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改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联合橡皮圈套扎切除胃小脂肪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经超声内镜明确肿物(6 mm≤长径≤13 mm)来源于胃黏膜下层的37例患者,在对患者实施静脉麻醉下,先采用改良ESD剥离小肿物,暴露到一定程度后,采用橡皮圈套扎肿物,然后进行圈套器套扎切除。观察术中出血、穿孔情况,观察肿物切除的完整性、标本大小,对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对患者进行6及12个月的胃镜及EUS随访。结果 37例胃小脂肪瘤均一次完整切除,手术操作时间(12.6±2.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 ml,术中无穿孔,术后观察1周均无迟发性出血、穿孔等情况发生;标本大小5 mm×6 mm~12 cm×13 mm,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胃脂肪瘤;术后随访12个月,均未见残留、复发等情况。结论 改良ESD联合橡皮圈套扎切除治疗胃小脂肪瘤的疗效确切、安全,可完整切除病变,获取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弥补了单纯套扎治疗或单纯高频电圈套切除等内镜治疗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金属钛夹在结肠息肉高频电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2—2013年6月收治的31例结肠息肉患者应用钛夹结合电凝电切术切除结肠息肉,观察患者的术中、术后出血等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1例息肉较大,蒂粗的息肉电切后有少许渗血,应用4枚钛夹后残基无出血。余患者无术后迟发性出血及穿孔。结论:在内镜下电切结肠息肉的治疗中,金属钛夹可以起到迅速止血和预防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08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42例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高压氧组(21例)在常规治疗脑血管痉挛基础上辅以高压氧治疗,对照组(21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脑血管痉挛,对2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高压氧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为14.3%,脑梗死发生率为4.8%;对照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为47.6%,脑梗死发生率为23.8%.高压氧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和脑梗死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压氧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徐衍  殷健 《武警医学》2018,29(12):1138-1140
  目的 探讨套扎联合硬化序贯治疗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2014-04至2017-04诊断为肝硬化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经过2次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内镜分级仍在中(G2)、重(G3)度的5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研究组(29例),研究组行套扎联合硬化序贯治疗,对照组继续行套扎序贯治疗。两组均在治疗后随访1年并复查胃镜,比较两组的序贯治疗次数、食管静脉曲张消除率、再出血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食管静脉硬化术序贯治疗次数(2.24±0.95)少于对照组食管静脉套扎术序贯治疗次数(3.29±1.2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静脉曲张消除率(89.66%)显著高于对照组(46.43%),再出血率(2.45%)低于对照组(14.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套扎联合硬化序贯治疗可减少内镜下治疗次数,显著减少套扎术后残留的食管曲张静脉、延缓静脉曲张的复发,并发症风险无增加。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胆胰术后迟发性出血介入治疗方法、技术和效果。方法 总结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期间采用血管内介入术治疗74例胆胰外科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的经验,对比不同介入治疗方法的效果,分析影响患者死亡的因素。结果 74例患者首次血管造影阳性率为90.5%(67/74),血管内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8.6%(73/74),死亡率为29.7%(22/74)。死亡主要原因为再出血15例(20.3%)、肝衰竭4例(5.4%)、感染2例(2.7%)、介入操作不成功1例(1.4%)。不同疾病诊断和手术方式间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门胆管癌患者死亡率较高。出血类型、出血动脉对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死亡率均无明显影响(P>0.05)。非出血性并发症显著增加患者死亡率(P<0.001)。再出血患者死亡率显著高于无再出血患者(65.2%对12.0%,P<0.001)。覆膜支架植入患者死亡率(26.5%)低于栓塞治疗患者(30.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管内介入术是治疗胆胰术后迟发性出血的有效方法。需合理选择覆膜支架和栓塞方法。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再出血是控制胆胰术后迟发性出血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或挖除术治疗上消化道疾病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13年3月在我院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或挖除术治疗的33例上消化道病变的病例资料。结果本组33例患者包括食管病变8例(其中1例合并有食管胃结合部病变),食管胃结合部病变3例(其中1例合并有胃底病变),胃病变19例(其中2例病变多发),十二指肠病变3例。术后病理分别为炎性或增生性息肉11例,腺瘤样息肉3例,囊肿1例,异位胰腺1例,平滑肌瘤2例,间质瘤7例,轻到重度非典型增生7例,早期癌1例。病灶直径0.5~3.5cm。