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纯化及冻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分离培养及冻存的方法。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MSCs,并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比较两种分离培养法的细胞生长增殖情况。大鼠MSCs在12.5%二甲亚砜(DMSO)保护下放入液氮冻存,6个月后复苏,测其成活率及观察生长增殖情况。结果: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培养法均能有效地分离大鼠骨髓MSCs,细胞活力好,增殖能力强。大鼠MSCs可用液氮保存,且复苏后细胞生长增殖旺盛,形态无明显的变化。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培养法成功地建立了大鼠骨髓MSCs体外分离和培养体系;采用液氮冻存大鼠MSCs的方法十分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2.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位冷冻保存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的目的是分离纯化、大量扩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在细胞原住冻存后通过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有无变化。以探讨这种原位冻存方法的可行性。采用常规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并扩增骨髓MSC,将培养扩增的细胞用含10%二甲亚砜、30%胎牛血清、DMEM—LG的细胞冻存体系,以不同的细胞贴壁密度在细胞培养瓶内原住冻存于-70℃冰箱内。冻存后第4,8和12周在38℃至40℃的水浴中复苏冻存的贴壁细胞,通过细胞周期分析并检测其多向分化功能以鉴定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MSC不经消化,直接在培养瓶内原住冻存于-70℃低温冰箱,3个月内细胞生物学特性没有明显改变,细胞仍具有向成骨、脂肪和成软骨细胞多向分化的能力。结论:体外培养的骨髓MSC原住贴壁冻存于-70℃。至少在12周内不影响其生物学功能,此种短期冷冻保存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长期培养易发生自发分化,而失去多分化潜能,因此必须对培养的细胞及时冻存,需要时再进行复苏。目的:建立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增殖、冻存的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细胞学实验,于2005-06/2008—06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伤研究所完成。材料:健康成年雄性Beagle犬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提取。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传代扩增培养。将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12.5%DMSO混匀置于冻存管中,采用慢冻快融法进行冻存和复苏:将冻存管置于-4℃冰箱2h,然后移入-30℃冰箱2h,再置于厚壁塑料泡沫盒中,扎紧密封,置-80℃冰箱过夜后,取出冻存管直接放入液氮中保存,或放入-80℃冰箱保存。复苏时将冻存管从液氮或80℃冰箱中取出,立即置37℃水浴并轻轻摇动,1-2min内迅速解冻。主要观察指标:复苏前后细胞成生长活性及形态变化。结果:分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以均一的梭形的成纤维细胞样贴壁生长,贴壁及增殖能力强,传代细胞贴壁较快。经过液氮长期冻存后,将复苏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再培养,细胞形态及生长状态与冻存前无差异,均呈长梭形均匀分布生长,细胞生长增殖旺盛。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培养法町获得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慢冻快融技术进行冻存和复苏,较好的保持了冻存细胞的活力和功能。  相似文献   

4.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体外优化获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进行纯化、扩增,同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获得足量细胞用于材料细胞的相容性研究.方法:抽取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相结合进行分离培养,观察其增殖和生长特性,绘制生长曲线,测定贴壁率.结果: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相结合得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度高,性状稳定,生长曲线相似,传代后第12小时贴壁率高达90%;Giemsa染色光镜观察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单核细胞,呈梭形或不规则长多边形.结论:建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最适条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强,可作为材料细胞相容性研究的受试细胞,并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二甲基亚砜作为保护剂,采用慢冻快融法观察不同温度及不同时间冻存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复苏后存活率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09/2005-06在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所完成。①选取清洁级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5只,抽取兔髂骨及胫骨的骨髓液,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出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并进行增殖。