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典型病例例 1男 ,45岁 ,工人。因右股骨中上 1/ 3段粉碎性骨折入院。入院后行右股骨髁上骨牵引 14d后在全麻下行右股骨切开复位交锁内针内固定术 ,术后患肢肿胀明显 ,经用2 0 %甘露醇 2 0 0mL分次快速静脉点滴 4d ,肿胀有所缓解 ,病员经两个月的卧床休息并加强患肢的功能锻炼 ,右下肢仍有肿胀 ,尤以下垂时间长和负重时为重 ,并且下地行走后出现右小腿至足背肿胀、疼痛明显 ,皮肤颜色呈紫红色 ,平卧及抬高患肢上述症状有好转 ,行右下肢彩超检查 ,提示右股静脉内见 1.7× 3 .8cm血栓 ,立即给予溶栓 ,祛聚治疗 1个月后 ,复查彩超血栓无明显…  相似文献   

2.
股骨骨折及手术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veinthrombosisofthelowerextremity ,DVT)是一种少见的并发症 ,易被忽视。由于交通事故、运动损伤、老年患者增多 ,该病的发病率随之增加 ,并引起相关器官组织功能障碍、肺动脉栓塞、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等严重后果。近年来我科在整体护理中实施“预防优于治疗” ,在应用抗凝治疗的同时加强早期的下肢功能锻炼 ,收到了明显的效果。1 临床资料本组 78例 ,男 32例 ,女 4 6例 ,年龄 5 0~ 5 9岁 16例 ,6 0~ 6 9岁 34例 ,70~ 79岁 18例 ,80~ 89岁 10例。骨折部位 :股骨干 12例 ,其余均为股骨颈骨…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临床工作中高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方法: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21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早期采取各种护理措施进行预防。结果:21例患者通过精心护理,无一例发生深静脉血栓。结论: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4.
髋关节置换术成为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的重要方法,可提高手术成功率.但是,随着髋关节置换术的广泛使用,加上老年患者骨质较为疏松[1],在术后容易产生深静脉血栓并发症,从而引发肺栓塞的发生风险.为了分析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本院对收治的高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施不同的预防与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高龄病人下肢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降低骨折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方法 对168例高龄病人进行观察和护理,针时深静脉血栓发生原因采取相应措施。结果 在168例高龄骨折病人中只有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0.59%)。结论 对高危病人做好预防和护理可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高龄股骨颈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金红 《当代医学》2010,16(21):97-98
目的观察预防性护理措施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对本科室42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采用维护静脉血回流通畅、主被动功能锻炼、药物预防、中药熏蒸等护理措施。结果本组仅有2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总发生率4.76%。结论根据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对该类患者要认真做好观察,进行有效评估,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可以降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2008年3月我科收治1例股骨骨折术后1月并发下肢深静血形成(DVT)病人进行治疗及护理,同时进行预防宣教,效果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病例介绍女,60岁,体重60kg,因左股骨粗隆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月,左下肢肿胀,疼痛2天而急诊入院.  相似文献   

