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人参皂苷Rg1,Rh1对树突状细胞 (DC)刺激T细胞增殖及其对IL 2与PHA激活的杀伤细胞 (DC LPAK)对人乳头瘤细胞及L92 9细胞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鉴定DC ,用MTT法检测Rg1及Rh1对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用中性红摄入比色法观察DC LPAK的杀伤活性。结果 :T :DC为 10 :1及 2 5 :1时 ,仅Rg110 0 μg ml能促进T细胞增殖 (P <0 0 5 ) ,而Rh110 0 μg ml则抑制T细胞增殖 (P <0 0 1) ,同剂量的Rg1及Rh1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0 0 1) ;T :DC为 10 :1时 ,Rh110 μg ml抑制T细胞增殖 ,而在T :DC为 2 5 :1时则表现为促增殖作用 (P <0 0 5 )。T :DC为 5 0 :1时 ,各加药组对T细胞增殖均无作用。Rg1及Rh1均能促进DC LPAK对乳头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在对L92 9杀伤实验中 ,效靶比为 5 :1时 ,Rg1各剂量均能显著促进DC LPAK的杀伤活性 (P <0 0 1~ 0 0 5 ) ,而Rh1仅中剂量能提高DC LPAK的杀伤活力 (P <0 0 5 )。结论 :Rg1可增强DC刺激T细胞增殖及DC LPAK杀伤肿瘤的细胞能力。Rh1的作用则与其剂量范围及细胞比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人参皂苷Rg1和Rh1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g1和Rh1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功能的影响。方法:用ELISA法检测人参皂苷Rg1及Rh1对DC的IL-12p40蛋白产生量的影响,用RT-PCR检测人参皂苷Rg1及Rh1对DCIL-12p40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用中性红吞噬法检测人参皂苷Rg1及Rh1对DC-LPAK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ELISA结果表明,Rg1和Rh1各剂量组均能显著提高DCIL-12p40蛋白的产量。与对照组相比,Rg11mg/L及Rh1100mg/L可明显增加DCIL-12p40mRNA的转录,与其蛋白表达相一致。Rg1及Rh1均能促进DC-LPAK对乳头瘤细胞的杀伤能力;在对L929杀伤实验中,效靶比为5∶1时,Rg1各剂量均能显著促进DC-LPAK的杀伤活性(P<0.01,P<0.05),而Rh1仅中剂量能提高DC-LPAK的杀伤活力(P<0.05)。结论:Rg1和Rh1通过增强IL-12p40mRNA的表达来增加其蛋白的产量。并且,由于IL-12产量的增加从而增强了DC-LPAK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相似文献   

3.
GM-CSF和TNF对人血树突状细胞抗肿瘤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了新鲜分离和经体外培养 36h的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 0和DC 36 ,在GM CSF或TNF作用下 ,辅助淋巴因子和PHA激活的杀伤细胞 (LPAK )体外杀伤人肝癌细胞株BEL 740 2的影响。实验在BEL 740 2、LPAK和DC (DC 0或DC 36 )相混合的基本条件下 ,分别添加GM CSF (5 0 0u/ml,10 0u/ml)或TNF (5 0 0 0u/ml,5 0 0u/ml) ,温育 48h后用中性红比色法检测细胞毒活性。结果显示 ,加入GM CSF各组的细胞毒活性明显增高 (P <0 0 1) ,并在浓度为 10 0u/ml时达到最大效应。加入TNF各组的细胞毒活性也明显增高 (P <0 0 1) ,但存在着剂量依赖关系。DC 36各组与相应的DC 0组比较 ,细胞毒活性明显增高 (P <0 0 1)。表明新鲜分离的DC经 36h培养后 ,其辅助的抗肿瘤活性明显增强 ,与GM CSF和TNF也有更大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离体实验初探人参皂甙Rg1的肠内菌代谢产物Rh1对正常小鼠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并比较二者的差异.方法用MTT比色法测定脾脏T、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用中性红比色法测定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用Griess法测定腹腔巨噬细胞释放NO的能力.Rh1与Rg1的终浓度分别为0.1mg/L、1mg/L、10mg/L.结果(1)Rh1在低、中、高浓度对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均有直接的促进作用(P<0.05或P<0.01),各浓度Rg1仅有促进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的趋势,无明显差异.二者相比,低、中、高浓度Rh1的作用均比同浓度Rg1强(P<0.05或P<0.01).(2)3种浓度的Rh1对Con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呈浓度依赖性抑制,且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Rg1只在高浓度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低、中浓度Rg1虽有作用趋势,但无明显差异.二者相比,Rh1的抑制作用均比同浓度Rg1强.(3)Rh1与Rg1对LPS诱导的B淋巴细胞增殖均无明显作用.(4)不同浓度的Rh1与Rg1均能显著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P<0.01或P<0.01),二者相比,Rh1的作用均比相应浓度的Rg1弱,且中、高浓度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5)Rh1在低、中浓度能促进腹腔巨噬细胞产生NO,Rg1在各个浓度均有此作用(P<0.01或P<0.01).