②取第3代骨髓基质干细胞,经消化后离心重悬,用完全培养液调整细胞浓度为6×109L-1。将质量浓度为250g/L的二甲基亚砜缓慢滴入同体积含骨髓基质干细胞的上述培养液中,混匀,二甲基亚砜的终浓度为125g/L,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终密度为3×109L-1,1mL/安瓿冻存。③4℃冻存直接将安瓿置4℃冰箱中;-20℃及-60℃冻存,则将安瓿置于有脱脂棉的聚丙烯泡沫盒中,壁厚1.5cm,扎紧密封,各置-20℃及-60℃冰箱过夜,取出后分别直接放于-20℃及-60℃冰箱保存;-196℃液氮冻存,则将置有安瓿的泡沫盒于-60℃冰箱过夜后,取出冻存安瓿直接放于液氮中保存。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别于4℃、-20℃、-60℃、-196℃条件下进行3d,10d,1,3,8个月以及1年的冻存。④经不同温度及不同时间冻存后,给予复苏。复苏时将冻存安瓿从液氮或冰箱中取出,立即置37℃水浴并轻轻摇动,约1min迅速解冻。含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冻存液经5倍于冻存液量的完全培养液稀释后,离心重悬,进行骨髓基质干细胞存活率测定。复苏后的骨髓基质干细胞以1×104/cm2用完全培养液再培养,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形态变化及生长活性情况。结果:实验选取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5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原代培养情况:培养3d时,骨髓基质干细胞数量较少,散在分布,呈短梭形形态。培养1周时细胞形成大量的小集落,细胞变长。此后集落细胞迅速增多,逐渐汇合成片,形态为均一的长梭形,呈旋涡状排列,2周时细胞长成单层。②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传代培养情况:刚传代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呈圆形,数小时后迅速贴壁,重新成为梭形。之后细胞呈长梭形均匀分布生长,形态比原代培养更均一,细胞生长旺盛、增殖迅速。连续传代22代无明显变化。但随传代次数增多,细胞形态出现多样性,逐渐呈老化现象。③不同温度不同冻存时间下复苏后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存活率的比较:兔骨髓基质干细胞液氮保存1年,存活率为79%;-60℃保存1,3,8个月的存活率分别为67%,38%和0%;不宜于4℃及-20℃保存。④复苏后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再培养情况:复苏后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细胞形态及生长状况与冻存前无明显差异,呈长梭形生长,增殖旺盛。结论:分离纯化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生长增殖能力强,短期保存可用-60℃冻存,长期需液氮保存,为择期进行骨髓基质干细胞实验和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获取及培养鉴定一直以来仍无统一标准和定论.目的:体外获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化、扩增,同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方法:采用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增殖和生长特性,绘制生长曲线;倒置相差显微镜、苏木精-伊红染色及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并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多向诱导分化,分别采用钙结节茜素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和荆豆凝集素染色鉴定.结果与结论:经贴壁筛选法得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性状稳定,为纺锤状,呈克隆样生长,碱性磷酸酶染色弱阳性;经成骨、成软骨、成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现出相应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征.提示,全骨髓培养法取材方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强,在适宜条件下能够多向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并优化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体外分离培养方法,鉴定其生物学特性,为BMSCs应用奠定技术基础。方法将手术弃骨无菌条件下用无血清培养液(α-MEM培养基、100 u/m l青霉素,100 u/m l链霉素)冲出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hBMSCs,通过传代培养,扩增hBMSCs。倒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细胞计数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分析冻存细胞复苏后的生长特性,免疫荧光染色测定hBMSCs表面标志,成骨诱导试剂盒检测hBMSCs向成骨分化的潜能。结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hBMSCs呈梭形、多角形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大小均一,漩涡状生长。细胞生长曲线分析细胞贴壁2 d基本无增殖,处于潜伏期,对数增殖期为3~6 d,第7天后进入平台期,细胞出现接触抑制现象。冻存细胞复苏后细胞生长特性无明显改变。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第3代hBMSCs小鼠IgG、CD34、CD45表达阴性;CD29、CD90、CD166表达阳性,均为胞浆着色,细胞表型稳定。成骨诱导试剂诱导细胞10d后hBMSCs表现成骨细胞特性,且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高。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的hBMSCs纯度高,增殖活性强,传代培养生长旺盛且生物学特性稳定;可为组织细胞工程和基因治疗提供理想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8.
