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张沛光 《航空航天医药》2013,24(9):1077-1078
目的:探讨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应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提供一定的治疗参考依据.方法:2011年12月~2013年2月治疗的9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标准大骨瓣减压治疗组)49例及对照组(传统治疗组)48例,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3天颅内压平均为(20.1±2.5)mmHg、术后5天颅内压平均为(18.2±2.2)mmHg、术后7天颅内压平均为(15.9±2.3)mmH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半年恢复良好率为46.9%,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去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上具有并发症少、患者存活率高、颅内压降低显著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6—2010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收治的50例行常规颞顶瓣开颅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纳入常规骨瓣组,将2014—2018年收治的50例行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纳入大骨瓣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1、3、7天的颅内压,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术后1个月随访患者生活状态,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定患者预后。结果常规骨瓣组和大骨瓣组患者术前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骨瓣组患者术后第1、3、7天的颅内压均低于常规骨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骨瓣组患者术后的脑梗死、切口疝、癫痫发生率均低于常规骨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个月,大骨瓣组恢复较好患者比例高于常规骨瓣组,死亡患者比例低于常规骨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方法,可明显降低患者死亡风险,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探讨大骨瓣开颅颞肌下减压术在救治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伴脑梗死中的疗效.方法 将48例重型颅脑损伤伴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1周脑梗死面积变化;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1d内脑梗死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治疗组患者脑梗死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治疗组的死亡率为21%,显著低于对照组33%(P<0.05);治疗组的中残/良好率为42%,显著高于对照组25%(P<0.05).结论 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伴脑梗死效果显著,对降低伤残与死亡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骨瓣减压术被认为是一种降低颅内压效果确切、易于开展的方法,在基层医院中被广泛应用到治疗严重颅脑损伤引起的颅内压增高.但去除大骨瓣后也会造成某些严重的并发症,特别是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本科2008年8月- 2010年8月共有42例老年外伤患者行大骨瓣减压术出现术后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12月治疗的7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27例,年龄21~42岁;平均(32.15±7.22)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给予改良大骨瓣减压术,n=37)和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n=38),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观察组治疗良好率为29.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植物生存、重中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GOS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GOS为(12.16±2.4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3±1.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6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有较好的治疗疗效,能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扩大翼点入路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强 《西南军医》2011,13(4):610-612
目的探讨扩大翼点入路开颅术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的疗效。方法将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扩大翼点入路开颅组(治疗组)和常规骨瓣开颅组(对照组),每组38例。结果治疗组恢复良好者(良好+中残)25例(6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例(36.8%)(P<0.05)。治疗组的颅内压下降程度和速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扩大翼点入路开颅术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手术方式,能够降低病死率,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目标性控制颅内压(ICP)对颅脑损伤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6年5月至2018年9月南京浦口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2)与常规组(n=30)。两组术后入ICU均给予Lund治疗措施,在上述治疗过程中,观察组进行"目标式、滴定式"的降ICP治疗,常规组进行非"目标式、滴定式"的降IC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入ICU后不同时间点脑氧代谢指标的变化、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预后。结果两组转ICU后颈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脑氧摄取率均逐渐升高,动脉-颈内静脉氧差、血乳酸逐渐降低(P<0.05)。观察组在入ICU后48、96、120、144 h时颈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脑氧摄取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动脉-颈内静脉氧差、血乳酸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目标性控制ICP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显著,并可积极改善脑氧代谢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脑脊液中t-PA、PAI-1的测定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去骨瓣减压联合天幕裂孔切开术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比较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联合天幕裂孔切开术后24 h、3 d、1周、2周、3周及50例轻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脑脊液的t-PA、PAI-1水平。结果重型颅脑损伤组脑脊液及血清t-PA、PAI-1在各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GCS(3~5分)组脑脊液及血清中此两项指标在伤后各阶段明显高于GCS(6~8分)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型颅脑损伤预后良好组(n=28例)脑脊液及血清t-PA、PAI-1伤后各阶段均明显低于预后恶劣组(n=22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t-PA、PAI-1的变化可以反映脑实质损伤的严重程度,同时与预后呈负相关。通过临床上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及血清t-PA、PAI-1的检测,可以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占位性损伤术后再次手术去骨瓣减压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调查2008年1月~2014年10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历,筛查第一次手术清除脑挫裂伤或硬膜下血肿等占位性损伤术后保留骨瓣但再次手术去骨瓣减压的患者,分析再次手术去骨瓣减压原因。