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了内镜下切除手术(1例穿孔较大者联合腹腔镜下修补),手术时间20~120(中位数45)min,出血量2—50(中位数5)ml。其中术中穿孔2例,术中出血2例,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通过保守治疗痊愈)。33例患者均接受了随访,随访时间2~12个月,无复发或转移病例。结论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或挖除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癌前病变、早期癌及间质瘤的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但有一定的并发症,需由有经验的内镜医生开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采用止血带套扎子宫血管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3月—2012年9月来我院分娩的中央型前置胎盘孕妇70例,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术中采用止血带套扎子宫血管的方法进行止血同时加用传统的方法;对照组只采用了传统的止血方法进行止血。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以及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以及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央型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应用止血带套扎子宫血管减少出血,止血迅速、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出血患者开颅术后并发迟发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收治的外伤性颅内出血开颅术后并发迟发性脑出血的58例患者设为B组,并将同期收治的外伤性颅内出血开颅术后未出现迟发性脑出血的60例患者设为A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利用Logostic回归分析引发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B组患者的年龄、既往脑血管病史比例、高血压病史比例、发病至手术时间、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3~8分患者比例、典型CT图像患者比例、脑疝发生率均高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o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既往脑血管病史、高血压病史、发病至手术时间、典型CT图像、脑疝、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3~8分)是外伤性颅内出血患者术后并发迟发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外伤性颅内出血患者术后并发迟发性脑出血与年龄、既往脑血管病史、高血压病史、发病至手术时间、典型CT图像、脑疝及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抗生素对结直肠息肉氩离子凝固术及电凝电切术后炎性指标的影响。 方法 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4-01至2015-12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58例结直肠息肉治疗患者,随机分为抗生素组(28例)及非抗生素组(30例)。于术前,术后1、3 d测定血浆内毒素、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 结果 58例治疗后均未出血及穿孔,术后9例出现腹痛、腹胀不适(15.5%),12~24 h症状基本消失。抗生素组患者治疗后出现低热1例(3.6%),发热时间为术后8 h左右,非抗生素组患者治疗后出现发热4例(13.3%),均为低热,发热时间为术后7~14 h,两组发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3 d与术前比较,血浆内毒素、血浆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结直肠息肉氩离子凝固术及电凝电切术治疗在整体上是安全的,治疗后炎性指标基本正常,不支持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内窥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后短期视力改变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纳入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难治性青光眼患者96例96只眼,按照抽签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观察组实施内窥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每组患者48例48只眼。对比两组患者术前(用药后)及术后2 d、7 d、14 d,术后1、3和6个月眼压变化情况,分析术前(用药后)及术后6个月视力改变情况,并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d眼压(19.6±4.1) mmHg明显高于对照组(14.4±3.9)mmHg,术后7 d眼压(19.1±3.8) mmHg显著高于对照组(14.9±3.9) mmHg,术后14 d眼压(18.5±3.7) mmHg明显高于对照组(15.2±3.5) mmHg,上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个月,观察组眼压较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矫正视力(眼数)0.05者有23只眼,处于0.05~0.08有5只眼,≥0.1者有20只眼;对照组术后矫正视力(眼数)0.05者有21只眼,处于0.05~0.08有4只眼,≥0.1者有23只眼;两组术后矫正视力频数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早期高眼压、阀体移位与暴露发生率分别为14.6%、0.0%;对照组分别为33.3%、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引流管排斥、脉络膜脱离、切口渗漏、迟发性前房出血、人工晶体移位、角膜内皮失代偿、迟发型脉络膜上腔出血、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分别为0.0%、0.0%、2.08%、16.7%、2.08%、2.08%、0.0%、0.0%;对照组分别为2.08%、2.08%、0%、2.92%、0.0%、4.17%、4.17%、2.0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阀植入术与内窥镜睫状体光凝术均能有效降低难治性青光眼患者眼压,改善短期视力,但后者并发症少,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1.
