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预测阿司匹林抵抗情况,探讨阿司匹林抵抗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37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阿司匹林用药7~10 d后的血栓弹力图结果,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抵抗(AR)组62例与阿司匹林敏感(AS)组314例。随访4~12个月,记录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与并发症发生例数,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阿司匹林抵抗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为58例,无复发318例。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的平均年龄、糖尿病比例、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差比例、AR比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HISS)评分、低密度脂蛋白明显低于无复发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为7.00%(22/314),脑出血发生率为2.23%(7/314),心肌梗死发生率为1.27%(4/314),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为1.27%(4/314);AR组患者则分别为32.26%(20/62),6.45%(4/62),4.84%(3/62),3.22%(2/62)。两组比较,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平均年龄、糖尿病、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差、AR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AR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呈正相关(比值比=4.758,95%可信区间1.519~13.686,P<0.05)。结论阿司匹林抵抗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存在明显正相关,可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阿司匹林抵抗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连服14天;治疗组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加波立维(氯吡格雷)75mg,连服14天。结果氯吡格雷可以有效地降低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P<0.05),阿司匹林抵抗和半抵抗总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较少发生缺血性脑卒中(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阿司匹林抵抗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静脉溶栓的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卒中后抑郁(PSD)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03月~2023年0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AIS患者115例,根据其有无PSD发生分为抑郁组(静脉溶栓后PSD)与无抑郁组(静脉溶栓后无PSD),分别为39例、76例。回顾性分析入组者临床资料,于静脉溶栓后3个月行心理阻抗倾向量表评估,对比两组基本资料,并分析AIS患者静脉溶栓后PSD的影响因素。结果 抑郁组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率、溶栓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08%、35.90%,均高于对照组2.63%、9.21%(P<0.05);抑郁组心理阻抗评分为(51.44±10.81)分,高于无抑郁组(30.29±3.41)分(P<0.05)。经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后并发症、负性生活事件、心理阻抗评分高都是AIS静脉溶栓后发生PSD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AIS静脉溶栓PSD的危险因素较多,包括负性生活事件、溶栓后并发症及心理阻抗评分,临床可通过健康宣教、加强心理护理及积极预防溶栓后并发症等措施,以降低PSD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继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二大死亡原因。缺血性卒中复发通常比首次卒中更具致残性和致命性。尽管现有多种模型预测缺血性卒中的复发风险,但仍在不断更新以提升预测准确性,其中引入影像生物标志物尤为关键。本文综述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影像学标志物及其在预测模型中的价值,为缺血性卒中的管理与预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阿司匹林二级预防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发生的影响及停用时机.方法 选择2013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内出血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1周观察组NIHSS评分下降幅度和SSS评分上升幅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内观察组颅内出血发生率26.67%显著高于对照组3.33%(P<0.05).结论 阿司匹林二级预防在溶栓早期进行会加重颅内出血发生率,建议溶栓24 h后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阿司匹林干预.  相似文献   

6.
王明皓  张拥波 《武警医学》1999,10(9):535-536
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常见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出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近年来由于神经影像学的进步,CT和MRI的普及,以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的深入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亦有很大进步。本文从时间窗着手,对脑卒中治疗近况作一综述。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时间窗在脑卒中急性期诊疗中,时间对治疗效果起决定性作用。脑动脉一旦闭塞,缺血、缺氧区的脑组织细胞将快速发生电化学链式瀑布样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30例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了3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及纤维蛋白原指标与30例非进展性缺血脑卒中患者指标对照,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高血压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糖,血脂和纤维蛋白原指标也高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和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诱发因素、临床特点,以降低对该病的误诊、漏诊率。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0年9月经肠镜确诊缺血性结肠炎的26例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本组26例患者中88%年龄>60岁,平均67.4岁。均存在一定的诱发因素,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脑梗死、便秘、心梗冠脉搭桥术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结肠癌术后等。该病早期症状不典型,误诊率达76.92%,其中2例慢性腹痛病例误诊时间20 d。肠镜检查发现本组26例中20例发生在乙状结肠及降结肠,无1例累及全结肠,直肠未见发病。确诊后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大部分病例症状很快消失,病变恢复快,死亡率仅占3.85%。结论 缺血性结肠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尤其对存在易感因素的高危人群,出现不明原因腹痛、呕吐、腹泻、血便或黏液血便,应考虑缺血性结肠炎发生的可能,及早进行肠镜等检查是防止误诊、漏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周慧荣  白杨 《兵团医学》2013,35(1):34-36
目的探讨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颈部动脉硬化危险因素。方法对13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检查颈总动脉、颈总动脉窦部及颈内外动脉。结果 132例中有89例颈动脉检出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67.42%,颈动脉单纯内膜增厚41例,检出率46.06%。斑块形成48例,约占89例颈部动脉硬化53.93%。结论原发性高血压、脂肪肝、吸烟、血糖异常等是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颈部动脉硬化得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因素.方法:2008-01~2011-01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105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3例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相关因素.观察入选病例入院相关结果的变化同时进行比较.结果:进展性脑卒中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脑血管狭窄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脑血管狭窄是发生进展性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应采取相应治疗以减少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  相似文献   

