙江 《新中医》2007,39(11):5-6
从痰瘀学说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辨证论治思路进行探讨。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因系饮食失调,或感受湿热疫毒,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病位在肝,与脾、胃、肾等脏腑密切相关。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而最终形成痰瘀互结,闭阻肝脏脉络。治疗应以活血化痰为根本大法,或以治痰为主,或以治瘀为主,或痰瘀同治,又或从脾论治,或从肝论治,或肝脾肾同调。  相似文献   

1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过食肥甘和情志不遂为基本病因,其病位在肝脾,以肝郁脾虚为本,痰/浊、湿、瘀为标,治疗以调肝理脾为治疗大法。文章以20多位名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经验为基础,简述了各位名医从调肝理脾论治本病的临床策略和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率日益增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健康问题。脂毒性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重要发病环节,其既可激活巨噬细胞向促炎表型极化,产生肝脏炎症,还可诱导肝细胞线粒体损伤,介导肝细胞凋亡,并对器官或系统产生毒性损伤。中医学认为痰瘀互结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重要病机之一,临床以化痰祛瘀为主要治法。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痰浊瘀血致病与脂毒性发病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疾病进展、生物学基础、治则治法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但两者之间的关系无明确实验证据,故从痰瘀理论角度阐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痰瘀互结证候及与脂毒性的关系,以期为今后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痰"乃因津液停滞不行所致,其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痰来自于津,瘀本源于血,生理上津血同源,病理上则可见因痰致瘀、因瘀致痰、痰瘀同病.慢性肾脏疾病虽多以虚证为主,但常虚中夹实,其中不乏痰瘀致病者.  相似文献   

20.
论痰瘀同源     
近年明确提出的一新理论观"痰瘀同源"学说,是在阐发古典医经基础上的独特创见,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和运用。笔者对痰瘀同源学说遵照津血同源-痰瘀同源-痰瘀相关-痰瘀同病-痰瘀同治这一线索加以论述,探讨其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