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道癌贲门癌术后两种重建方法的优劣。方法:实验组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采用圆形吻合器行食管胃器械吻合,吻合154号丝线间断加强并另行吻合口大网膜缠绕并吻合合口减张。对照组行食管胃粘膜及粘膜下分层吻合加胃浆肌层与食管肌层缝合包埋吻合口并减张重建。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肺部感染和肺不张、吻合口瘘和狭窄及胃食管反流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为0.6%(2/316),吻合VI狭窄发生率为5.7%(18/316),对照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6%(3/186),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4.3%(8/186),均有显著性差异(P〈O.05)。吻合口近端胃食管反流液随机抽样检查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机械吻合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O.05)。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率0.3%(1/316),无肺不张,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1.6%(3/186),肺不张0.5%(1/18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中行机械吻合重建方便快捷,可减少并发症,适于临床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食管癌根治、胃食管重建手术颈部食管-胃3种吻合技术应用的可行性。方法经左胸开胸行双野淋巴结清扫及胃-食管重建术食管癌患者205例,依据食管-胃吻合技术不同分为圆形吻合器组87例、半机械侧侧吻合组26例与手工吻合组92例,比较3组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结果术后半机械侧侧吻合组未发生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而圆形吻合器组及手工吻合组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3.4%、14.1%,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分别为5.7%、26.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机械侧侧吻合组与手工吻合组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圆形吻合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工吻合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68.5%)高于圆形吻合器组(40.2%)与半机械侧侧吻合组(19.2%)(P〈0.01)。结论在颈部食管胃3种吻合方法中,使用圆形吻合器可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食管胃颈部的机械吻合较手工吻合并发症低、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3.
姜炜  吕必宏  何健明  朱卫东  杨军 《新医学》2014,(10):680-682
目的:探讨纵隔引流管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61例食管癌切除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的患者的资料,于术中常规放置胸管加放纵隔引流管的28例被设为引流组,仅常规放置胸管的另外33例被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确诊吻合口瘘的时间、发热持续时间、继发肺部感染的发病率、住院日数以及预后等情况。结果引流组确诊吻合口瘘的时间为术后(6.2±0.5)d,短于对照组的(10.7±2.3)d (P <0.05);引流组发热持续时间为(7.2±1.5)h,短于对照组的(45.3±18.5)h (P <0.01)。引流组与对照组吻合口瘘后继发肺部感染的发病率分别为18%和42%(P <0.05)。引流组经保守治疗后全部痊愈出院,术后住院日数为(24.5±5.6)d;对照组1例死于肺部感染,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住院日数为(43.5±5.8)d ,明显长于引流组(P <0.05)。结论食管癌术中留置纵隔引流管有利于早期诊治吻合口瘘,减低继发肺部感染的发病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195例中上段食管癌手术经验,探讨中上段食管癌合理手术方式。方法195例中上段食管癌患者,根据采用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左颈部吻合组:左胸径路、胃由食管床提至左颈部与近端食管行手工单层、宽边吻合;胸内器械吻合组:左胸径路、食管癌切除术后采用国产常州WGWB-26型吻合器行左胸膜顶胃食管吻合。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吻合时间、总手术时间;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乳糜胸、呼吸循环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近端食管癌组织残留的阳性率。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胸内器械吻合组吻合时间、总手术时间较颈部吻合组缩短(P〈0.05);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呼吸循环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左颈部吻合组低(0%vs7.5%,0%vs5.8%,2.7%vs16.7%,P〈0.05,0.05,0.01),但其近端食管癌组织残留阳性率明显高于颈部吻合组(0%vs6.7%,P〈0.01);两组患者乳糜胸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上段食管癌采用左胸顶部器械吻合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易发生癌组织残留,术中快速切片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时十二指肠营养管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6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患者,随机分为中心静脉营养加空肠造瘘组(TPN,n=16)和外周静脉加肠内营养组(PN+EN,n=20),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浆白蛋白、患者的体重、住院总费用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体重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血浆白蛋白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住院总费用EN组明显少于TPN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时,经十二指肠管进行肠内营养具有更符合生理需求、更安全、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食管癌术后2种胃管固定方法的应用与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熊玉梅 《现代护理》2007,13(3):635-636
