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消化道息肉是泛指消化道管腔黏膜表面向腔内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内镜下治疗方法有高频电凝切除、微波及射频等,但对于直径〉3cm的粗蒂或广基息肉,镜下电切除易发生出血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我科采用多环结扎器套扎消化道息肉,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刘明成 《中国航天工业医药》2012,(1):90-91
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胃良性肿瘤,有许多治疗方法.我们采用内镜下电凝电切联合橡皮圈套扎术对50例66个胃息肉进行了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9年10月~2011年1月收治的50例胃息肉患者,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3l~78岁,平均52岁。所有患者术前经内镜及病理确定为良性息肉。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圈套切除消化道大息肉后,应用钛夹防止术后出血的效果。方法:对102例消化道息肉(直径≥1.0 cm的粗蒂或体积较大息肉)患者行电子内镜下高频电圈套术,术中应用(43例)或不用(59例)钛夹,分别统计术后并发出血情况。结果:应用钛夹组出现出血并发症者共2例(4.7%);未用钛夹组中出血18例(30.5%),其中14例经保守疗法治愈,1例经剖腹作结肠区段切除后治愈,另3例再次行内镜下止血治愈。结论:大息肉行内镜下高频电圈套切除术,常规应用钛夹预防出血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6.
7.
8.
消化道息肉是泛指消化道管腔黏膜表面向腔内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内镜下治疗方法有高频电凝切除、微波及射频等,但对于直径≥3锄的粗蒂或宽基息肉,镜下电切除易发生出血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我科采用尼龙圈对消化道巨大息肉实施套扎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或挖除术治疗上消化道疾病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13年3月在我院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或挖除术治疗的33例上消化道病变的病例资料。结果本组33例患者包括食管病变8例(其中1例合并有食管胃结合部病变),食管胃结合部病变3例(其中1例合并有胃底病变),胃病变19例(其中2例病变多发),十二指肠病变3例。术后病理分别为炎性或增生性息肉11例,腺瘤样息肉3例,囊肿1例,异位胰腺1例,平滑肌瘤2例,间质瘤7例,轻到重度非典型增生7例,早期癌1例。病灶直径0.5~3.5cm。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了内镜下切除手术(1例穿孔较大者联合腹腔镜下修补),手术时间20~120(中位数45)min,出血量2—50(中位数5)ml。其中术中穿孔2例,术中出血2例,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通过保守治疗痊愈)。33例患者均接受了随访,随访时间2~12个月,无复发或转移病例。结论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或挖除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癌前病变、早期癌及间质瘤的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但有一定的并发症,需由有经验的内镜医生开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影响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内镜下套扎术(EVL)疗效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40例行EVL患者的临床资料,寻找影响EVL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 早期再出血组与未出血组的出血次数、Grade分级、Child-Pugh分级、门静脉宽度、曲张静脉根数、结扎静脉根数、丙氨酸转移酶、天门冬氨酸转移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等观察指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上各项指标均为EVL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患者,在行EVL前,应该仔细评价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筛除高危患者,尽可能地减少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发生率,延长患者寿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消化内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经超声内镜确定黏膜下病变的种类及层次,在内镜下行ESD共57例,切除全瘤组织行病理切片明确病变性质。结果所有57例黏膜下病变均成功切除。病理示间质瘤40例(70.1%),囊肿2例(3.5%),平滑肌瘤8例(14.0%),胃黏膜下血管瘤1例(1.8%),胃异位胰腺5例(8.8%),胃早癌1例(1.8%)。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一致率达94.7%(54/57)。结论 ESD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较为安全及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后贫血患者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随时间变化趋势及其与贫血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后贫血患者68例,以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采集上消化道出血后贫血患者出血后第1、4、7 d的空腹外周静脉血各5 ml,而正常对照组仅采集1次;以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方应法(ELESA)测定血清EPO浓度,比较上消化道出血后贫血患者各时间点EPO水平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此外,将纳入患者按照贫血程度分为轻中重3个亚组,对EPO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组出血后EPO水平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第4 d的EPO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3个时间点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重度贫血组EPO水平高于正常组、轻度贫血组和中度贫血组(P〈0.05)。结论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后贫血患者EPO水平具有随时间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重度贫血患者的EPO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美宝胃肠胶囊(GIC)治疗良性上消化道良性病变的近期疗效。方法:根据自愿原则,将40例良性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分为三组,治疗1组单纯口服美宝胃肠胶囊,治疗2组口服胃肠胶囊加“标准三联”治疗,对照组为“标准三联”疗法,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内镜下变化。