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联合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HBV感染的孕妇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以2006年1月至2008年4月在本院就医的血清HBsAg阳性的60例孕妇及其分娩的60名新生儿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A、B两组:A组30例,替比夫定干预组,在孕晚期及产后口服替比夫定600mg/d,其所生婴儿出生后接受被动免疫及主动免疫预防;B组30例,为对照组,孕妇在孕期及产后不服用任何抗病毒药物,其所生婴儿出生后常规接受主、被动免疫(同A组)。两组婴儿均于出生后12个月时检测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与HBVDNA水平。结果在婴儿出生后12个月时,干预组HBsAg阳性率(3.3%)低于对照组(10.0%),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HBVDNA阳性率(3.3%)低于对照组(26.7%),抗-HBs阳性率(83.3%)高于对照组(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HBV感染的孕妇,在孕晚期口服替比夫定,新生儿出生时应用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可以加强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对慢性HBV感染孕妇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作用,有效预防婴儿HBV感染。  相似文献   

2.
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妊娠晚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HBsAg和HBeAg阳性,HBVDNA≥1×10^6copies/mL的孕妇120例,分为2组:替比夫定组(年龄23~36岁)和对照组(年龄24~37岁),每组60例。替比夫定组受试者自孕28周开始口服替比夫定600mg,1次/d,至分娩后1个月,对照组不服用替比夫定。观察替比夫定组受试者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检测2组受试者在孕28周、分娩时和产后6个月时血清HBVDNA水平;2组婴儿在出生后即刻和1月龄时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各200U;在出生即刻、1月龄和6月龄时肌内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各10μg。检测2组婴儿出生后24h、6月龄和1岁时血清HBsAg及HBVDNA阳性率。结果:孕28周时,替比夫定组受试者血清HBVDNA水平[6.62±0.90)×10^6copies/mL]与对照组[(7.22±1.27)×10^6copies/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娩即刻替比夫定组[(0.49±0.54)×10^3copies/mL]较对照组[(7.46±1.06)×10^6copies/m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个月时替比夫定组[(6.23±0.85)×10^6copies/mL]与对照组[(7.55±1.88)×10^6copies/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比夫定组有13例受试者在孕28~36周出现血清肌酸激酶轻度升高,停药2周后恢复正常。替比夫定组孕妇所生婴儿6月龄时血清HBsAg和HBVDNA阳性例数(1例)显著低于对照组(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孕妇所生婴儿12月龄时HBV母婴传播阻断率分别为98.3%和8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婴儿均未出现发育不良。结论:用替比夫定可以较安全有效地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且不影响婴儿发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LAM)和替比夫定(LDT)阻断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 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和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e抗原( HBeAg)双阳性孕妇36例,按患者意愿分为LAM组16例及LDT组20例,同期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22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自孕28周至分娩后3月口服LAM 或LDT,观察各组在孕28周、分娩时和分娩后3个月血清HBV DNA水平及婴儿出生、8月龄血清HBsAg及HBV DNA的阳性率。结果 LAM及LDT组孕妇分娩及分娩后3个月HBV DNA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但LAM和LDT组HBV DNA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娩时P>0.05;产后3月:P>0.05)。出生及8个月龄LAM、LDT组婴儿HBsAg和HBV DNA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在妊娠晚期服用LAM或LDT均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2种药物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1:1随机、对照设计。共纳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其中HBeAg阳性和阴性各60例,各组分为替比夫定组和拉米夫定组各30例。分别口服替比夫定600mg,1次/d,拉米夫定100mg,1次/d,共52周。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动态监测患者血清HBsAg、HBeAg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52周时,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中,替比夫定组血清HBVDNA自基线下降水平、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病毒反跳率和耐药率,均优于拉米夫定组(均P〈0.05)。HBeAg阳性患者中替比夫定组HBeAg阴转率和治疗应答反应率高于拉米夫定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优于拉米夫定,患者对替比夫定的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9月至2013年2月产前检查的妊娠合并HBV-DNA阳性的152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阻断Ⅰ、Ⅱ组,每组53例;对照组46例。阻断Ⅰ组于妊娠28周开始口服拉米夫定+肌内注射HBIG干预,阻断Ⅱ组仅在妊娠28周开始肌内注射HBIG干预,对照组孕期未采用任何干预措施。3组分娩的新生儿均于出生24 h内注射HBIG,并于0、1、6月龄接种乙肝疫苗,在新生儿12月龄时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和HBV-DNA。结果阻断I组母婴阻断率分别与阻断Ⅱ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阻断Ⅱ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孕晚期拉米夫定联合接种HBIG和乙肝疫苗的免疫策略能够有效阻断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6.