结论Rh1能够直接促进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能够下调ConA诱导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且作用均比Rg1强,Rh1还能明显提高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促进NO的释放,结果提示Rg1对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其肠内菌代谢产物Rh1入血后直接对T、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和Rh1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表面分子CD25、HLA-DR、CD44、ICAM-1、CD11c及E-sclectin表达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Rg1和Rh1分别加入成熟DC中,刺激一定时间后,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并用图像分析法分析结果。结果:除E-selectin外,Rg1和Rh1均可不同程度地促进HLA—DR、CD25、CD11c、CD44和ICAM-1的表达。结论:Rg1、Rh1可增强DC表面促进T细胞活化的第一、二类信号系统分子的表达,提高其抗原递呈能力,并促进DC—T细胞簇的形成而活化初始T细胞。  相似文献   

6.
<正> 本实验比较观察了新鲜分离和经体外培养36小时的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0和DC-36,在GM-CSF和TNF作用下,对淋巴因子和PHA激活的杀伤细胞LPAK体外杀伤人肝癌细胞林BEL-7402的影响.实验分为DC-O和DC-3两大组,每一大组又分为LPAK+DC(DC-O或DC-36,下同)组,LPAK+DC+GM-CSF(500u/ml,100u/ml)组和LPAK+DC+TNF(5000u/ml,500,u/ml)组,各组均采用LPAK:BEL-7420为5:1和10:1两种效靶比,培养48小时后用中性红摄人比色法检测LPA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显示,加入GM-CSF各组的细胞毒活性明显增高(P<0.01),在浓度为100u/ml时已达到最大效应,提高浓度并无意义(P>0.05).加入TNF各组的细胞毒活性也明显提高(P<0.01),但活性随剂量增大而增强(P<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Balb/c小鼠骨髓瘤SP2/0细胞冻融裂解物上清对SP2/0凋亡细胞负载的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的成熟、生物学特性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小鼠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介素4(IL-4)诱导骨髓来源的DC, 100Gyγ射线辐照诱导SP2/0细胞凋亡, 与未成熟DC共育16-20h;SP2/0细胞冻融裂解物上清和脂多糖(LPS)分别作用于DC48h。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分析DC表型;[3H]-TdR掺入试验和[51Cr]释放试验测定DC刺激T细胞增殖和细胞杀伤效应。采用腹股沟皮下DC主动免疫治疗SP2/0荷瘤小鼠, 每间隔14d治疗1次, 共3个疗程, 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及小鼠生存期。结果:(1)经SP2/0冻融裂解物上清和脂多糖(LPS)诱导凋亡肿瘤细胞负载的DC高表达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和MHC-Ⅱ分子, 但抗原摄取能力均下降;(2)SP2/0冻融裂解物上清组和LPS组DC体外刺激T细胞增殖和激活CTL能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3)经SP2/0冻融裂解物上清组主动免疫治疗小鼠存活期长于其它各组(P<0.05)。结论:小鼠SP2/0细胞冻融裂解物上清可诱导凋亡细胞负载的树突状细胞成熟, 能够刺激T细胞增殖和激发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 主动免疫治疗可激发荷瘤小鼠体内有效的肿瘤特异性免疫力, 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香加皮羽扇豆烷乙酸酯(CPLA)对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香加皮羽扇豆烷乙酸酯(CPLA)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分化成熟及免疫活性的影响。方法:从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与细胞因子GM—CSF、IL-4共培养,于第5天加入DC的促成熟刺激剂TNF-α(阳性对照组)或CPLA。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DC的形态;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成熟DC的表面标志CD1a、CD83、CD80和CD86的表达情况;用ELISA检测DC培养上清中IL-12和IFN-γ的含量;用MTT法测定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培养10d后,经CPLA刺激的PBMC呈现出典型DC的形态学特征;成熟DC的特征性表面分子CD1a、CD83、CD80和CD86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P〈0.05);细胞培养上清中IL-12和IFN-γ含量明显增高(P〈0.05);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增强(P〈0.05)。