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徐海洲  吴峰  孙晓东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3):3724-3725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总结98例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98例患者中乳头溢液者72例,占73%,肿块单发88例,多发10例,共有6例发生恶变,占6%;6例恶变者中有4例行改良根治术,2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其余92例行病变导管+乳腺区段切除或肿块+周围乳腺切除术,96例治愈,2例多发性患者术后1年复发,遂行单纯乳房切除后治愈。结论:通过乳头溢液或轻压肿块时乳头溢液和脱落细胞学、乳管造影、导管镜等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而合理的手术方式是治愈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乳管内乳头状瘤临床X线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乳头状瘤X线平片、导管造影的X线表现及其与临床病理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乳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乳房X线平片,导管造影表现及病理改变;并根据病变大小、形态,病变处导管形态及二者的关系,在导管造影片上进行X线分型且与病理改变进行对比。结果 40例均有单个乳孔溢液,血性26例,乳晕区触及肿块6例。乳房X线平片示乳晕下区肿块5例。导管造影:40例均示导管内充盈缺损,其中9例并导管扩张。管内型28例,囊内型9例,实体型3例。X线表现与病理改变一致。结论 乳管内乳头状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单个乳孔溢液,乳腺X线平片征象少;导管造影特点是管内充盈缺损,对乳头状瘤具有确诊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乳管内病变按病理分类有两种,一种是良性病变例如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另一种是恶性病变例如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CIS)。本病的临床症状多不明显,多数以无痛性乳头溢液就诊,部分在检查乳房其他疾病作病理学检查时被发现。乳头溢液约占就诊病人的80%,是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主要症状。病人往往在无意中发现衬衣上有血迹,但乳头溢液并非完全来自乳管内乳头状瘤,还有来自乳腺炎症及正常导管~([1])。没有乳头溢液的无症状型女性患者  相似文献   

4.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癌变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是发生在中小乳腺导管多发性乳头状瘤,是乳头溢液的常见原因。本院2000年6月-2007年6月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癌变5例,现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生物学行为、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1临床资料5例均为女性,年龄在39~60岁,病变位于左侧2例,右侧3例,平均病程19个月,除1例有乳腺包块外,其余均未触及肿块。乳管造影3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乳管内乳头状病变及乳管内视镜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我们使用日本制造的FVS-3000乳腺纤维导管镜系统,对乳头溢液患者行乳管内视镜检查,对其中的乳管内乳头状病变患者在乳管内视镜下的特点予以分析。结果:416例乳管内乳头状病变的患者中,单发性乳头状瘤306例,多发性乳头状瘤106例,乳头状瘤病4例,共发现534处病灶,其中27.6%的病灶位于总乳管,44.2%位于乳管的I级分支,19%位于Ⅱ级分支,于Ⅲ级和Ⅳ级分支的病灶仅占8.2%和1.0%。病灶距乳头开口的平均距离为3.8cm。结论:乳管内视镜可以对乳管内乳头状病变作出明确的诊断和定位,乳管内视镜是乳头溢液患者病因诊断的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以乳头溢液为主要症状的双侧乳腺导管内癌临床诊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双侧乳腺导管内癌合并乳头溢液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均行彩超检查,3例行乳管镜检查,2例行乳腺钼靶检查;其中1例彩超检查发现双侧肿块;1例彩超发现双侧肿块同时乳管镜发现双侧乳头状瘤样改变;1例彩超发现左侧肿块、钼靶提示双侧钙化,而乳管镜发现左侧乳头状瘤样改变;1例彩超未见肿块,钼靶提示右侧钙化,乳管镜发现双侧乳头状瘤样改变.结论 在超声基础上加行钼靶、乳管镜检查有助于以乳头溢液为主要症状的双侧乳腺导管内癌的检出.  相似文献   

7.
乳腺乳头状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32%,13/41)例.病理诊断为乳头状癌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22例,乳头状增生11例,乳头导管腺瘤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中有7例伴有非典型导管内上皮增生.6例经乳管镜检查诊断为导管内肿物的有4例;X线钼靶检查的10例中诊断乳腺肿物的有5例.结论 本研究显示在乳腺乳头状病变中约有1/3有恶性或恶性倾向,高频超声是乳腺乳头状病变检出率较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特别是当不伴有乳头溢液或钼靶X线检查为阴性时更适合用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8.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造影检查和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又称大导管乳头状瘤、囊内乳头状瘤等,是发生于乳头及乳晕区大导管的良性乳头状瘤。本病多见于经产妇,患者常以乳头溢液就诊,但多因常规X线片难以发现而延误诊治。本文报告3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乳导管造影的表现。并结合文献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早期发现、及时治疗。1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30例,年龄30~52岁,女性。术前均进行了乳腺钼靶平片摄影和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以乳头溢液就诊,呈持续性或间断性。病史长短不一。单侧乳头溢液者25例。5例双侧溢液者经造影证实为一…  相似文献   