目的比较2种胃管固定方法用于食管癌术后胃管固定的效果。方法将390例食管癌术后留置胃管的患者按胃管不同的固定方法分为2组:实验组195例,对照组195例,观察2组患者胃管脱落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胃管脱落发生率分别为10.26%,17.44%,2组间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吻合口漏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吻合口漏发生率低。结论采用胶布加系带双重固定胃管的方法可以减少胃管脱落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有利于减少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胸内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对1990—2010年间1056例食管癌、贲门癌行胸内吻合术后发生24例吻合口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1—2010年组吻合瘘的发生率(1.38%)较1990—2000年组(3.71%)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01,P〈0.05)。结论采用综合措施如严格选择病例,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注意手术操作,吻合方法的改进,加强术后处理等是预防吻合口瘘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管状胃食管吻合术与全胃代食管吻合术对食管癌患者术后食管反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60例食管癌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对照组采用全胃代食管吻合术;术后随访24周,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胃食管反流及肺部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有肺部感染、胸腔感染、吻合口瘘、残胃瘘等,其中研究组发生率为10.0%,对照组为13.3%,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9,P >0.05)。术后12周及24周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术后4周、12周 RDQ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两组患者肺功能各指标均明显降低,其中研究组最大通气量(MMV)、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0)、肺活量(VC)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胃食管反流和肺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食管癌(esophagus cancer,EC)术中器械吻合(MA)与手工分层吻合(LAH)的安全性及治疗成本。方法8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EC患者,术中分别接受LAH和MA各40例,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治疗费用及手术时间。结果LAH组吻合口狭窄和吻合口瘘发生率均低于MA组(P〈0.05),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接近(P〉0.05);MA组患者病死率高于LAH组(P〈0.05);LAH组综合费用、手术材料费均低于MA组(P〈0.01),而两组术后住院费相接近(P〉0.05);LAH组手术时间长于MA组(P〈0.05)。结论EC术中采用LAH虽然手术时间稍长,但其术后严重并发症及术后病死率较MA降低,综合费用、手术材料费也低于MA,因此,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卧位干预及呼吸机辅助呼吸支持(PEVS)管理对减少Ⅲ型先天性食道闭锁(CEA)患儿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方法将33例Ⅲ型CEA手术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19例和对照组14例,干预组术后予以30。卧位干预及PEVS管理,对照组术后去枕平卧位及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术后吻合口瘘、食道狭窄、机械通气相关肺炎(VAP)、胃食管反流(GER)、存活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呼吸机辅助呼吸天数等指标差异。结果两组Ⅲ型ECA手术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发生吻合口瘘7例,VAP8例,GER9例,干预组发生吻合口瘘3例,VAP1例,GER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4.47,10.94,13.30;P〈0.05或P〈0.01);干预组SaO:为(0.97±0.19)%,对照组为(0.91±0.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02,P〈0.01)。结论30。卧位及PEVS管理能够有效降低CEA患儿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纵隔引流管在防治食管胸内吻合口瘘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纵隔引流管在防治术后食管胸内吻合口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08年180例食管癌及贲门癌患者(A组)手术中使用纵隔引流管对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同期选择我院2004年至2006年154例手术患者(B组)作对照比较.结果 A组180例患者术后共发生食管胸内吻合口瘘3例,发生率为1.67%(3/180);B组7例,发生率4.55%(7/154),2组食管胸内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807,P>0.05).A组确诊吻合口瘘的平均时间为术后(6.7±0.6)d,明显早于B组(10.0±2.1)d(t=2.62,P<0.05);A组平均发热持续时间(5.3±1.5)h,明显短于B组(43.0±20.9)h(t=4.39,P<0.01).预后比较,A组3例患者全部行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术后平均住院日(23.7±5.9)d,少于B组(45.3±5.0)d(t=4.86,P<0.01).B组7例患者2例保守治疗,皆死亡;5例行二次手术,其中3例成功,2例失败.该组病死率为2.60%(4/154),明显高于A组(0,Fisher概率法,P<0.05).结论 纵隔引流管的有无与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发生与否无关,术中留置纵隔引流管的临床意义在于能早期发现吻合口瘘,并有效地控制纵隔感染,避免二次开胸手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位三管引流在直肠癌保肛术后预防吻合口瘘的临床价值及护理。方法:将我院收治并行保肛手术的168例直肠癌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90例术中给予低位三管引流(2根经肛肠腔内置于吻合口上端、下端,1根经肛旁置于骶前腔);对照组78例采用传统引流(经肛旁放置一骶前腔引流管)。