结论:CPLA可诱导PBMC来源的DC分化成熟,并可促进其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强DC的免疫调节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对中波紫外线(UVB)辐射后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经细胞因子诱导DC成熟后,再使用不同剂量的UVB照射DC,将经EGCG处理或未处理的DC与淋巴细胞进行混合培养,72h后用MTF法检测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用流式细胞术分析DC表面CDS0、CD86、HLA-DR、CD40分子表达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DC培养24h后上清液中IL-10及IL-12分泌水平。结果UVB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并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使用浓度为200μg/ml的EGCG处理DC后,各剂量组UVB所致的免疫抑制作用均可得到部分改善,与单纯照光组相比,UVB+EGCG组的抑制率分别比同剂量UVB组减少了60.0%、60.4%、59.2%、40.8%及12.2%,当EGCG浓度大于100μg/ml时,EGCG对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有促进作用;UVB照射对DCIL-12及IL-10因子的分泌未有显著影响,经EGCG处理并照射UVB的DCIL-12分泌水平显著降低,但IL-10分泌水平显著提高(P〈0.05)。结论 EGCG具有调节中波紫外线辐射后DC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其作用与促进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及影响其IL-12及IL-10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是否对树突状细胞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用MACS(magnetic cell sorting)从BALB/c小鼠静息T细胞分离纯化CD4^+CD25^+T细胞,体外细胞增殖实验观察其对CD4^+CD25^+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GM-CSF/IL-4培养自体小鼠骨髓来源DC,FACS(fluorescence-activated cell sorting)鉴定其表面分子特性;以CD3/CD28单克隆抗体活化CD4^+CD25^+调节性T细胞,FACS体外杀伤实验研究其对自体DC的调节作用,并观察穿孔素抑制剂EGTA对上述作用的影响。结果 用MACS法成功分离出CD4^+CD25^+T细胞,纯度可达98%,特异性表达而Faxp3基因,能明显抑制CD4^+CD25^+T细胞的体外增殖;骨髓来源的DC表达CDllc、MHCⅡ及少量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FACS体外杀伤实验证实以CD3/CD28抗体体外活化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自体DC有显著杀伤作用(P〈0.05),穿孔素抑制剂EGTA能部分抑制该杀伤效应(P〈0.05)。结论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通过杀伤作用对自体DC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穿孔素/颗粒酶杀伤途径可能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过糖基化修饰改造过的肿瘤相关糖抗原冲击树突状细胞(DC)制备的DC疫苗特异性抗骨髓瘤作用。方法:采用化学方法及肿瘤细胞的生物工程法使骨髓瘤细胞表达新肿瘤相关抗原N-丙酰多聚唾液酸(NPrPSA);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采用GM—CSF/IFN-α及TNF-α从MM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培养DC。然后用表达新抗原的肿瘤细胞冲击DC制备DC疫苗,将其刺激T细胞后,通过LDH释放法观察其对骨髓瘤细胞的杀伤效力,并采用ELISA法测定了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FN-γ的能力。结果:糖基化修饰的CD138^+Npr—DC组LDH释放率较CD138^+未修饰DC组明显增高(P〈0.01)。CD138^+Npr—DC组T细胞分泌IFN-γ与CD138^+未修饰DC组相比亦明显增加(P〈0.05),而CD138^+Npr—DC组与CD138^-未修饰DC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基化修饰的DC疫苗可以有效地激活Th1细胞免疫应答,分泌高水平的细胞因子IFN-γ;可诱导出较普通DC疫苗更明显的抗骨髓瘤作用,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抑制性T淋巴细胞的控制作用。方法:用ELISA法,细胞生物活性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结果:(1)病人CD8^ T细胞对抗原递呈的抑制作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病人CD4^ CD45RA^ T细胞对B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的抑制作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3)病人CD8^ T细胞对嗜酸性粒细胞产生ECP的抑制作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健康人CD8^ 与CD4^ T细胞之间凋亡现象差别明显(P<0.05),而哮喘病人无此差别,结论:支气管哮喘发病过程中抑制性T淋巴细胞表现出抑制功能的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IL-23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DC)负载癌细胞抗原后诱导的免疫应答对小鼠胰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克隆并构建IL-23基因真核双表达载体,转染DC并负载肿瘤抗原后制备成疫苗。