重症脑出血并发消化道功能衰竭营养支持疗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重症脑出血时并发消化道功能衰竭的发生机制和营养支持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收治的 83例重症脑出血 ,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 40例 ,采取稳定血压、消除脑水肿、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静滴西咪替丁防止应激性胃肠出血等措施。观察组 43例 ,在上述治疗基础上 ,及时通过鼻胃管注入本院配制的营养制剂 ,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疗法。统计患病后 2周内消化道功能衰竭的发生例数 ,监测两组患者营养指标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数值。结果 对照组 2周内发生消化道出血 1 6例 ,发生率 40 % (1 6/ 40 ) ;观察组 2周内发生消化道出血 2例 ,发生率 4.7% (2 / 43 )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随病程进展 ,对照组营养指标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数值下降 ,而观察组无明显变化 ,观察组数值高于对照组(P<0 .0 1 )。结论 应用抗酸剂这一传统方法只能降低部分重症脑出血患者并发胃肠严重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而及时正确地应用营养制剂 ,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疗法 ,可有效防止胃肠粘膜屏障受损 ,降低重症脑出血并发消化道功能衰竭的发生率 ,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消化道出血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消化道出血经导管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经DSA诊断的上消化道出血5例,4例采用立止血 明胶海绵栓塞,1例仅灌注立止血。下消化道出血14例,4例采用立止血 明胶海绵栓塞,10例仅灌注立止血。结果:动脉栓塞治疗的病例,止血率为100%,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灌注立止血的24h内止血率为80%,2例48h后再出血。结论:经动脉栓塞和灌注立止血治疗消化道出血是安全有效的止血方法,无明显副作用,在无法行靶血管栓塞的情况下,局部注入立止血也是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曾礼坤 《西南军医》2009,11(5):842-843
目的观察奥曲肽与奥美拉唑联合应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将47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25例)与对照组(22例),两组病员均进行常规补液,对症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静脉注射;对照组采用垂体后叶索、西咪替丁等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未发现明显副作用;对照组总有效率77%,有腹痛、心律失常等副作用,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奥曲肽与奥美拉唑联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显效快,疗效高,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选择性血管造影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价值和导管定位对外科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 :分析 9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表现 ,4例通过导管、导丝标记定位并与手术结果对比。结果 :9例血管造影 8例为阳性 ,4例导管均准确定位。结论 :血管造影是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检查方法 ,导管、导丝定位能为外科手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价值   总被引:35,自引:5,他引:30  
目的 探讨消化道出血的急诊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价值。方法 对123例消化道出血病例进行急诊血管造影,初次造影末发现出血灶的病例,灌注扩血管药物后复查。根据造影检查前临床是否有出血表现,将其分为甲、乙两组作对比分析。术中按不同出血原因和部位再采用动脉栓塞或(和)缩血管药物灌注治疗。结果 出血活动期病例出血检出阳性率为90.8%,出血静止期病例出血检出阳性率为47.2%;动脉栓塞治疗即时止血率为100%;无严重并发症。缩血管药物灌注治疗即时止血率为82.7%。结论 消化道出血在出血活动期急诊血管造影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出血静止期,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动脉栓塞或缩血管药物灌注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止血措施。  相似文献   

16.
消化道大出血急诊血管造影的价值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消化道出血的急诊血管造影方法和价值。资料与方法  1 2 7例消化道出血病例均行急诊血管造影 ,对初次造影未发现出血病变的病例 ,灌注扩血管药物后再复查。据造影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将出血患者分为出血活动期病例 (甲组 )和出血静止期病例 (乙组 ) ,并将两组作对比分析。结果 出血活动期病例出血查出病因的阳性率为 91 .2 % ,出血静止期病例出血查出病因的阳性率为 47.2 2 %。对首次造影未发现出血病变的病例经导管从动脉用扩血管药物后 ,未发现 1例出血。结论 消化道出血在出血活动期行急诊血管造影 ,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出血静止期 ,两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0 5)。扩血管药物的应用并不能提高出血检出阳性率 ,还有降低血压、增加大出血患者低血压休克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Nd∶YAG激光对上消化道粘膜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治疗作用。方法经胃镜和活检证实为上消化道粘膜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30例,病变位于食管15例、贲门2例、胃13例;胃镜下观察病变呈糜烂型15例、充血型6例、微隆起型5例、浅溃疡型4例。激光治疗时,先在病灶周围注射生理盐水,使病灶局部膨隆,再用Nd∶YAG激光照射,功率30W,准接触连续扫描照射病灶至凝固或汽化。激光治疗后1个月复查,胃镜检查见病灶消失、活检无不典型增生为近期痊愈。结果30例患者中,经1次治疗后近期痊愈26例,经2次治疗后近期痊愈4例,总近期痊愈率100%,未发生副作用或并发症。结论Nd∶YAG激光治疗上消化道粘膜重度不典型增生,效果确切,安全简便,痛苦少,费用低,可以门诊治疗,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