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目的合成3-甲基-5-苯基-2-芳基-2-吗啉醇盐酸盐。方法以安非他酮在人体内的活性代谢物羟基安非他酮为先导化合物,利用化合物2-苯基-2-氨基-1-乙醇与2-溴-3-氯苯丙酮,2-溴苯丙酮,6-甲氧基-2-(2-溴丙酰基)萘反应,合成了吗啉环上5位含苯基的新型吗啉醇类化合物3-甲基-5-苯基-2-(3-氯苯基)-2-吗啉醇,3-甲基-2,5-二苯基-2-吗啉醇,3-甲基-5-苯基-2-(6-甲氧基-2-萘基)-2-吗啉醇,经氯化氢酸化后得到其盐酸盐。结果总收率分别为72.5%,78.6%,68.4%,目标化合物结构经IR,1H-NMR,MS确证。结论本法合成2-芳基-2-吗啉醇类化合物反应时间短,溶剂无毒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开发新的2-芳基-2-吗啉醇类抗抑郁症药物提供了一条新的合成工艺。  相似文献   

2.
目的 合成6种含氟吗啉衍生物并对目标化合物进行抗抑郁活性筛选。方法 以三氟甲基苯丙酮为起始原料,经过溴化、胺化、环合、还原、酸化反应合成6种新型含氟吗啉衍生物,采用小鼠强迫游泳模型,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实验性抗抑郁药理活性研究。结果 目标化合物物经1H-NMR、IR和MS分析确证。化合物Vb和Ve小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分别为(110.1±27.5)s和(107.1±29.4)s,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150.4±38.5)s](P<0.05)。结论 该合成路线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目标化合物Vb和Ve显示出一定的抗抑郁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设计合成酚性2-乙酰氨基-2-脱氧-β-D-吡喃葡萄糖苷并研究其抗抑郁活性。方法 以N-乙酰氨基葡萄糖为起始原料经多步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化合物结构经1H-NMR、13C-NMR、IR、高分辨质谱确证;选择经典的抗抑郁动物模型—小鼠悬尾、强迫小鼠游泳、利血平拮抗、小鼠5-HTP增强实验等对部分化合物进行抗抑郁活性的筛选。结果与结论 设计合成了12个化合物,其中有8个是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对所合成的5个化合物进行抗抑郁活性筛选,发现有3个表现出明显的抗抑郁活性,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溴化铜对芳基烷基酮的选择性溴化反应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研究溴化铜对苯丙酮、间-氯苯丙酮、6-甲氧基-2-丙酰基萘、6-甲氧基-2-乙酰基萘、对-甲氧基苯乙酮和苯乙酮等芳基烷基酮的α-溴化反应,在乙醇或乙酸乙酯-氯仿混合溶剂中,溴化铜对芳基丙酮(苯丙酮、间-氯苯丙酮和6-甲氧基-2-丙酰基萘)溴化,高收率、高选择性地得到α-溴化产物。芳基乙酮(6-甲氧基-2-乙酰基萘、对-甲氧基苯乙酮和苯乙酮)的溴化铜溴化,在乙醇中反应,选择性得到α-溴化产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设计合成2-甲基-5-(E)-(邻甲氧基苯亚甲基)环戊酮曼尼希碱类化合物,并对其抗炎活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以N-环戊烯基吗啉、邻甲氧基苯甲醛及多种胺类为原料,经多步反应全成目标化合物,并以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测试目标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 共合成8个新化合物,经IR,^1H-NMR和MS确证其结构。其中两个化合物的抗炎活性与阿司匹林相当。结论 羧基a位被烷基取代的环戊酮曼尼希碱仍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6.
2—甲氧基荼通过溴化、丙酰化和脱溴三步反应合成了6—甲氧基—2—萘丙酮。研究并优化了溴化反应中溶剂的用量和丙酰化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经优化工艺能明显减少溴化反应的溶剂用量,6—甲氧基—2—萘丙酮的得率达到87.8%。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3-芳基-2-甲基-1-吡咯并[1,2-a]吡嗪酮(2)类化合物抗炎镇痛作用的构效关系.方法通过吡咯-2-甲酸甲酯与α-溴代芳基乙酮的烃基化反应,制得1-(2-氧代-2-芳基)乙基吡咯-2-甲酸甲酯(4),4与甲胺反应经过环合直接生成目的化合物2;用小鼠测试了所合成化合物的抗炎镇痛活性.结果与结论合成了15个目标化合物;小鼠试验表明,一些所合成的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炎和/或镇痛作用,其中化合物2o的作用活性与阳性对照药布洛芬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设计合成双(S)-萘普生甲酯。方法以(S)-萘普生为原料,与溴氯甲烷反应制得的(S)-萘普生氯甲酯,然后与萘普生钾盐反应得目标化合物。结果化合物结构经1H-NMR确证。合成的双(S)-萘普生甲酯是右旋体。对其代谢过程作了初步探讨。结论合成的双(S)-萘普生甲酯是手性化合物。合成反应条件温和,产物纯度高,收率达87%。  相似文献   