观察各组脾脏T淋巴细胞IFN-γ和IL-4的分泌量以及DC诱导的CTLs对胰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基因测序证实IL-23基因克隆及双表达载体构建成功,转染后DC对共刺激分子MHC-Ⅰ和MHC-Ⅱ的表达增强。接种IL-23修饰DC疫苗后小鼠的免疫防御能力显著增强;DC介导的免疫应答促进了IFN-γ生成型Thl细胞的产生,IL-23转染组IFN-γ的分泌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IL-23转染组T细胞对抑制性细胞因子IL-4的分泌减少,与DC疫苗组和IL-23D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转染的DC疫苗在体内诱导出高水平的CTLs活性(P〈0.05)。结论:IL-23使DC抗原递呈能力更强,IL-23修饰DC疫苗可强化宿主针对特异肿瘤的CTLs免疫应答,使宿主不仅产生防御性免疫反应而且增强自动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结核杆菌抗原(Mtb-Ag)再刺激活化的人γδT细胞凋亡模型;应用信号分子阻断剂观察p38及PI3K信号传导途径在Mtb-Ag再刺激诱导γδT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用3种浓度Mtb-Ag分别再刺激培养15~25天的Mtb-Ag激活的人T细胞(MtbAT)24小时后,应用Annexin-V-FITC/PI染色流式细胞术(FCM)检测γδT细胞凋亡;用Mtb-Ag(10.0μg/ml)分别再刺激MtbAT3、6、12和24小时后,观察γδT细胞凋亡情况;预先用SB203580(p38途径抑制剂)及LY294002(PI3K途径抑制剂)分别处理MtbAT60分钟,观察Mtb-Ag(10.0μg/m1)再刺激3小时后γδT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0.0和20.0μg/ml MtbAg均显著诱导γδT细胞凋亡(P〈0.01),凋亡细胞比例分别增加35.63%及38.83%,且此二种浓度MtbAg在诱导γδT细胞凋亡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10.0μg/ml Mtb-Ag再刺激MtbAT3、6、12和24小时均可显著诱导γδT细胞凋亡(P〈0.01),凋亡细胞比例在44.21%~51.76%之间;且Mtb-Ag再刺激MtbAT3小时实验组与再刺激MtbAT 24小时实验组相比,在诱导γδT细胞凋亡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后者的凋亡细胞比例仅比前者增加7.55%;Mtb-Ag再刺激诱导γδT细胞凋亡可被SB203580(80.0μmol/L)及LY294002(10.0μmol/L)抑制,凋亡抑制率分别为91.6%及43.1%。结论:采用Mtb-Ag(10.0μg/m1)再刺激活化的γδT细胞3小时的方法,可建立Mtb-Ag再刺激活化的人γδT细胞凋亡模型;信号分子阻断剂的实验证明,p38途径及PI3K途径均参与了Mtb-Ag再刺激已活化γδT细胞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15.
尿酸对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尿酸(UA)对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成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来源的DC,使用GM-CSF、IL-4、LPS,并加入UA诱导培养DC。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BMDCs细胞表面分子表达,用MTT法检测BMDCs与同基因小鼠T淋巴细胞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ELISA法测定DC培养上清IL-12的水平。结果:通过鉴定体外成功诱导培养出BMDCs。尿酸浓度为400mg/L或200 mg/L时能增强DC细胞表面CD11c、CD83、CD86、IA/IE分子表达率;提高IL-12分泌水平(P<0.05); DC与T淋巴细胞比例分别为5∶1、10∶1、20∶1时,能增强DC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P<0.05);尿酸浓度为70 mg/L时,细胞表面分子表达、IL-12分泌水平、刺激T细胞增殖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对体外培养诱导扩增的BMDCs, UA可促进分化与成熟,提高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增强其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和IL-12分泌水平。UA的作用与浓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探索脐血树突状细胞 (DC)在γ干扰素 (IFN γ )及细菌脂多糖 (LPS )激活前后对肿瘤细胞杀伤活性的差异。分离健康脐血单核细胞 ,用重组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 )、白介素 4 (IL 4 )和α肿瘤坏死因子α (TNF α )诱导为DC。于诱导第11天在合成培养基中加入LPS或IFN γ继续培养 12h ,将其激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改变 ,以明确LPS或IFN γ对DC的不同刺激作用 ;同时 ,以恶性血液病细胞株Jurkat及Daudi为靶细胞 ,以不同效靶比 (E∶T )与DC共同培养 18h ,采用51Cr释放试验检测DC激活前后抗肿瘤活性的差异。