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和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88例ARDS并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按吸痰方式分为开放式吸痰组和密闭式吸痰组各44例,比较两种吸痰方式对动脉血气和气体交换代谢的影响,比较两组患者的吸痰时间和吸痰前后血性痰、肺部感染情况.结果 ①开放式吸痰组患者PaO2、SaO2、SpO2显著降低,与吸痰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密闭式吸痰组患者PaO2、SaO2、SpO2亦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密闭式吸痰组吸痰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吸痰后血性痰和肺部感染患者数均高于吸痰前(P<0.05),且密闭式吸痰组吸痰后血性痰和肺部感染率显著低于开放式吸痰组(P<0.05).结论 密闭式气管内吸痰较开放式气管内吸痰对ARDS患者动脉血气影响小,血性痰和肺部感染率低,且节约时间,能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2.
密闭式吸痰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CSS)与开放式吸痰(OSS)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发生率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最佳吸痰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 )经口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患儿100例,随机分为CSS组(实验组)和OSS组(对照组)各5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病死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菌群情况等。结果实验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患儿VAP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患儿呼吸道内培养出的菌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偶有真菌;OSS组的菌株种类杂、数量多。结论密闭式吸痰方法在降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气管内开放式与密闭式吸痰效果比较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2  
目的 比较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的临床效果。方法 实验组36例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的患者应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对照组38例用开放式吸痰管吸痰,两组患者年龄、病情、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时间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两种吸痰方法从肺部感染发生时间、感染率、痰阻、工作量四方面比较。结果 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时间延迟(一周后),感染率降低,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痰阻发生率两组间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工作量实验组(平均16s/次)明显少于对照组(平均28s/次)。结论 密闭式吸痰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能降低肺部感染,防止痰阻、减轻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肺切除患者机械通气气管内吸痰时不同插管深度的吸痰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全肺切除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吸痰管插入遇阻力后上提0.5~1.0 cm ),观察组采用浅深层吸痰法(吸痰管超出气管插管或套管末端≤2.0 cm)。观察两组患者吸痰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的BP、HR、PaO2、TV的增加值、Raw下降值和吸痰间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损伤及VAP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痰痂堵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肺切除机械通气患者给予气管内浅层与常规吸痰效果无明显差别,而浅层吸痰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5.
密闭式吸痰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观察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妍  何立平 《护理研究》2006,20(6):1619-1620
[目的]观察密闭式吸痰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作用及密闭式吸痰管使用时间对VAP发生的影响。[方法]将收入ICU的有创机械通气经口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超过48h的病人入选,共80例,其中67例完成。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接受开放式吸痰的为A组,接受密闭式吸痰吸痰管24h更换为B组,接受密闭式吸痰吸痰管48h更换为C组,比较发生VAP的时间及发生率。[结果]A组与B组、A组与C组VAP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密闭式吸痰24h与48h更换吸痰管VAP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CU机械通气的病人中,采用密闭式吸痰管是有效地预防VAP的措施之一,且密闭式吸痰管更换时间可达48h,较24h更换者降低了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常规吸痰法与气管插管内吸痰法对ICU重症患者临床疗效与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ICU收治的重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A组,39例)和观察组( B组,41例)。 A组患者采用常规吸痰法,B组采用气管插管内吸痰法。比较两组患者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血气指标,治疗护理7d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第1天两组患者PaO2、PaCO2、PaO2/FiO2无明显差别,第3天B组PaCO2较A组明显升高(P<0.05),第5天、第7天B组PaCO2、PaO2/FiO2均较A组升高明显(均P<0.05),两组PaO2的差异不显著。 B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 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气管插管内吸痰法在维持肺的正常通气功能方面有独特优势,且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吸痰方法在防治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及影响因素。方法分析本院行呼吸机机械通气患者512例临床资料,对照组200例采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实验组312例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比较2组患者吸痰前后指脉血氧饱和度、Sp O2恢复到基线水平的时间、气道峰压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观察2组吸痰方法的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Sp O2恢复到基线水平的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法有助于提高吸痰效果,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可吸痰式气管切开插管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 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临床价值。方法便利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海军安庆医院ICU治疗的66例经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2)。对照组患者使用一次性气管切开插管,观察组患者使用可吸痰式气管切开插管,观察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以及呼吸机停用的时间。结果 4d内,观察组患者VAP的发生率为12.5%,低于对照组的4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V使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d后,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分别为28.1%和3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可吸痰式气管切开插管可略低早发性VAP的发生率及MV的使用时间.但并不能隆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的有效深度。方法将在ICU行有创机械通气超过24 h的4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浅吸组(吸痰管超过气管套管头端1 cm)和深吸组(吸痰管深入至遇阻力后上提1 cm,吸引前测量并标记好所需深度),对比两组吸痰前后HR、SBP及RR、VT参数的变化,吸痰间隔时间、日吸痰次数、痰鸣音的改善情况,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两组HR、SBP变化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RR的变化值、VT增加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浅吸组相比,深吸组的吸痰间隔时间较长,日吸痰次数较少,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深吸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高于浅吸组,两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行密闭式吸痰时,浅部吸痰法可以降低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的幅度,还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孙金凤  曹海燕  李志平   《护理与康复》2016,15(12):1158-1160