不同冻存时间与温度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元  杨亚冬  房国坚  陈勇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3):44-46,i0003
目的:以二甲基亚砜作为保护剂,采用慢冻快融法观察不同温度及不同时间冻存的免骨髓基质干细胞复苏后存活率的变化。 方法:实验于2003-09/2005—06在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所完成。①选取清洁级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5只,抽取兔髂骨及胫骨的骨髓液,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出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并进行增殖。②取第3代骨髓基质干细胞,经消化后离心重悬,用完全培养液调整细胞浓度为6&;#215;10^9L^-1。将质量浓度为250g/L的二甲基亚砜缓慢滴入同体积含骨髓基质干细胞的上述培养液中,混匀,二甲基亚砜的终浓度为125g/L,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终密度为3&;#215;10^9 L^-1,1mL/安瓿冻存。③4℃冻存直接将安瓿置4℃冰箱中;-20℃及-60℃冻存,则将安瓿置于有脱脂棉的聚丙烯泡沫盒中,壁厚1.5cm,扎紧密封,各置-20℃及-60℃冰箱过夜,取出后分别直接放于-20℃及—60℃冰箱保存;-196℃液氮冻存,则将置有安瓿的泡沫盒于-60℃冰箱过夜后,取出冻存安瓿直接放于液氮中保存。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别于4℃、-20℃、-60℃、-196℃条件下进行3d,10d,1,3,8个月以及1年的冻存。④经不同温度及不同时间冻存后,给予复苏。复苏时将冻存安瓿从液氮或冰箱中取出,立即置37℃水浴并轻轻摇动,约1min迅速解冻。含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冻存液经5倍于冻存液量的完全培养液稀释后,离心重悬,进行骨髓基质干细胞存活率测定。复苏后的骨髓基质干细胞以1&;#215;10^4/cm^2用完全培养液再培养,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形态变化及生长活性情况。结果:实验选取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5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原代培养情况:培养3d时,骨髓基质干细胞数量较少,散在分布,呈短梭形形态。培养1周时细胞形成大量的小集落,细胞变长。此后集落细胞迅速增多,逐渐汇合成片,形态为均一的长梭形,呈旋涡状排列,2周时细胞长成单层。②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传代培养情况:刚传代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呈圆形,数小时后迅速贴壁,重新成为梭形。之后细胞呈长梭形均匀分布生长,形态比原代培养更均一,细胞生长旺盛、增殖迅速。连续传代22代无明显变化。但随传代次数增多,细胞形态出现多样性,逐渐呈老化现象。③不同温度不同冻存时间下复苏后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存活率的比较:兔骨髓基质干细胞液氮保存1年,存活率为79%;-60℃保存1,3,8个月的存活率分别为67%,38%和0%;不宜于4℃及-20℃保存。(少复苏后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再培养情况:复苏后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细胞形态及生长状况与冻存前无明显差异,呈长梭形生长,增殖旺盛。 结论:分离纯化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生长增殖能力强,短期保存可用-60℃冻存,长期需液氮保存,为择期进行骨髓基质干细胞实验和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体外培养人骨髓基质细胞(humanmesenchymalstemcells,hM-SCs),传代、扩增、冻存复苏并诱导分化,为细胞移植及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奠定基础。方法:用酶消化-细胞单层培养法行细胞原代培养,传代扩增并冻存复苏,采用胰岛素和地塞米松进行诱导分化,碱性磷酸酶和钙化结节检测。结果:hMSCs可在体外培养,传代扩增并冻存复苏,并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结论:可在体外分化为成骨细胞并钙化,可作为细胞移植及组织工程骨构建可靠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0.
人胚胎干细胞饲养层的制备及生物学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建立一种既可以大量制备,又能保存并保持较高活性的饲养层是胚胎干细胞培养研究不可缺少的环节。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冻存复苏ICR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ICR小鼠13.5d胚胎,用胰蛋白酶分步消化法分离培养小鼠成纤维细胞,对冻存复苏后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形态、生长曲线、贴壁率、细胞化学染色及支持人胚胎干细胞生长特性等进行观察。结果与结论:复苏后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在体外传代30min时80%以上细胞贴壁,生长曲线显示细胞增殖活跃,细胞化学染色AKP、PAS、POX阴性,能长期支持人胚胎干细胞传代生长。提示此方法所获得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复苏后有较高的生物学活性,可为人胚胎干细胞扩增提供稳定、优质的饲养层细胞。  相似文献   

11.