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嘉恩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7):1193-1194
目的比较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按治疗药物不同分为替比夫定组和拉米夫定组各50例。观察两组HBV-DNA基线下降值、HBV-DNA低于检测下限、治疗应答、HBeAg转阴率、ALT复常率、病毒学应答率、原发治疗失败率等。结果治疗52周替比夫定组的疗效:HBV-DNA基线下降值(6.21og10)、HBV-DNA低于检测下限(69.6%)、治疗应答(64.2%)、HBeAg转阴率(30.5%)、ALT复常率(88.9%)、病毒学应答率(30.5%)、原发治疗失败率(3.6%)高于拉米夫定组(5.41og10、43.4%、86.8%、20.3%、75.1%、18.1%、16.0%)(t=3.65,t=6.55,t=3.95,t=3.85,t=8.65,t=6.06,t=15.02,P〈0.05~0.01)。结论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治疗52周时可达到较佳疗效;替比夫定疗效高于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期女性服用替比夫定后阻断慢性乙肝母婴传播研究及其安全性分析。方法 92例中晚期妊娠合并乙肝孕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实验组孕妇患者在28孕周开始,每天服用替比夫定片,产后继续治疗半年,对照组孕妇患者不服用抗病毒药物,对比孕妇患者入院时与分娩前HBV-DNA转阴率及ALT复常率;新生儿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注射治疗,对新生儿HBs Ag进行检测并采用Apgar评分了解新生儿的发育情况。结果与治疗前对比,实验组患者ALT、HBV-DNA等指标明显下降,其中实验组各指标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新生儿在出生时、出生后6、12个月的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0.87%、2.17%、0;对照组分别为28.26%、21.74%、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新生儿在出生时、出生后6、12个月的HBs Ag阳性率分别为8.7%、4.35%、2.17%;对照组分别为32.61%、23.9%、1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替比夫定不仅是治疗孕妇慢性乙肝患者的有效药物,并可阻断母婴间HBV垂直传播且对母婴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陈少华 《抗感染药学》2019,16(7):1281-1283
目的:评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与乙肝疫苗联用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其对不同HBV-DNA载量的孕妇对母婴传播阻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94例资料,按用药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50例和B组44例,其中干A组孕妇实施孕期干预阻断(于孕妇孕期28周后每隔4周注射HBIG,连续注射3次),B组孕妇孕期内未实施干预阻断;比较两组孕妇在分娩后6 h给予新生儿注射HBIG,并按照0、1、6月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随访新生儿12月,检测其乙肝标志物水平(HBs Ag、,HBsAb)阳性率的差异;另根据孕妇乙肝病毒基因(HBV-DNA)载量的不同将其分为C组28例和D组66例,比较C组和D组HBV母婴传播HBsAg阻断的差异。结果:A组和B组孕妇婴儿12月月龄时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b阳性率高于B组(P<0.05);D组孕妇母婴传播阻断率高于C组(P<0.05)。结论:采用联合接种HBIG和乙肝疫苗能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但其阻断效果与母体HBV-DNA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同时血HBV-DNA阳性的母亲经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所产婴幼儿的免疫效果。方法 214例双阳性孕妇分为孕期阻断组(A组)(126例),孕妇于孕28周始每4周肌内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HBIG200U,共3次;孕期未阻断组(B组)(88例),孕期未进行任何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干预。所有分娩的新生儿于出生6h内注射HBIG100U,并按照0、1、6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5μg/次。随访至12个月,检测婴儿血清乙肝标志物。另外,根据孕妇HBV-DNA载量不同分为:HBV-DNA>1E+5copies/ml组(C组)和HBV-DNA<1E+5copies/ml(D组),分析其婴儿免疫阻断效果。