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校大学生生命质量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吉林市3所高校不同年级的84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现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以及生命质量量表、抑郁量表和大学生自杀意念量表。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及t检验和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低生命质量的在校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高生命质量的在校大学生。自杀意念与生命质量因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个人经济状况、学习压力状况、与他人关系、与朋友关系以及生命质量总分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理健康状况(OR=0.57,95%CI:0.38~0.86)、与家人关系(OR=0.75,95%CI:0.57~0.98)、与他人关系(OR=0.66,95%CI:0.49~0.91)是大学生产生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生活压力(OR=1.74,95%CI:1.18~2.56),抑郁(OR=23.26,95%CI:7.15~75.62)是大学生产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低生命质...  相似文献   

2.
刘艳 《大众健康》2012,(1):82-83
2011年年末,有着“中南六省第一校”之称的华中科技大学在9天时间里两名学生和一名校外人员相继跳楼自杀,一时间,“华中科大学生跳楼事件”成了网络热搜的名词,同时也将大学生自杀的话题又推到了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3.
杨炀 《家庭健康》2004,(2):14-15
看着题目,我已感到了难以承受的沉重,然而,最终还是拿起了手中的笔。不为别的,只为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挽留一个个意欲随风而逝的年轻的生命。当然,更多的渴望还在于提醒父母们、教师及社会大众能从忙忙碌碌中抬起头来.分一丝警惕的目光给那片正在阳光下的花儿们身边悄悄游荡着的冷冷的云……  相似文献   

4.
本文总结了关于自杀的生物学基础的研究现状。研究表明自杀具有生物基础,如自杀的双生子、家系研究及寄养子研究等遗传学研究均证实自杀具有基因上的基础,且这种因素独立于精神疾病的遗传;目前研究估计基因对自杀的影响在30%~50%之间,自杀可能是经由冲动-攻击特质的遗传而得到传递的;遗传学的研究并未完全确定自杀的基因,但锁定了一些候选基因。对自杀基因起源的进化解释存在分歧,对其理论进行支持的研究力度有限,在这一领域还未有直接性的证据表明自杀具有进化的基础,计算机模拟是检验这一理论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了关于自杀的生物学基础的研究现状。研究表明自杀具有生物基础,如自杀的双生子、家系研究及寄养子研究等遗传学研究均证实自杀具有基因上的基础,且这种因素独立于精神疾病的遗传;目前研究估计基因对自杀的影响在30%~50%之间,自杀可能是经由冲动-攻击特质的遗传而得到传递的;遗传学的研究并未完全确定自杀的基因,但锁定了一些候选基因。对自杀基因起源的进化解释存在分歧,对其理论进行支持的研究力度有限,在这一领域还未有直接性的证据表明自杀具有进化的基础,计算机模拟是检验这一理论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6.
当科技发展到今天,人类的生命极限原本可以是120、150岁,但是由于食品安全等人祸问题,身边充斥和弥漫着毒素,如果我们不思改变、不懂防御,那么只能在目前的状态下缓缓中毒。  相似文献   

7.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杀”这个词是令人恐惧的,为什么这个具有恐怖色彩的词会成为当今许多人脑海中一个固执的念头?  相似文献   

8.
韩爱侠  张姝 《中国校医》2012,26(12):947-949
<正>当前,自杀已成为在校大学生因疾病、意外等死亡之外重要致死原因之一,这一问题在社会上传播速度快,负面影响大。如近日苏州某高校男女2名学生因情感问题而跳楼身亡,事件曝光后迅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造成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复杂,学生个人、学校管理和社会环境都可能使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杀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建立安全预防医学。方法以某院出院病人为研究对象,建立Excel电子表格,利用基本的构成、对比等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农村自杀多于城市自杀;女性自杀约为男性自杀的2倍。结论应唤起全社会对自杀行为的重视,建立预防系统。  相似文献   