结果:三组病人的病变以胃、十二指肠溃疡为主,占64.4%,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治疗1、2组的治愈率分别为78.9%和75.0%,对照组为70.0%,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美宝胃肠胶囊治疗良性上消化道疾病内镜下的近期疗效,已达到“标准三联”疗法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改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联合橡皮圈套扎切除胃小脂肪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经超声内镜明确肿物(6 mm≤长径≤13 mm)来源于胃黏膜下层的37例患者,在对患者实施静脉麻醉下,先采用改良ESD剥离小肿物,暴露到一定程度后,采用橡皮圈套扎肿物,然后进行圈套器套扎切除。观察术中出血、穿孔情况,观察肿物切除的完整性、标本大小,对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对患者进行6及12个月的胃镜及EUS随访。结果 37例胃小脂肪瘤均一次完整切除,手术操作时间(12.6±2.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 ml,术中无穿孔,术后观察1周均无迟发性出血、穿孔等情况发生;标本大小5 mm×6 mm~12 cm×13 mm,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胃脂肪瘤;术后随访12个月,均未见残留、复发等情况。结论 改良ESD联合橡皮圈套扎切除治疗胃小脂肪瘤的疗效确切、安全,可完整切除病变,获取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弥补了单纯套扎治疗或单纯高频电圈套切除等内镜治疗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美宝胃肠胶囊对上消化道炎症病变(消化性溃疡、炎症)实施再生修复疗法的治疗效果及对伴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清除作用,寻找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上消化道炎性病变的理想治疗方法。方法:选择经胃镜检查诊断为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上消化道溃疡、炎症性病变病例22例,根据自愿原则,其中15例单独服用美宝胃肠胶囊(A组),7例服用美宝胃肠胶囊同时加服内科常规治疗用药(B组),观察比较胃肠胶囊治疗一个月对上消化道溃疡、炎症性病变的再生修复作用及清除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结果:治疗10天,两组病人自觉症状改善率均为100%,治疗20天的症状消失率:A组为93.3%,B组为100%,治疗一月胃镜复查结果,HP转阴率:A组为53.3%,B组为42.9%;好转率:A组为40.0%,B组为42.9%;无效率:A组为6.7%,B组为14.3%;溃疡治愈率:A组为100%,B组为100%,其中瘢痕愈合率分别为:A组6.7%、B组14.3%;炎症性病变明显改善率:A组100%,B组100%。结论:美宝胃肠胶囊具有控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治疗作用,能够缓解早期上消化道溃疡、炎症性病变病人的自觉症状和促使上消化道溃疡、炎症性病变的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16.
双侧输尿管中上段结石梗阻的同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侧输尿管中上段结石合理的处理方法。方法 2009年9月—2010年8月收治双侧输尿管中上段结石患者9例。4例存在急性肾衰,血肌酐401~1 552μmo/L。双侧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4例;一侧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另一侧输尿管切开取石1例;一侧留置双J管,另一侧输尿管切开取石2例;双侧输尿管切开取石2例。结果所有患者均同期解除梗阻,肾衰患者肾功能恢复良好。除2例单侧留置双J管,结石进入肾盂,术后结合ESWL排出结石外,余未见残余结石。结论双侧输尿管中上段结石致上尿路梗阻,应及时解除梗阻。输尿管镜创伤小,多可同期解除双侧梗阻,可作首选。患者身体条件许可时,开放性手术也能同期解除双侧梗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US)对诊断和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内镜超声诊断上消化道隆起病变779例:其中食管288例,贲门41例,胃394例,十二指肠病变43例。结果:EUS诊断上消化道隆起病变,食管以平滑肌瘤最多见,贲门和胃多见息肉,胃肠间质瘤多以固有肌层低回声为主。内镜下治疗525例,外科手术57例。结论:EUS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提供了更精确的诊断和更安全的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大剂量热碘油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射频消融术(RFA)治疗消化道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消化道癌肝转移患者分为两组,48例(联合组)采用大剂量热碘油TACE联合RFA治疗;48例(对照组)采用常温碘油TACE治疗。结果联合组有效率为75%(36/48),对照组有效率为33%(16/4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肝功能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12、18、24个月生存率联合组分别为100%、85%、56%、27%,对照组分别为90%、53%、19%、8%。结论大剂量热碘油TACE联合RFA可以有效控制肝转移癌患者肝内病变的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而肝功能无明显的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手术的效果。方法 2011年2—12月本院收治的98例胃癌患者按照消化道重建手术方案分为两组:P型空肠袢代胃手术组和Lahey+Braun吻合术组(每组49例),同时对两种手术方案、患者术后机体恢复情况、生存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P型空肠袢代胃手术组机体功能恢复好于Lahey+Braun吻合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Lahey+Braun吻合手术组,半年后对两组患者随访结果显示P型空肠袢代胃手术组生存质量明显优于Lahey+Braun吻合手术组(P<0.05)。结论加强对消化道重建手术的探讨对选取更为合理的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传统DSA造影结合3D-DSA、XperCT功能诊断下消化道大出血的意义.方法 收集15例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病因不明确.所有患者均作股动脉或肱动脉穿刺,5 F Yashiro导管或RLG导管选择至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及髂内动脉作造影,对疑有病变部位用3F微导管作超选择造影,同时作3D-DSA和XperCT扫描.诊断后即行外科切除术.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DSA结合3D-DSA、XperCT检查.8例诊断为血管畸形(小肠6例,结肠2例),6例诊断为肿瘤性病变(小肠肿瘤5例,结肠肿瘤1例),1例定位于小肠出血(原因不明).外科手术切除病变后病理学诊断显示血管畸形8例(53.3%),小肠间质瘤4例(26.7%),小肠腺癌1例(6.7%),结肠癌1例(6.7%),小肠憩室1例(6.7%).结论 传统DSA造影结合3D-DSA、XperCT用于定性、定位诊断下消化道大出血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