结果 A组孕妇所分娩婴儿12月龄时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5.56%,HBV阻断率为94.66%,HBsAb阳性率89.68%;B组88例婴儿中,婴儿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11.36%,阻断率为88.64%,HBsAb阳性率为78.41%;2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HBsA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2.39,P=0.132;χ2=5.178,P=0.023)。然而,孕妇组婴儿12月龄时乙肝感染率为14.29%,HBV阻断率为85.71%,显著低于C组的94.7%(χ2=4.91,P=0.027)。结论 HBsAg伴HBV-DNA双阳性孕妇HBV母婴阻断成功与否与孕妇HBV-DNA高病毒载量有关,而与母亲孕期应用HBIG阻断是否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母婴传播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翠丽  陈文秀 《河北医药》2009,31(9):1078-107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探讨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方法选择我院乙肝母婴阻断产科产前检查、分娩、随访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496例及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孕期母亲血肝功能情况分为2组,肝功能损害组(观察组)和肝功能正常组(对照组),比较2组婴儿12月龄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及乙肝母婴阻断率。结果观察组32例,免疫失败0例,乙肝母婴阻断率100%,婴儿12月龄HBsAb阳性率81.25%;对照组464例,免疫失败11例,乙肝母婴阻断率97.63%,婴儿12月龄HBsAb阳性率92.46%。结论乙肝病毒宫内感染与肝功能损害没有直接关系,与孕妇体内乙肝病毒复制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1.
任拥军  郭军霞  陈文秀  焦瑞芬 《河北医药》2011,33(24):3721-3722
目的观察孕期抗病毒治疗对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携带者母婴阻断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河北省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携带者185对孕妇、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孕期主、被动免疫和抗病毒治疗,观察阻断效果。结果治疗组经孕期治疗,HBV-DNA下降明显,与对照组≥108U/m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生儿HBsAg阳性发生率随HBV-DNA升高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经抗病毒治疗后,新生儿HBsAg阳性发生率降低,与对照组≥108U/m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期抗病毒治疗可降低母体病毒载量,有效控制HBV的母婴垂直传播,降低宫内感染率,提高产时感染的阻断效果,同时降低慢性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LdT)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妊娠后期慢性乙肝患者60例,其中30例(观察组)口服LdT至分娩后一个月,30例(对照组)不服用抗病毒药物,观察治疗前后母体HBV-DNA水平变化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入组时至分娩前较对照组血清HBV-DNA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在新生儿1个月龄和6个月龄时随访HBsAg阳性和宫内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后期服用替比夫定可显著阻断慢性乙肝孕妇宫内HBV感染,降低新生儿HBV感染率,且安全性好,对孕妇不良影响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阻断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将110例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及其婴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70例,自孕28周起口服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分娩后停服.对照组40例,不口服拉米夫定.2组新生儿出生后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乙肝疫苗(HBvac).2组新生儿出生时及7个月时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HBsAg、抗-HBs和HBV-DNA.结果 研究组新生儿出生当日外周血HBsAg、HBV-DNA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新生儿血清抗-HBs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婴儿7个月时外周血抗-HBs阳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使用拉米夫定,新生儿HBIG和HBvac联合注射可以阻断HB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4.
