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通心络胶囊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45例,两组患者在糖尿病病程、周围神经病变程度、HbA1c、降糖措施及营养神经等基础治疗方面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服用依帕司他(50mg,3次/日),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3粒,3次/日),3个月为1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MCV及SCV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MCV及SCV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MCV及SCV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提高疗效,尤其在改善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方面意义显著,联合用药未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方法 52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羟苯磺酸钙及糖尿病组合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予以依帕司他口服,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眼底变化情况。结果视网膜病变好转:观察组48.94%(23/47眼),对照组29.17%(14/48眼);视网膜病变进展:观察组10.64%(5/47眼),对照组20.83%(10/48眼),观察组视网膜病变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85,P〈0.05)。结论依帕司他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较单药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袁永红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7,28(8)
目的 探讨依帕司他与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用药方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将神经内科从收治的2型糖尿病DPN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两组各有患者42例,对照组单纯应用依帕司他治疗,研究组应用依帕司他与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用药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的MNCV与SNCV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P<0.05);研究组患者的神经系统评分与密西根DPN评分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是85.71%,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是64.29%,研究组临床疗效要显著优于对照组(χ2=5.143,P=0.023).结论 依帕司他与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用药方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够获得显著临床疗效,对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有着积极影响,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神经病变症状,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川芎嗪注射液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在降糖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对照组(30例)则加用维生素B1、B12治疗,疗程均为15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0%,对照组53.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川芎嗪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可表现为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损害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主要有高血糖、氧化应激、微血管病变、代谢异常、神经生长因子缺乏以及自身免疫等多种致病因素。现就近年来中西医药物治疗DPN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十分常见,治疗棘手。2011年以来,我们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采用静脉滴注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50例,效果较好。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患病情况,并研究其相关危险因素及炎性因子。方法 选择2015-01至2016-07临床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住院患者,根据DPN诊断标准分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n=224)及糖尿病非周围神经病变组(n=116),分别检查两组是否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否合并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vascular,DPV),并分析年龄、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病程、生化指标炎性反应因子与DPN的相关性。对每个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n=224),糖尿病非周围神经病变组(n=116),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病率为65.9%;(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中合并外周血管病变的患者比例(69%)明显高于糖尿病非周围神经病变组(50%),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23,P<0.05);(3)在所分析的各项因素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的病程、HbA1c、LDL-C、IL-6、TNF-α、SIL-2R与糖尿病非周围神经病变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w 2.084~3.407,P<0.05),其余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Logistic多因素分析:病程、HbA1c、LDL-C、TNF-α、SIL-2R,以及是否合并外周血管病变均是DPN的独立危险因素(OR:0.455~1.655,P<0.05)。结论 随着病程的延长,外周血管的病变,血糖、血脂的升高,以及相关炎性因子的异常,都会使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F波各参数中对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敏感指标。方法 随机选取81例2型糖尿病患者,检测其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神经的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F波。根据NCV结果分为NCV正常组和NCV异常组,比较两组同名神经各参数指标,比较NCV异常组各神经的F波与MCV异常率。结果 糖尿病患者各神经F波最长潜伏期总异常率高于最短潜伏期、平均潜伏期、F波出现率、F波最大传导速度的总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CV正常组比较,NCV异常组正中神经F波的最短潜伏期、最长潜伏期、平均潜伏期、最大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同名神经参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NCV异常组胫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F波异常率明显高于同一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波最长潜伏期对DPN的诊断较敏感,NCV联合F波可以提高DPN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胫神经病变超声特征。探讨2型糖尿病胫神经病变出现前后的神经形态学改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超声检查胫神经的452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密歇根神经筛查量表(MNSI)体格检查2分作为诊断截断值分为有神经病变组和非神经病变组。以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小腿周长条件近似1:1配对,共配对成功40对。搜集胫神经超声形态学特征包括宽度、厚度、横截面积、胫神经“蜂窝样”结构是否显示,建立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并使用ROC曲线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胫神经厚度(OR=6.250,P=0.044)和横截面积(OR=2.259,P=0.049)是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而胫神经宽度和“蜂窝样”结构是否可清晰显示不是其危险因素(P均>0.05)。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曲线下面积0.91,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85.71%、95.24%、94.70%、87.00%。胫神经横截面积对糖尿病胫神经病变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0.794,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71.43%、90.48%、88.20%、76.00%;厚度的曲线下面积0.726,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70.27%、85.71%、83.30%、75.00%。结论胫神经的厚度及横截面积是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胫神经厚度与横截面积对诊断周围神经病变的敏感度接近,横截面积的特异度高于厚度。 相似文献
16.