9.
目的设计合成2-(E)-亚苄基-5-氨甲基环戊醇类化合物,并对其抗炎活性进行初步的评价。方法以环戊酮为起始原料,通过Stork烯胺反应、Mannich反应、选择性还原制备目标化合物;以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测试目标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共合成了12个新化合物,经1H-NMR、MS和IR确证结构。初步药理实验结果显示10个目标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结论目标化合物稳定性有所提高并且保留了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参照前期吡考他胺衍生物的构效关系,设计制得10个4-乙氧基-1,3-苯二甲酰胺类化合物(系列2);为了评价和比较其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同时进行了相应10个4-甲氧基-1,3-苯二甲酰胺类化合物(系列1)的合成,以期寻找新的抗血栓药物。方法以2,4-二甲基苯酚为起始原料,经Willianmson反应、氧化、氯代和胺解反应共制得1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目标化合物(系列2),各化合物结构均经1H-NMR、IR和MS确证。采用Born比浊法对20个目标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初筛。结果与结论在新制得的10个4-乙氧基系列化合物中,2b的活性最高,2a、2b、2d、2f的活性优于阳性对照药物吡考他胺。结果表明,新制得的4-乙氧基系列化合物与系列1各化合物相比,在抗血小板聚集方面同样具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Some 2-alkyldithio, 2-aralkyldithio, 2-aryldithio benzoic acids, their methyl esters and N-monosubstituted amides were prepared and tested in vitro against Candida albicans and 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 Some N-monosubstituted amides displayed activities similar to those of clotrimazole and pyrrolnitrin. Against Candida albicans, N-monosubstituted amides exhibited a generally higher activity than the corresponding N-monosubstituted amides of 2,2'-dicarboxydiphenyldisulfide.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目的为马来酸曲美布汀的重要中间体2-二甲氨基-2-苯基-1-丁醇的合成奠定基础。方法苯乙腈与溴乙烷进行烃化反应得2-苯基-1-丁腈,所得产物经水解得2-苯基-1-丁酸,然后通过硼氢化钠-碘体系还原得2-苯基-1-丁醇;苯乙腈与N-溴代丁二酰亚胺进行卤代反应得溴代苯乙腈,所得产物与二甲胺进行烃化反应得2-二甲氨基苯乙腈,然后与溴乙烷进行烃化反应得2-二甲氨基-2-苯基丁腈。结果合成了2-苯基-1-丁醇和2-二甲氨基-2-苯基丁腈,总收率为分别为51%和59.4%。目标产物的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确证。结论本合成方法原料易得,操作简单,收率较高,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7.
18.
3S-(2R-2-苯基-2-环戊基-2-羟基乙氧基)奎宁环烷的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性抗胆碱药3-(2-苯基-2-环戊基-2-羟基乙氧基)奎宁环烷盐酸盐的分子结构中有两个手性碳原子,其中奎宁环3位的手性碳绝对构型已知。本文报道用X衍射技术,测定了其中一个光学异构体(S-1)的碘甲烷季铵盐的分子结构,确定了另外一个手性碳的绝对构型。该化合物命名为:S-(2R-2-苯基-2-环戈基-2-羟基-乙氧基)-奎宁环烷。  相似文献   

19.
It has been found that 2'-deoxy-2'-methyleneuridine (MdUrd), 2'-deoxy-2'-methylenecytidine (MdCyd), and 2'-deoxy-2',2'-difluorocytidine (dFdCyd) 5'-diphosphates (MdUDP (1) MdCDP (2) and dFdCDP (3), respectively) function as irreversible inactivators of the Escherichia coli ribonucleoside diphosphate reductase (RDPR). 2 is a much more potent inhibitor than its uridine analogue 1. It is proposed that 2 undergoes abstraction of H3' to give an allylic radical that captures a hydrogen atom and decomposes to an active alkylating furanone species. RDPR also accepts 3 as an alternative substrate analogue and presumably executes an initial abstraction of H3' to initiate formation of a suicide species. Both 2 and 3 give inactivation results that differ from those of previously studied inhibitors. The potent anticancer activities of MdCyd and dFdCyd indicate a significant chemotherapeutic potential. The analogous RDPR of mammalian cells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likely target and/or activating enzyme for these novel mechanism-based inactivator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