目的观察密闭吸痰联合振动排痰预防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方法将286例重度颅脑损伤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141例和观察组145例,对照组行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采用密闭吸痰联合振动排痰进行气道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气道护理效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和ICU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气道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ICU住院天数也短于对照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吸痰联合振动排痰能有效减少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吸痰方式对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吸痰前后呼吸循环参数的影响。方法将40例呼吸衰竭使用呼吸机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式吸痰,采取受试者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观察患者吸痰前后呼吸循环参数的变化。结果密闭式吸痰前后患者呼吸循环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式吸痰前后心率、SpO2、Ppeak、Pplat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收缩压、RR、PaO2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t、PaCO2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衰竭患者使用密闭式吸痰方法较开放式吸痰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观察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两种不同吸痰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ICU机械通气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开放式吸痰方法,B组采用密闭式吸痰方法,观察两组吸痰前及吸痰后2 min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_2)、吸痰后5 d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性痰液发生率及痰液喷出情况等。结果 B组在吸痰后心率有所增快,但增幅明显低于A组(P0.05);B组在吸痰后SpO_2明显高于A组(P0.05);而对于炎性指标CRP、PCT、血性痰液发生率和痰液喷出情况,B组在吸痰后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方法可改善ICU机械通气患者低氧血症、控制肺部感染,其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开放式吸痰,为适宜于ICU机械通气患者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不同吸痰方式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系统顺应性的影响   总被引:60,自引:2,他引:60  
目的研究不同吸痰方式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系统顺应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1例急性呼吸衰竭并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11):先进行密闭式吸痰,后施行开放式吸痰;B组(n=10):先进行开放式吸痰,后施行密闭式吸痰.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行不同方式吸痰后2min呼吸系统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两种吸痰方式均不影响呼吸系统顺应性(P>0.05),但开放式吸痰可致气道压力升高(P<0.05).结论不同吸痰方式对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呼吸系统顺应性无影响;密闭式吸痰有利于维持良好的气道压力,可作为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气管内吸痰时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方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2例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比较两组患者每次吸痰前后患者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潮气量(Vt)、呼吸道峰压(Ppeak)的变化,痰液喷溅情况、每天吸痰耗材费用及每次吸痰操作时间等。结果实验组患者在吸痰后HR、SpO2、MAP、Vt、Ppeak与吸痰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吸痰后SpO2显著低于吸痰前,HR、MAP、Vt、Ppeak显著高于吸痰前(P<0.05);实验组痰液喷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平均每天吸痰耗材费用及每次吸痰操作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方法能有效减少肺容量的下降,预防低氧血症的发生;能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能降低吸痰耗材费用,缩短吸痰操作时间,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方法。  相似文献   

15.
高氧半密闭式吸痰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高氧半密闭式吸痰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机械通气患者按住院时间顺序分成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病人采用单纯开放式吸痰方法(注:对照组为方法未改进前的资料).观察组采用高氧半密闭式吸痰法.高氧即吸痰前先给予100%氧供1 min并贯穿整个吸痰过程至吸痰后1 min.半密闭式即一次性吸痰管头端与T型套口分别接气管插管(或气切导管)及呼吸机管路,类似三通式吸痰.结果 将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病人吸痰前后HR、SpO2变化的比较.经t检验,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将两组患者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YAP)发生率方面比较.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机械通气患者中采用高氧半密闭式吸痰法能有效地预防,避免因吸痰引起患者HR、SpO2的变化.可以降低VAP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2种吸痰方法在老年肺癌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46例肺癌术后采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例,分别采用密闭式(实验组)和开放式吸痰法(对照组),对2组的血氧饱和度、心率、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的血氧饱和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率变化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在肺部感染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密闭式吸痰法可有效降低吸痰对老年肺癌术后患者的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有助于患者的康复,但对预防肺部感染的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振动排痰法及密闭式吸痰在ICU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ICU收治的60例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人工排痰及开放式吸痰,观察组给予振动排痰法及密闭式吸痰,比较2组的气道护理效果、VAP发生率、预后以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第7天的p(O2)、SpO2、SaO2均高于对照组,排痰量多于对照组,吸痰次数、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痰痂形成率、痰液喷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住ICU时间少于对照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振动排痰法及密闭式吸痰能够提高ICU患者呼吸道护理效果,减少VAP的发生,提高护理成效。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开放式吸痰系统(0SS)、密闭式吸痰系统(CSS)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关系以及对VAP发生率的影响,突出OSS、CSS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过程中,采取不同的吸痰方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配对的方法将受试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2例先采取声门下吸痰,然后再更换吸痰管,行气管插管内吸痰,对照组34例仍采取以往先行气管插管内吸痰,然后再行口腔内吸痰的方式,分析两组患者5d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5d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行机械通气吸痰过程中,先采取声门下吸痰,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应用密闭式吸痰管和开放式吸痰管对成人心外科术后感染预防和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外科术后行机械通气患者159例,随机分为密闭式吸痰组(n=77)和开放式吸痰组(n=82),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第1,2,3天的白细胞计数,拔管前痰培养阳性率及总机械通气时间。结果密闭式吸痰组与开放式吸痰组的白细胞计数在术后当天[(10.42±3.81)×10^9/L比(9.44±3.36)×10^9/L]和第1天[(12.03±3.87)×10^9/L比(11.32±3.59)×10^9/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718,-1.188;P〉0.05);而密闭式吸痰组白细胞计数术后第2天[(16.14±5.78)×10^9/L比(14.81±3.68)×10^9/L]、第3天[(15.09±5.91)×10^9/L比(12.65±3.18)×10^9/L]高于开放式吸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044,-2.409;P〈0.05)。密闭式吸痰组痰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开放式吸痰组(12.2%比10.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9,P=0.72),总机械通气时间长于开放式吸痰组[(14.48±4.71)h比(12.15±4.47)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4,P=0.003)。结论密闭式吸痰管的吸痰效果不及开放式吸痰管,由于吸痰不彻底导致的细菌定植发生率较高,从而导致肺部感染率增加。而且对于心外科术后短期带管的患者来说,密闭式吸痰装置的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