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比较应用锁定加压钢板(LCP)与股骨近端加锁髓内钉(PFNA)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老年股骨粗隆间不同的骨折分型,对7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LCP(LCP组,n=34)及PFNA(PFNA组,n=38)进行内固定。对两组围术期各项指标和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7~24个月。两组骨折手术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大小、出血量、卧床时间、平均骨性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内固定方法临床疗效基本相当,但与LCP比较,PFNA适用于几乎所有的骨折类型且创伤小、出血量少、平均愈合及卧床时间更短,但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骨折LCP固定也有其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比较动力髋螺钉(DHS)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80岁以上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10年1月80岁以上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和DHS的治疗效果(人工股骨头置换组35例和DHS组38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组较DHS组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但下床时间早,术后功能恢复好。结论与DHS相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更适合治疗80岁以上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给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及35例给予切开复位动力髋螺钉( DHS)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术后随访效果。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12~36个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对于切开复位动力髋钢板内固定术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并发症少,且骨折复位良好,优良率达94.7%。结论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很好的疗效,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和DHS内固定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将我院2005年9月~2010年12月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44例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选取手术时间、出血量、X线暴露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84例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男性39例,女性45例;年龄65~96岁,平均69.2岁。致伤原因:摔伤65例,高处坠落伤9例,道路交通伤及其他意外伤10例。其中,PFNA内固定治疗33例(PFNA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51例(关节置换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暴露次数、住院时间、Harris评分、髋关节功能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FN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明显优于关节置换组(P0.05),术中X线暴露次数、住院时间方面,前者明显多于后者(P0.05)。关节置换组术后3个月内Harris评分明显优于PFNA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髋关节功能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利弊,术式选择上应根据患者自身状况及骨折类型决定。  相似文献   

6.
黄刚  陈海云  李君  陈平 《临床军医杂志》2012,40(5):1062-1064
目的对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HR)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75岁以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选择FHR或DHS内固定,其中采用FHR治疗21例,DHS治疗2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死亡率。结果随访6~20个月,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HR组在术后下地时间、Harris评分方面与DHS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允许术后早期负重、功能恢复满意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本组47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36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1例合并有其他器官疾病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患者,采用半髋关节(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3年,按Chamley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疗效标准进行分级,优良率达到91.5%。所有患者平均卧床时间为10.3天,除1例出现褥疮,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手术创伤相对较小等优点。手术适应证的选择非常重要,且直接关系到手术效果;术前准备及假体类型的选择极为重要;术中精确操作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对比人工股骨头置换( FHR)与股骨近端解剖钢板( APFP)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其中采用FHR治疗22例( FHR组), APFP 治疗28例( APFP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随访6~24个月,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FHR组在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髋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率与内固定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相似文献   

9.
对于老年复杂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治疗,运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可获得即时稳定,早期活动,减少骨折并发症出现,但如何安全有效地行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1].我院自2005~2009年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32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探讨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对31例老年粗隆间骨折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男10例,女21例,年龄72-93岁,平均78.5岁。骨折分类按Evans分型,手术过程中保留股骨距,大粗隆行改良张力带钢丝固定后,行分次骨水泥双动人工关节置换。结果:手术时间最短52 min,最长72 min,平均68 min;术中输血150-600 mL,平均300 mL;术后6个月手术疗效评价按Harris评分,治疗满意率为87.5%。术后随访6-21个月,平均18.4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假体松动及髋臼磨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允许术后早期完全负重活动、并发症发生率低和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较合理的手术方法。选择合适的手术适应证及选择正确的假体和手术操作是其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及人工髋关节置换(半髋及全髋)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对比。方法笔者回顾分析2010年~2013年间分别予PFNA及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的12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7例,女性69例;年龄65~92岁,平均74.5岁。对比分析该两种手术方法创伤大小、术后并发症、关节功能等方面优缺点。结果 PFNA治疗组患者切口小、深部组织损伤小、手术出血少,但有防旋刀片切割股骨颈情况出现;人工髋关节置换组术后下床时间早,但有人工关节脱位、感染出现;两组术后早期关节功能恢复并无明显差异,但术后1年PFNA组优于髋关节置换组。结论 PFNA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优于髋关节置换,但患者适应证选择较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人工股骨头置换、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的疗效。方法 66例股骨骨质疏松性转子间粉碎骨折的老年患者分别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31例和PFNA内固定35例,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平均出血量、平均患肢完全负重时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随访12~27个月,平均21个月。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60±16)min,围手术期平均出血量500ml,平均患肢完全负重时间6d。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28例,良3例,差0例;优良率100%,平均住院费用(38846±5329.6)元。PFNA组平均手术时间(79±13)min,围手术期平均出血量514ml,平均患肢完全负重时间32d。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25例,良6例,差4例;优良率88.6%,平均住院费用(36126±6316.6)元。手术时间、平均负重时间、Harris评分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围手术期出血量和平均住院费用比较无显著差异(P0.01)。结论两种方式均能很好地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但人工股骨头在术后髋部疼痛缓解、早期下床、功能锻炼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和闭合复位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 2017年3月-2018年2月冀中能源邢矿集团总医院收治80例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FNA组40例,应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治疗。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62~85岁,平均68. 8岁;致伤原因:摔伤29例,道路交通伤8例,高处坠落伤3例;骨折分型:II型20例,III型20例。置换术组40例,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63~84岁,平均68. 7岁;致伤原因:摔伤30例,道路交通伤7例,高处坠落伤3例;骨折分型:II型21例,III型19例。术后平均随访半年,对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及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PFNA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与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少于置换术组(P <0. 05)。PFNA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5. 00%)低于置换术组(22. 50%,P <0. 05);PFNA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2. 50%)高于置换术组(75. 00%,P <0. 05);PFNA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84. 24±8. 61)分高于置换术组(79. 48±6. 32)分(P <0. 05)。结论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实施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小,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吴吉林 《西南国防医药》2012,22(10):1074-1077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07年6月~2010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股骨转予间骨折的患者87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47例)和DHS(40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8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1.6个月.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上无明显差异(P>0.05),但近端锁定钢板组术中出血多于DHS组(P<0.01);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近端锁定钢板组出现2例锁定螺钉进入髋关节的并发症,DHS组出现1例髋内翻、1例头钉拔出.结论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与DHS相似,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锁定接骨板治疗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ocking proximal femoral plate,LPFP)治疗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股骨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32例,根据Evans分型:Ⅲ型16例,Ⅳ型10例,Ⅴ型6例.采用LPFP固定.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参照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定术后患髋功能. 结果全部32例患者获得平均12.5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愈合.无髋内翻及内固定失败,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按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优良率84%. 结论 LPFP具有符合股骨近端解剖形态、固定牢靠、对股骨头血供干扰小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固定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置物.  相似文献   