神经肌电图在诊断糖尿病早期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几种神经肌电图检测方法在早期糖尿病患者诊断周围神经损害中的敏感指标。方法对271例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浅神经、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尺神经f波、胫神经H反射等,采用神经电生理方法进行测定。结果271例患者胫神经的H反射平均异常率为77.5%,且随着病程的增加,异常率明显增加;双下肢腓总神经MCV与腓浅神经SCV≥10年组中异常率超过40%,其他组的异常率均在20%~30%之间。本组患者中,伴腕管综合征的有37例、65侧,总检出率13.7%。综合几项神经肌电图检测方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异常率,随病程延长,异常发生率逐渐增加,在〈1年组中,异常发生率达63.2%;在〉10年组中,异常率更是高达95.6%。结论胫神经H反射是糖尿病早期周围神经病变最敏感指标,且随病程延长,肌电图检查的异常率随之增高。此外,不应忽视糖尿病腕管综合征的诊断,在报告结果的时候,要综合神经肌电图几项检查结果,正确评价糖尿病周围神经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7.
自主神经病变(DAN)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是引起糖尿病病人致残与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用自行研制的基于LabVIEW虚拟仪器开发平台的HRV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用非线性预测的方法对糖尿病病人与正常人的RR间期(R-to-R Interval,RRI)信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有无DNA,糖尿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均与正常人有明显差别,而DAN患者更是表明出明显的特异性。因此,非线性心率变异性方法可以帮助了解自主神经受损的程度,从而为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8.
高压氧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高压氧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探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方法.方法 37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198例,予高压氧联合甲钴胺治疗,高压氧疗法采用大型空气加压舱,治疗压力为0.2 Mpa(2.0 ATA),每日1次;甲钴胺500 μg,肌肉注射,每日1次.对照组180例,单独使用甲钴胺500 μg,肌肉注射,每日1次.2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40.9%和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3%及53.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神经传导速度及血流动力学改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高压氧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显著,总有效率为100%,可作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常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定量温度阈值检测(QTT)在糖尿病性小纤维神经病变的诊断应用。方法对120例糖尿病患者分别进行QTT,包括冷感觉阈值(CT)、热感觉阈值(TT)、冷痛觉阈值(CPT)、热痛觉阈值(HPT);神经传导研究(NCS)和皮肤交感反应(SSR)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QTT、NCS、SSR异常率分别为90.83%、25.83%和57.50%,3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T、TT、CPT、HPT异常率分别为39.58%、47.29%、64.58%、71.67%,TT异常率高于CT,HPT异常率高于CP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下肢CT、TT、CPT、HPT异常率分别为51.67%、94.58%、62.08%、85.00%;上肢CT、TT、CPT、HPT异常率分别为22.33%、34.59%、32.5%、58.33%,下肢CT、TT、CPT、HPT异常率均高于上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糖尿病患者在无、轻、中、重症状4组中CT异常率分别为19.17%、31.25%、43.94%、76.19%;TT异常率分别为41.67%、58.33%、75.76%、90.48%;CT和TT异常率随临床症状递增,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PT和HPT则无此现象。结论冷感觉阈值、热感觉阈值是诊断DPN,特别是细小有髓和无髓纤维神经病变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