《抗感染药学》2017,(7):1369-1371
目的:比较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 0年1月—2016年12月间诊治的HBeAg阳性乙型肝炎患者66例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替比夫定组和拉米夫定组,每组33例;替比夫定组患者给予替比夫定治疗,拉米夫定组患者给予拉米夫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4周、第8周、第12周、第24周和第48周时的HBV-DNA水平和HBeAg的血清学转换率的差异,以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周、8周、12周后的HBV-DNA水平,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和48周后,替比夫定组患者HBV-DNA水平低于拉米夫定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4周、8周和12周后HBeAg血清学转换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和48周后替比夫定组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拉米夫定组(P<0.05)。结论:采用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的疗效优于拉米夫定,有效改善了各时间点HBV-DNA水平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方法对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接种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对其所生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结果阻断组婴儿12月龄时乙肝两对半检测:全阴性者9例,HBsAb单阳性者114例,HBsAg单阳性者4例,HBsAg、HBeAg双阳性者2例,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率为95.3%;观察组婴儿12个月龄时乙肝两对半检测:全阴性者19例,HBsAb单阳性者53例,HBsAg单阳性者12例,HBsAg、HBeAg双阳性者5例,婴儿乙肝感染率为19.2%;经统计学方法分析x^2=11.65,P〈0.0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采用HBIG与乙肝疫苗结合使用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抗感染药学》2017,(2):462-464
目的:评价替比夫定对妊娠期孕妇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及其对乙肝病毒(HBV)阻断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妊娠期慢性乙肝孕妇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52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对照组患者不给予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孕妇给药后的临床疗效和对HBV阻断作用,以及给予两组孕妇娩出的新生儿主动、被动联合免疫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乙肝病毒-DNA(HBV-DNA)测得值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前观察组患者的ALT、HBV-DNA测得值低于对照组(P<0.05),HBs Ab阳性率、HBV母婴阻断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Bs Ag阳性率、HBV-DNA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娩出新生儿的胎龄、出生体质量和安全Apgar评分值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也未发生胎儿窘迫症、发育异常和畸形等情况。结论:替比夫定对妊娠期孕妇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地阻断母-婴HBV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应用替比夫定(LDT)治疗对于代偿期乙肝肝硬化HA、PⅢNP、CIV、LN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抗病毒治疗对于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肝纤维化逆转的可能性。方法:选择40例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口服替比夫定600mg/d加护肝片5片/d,对照组20例口服护肝片5片/d,疗程均为24周。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后HA、PⅢNP、CIV、LN数值变化及HBV-DNA水平。结果:治疗组HBV-DNA检测不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HA、PⅢNP、CIV、LN下降幅度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在抑制病毒同时,可以使肝纤维化指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亚洲地区, 母婴垂直传播是发生慢性感染的主要原因。 对于体内高病毒载量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即使在产后进行适当的联合免疫接种, 仍有 10%~15%的母婴垂直传播率。 因此, 如何在孕期有效地阻断母婴垂直传播, 以及应用抗病毒治疗的安全性问题是孕期管理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所面临的挑战。 大量研究显示, 体内高病毒载量的孕妇在孕晚期应用抗病毒药物(包括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替诺福韦)能够有效地降低母婴垂直传播率。 本文就抗病毒药物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妊娠中晚期短程预防用替诺福韦酯和替比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孕妇分娩停药后肝功能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97例慢性HBV感染妊娠中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妊娠中晚期(24~28周)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替比夫定组50例、替诺福韦组47例,经倾向性匹配评分法最终获得43对患者资料,分析2组患者HBV血清标志物、HBV-DNA水平和母婴临床结局差异。结果:治疗前和分娩时,2组患者血清HBV-DNA、HBsAg和HBeAg水平和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GPT)、谷草转氨酶(glutamic-oxaloacetic transaminase,GOT)水平)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替诺福韦组患者血清HBV-DNA、HBsAg降低幅度大于替比夫定组(P<0.05);2组患者剖宫产率妊娠结局情况、妊娠并发症发生率和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间经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出生时、出生后1月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 HBV-DNA、HBeAg 及 ALT 影响。方法选择诊治的 HBeAg 阳性慢乙肝患者195例,随机分为替比夫定组、阿德福韦酯组、联合组,每组65例。疗程均为52周。观察3组治疗12、24、48、52周时 HBV-DNA 转阴率、HBeAg 转阴率、ALT 复常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12、24、48、52周时,联合组 HBV-DNA 转阴率及 HBeAg 转阴率均显著高于替比夫定组和阿德福韦酯组( P <0.05);但替比夫定组与联合组间 ALT 复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但2组均明显高于阿德福韦酯组( P <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92%,显著高于替比夫定组和阿德福韦酯组的67.69%和58.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与单独应用替比夫定或阿德福韦酯比较,联合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改善 HBV-DNA 转阴率、HBeAg 转阴率和 ALT 复常率中的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