16.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5年4月~2009年12月我科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7例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术后临床效果,评估术后髋关节活动功能。结果 17例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获得6~62个月(平均28个月)的随访,术后开始负重行走时间为3~10天,平均7天。88.2%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到受伤前水平,无感染、松动、脱位。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使患者早日下地行走,恢复髋关节的功能,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或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内固定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前瞻性分析2015年5月-2017年5月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2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内固定组(n=65)和关节置换组(n=60)。内固定组接受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内固定治疗,关节置换组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关节功能以及骨γ-羧基谷氨酸蛋白(BGP)、甲状旁腺激素(PTH)、骨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同时,采用Tecnobody PK254P平衡康复系统评估两组前后标准差(SD)、运动长度及运动面积以及压力中心(COP)相关参数XCOP、YCOP及左右SD、前后运动速度、左右运动速度。结果关节置换组并发症如关节/伤口感染,内置物松动,心血管疾病,肺部、尿道感染总发生率为6.67%,低于内固定组的20.00%(P<0.05)。术后6、12个月关节置换组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均高于内固定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BGP、PTH、BALP水平均高于术前,且关节置换组高于内固定组(P<0.05)。关节置换组患者前后标准差(SD)、运动长度及运动面积均大于内固定组(P<0.05),但两组患者压力中心(COP)相关参数XCOP、YCOP及左右SD、前后运动速度、左右运动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内固定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出血量较少、术后平衡能力较好;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康复较快,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两者各具优势,医师应根据临床实际选择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18.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双动头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及手术特点。方法 2001年1月~2010年1月收治52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采取双动头人工股骨头置换。按Evans分型法:Ⅲ型23例,Ⅳ型17例,Ⅴ型12例。结果 50例出院后通过门诊获得随访,时间12~110个月,平均34个月。围手术期发生全身并发症11例,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院外死亡2例;手术局部并发症7例,包括大腿疼痛4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髋关节脱位1例,伤口浅表感染1例。无假体松动、假体周围感染、移位骨化或神经血管损伤。结论双动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适用于70岁以上患者,在围手术期应尽可能纠正全身各器官及系统功能异常,保留小转子并重建股骨距,从而改善了假体周围生物力学,对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全身和局部并发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加压钢板(PCCP)与动力髋螺钉(DHS)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围手术期反应、疗效,便于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选择创伤小、疗效好的手术方式。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年龄〉60岁并进行PCCP或DHS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67例,对比分析PCCP和DHS两种术式治疗的相关情况。结果 67例中,PCCP手术30例,DHS手术37例,术后随访6~30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疾病、致伤原因、诊断分型、手术时间、术后输血量、血红蛋白与白蛋白下降程度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CCP组切口长度明显短于DHS组;术中失血量、输血量明显较DHS组少;PCCP组住院天数、术后下床时间早晚、治疗结果也明显优于DHS组。结论 PCCP较DHS的手术创伤减少,是更好的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为其在临床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5根防腐(10%的甲醛溶液浸泡)股骨标本并随机分配到A、B、C三组中,A组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31A1.1骨折组,B组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31A2.2骨折组,C组为正常无骨折股骨组;每组各5个标本,在力学测试机上测试轴向压缩、扭转、破坏实验。结果三组的轴向刚度、屈服载荷比较,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高于A组,同时也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的扭转刚度比较,C组仍好于A、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在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其生物力学性能仍不如正常股骨,在固定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可以达到坚强内固定和早期活动所需要的生物力学要求,但在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时,不宜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