兔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植入心肌后的存活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兔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MSCs)的部分生物学特性及植入心肌后的存活状况。方法:密度梯度离心与贴壁粘附得到高纯度的兔下肢骨MSCs,建立体外培养体系,光镜、电镜、细胞周期等观察其生物学特性,4',6-二脒基-2-苯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ne,DAPI)标记培养的MSCs,植入心肌后检测植入细胞在6周内不同时相点的存活状况。结果:体外培养的MSCs显示良好的贴壁扩增生长能力,88%的培养细胞为静止期细胞,96.4%细胞为活细胞,电镜证明培养细胞显示幼稚细胞的结构。标记的MSCs植入心肌后至少生存6周并且植入细胞扩散融合于植入区宿主心肌中。结论:体外培养的MSCs显示幼稚细胞形态,标记的培养MSCs植入心肌后可以长期存活并扩散融合于宿主心肌。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了解冻存复苏过程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MSC)生物学特性和支持造血能力的影响,采用常规方法分离培养骨髓MSC,将传代后的细胞用含10%二甲亚砜、40%胎牛血清的IMDM细胞冻存液保存在-196℃液氮中,观察短期(4周)和中期(9-15月)复苏后MSC的活性、免疫表型、多向分化能力和支持造血的能力,并同冻存前的MSC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中短期冻存后的MSC的细胞活性分别为(90士3.75)%和(93士2.51)%;冻存后细胞的增殖能力、免疫表型、体外分化为脂肪和骨细胞的能力、支持集落(CFU-GM,CFU-E,CFU-GEMM)的生长作用和冻存前MSC相似。结论:骨髓MSC在液氮中短期和中期保存后,细胞活性略有下降,但是并不影响MSC的增殖、分化和支持造血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体外培养人骨髓基质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传代、扩增、冻存复苏并诱导分化,为细胞移植及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奠定基础。方法:用酶消化-细胞单层培养法行细胞原代培养,传代扩增并冻存复苏,采用胰岛素和地塞米松进行诱导分化,碱性磷酸酶和钙化结节检测。结果:hMSCs可在体外培养,传代扩增并冻存复苏,并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结论:可在体外分化为成骨细胞并钙化,可作为细胞移植及组织工程骨构建可靠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4.
背景:骨髓基质细胞的分离纯化、细胞培养、细胞标记、诱导因子、基因转染对细胞生物学影响、细胞载体构建及细胞复合物回植时间的选择等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目的:摸索一种较为简便且可有效获得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实验,于2006-06/2007-01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完成。材料:SPF级6周龄新西兰大白兔8只,由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兔骨髓1mL,D-Hanks液稀释后,离心弃上清,DMEM培养基重悬,制备单细胞悬液,叠加在密度为1.077的等体积淋巴细胞分离液的液面上,离心后取界面云雾状的单个核细胞层,用含有2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重悬。以1×10/cm2接种后贴壁法纯化细胞,待70%~80%长满单层后消化传代。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锥虫蓝染色计数活细胞,苏木精-伊红染色对细胞进行鉴定,MTT法检测细胞活性,观察传代培养的细胞冻存后复苏情况。结果:接种24h后细胞开始贴壁,呈短梭形或三角形,且有长短不等的细胞突起;3d后贴壁细胞开始分裂增殖,部分区域形成细胞团簇;1周后大部分细胞呈成纤维状散落在培养瓶底生长;传代后细胞均匀分布,形态呈细长梭形,并沿一定方向排列,1mL骨髓基质细胞悬液传3代后的贴壁细胞数可达5×106~1×107数量级。骨髓基质细胞成活率约为90%,经鉴定为单核细胞,接种后1~6d细胞持续旺盛生长,至第8天细胞活性最高,随后生长活性下降。复苏冻存56d的细胞,其生长良好,增长迅速。结论:以淋巴细胞分离液梯度离心后可获得纯度较高的骨髓基质单核细胞,经体外扩增培养能够得到足够数量的种子细胞,冻存复苏后细胞活性无变化。  相似文献   