结果 41例术后再次手术去骨瓣减压,其中术后局部脑水肿和进展性出血34例,术区新发血肿6例,远隔部位血肿1例。结论有占位效应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有14.4%的患者再次手术去骨瓣减压,对大多数没有术中脑膨出的患者保留骨瓣是安全的,但对于硬膜下血肿伴脑挫裂伤、伤后早期低血压和初始颅内压35mm Hg的患者可能需要去骨瓣减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下阶梯式减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9例)与对照组(29例)。观察组患者行颅内压监测下阶梯式减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变化情况、术后并发症(急性脑膨出、迟发脑血肿、术后脑梗死等)发生情况及死亡率。结果 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GCS评分为(10.67±2.1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66±1.88)分(t=3.750,P<0.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急性脑膨出2例、术后脑梗死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34%,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急性脑膨出5例、迟发脑血肿1例、术后脑梗死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1.0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83,P=0.052);观察组患者中死亡6例,死亡率为20.69%,对照组患者中死亡12例,死亡率为41.3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00,P=0.089)。结论 颅内压监测下阶梯式减压相对于传统大骨瓣减压而言,可明显促进患者意识恢复,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颅内压( ICP)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8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1∶1比例分为两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持续治疗,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ICP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高压氧组患者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流速( Vs)、平均血流速度( Vm)均快于对照组(P<0.05),搏动指数(PI)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高压氧治疗后ICP值为(11.20±3.39)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24±3.13)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29%,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高压氧早期治疗可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危重病患者抵抗感染能力,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全面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压氧在加、稳压不同阶段吸氧对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和疗程选择。方法将8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按加、稳压阶段吸氧的高压氧治疗分为两组,两组均配合药物治疗。观察组50例在加压阶段就开始吸氧气,对照组30例在加压阶段吸空气,稳压阶段吸氧气。结果观察组50例治愈和显效率为94%,对照组为56.6%,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压阶段吸氧治疗脑血栓形成能提高疗效。第2~3疗程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董鑫  刘增强 《临床军医杂志》2012,40(6):1319-1321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经侧裂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亚低温联合经侧裂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CSS)评分、治疗效果与治疗后随访3个月Barthel指数。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83.3%,病死率为16.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6.7%和53.3%(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7、14、21 d的C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对照组在治疗14、21 d后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7、14、21 d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后,Barthel指数分级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经侧裂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有效降低脑出血的病死率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改良大骨瓣开颅个体化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伴急性硬膜下血肿治疗效果和手术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0年6月采用改良大骨瓣开颅个体化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伴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81例(治疗组)与2004年7月-2007年6月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治疗同样的患者65例(对照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 伤后6个月GOS评估法判定其疗效:治疗组良好(5分)21例,中残(4分)19例,重残(3分)24例,植物生存(2分)5例,死亡(1分)12例(P<0.01),预后较好(良好/中残)占49%(P<0.05),预后较差或差(重残/植物生存/死亡)占51%;对照组良好(5分)12例,中残(4分)9例,重残(3分)22例,植物生存(2分)3例,死亡(1分)19例,预后较好占32%,预后较差占68%.治疗组并发术后颅内血肿、硬膜下积液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大骨瓣开颅个体化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伴急性硬膜下血肿有较好疗效,能有效降低大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将68例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89例未并发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梗死发生率为43.3%,病死率为23.5%.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0岁、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陈旧性脑梗死、GCS昏迷评分<8分、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休克、急性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损伤程度、入院时间与术后脑梗死发生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0岁、伴高血压、伴糖尿病、伴冠心病、伴陈旧性脑梗死、GCS昏迷评分<8分、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轻度损伤、中度损伤、入院时间<4 h为相关因素,其中轻度损伤、中度损伤、入院时间<4 h为保护性因素,其余7项为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60岁、伴发心脑血管疾病或糖尿病、受伤程度、GCS评分等与颅脑外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梗死相关,正确认识这些危险因素对其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高压氧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趋化因子和免疫T细胞的影响,并分析其与细胞色素氧化酶(COX)活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吉林大学南岭校区医院和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急诊科收治的9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高压氧辅助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趋化因子和CD4+T细胞中Th1、Th2的变化,同时分析高压氧治疗与细胞色素氧化酶(COX)活性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显效38例,对照组仅27例,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第1秒呼气量(FEV1)及FEV1/用力肺活量(FVC)均有显著改善,较对照组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含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血清趋化因子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Th1及Th1/Th2比值明显升高,Th2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患者免疫T细胞亚群分布优于对照组。