观察两组术后切口感染及吻合口瘘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为7.77%(7/78),观察组为为8.89%(8/9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1.54%(9/78),观察组为3.33%(3/9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低位三管引流能够显著降低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食管胃颈部吻合术管状胃经胸骨后与食管床不同上提路径对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胸外科行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58例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其中采用胸骨后路径者35例,食管床路径者23例。结果经胸骨后路径组胃液引流量[(312.5±69.7)ml]明显少于食管床路径组[(832.7±132.6)ml,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胸骨后与食管床路径术后吻合口瘘(14.3%vs.8.7%)、肺部感染(8.6%vs.17.4%)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胸骨后路径者术后胃液引流量少于经食管床路径者。经胸骨后与食管床不同胃上提路径行食管胃颈部吻合术均是可行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应根据临床经验及患者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VATS)食管癌切除术的疗效。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0月行VATS食管癌切除术的20例患者,术前经病理检查确诊均为鳞癌,均行VATS下胸段食管游离及周围淋巴结清扫,游离胃,行食管-管状胃吻合。结果:2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围手术期病死;手术时间280~420 min,平均342 min;术中出血量150~350 mL;术后第1天胸腔引流量300~650 mL,平均450 mL;胸管放置时间4~10 d,平均6 d;术后住院时间12~37 d,平均18 d。手术共清扫淋巴结232枚,平均10.6枚。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声音嘶哑1例,乳糜胸1例。结论:VATS食管癌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凝酶对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术患者血液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例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为血凝酶组(n=15)与空白组(n=15)。血凝酶组于麻醉诱导后至CPB前经中心静脉缓慢静注血凝酶1000U,另1000U加入预充液中随机转入体内;空白组以等容量生理盐水代替血凝酶。监测2组患儿主动脉阻断时间、CPB时间以及切皮前(T1)、CPB开始后30min(T2)、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20min(T3)、CPB后1h(T4)的Hb、PLT、PT、APTT、D-dimer;记录术后1、3、6h心包纵隔引流量(mL)。结果Hb、PLT值血凝酶组T2、T3、T4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PT、APTT值血凝酶组值T3、T4显著低于空白组(P〈0.01或P〈0.05);D-dimer值血凝酶组T2、T3、T4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心包纵隔引流量2组术后1h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6h血凝酶组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或P〈0.01)。结论血凝酶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患者血液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方强  任光国  韩泳涛  陈利华 《华西医学》2009,(10):2532-2535
目的:总结食管胸段癌Ivor Lewis食管切除术后胃延迟排空的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100例食管胸中下段癌行Ivor Lewis食管切除术后胃延迟排空的发生率。根据术中采取不同措施分为:A组(裂孔切开)和B组(不作裂孔切开),P组(幽门括约肌捏断)和N组(不作幽门处理),管胃组(管胃替代食管)和全胃组(全胃代食管),PM组(幽门括约肌捏断)、PN组(不作幽门处理)和PP组(幽门成形)。比较不同处理方式前后胃延迟排空的发生率。结果:IvorLewis食管切除术后胃延迟排空的总的发生率为13.8%(427/3100)。术中裂孔扩大后胃延迟排空的发生率从32%(A组)降至21%(B组)(P〈0.05);术中同时行幽门括约肌捏断后胃延迟排空的发生率从21%(N组)降至9%(P组)(P〈0.05);采用管胃替代食管后胃延迟排空的发生率从19.5%(全胃组)降至8.3%(管胃组)(P〈0.05);管胃组中PN组胃延迟排空的发生率为15%,PP组为8%,行幽门成形(PP组)后降至2%(P〈0.05)。结论:胃延迟排空是Ivor Lewis食管切除术后主要的并发症,术中扩大食管裂孔、管胃替代食管和幽门成形可有效防治术后胃延迟排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定期声门下分泌物吸引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效果。方法:将102例行经口/鼻气管导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可冲洗气管导管进行定期声门下分泌物吸引冲洗的为观察组(52例),采用普通气管导管进行分泌物吸引的为对照组(50例)。观察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为26.9%,发生时间(14±3)天;对照组发生率为58.0%,发生时间(6±4)天,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可冲洗气管导管进行定期声门下吸引冲洗,可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管状胃进行食管癌术后消化道重建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住院确诊的胸段食管癌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运用管状胃进行消化道重建,对照组运用全胃进行重建。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闭式引流的时间、胃肠减压时间、平均减压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6月的心肺功能和术后6月的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闭式引流时间,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胃肠减压时间、平均减压量、术后住院时间、胃排空障碍、胸胃综合征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或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手术后的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VC%)、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VV%)、第1 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和射血分数(EF)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状胃对食管癌患者进行消化道重建疗效确切,对心肺功能影响小,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