结果 (1)LPS及IFN γ可不同程度地上调DC表面CD86、CD80、CD83及CD1a的表达 ,尤以LPS刺激组明显 ;(2 )DC在未加刺激因子前能有效杀伤Jurkat细胞 ,在效靶比为 2 0∶1时 ,LPS或IFN γ可使其杀伤活性进一步提高至 5 0 0 %、 36 9% ,均与未加刺激因子前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P <0 0 2 5 ) ;(3)在效靶比为 2 0∶1时 ,LPS可使DC对Daudi的杀伤率提高至 19 8% (P <0 0 2 5 ) ,而未加刺激因子组及IFN γ刺激组DC对Daudi在任何效靶比均未显示明显的杀伤作用。LPS或IFN γ激活的脐血DC对Jurkat及Daudi细胞具有选择性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非免疫非肿瘤细胞中转染表达4-1BBL,并研究4-1BBL在调节淋巴细胞功能活性及抗肿瘤方面的作用和机制。方法:构建含有4-1BBL全长eDNA序列的表达质粒p4-1BBL,脂质体介导体外转染BHK细胞,G418筛选出阳性克隆,RT-PCR、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免疫印迹检测4-1BBL的表达,检测BHK细胞表达的4-1BBL对脾淋巴细胞增殖和杀伤活性的影响;建立小鼠H22肝细胞癌移植瘤模型,裸DNA肌肉注射法体内转染表达4-1BBL进行肿瘤治疗,检测肿瘤生长速度;另外,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分析瘤周组织中CD8^+T淋巴细胞。结果:BHK细胞转染表达的4-1BBL能够显著增强肿瘤抗原肽激活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和杀瘤活性(P〈0.01),并显著提高IL-2和IFN-γ表达水平(P〈0.01),同时增强非特异性免疫杀伤活性。肿瘤接种部位转染表达4-1BBL,瘤周组织中CD8^+T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1),肿瘤生长速率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空载体对照组(P〈0.01)。结论:在肿瘤微环境中的正常细胞转染表达4-1BBL,能够有效促进T细胞增殖及杀伤等功能活性,可望成为肿瘤免疫生物治疗的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ΔNp73α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DC)诱导的特异性抗乳腺癌免疫效应。方法:人脐带血细胞经GM-CSF、IL-4、TNF-α等细胞因子诱导培养DC,流式细胞仪(FCM)检测DC成熟前后CD1a、CD83的表达变化情况。脂质体法将pc DNA-HA/ΔNp73α转染至DC,经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情况。转染DC与自体T细胞共培养诱导特异性CTL。MTT法测定T细胞增殖能力;ELISA法检测IFN-γ的分泌水平;LDH释放法检测T细胞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杀伤作用。结果:DC诱导成熟后,CD1a表达约占56%,CD83约占74%,与未成熟DC(CD1a 19%,CD83 13%)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检测到DC-ΔNp73α组有一特异条带表达。DC-ΔNp73α组诱导的特异性CTL对MDA-MB-231杀伤作用高于DC组(P0.05),而且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增强,分泌IFN-γ的水平升高,与空载体DC-pc DNA组及DC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ΔNp73α转染DC制备的DC疫苗,具有显著诱导CTL杀伤乳腺癌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RGH患者血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PHA诱导淋巴细胞增殖,观测淋巴细胞诱导后的增殖能力,并测定细胞因子IL-2和IFN-γ血清浓度的变化;用LDH释放法测定NK和LAK细胞的杀伤活性,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GH患者对PH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下降(P<0.05);血清IL-2和IFN-γ水平也显著降低(P<0.01);NK和LAK细胞的杀伤活性亦明显降低(P<0.01)。结论:RGH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是其易复发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0.
SLE患者外周血中T、B细胞表面Fas和bcl—2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中T、B细胞表面Fas和bcl-2的表达水平及其与T、B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T、B细胞表面Fas和bcl-2的表达,并同时测定患者血中T、B细胞的凋亡。结果 ①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中B细胞及CD8T细胞表面bcl-2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分别为P<0.05)和P<0.01);CD4^ 及CD8^ T细胞表面Fas的表达高于正常人(分别为P<0.05和P<0.01);B细胞表面Fas的表达降低(P<0.01);CD4^ T细胞bcl-2的表达下降(P<0.01)。②活动期SLE患者血中B细胞的凋亡率明显下降,CD8^ T细胞数校正常对照组增加,CD4^ T细胞低于正常人(分别为:P<0.01、P<0.05和P<0.01)。结论 SLE患者体内淋巴细胞凋亡的异常与T、B细胞表面Fas和bcl-2基因的表达的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