8.
目的降低骨折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方法对168例高龄病人进行观察和护理,针对深静脉血栓发生原因采取相应措施。结果在168例高龄骨折病人中只有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0.59%)。结论对高危病人做好预防和护理可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研究高龄股骨骨折患者的预防压疮护理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96例高龄股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预防压疮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通过护理后,对照组对护理的满意度为77.08%,压疮发生率为27.08%;观察组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5.83%,压疮发生率为6.25%。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高龄股骨骨折的患者进行预防性压疮护理,能够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压疮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舒适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研究高龄股骨骨折患者的预防压疮护理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96例高龄股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预防压疮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通过护理后,对照组对护理的满意度为77.08%,压疮发生率为27.08%;观察组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5.83%,压疮发生率为6.25%。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高龄股骨骨折的患者进行预防性压疮护理,能够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压疮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舒适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9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将98例患者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骨科护理方法,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组的基础上予以系统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DVT发生率为4.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5%,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患者在疾病知识知晓、健康信念形成、健康行为执行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围术期护理干预,有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高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与对应护理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卧床高龄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积累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7例高龄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采用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与对应护理的疗效。结果 37例患者总有效率为83.8%。结论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与精细规范的护理是治疗高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王波 《实用全科医学》2009,7(9):1012-101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对920例剖宫产术后产妇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的回顾性探讨,并对发生下肢DVT患者进行抗凝、溶栓等治疗及有针对性的护理。结果只有2例发生下肢DVT,经综合治疗护理,2例患者短期内完全康复。结论剖腹产术后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可减少下肢DVT的发病,有针对性的治疗护理可促进DVT患者的康复,宜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deep venous thrombosis,CVC-relatedDVT)的发生率;探讨预防性抗凝治疗对预防CVC-related D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12例因治疗需要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组(0.6 mL/d)及对照组各56例,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后1周、2周、4周、6周先后4次对入组患者导管所在深静脉及其临近深静脉进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是否有CVC-related DVT,同时观察出血不良反应。结果导管置入6周后,对照组及治疗组CVC-related DVT发生率分别为12.5%和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没有大出血发生。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2.5%(7/56),低分子肝素(0.6mL/d)皮下注射预防性抗凝治疗能显著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循证护理探索骨科下肢大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护理方法,以减少手术的并发症及术后的死亡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双下肢大手术208例患者,运用查阅文献,选择最佳护理证据,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等循证护理程序,预防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通过应用循证护理,收治的208例患者中,除3例患者发生轻度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经及时治疗好转外,其余患者术后1个月内均无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结论:循证护理应用于骨科下肢大手术后,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为目的,可降低其发生率,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长期卧床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取86例长期卧床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早期护理干预推行时间将其分成研究组(A组,n=43)和对照组(B组,n=43)两组。B组予以常规护理,A组予以早期综合护理。比对两组患者DVT发生率,记录其干预前后大腿、小腿周径变化情况,观察其干预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等凝血指标、血浆粘度、D二聚体(D-D)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1 A组干预后DVT发生率为11.6%,显著低于B组的39.5%(P0.05);2干预后,两组患者下肢周径水平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其中A组降幅大于B组(P0.05);3干预后,两组患者PT、a PTT等凝血指标均较干预前上调,血浆粘度及D-D水平则较干预前下调(P0.05);其中A组各指标变化幅度均大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予以早期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孙爱静 《中外医疗》2015,(3):138-139,141
目的:了解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预防措施,降低其发生率。方法对该院2014年6月—2014年8月收治的115例下肢骨折患者进行病例回顾性分析,分析不同护理方式对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115例病例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发生率5.2%,常规护理加下肢气压泵护理可有效的减少骨折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长期卧床患者,应采取常规护理加下肢气压泵护理,以有效地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对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给予干效果。方法将脑血栓伴下肢DVT的9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溶栓抗凝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给予综合性护理,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监测患肢平面周径、消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70.21%)显著高于对照组(48.94%)(P0.05),Fbg以及D-D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肢的平面周径(髌骨下缘15 cm以及髌骨上缘15 cm)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患肢消肿时间和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有助于脑血栓患者下肢DVT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患者的防治及护理措施。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医院颅脑外伤昏迷患者86例,均择期手术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对比2组干预前后血栓前状态,发放Wells评分LDVT量表和Geneva评分肺栓塞量表,记录LDVT、肺栓塞发生率。结果 2组干预前后抗凝血酶(AT)无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纤维蛋白原(Fbg)、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AT、D二聚体(D-D)、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改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DVT、肺栓塞发生率为4.65%、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脑外伤术后昏迷期间给予预见性护理,可改善血栓前状态,预防LDVT、肺栓塞发生。  相似文献   

20.
马萍 《中外医疗》2016,(16):162-164
目的:探究偏瘫脑梗塞患者行早期运动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偏瘫脑梗塞9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护理时所用不同护理方法分成两组,将行常规护理3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行早期运动护理5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两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股静脉血流及疼痛﹑肿胀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护理后两组NIHSS﹑Fugl-Meyer评分和血流峰速度均较护理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护理后Fugl-Meyer评分(68.86±23.80)分比对照组(38.80±22.70)分优,血流峰速度(25.98±4.50)m/s比对照组(23.82±4.20)m/s优,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肿胀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5.77%﹑7.69%与1.92%均比对照组34.21%﹑39.47%与26.32%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瘫脑梗塞患者行早期运动护理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股静脉血流,促进运动功能提高,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