11.
祝玛 《西南军医》2015,(3):293-294
缺血性结肠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急性或慢性血液灌注不足导致的结肠壁缺血性病变[1]。其多发生于老年患者,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关。随着人口老龄化,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病率也在进一步升高。但目前对于缺血性结肠炎在藏族地区的发病现状及易感因素尚缺乏研究。本研究回顾分析了我院5年来27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旨在进一步分析该病在藏区发病情况以及其易感因素。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木里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IS)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发病72 h内入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1例,将患者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空腹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4项生化指标,并对各组进行既往病史采集,记录病灶部位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析HCY水平与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TC、TG、LDL、梗死部位及NIHSS评分的关系,比较进展组和非进展组中HCY等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高HCY组(HCY>10.3μmol/L)患者男性比例、LDL水平、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HCY组(HCY≤10.3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患者与非进展组比较,男性比例、TG、HCY水平、NIHSS评分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HCY水平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减低HCY水平可预防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张金莉  王立云 《西南军医》2008,10(3):99-100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检测发病后24h内入院的半球缺血性卒中患者548例血脂水平和病情转归情况,比较入院前常规剂量应用他汀类药物,入院后继续应用、入院后停用及过去从未接受过他汀类药物治疗与病情变化的关系。结果与未停用他汀类药物组相比,停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4~7d时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更多见,梗死体积更大;与过去从未接受过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相比,停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风险更高,平均梗死体积增大。结论停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与3个月时的死亡和生活依赖风险增高有关,因此,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应继续常规剂量应用他汀类药物。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多项大型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发布,血管内治疗(或联合静脉溶栓)被推荐为颅内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首选治疗措施.然而,血管内再通治疗预后受到一系列因素影响.该文就影响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可能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缺血性卒中部位与卒中后抑郁的关系。方法:入选103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抑郁状态,按卒中部位进行分组比较分析。结果:缺血性卒中部位与抑郁症患病无确切相关性,多病灶组与单病灶组间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抑郁症发病与缺血性卒中部位无确切相关性,而与病灶数量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8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疗程均为15 d。治疗前后检测临床神经缺损程度及血清hs-CRP水平,并观察治疗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血清hs-CRP水平有影响(P<0.05),治疗方法与时间之间无明显交互作用(P>0.05);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及疗效均优于单用阿司匹林,且血清hs-CRP水平也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急诊自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39例重症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血管内治疗组(n=24)与标准药物治疗组(n=15)。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血管内治疗组的血管再通率为91.7%(22/24),显著高于标准药物治疗组的26.7%(4/1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58.3%(14/24),显著高于标准药物治疗组的26.7%(4/1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标准药物治疗比较,血管内治疗急性重症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更为显著,可降低患者严重致残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院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血管内开通救治延误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并接受急诊血管内治疗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分为延误组>120 min和非延误组≤120 min。收集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术中影像及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析院内脑卒中血管内开通救治延误的原因。结果共纳入院内脑卒中患者34例(延误组n=22,非延误组n=12),中位年龄68.0(56.0,73.5)岁,其中男24例(70.6%)。中位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OPT)为233(110.7,300.0) min。非延误组发病至会诊时间(42.0 min比137.0 min,P<0.001)、影像检查至股动脉穿刺时间(43.0 min比130 min,P<0.001)均显著短于延误组;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5比10.0, P=0.032)低于延误组,90 d良好预后比率(66.7%比18.2%, P=0.008)高于延误组。二元logistic回归分...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机械取栓后大面积脑梗死(LHI)发生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患者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是术后5~7 d LHI,即头颅影像学检查所示梗死面积大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1/3。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LHI发生相关因素,并分析LHI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相关性。结果 共计纳入227例患者。其中107例(47.1%)术后发生LHI。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侧支代偿差及再灌注欠佳是LH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非LHI组相比,LHI组患者90 d良好预后率更低(17.8%对72.5%,χ2=68.102,P<0.001)。 结论 基线高NIHSS评分、低ASPECTS、侧支代偿差及再灌注欠佳是LH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LHI发生与临床预后不佳相关。  相似文献   

20.
抗血小板治疗是冠状动脉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基石,已被广泛应用并进行深入研究。循证医学已经证实,阿司匹林在预防血栓事件、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会出现对药物的低反应性或无反应性,即药物抵抗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