15.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髓中的含量极低,体外的长期培养过程中易丧失干细胞潜能以及体内移植后安全性等问题的存在,限制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目的:探索体外分离纯化、冻存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最适方法,并观察以此方法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体内后是否具有成瘤性。方法:分别采用差速贴壁结合24h首次换液、24h首次换液、48h首次换液的方法纯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筛选最适纯化方法进行后续实验。配制含体积分数为10%,20%,30%,40%,50%胎牛血清的细胞冻存液冻存细胞,复苏后计算细胞存活率,测定复苏后细胞的生长曲线及成脂诱导能力。将第3,15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裸鼠肌肉、肝脏局部注射体内移植,45d后取注射部位行病理组织标本检查。结果与结论:差速贴壁结合24h首次换液法所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度最高,而细胞增殖能力与其他两组无明显差别,因此选用该方法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然后进行传代培养;含体积分数为30%血清冻存液既可保证细胞活性与增殖能力,又可保证干细胞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15代仍保持间充质干细胞特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裸鼠肝脏45d后仍可在肝脏局部存活,生长状态与体外培养相似,无异型性及向周围浸润生长,提示体外长时间培养15代以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裸鼠体内存活且无成瘤性。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用于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主要有全骨髓贴壁法、密度梯度离心法、流式细胞仪分离法、免疫磁珠法,后两种方法可获得较为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但对细胞活性影响较大,甚至导致细胞完全失去活性.目的:观察不同分离方法、培养条件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增殖及生物学特性的变化.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比观察,于2006-01/2007-06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感染病实验室完成.材料:日本雄性大耳白兔3只,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Mesen Cult干细胞培养基为Vancouver BC公司产品,DMEM/F12(1∶1)培养基、LG-DMEM培养基均为Hyclone公司产品.方法:无菌抽取兔髂前上棘骨髓,采取两种方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全骨髓贴壁分离法是将骨髓液注入等体积的Hanks液中,4 ℃ 1 0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用Hanks液重复洗涤.Percoll密度梯度分离法是将相当于2倍骨髓液体积的1.073 g/mL Percoll分离液加入15 mL无菌离心管内,再将抗凝的骨髓沿管壁缓慢加至分离液面上,4 ℃ 800 r/min离心 30 min,吸取分离液面上的白色云雾状单个核细胞层,用无血清L-DMEM培养液冲洗.将分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浓度调整为1×106,设立3组,分别加入Mesen Cult干细胞培养基、DMEM/F12培养基、L-DMEM培养基,各组培养基中均含有20%的胎牛血清、100 u/mL青霉素、100 u/mL链霉素,于37 ℃、体积分数为0.05的CO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主要观察指标:不同分离方法、培养条件对细胞形态、生长特征、增殖的影响,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传代后冻存复苏情况.结果:全骨髓贴壁分离法1周后可见少许贴壁细胞伸出伪足,10~12 d形成散在细胞集落,16~18 d融合成单层;Percoll密度梯度分离法培养1~2 d后可见部分细胞贴壁,5~7 d形成散在细胞集落,2周后融合成单层并铺满平底.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 Cult组细胞增殖能力、贴壁率、BrdU标记指数均略优于DMEM/F12组、LG-DMEM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0.179,P > 0.05;F=0.098,P > 0.05;χ2=0.39,P > 0.05).透射电镜下可见核仁,细胞器少,为低分化的幼稚细胞.复苏第9代冻存的细胞,4 h后贴壁率约60%,细胞增长活跃.结论:Percoll密度梯度法和全骨髓贴壁法分离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前者可获得较均匀一致的单核细胞,在细胞增殖、清除造血细胞干扰等方面明显优于后者;Mesen Cult、DMEM/F12、LG-DMEM培养液均适用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细胞冻存复苏后生长增殖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7.