10.
不同人群自杀态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杀是当今社会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一种神秘的文化现象。本文综述国内外研究对自杀态度的理论纷争、目前对自杀的研究手段与工具,以及不同人群(青少年、医务人员、律师等人群)对自杀的态度。研究结果表明自杀与自杀态度密切相关,不同人群对自杀的态度有差异。对自杀问题不应回避,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正确认识,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1.
探讨大学生家庭因素对生命意义及自杀意向的影响,为高校生命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成都市某高校284名大学生,使用生活目的测试量表(PIL)及自编家庭背景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生生命意义总分、对生命热诚、生活目标、对未来期待得分均低于女生(P值均<0.05);独生子女逃避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P<0.05);家庭气氛和谐的学生生命意义总分、对生命热诚、自主感得分均高于家庭气氛不和谐的学生(P值均<0.05);寄居家庭学生的自主感低于其他家庭结构类型的学生(P<0.05);自杀意向的发生率受到与父母共同生活、留守经历、家庭气氛、家庭结构等因素的影响(P值均<0.05);与父母共同生活及家庭气氛是自杀意向保护因素,逃避是自杀意向危险因素.结论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不容乐观,家庭是影响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及自杀意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刘静  谢杏利 《现代预防医学》2015,(7):1251-1253,1275
目的分析研究生自杀态度影响因素,为科学制定自杀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杀态度问卷(QSA)、生命意义感量表(C-MLQ)和幸福感指数量表(IWB)对356名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 (1)研究生自杀态度四个因子的总均分是3.19±0.29,其中对自杀行为、自杀者、自杀者家属和对安乐死态度的均分分别是3.20±0.44、3.56±0.47、3.04±0.63、3.12±2.85;研究生自杀态度在性别、专业和生源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研究生更倾向于对自杀者家属持宽容态度(χ2=6.680,P<0.05)。(2)除对安乐死的态度外,研究生自杀态度各因子与生命意义感、幸福感各因子显著相关(P<0.05或P<0.01)。(3)分别以自杀态度四维度均分为因变量,以主观幸福感、生命意义感各因子及性别、专业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性别、寻求意义感、主观幸福感等分别进入四个回归方程。结论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生命意义感等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有助于改善其自杀态度状况。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自杀研究及其预防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杀是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自杀率又有上升趋势,大学生自杀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从自杀的分类及大学生自杀研究现状几方面简述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成果,并指出该领域中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及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4.
231名医学生自杀意向,自杀态度及相关作用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目的:为探讨青少年对自杀问题的态度、意向及行为间的相互作用,进而为我国在青少年人群中开展自杀防范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依据。方法:采用自陈式问卷调查法,对某医学院校二、三年级学生,共计231名进行了调查。结果:在被试中自杀意念的存在占有一定比例,其中15%的人自述"近一年中有过自杀想法",1.9%的人尝试过自杀。男女生在自杀意念与行为的表现上存在差异。结论:被试总体对自杀问题的可接受性一项上持相对否定态度,而"近一年中有过自杀想法"明显地影响个体对自杀的可接受性和冲动性两类态度因素。提示我国应重视建立青少年自杀尝试危险行为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2003年9月10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首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为了让公众对自杀引起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呼吁各国政府、预防自杀协会和机构、当地社区、医务工作者以及志愿者们,加入到当天的各项地方性行动中,共同提高公众对自杀问题重要性以及降低自杀率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自杀死亡的发生与分布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杀日趋成为世界各国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自杀的发生与自杀工具的易获性有关.自杀在不同的国家间、城乡间分布不同.自杀有明显的季节性.在中国,服毒自杀最为多见,地点以在家中为主.自杀人群分布具有性别、年龄、职业分布、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和种族特征.目前国际上对自杀采取三级预防模式.  相似文献   

17.
生命价值观、应对方式与大学生自杀意念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为自杀预防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运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量表、应对方式量表调查了768位大学生,根据症状自评量表第15题“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回答轻重程度筛选有无自杀意念。结果调查对象中,有自杀意念者93人,占13.2%,无自杀意念者611人,占86.8%。有无自杀意念组大学生在生命价值观和应对方式各因子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学习压力、珍爱生命、消极宿命、悲观困惑、消极应对比其他因子更能预测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结论大学生自杀意念形成与生命价值观、应对方式有较为密切的关系。通过加强生命价值观教育和应对方式训练可以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蝎子是一种毒性很强的动物,它的毒针能使其他昆虫顷刻毙命,就是人被它伤到,也会有生命危险。人们曾经把蝎子放到一圈燃烧的火炭中间,火炭越烧越旺,滚滚热浪不断向蝎子袭去。蝎子灼热难耐,在火圈里左躲右闪,想要逃出重围,却无路可逃。火灼伤了它的身体,它狂怒地瞎冲乱撞,最后终于绝望,倒在地上一动不动了。于是,人们得出一个结论,蝎子在被火围攻而又无法逃脱之时,就会用毒针刺伤自己,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结束痛苦。  相似文献   

19.
对于生命这个话题,我们本不希望以如此沉痛的心情提及。但是2008年的高校却让找们无法忽视那一个个精彩生命的逝去。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自杀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晓音 《中国校医》2005,19(4):436-438
1998年全国卫生统计资料表明,自杀己成为15~24岁年龄组死亡的第1位因素。殷希林等对1989~1995年北京、南京等地31所高校研究显示,大学生自杀率在9/10万~24/10万之间,远远高于同期所在城市的一般人群自杀率。国内外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杀人数在逐年增加,就死因而言己排前3位,在部分大学校园中,自杀和企图自杀己是常见事件,自杀已是大学生死亡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