Pe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eotaxin、MCP-1水平及Th2含量与COX活性负相关(r=-0.635,P=0.004;r=-0.673,P=0.002;r=-0.737,P<0.01),而Th1含量与COX活性正相关(r=0.684,P=0.01)。结论高压氧治疗可通过提高COX活性、促进有氧代谢,减少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趋化因子的表达,增强免疫功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对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UGR)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浆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接受治疗的IUGR患者90例,按照双盲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性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HBO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ET-1水平,硝酸还原酶比色法检测NO水平;采用超声多普勒脐血流分析仪检测脐动脉血流收缩末期峰值与舒张值比(S/D)、阻力指数(RI)以及搏动指数(PI)值;放射免疫法测量患者血浆TXB2以及6-keto-PGF1α水平。结果:治疗3周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77.78%)( χ2=7.168, 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ET-1水平明显降低,NO水平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ET-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均 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脐动脉血流S/D、RI及PI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D、RI及PI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TXB2水平均明显降低,6-keto-PGF1α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XB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6-keto-PGF1α高于对照组( P<0.05或 P<0.01)。 结论:HBO综合治疗可以明显提高IUGR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胎儿发育水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结合高压氧对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pPCI)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及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脂联素(ADPN)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10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TRA-pPCI的冠心病患者108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4例。2组患者术前术后均应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研究组患者术后给予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出院后1年随访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治疗前后血脂水平、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清炎性因子、sE-selectin和ADPN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30%,明显高于对照组(8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研究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1.11%,明显低于对照组(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颈动脉斑块面积和IMT相比治疗前均明显降低或减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后研究组患者TC、TG、LDL-C、hs-CRP、TNF-α、IFN-γ、IL-10水平、颈动脉斑块面积和IMT相比对照组明显降低或减小,HDL-C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E-selectin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ADPN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sE-selectin明显降低,ADPN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结合高压氧治疗能有效改善行TRA-pPCI冠心病患者的血脂、血清炎性因子和血清sE-selectin、APN水平,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减少术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冠心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联合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精神卫生科诊治的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1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给予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给予西酞普兰联合HBO治疗,均治疗4周后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抑郁评分、睡眠障碍情况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皮质醇水平。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抑郁状态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下降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治疗后2组患者的IL-1、IL-6、TNF-α和皮质醇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 结论:HBO联合西酞普兰治疗可降低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血清IL-1、IL-6、TNF-α、皮质醇水平,显著改善抑郁状况和睡眠障碍,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舟山海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辛伐他汀治疗后炎症因子、血小板功能、血脂、颈动脉粥样斑块状态变化。方法9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20mg组、40mg组、对照组三组。分别在用药前及用药后15d做血常规、炎症因子、血脂、活化血小板检查,在第2天及3个月后,做颈动脉B超。结果C反应蛋白(CRP)在用药两组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α—酸性糖蛋白(AAG)及触珠蛋白(HPT)在辛伐他汀40mg组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铜蓝蛋白(CER)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化血小板(CD62P)在辛伐他汀40mg组用药后上升幅度明显减小,与其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胆固醇(CHOL)在用药两组明显下降(均P〈0.05):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在辛伐他汀40mg组明显下降,与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颈动脉粥样斑块在用药两组治疗3个月后减退,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海岛居民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应用辛伐他汀治疗,可出现炎症因子下降、PL降低和CD62P升高幅度减小等作用,辛伐他汀40mg组作用强于20mg组,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并可降低CHOL,在使用3个月后可出现颈动脉粥样斑块减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