背景:树突状细胞因其良好的抗原提呈功能及促T细胞增殖功能,成为肿瘤抗原的良好载体.获得大量的树突状细胞,对于肿瘤疫苗的研制具有重要作用.目的: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进行诱导、培养、扩增及冻存,并对比冻存后复苏细胞与未冻存细胞的细胞特性,寻找一种能够大量获得树突状细胞及有效储存的方法.方法:取小鼠骨髓细胞,在含重组小鼠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 μg/L)和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5 μg/L)的完全培养基中对其进行诱导、培养及扩增.培养第6天,对培养获得的树突状细胞在加有冷冻保护剂DMSO的完全培养液中冻存.复苏后,在培养基中加入脂多糖、对细胞诱导,获得大量的成熟树突状细胞,最终获得的树突状细胞与未进行冻存的细胞在细胞活力、形态学、细胞表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等方面对比.结果与结论:复苏后,(82.2±4.73)%细胞存活,存活的细胞经脂多糖诱导后发育为成熟树突状细胞,在形态学、细胞表型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等方面与未经冻存的树突状细胞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冻存复苏后,细胞生物学特性与未冻存的细胞无明显差别,用冻存的方法储存树突状细胞,能够避免在不同时期应用细胞时反复进行培养,可以获得大量的同质细胞.  相似文献   

18.
背景:建立一种既可以大量制备,又能保存并保持较高活性的饲养层是胚胎干细胞培养研究不可缺少的环节。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冻存复苏ICR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ICR小鼠13.5d胚胎,用胰蛋白酶分步消化法分离培养小鼠成纤维细胞,对冻存复苏后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形态、生长曲线、贴壁率、细胞化学染色及支持人胚胎干细胞生长特性等进行观察。结果与结论:复苏后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在体外传代30min时80%以上细胞贴壁,生长曲线显示细胞增殖活跃,细胞化学染色AKP、PAS、POX阴性,能长期支持人胚胎干细胞传代生长。提示此方法所获得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复苏后有较高的生物学活性,可为人胚胎干细胞扩增提供稳定、优质的饲养层细胞。  相似文献   

19.
背景:成纤维细胞是创伤愈合过程中的主要效应细胞,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进行培养可为体外研究瘢痕疙瘩提供基础.目的:比较体外培养的人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差异,为体外研究瘢痕疙瘩提供平台.方法:应用组织微粒贴壁法,对人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来源的成纤维细胞进行原代培养、传代培养、冻存及复苏,观察二者的生长增殖情况及差异.结果与结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与正常皮肤来源的成纤维细胞无明显差异,二者进入对数生长期的时间大致相同;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在液氮中冻存后,细胞复苏状态良好,接种后绝大部分细胞存活,与冻存前无明显差异.说明瘢痕疙瘩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及正常皮肤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增殖无明显差异,且均可成功冻存和复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人骨髓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的体外培养特性及建立细胞库的可行性。方法:Ficoll离心剂法分离人骨髓及脐血来源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大量扩增,观察细胞生长特性,流式细胞术检测MSC表面分子标志物表达情况。结果:骨髓样本比脐血标本的MSC更易于体外短期培养扩增,骨髓样本(5×106)体外培养2周约获得MSC3×107~1.2×108,成功率达100%,而脐血样本的MSC较难培养,成功率低(12.9%),细胞数扩增有限。对冻存复苏前后的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提示MSC表面标志物CD29、CD44、CD59、CD90、CD105、CD166等均阳性表达,造血细胞标志物CD34、CD14和CD45为阴性表达,提示MSC对本室的冻存复苏程序耐受能力较好,可获得复苏后扩增培养。结论:本研究表明对成人骨髓MSC建库的条件较成熟,获得成功培养的MSC分子表型在冻存复苏前后无明显改变。而脐血来源的MSC培养条件有待改善方能提高MSC培养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