9.
正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主要原因有导管扩张、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乳腺囊性增生以及慢性炎症等[1]。在临床上,未触及肿块的乳腺癌很少有易发现的症状,乳头溢液是能够引起患者注意的早期症状之一[2]。本研究选用乳管镜合并乳管造影的检查方法对326例有乳头溢液的患者进行检查,探讨乳管镜合并乳管造影在T0期乳腺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0.
彩超与高频声像图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常现超声检查均为低频探头,很难发现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应用彩超及高频探头。可大大提高I对导管内乳义状瘤的检出事。根据肿块的彩色血流特点,可判断肿块的良恶性,确定应否手术及手术时的准确定位,避免以往较hll行全乳切除。本文总结了经彩超及高频探头检查并经沙木、病理证实的女性乳导管内乳头状瘤6例(年龄26~53岁)。仪器为DenierAI-5200ry彩色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10MHZ,患者取仰卧位,并随时调整适当体位,采jfJ直接扫查,先进行乳房各个象限的二维超占检查,观察有龙导管扩张、扩张部位,在扩张导管近端仔细寻找…  相似文献   

11.
辛波  李敏  郝恩源 《实用医学杂志》2003,19(9):1002-1003
目的:探讨乳腺良性疾病再手术的原因与应对方法。方法:总结因乳腺良性疾病进行第二次手术的病例28例,对再次手术的原因、病理、治疗方法进行讨论。结果:全组28例,以疼痛、局部肿块为主诉最多见,其次为乳头溢液;病理诊断以乳腺增生或囊性增生最多见,其次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并有3例癌变。根据病理结果对良性复发病例行病变局部切除或行单纯乳房切除,诊断为恶性者行乳腺癌根治术。结论:乳腺增生或囊性增生、导管内乳头状瘤是造成乳腺良性疾病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乳腺增生可以癌变,局部切除加长期随访对于乳腺良性疾病的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乳管镜和乳腺定位导丝对乳管内肿瘤的诊断和定位价值.方法 2006年7月至今,对28例Ⅰ、Ⅱ级导管内肿瘤患者行乳管镜捡明确肿瘤及位置,经乳管镜置入乳腺定位导丝,确认其倒钩将肿块钩住.术中选择乳晕边缘小切口,沿定位导丝切除乳头下至距肿瘤远端2 cm病变乳管及瘤体.剖开乳管定位瘤体后送病理检查.结果 28例患者中发现早期乳腺癌2例(7.1%),乳管内乳头状瘤20例(71.4%),乳头状瘤病6例(21.4%).结论 乳管内镜能直接观察乳头溢液患者乳管内情况及肿块,提高乳头溢液患者病因诊断的准确性,而在其协助下经溢液乳孔放置乳腺定位导丝,能够避免手术盲目性,为病灶的检出提供可靠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35岁,已婚,自由职业.因发现左乳肿块5年,左乳头溢液1年于2012年5月18日人院.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否认手术、外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疫水接触史,无工业毒物、粉尘、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无烟酒嗜好.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0/80 mmHg.双乳不对称,左乳大于右乳,双乳皮肤未见异常,左乳中央触及一增厚腺块组织,大小约2.5 cm×2cmx2cm,质地实,边界不清,活动度欠佳,未与皮肤黏连,挤压左乳见暗红色血性液体自一乳管溢出.双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未触及.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胸部X线片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超声示:脂肪肝,胆囊、胰腺、脾脏、双肾未见明显异常.乳腺红外线热像扫描检查提示(图1):左乳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左乳腺炎性肿块?乳腺钼靶摄影报告(图2):左乳不规则块影,考虑为导管扩张及乳头状瘤可能大.乳腺彩超显示(图3):左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可能.左乳  相似文献   

14.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BIDP)是指乳腺中小导管及末梢小导管上皮呈乳头状增生而形成的一种病变,是乳腺增生症多种病理组织学形态改变的一个类型,其特征是多数导管腔同时发生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增生性改变,常表现为乳头溢液与乳房肿块。本院自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43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治疗要点.方法对1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进行临床病理特性分析,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进行探讨.结果1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主要表现为乳腺局部肿块或伴乳头溢血,影像学检查表现为扩张导管内不规则实性中低回声光团,部分病灶内可见沙粒样钙化点.免疫组化 SMA 、Calponin 和 p63显示肌上皮缺如或不连续;高相对分子质量细胞角蛋白 CK5/6在癌组织未见表达.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预后较好.单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或伴导管内原位癌彻底切除肿瘤及其周围部分乳腺组织已属充分治疗,伴微浸润者宜按照浸润性导管癌治疗.  相似文献   

16.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较常见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常伴有乳头溢液偶有带血,没有溢液时病人常无症状。本文收集2002年-2005年病理证实的导管内乳头状瘤19例,分析其X线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乳管内视镜对乳头溢液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纤维乳管内视镜对238例乳头溢液患者进行检查,观察溢液导管及其分支的管腔和管壁结构,发现并确定病灶位置.必要时予以手术治疗。结果发现乳腺导管癌18例、乳头状瘤43例、乳腺导管炎、导管扩张168例。另有7例正常及2例失败。结论 乳管内视镜可以明确引起乳头溢液的病因,确定病变部位,可提高早期诊断乳腺癌的发现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7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管内乳头状瘤,有乳头溢血、溢液,扪及肿块的临床症状,术前均经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探头直接在乳房表面作由乳头向四周的放射状扫查,发现扩张导管后在其内仔细查找病灶,观察其二维声像图和检测其彩色血流信号。结果: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管内乳头状瘤的检出率和诊断正确率分别为62.0%、38.0%,明显优于钼靶摄影。声像图分为四种类型:无异常发现型(9例)、导管扩张伴肿瘤型(28例)、单纯导管扩张(15例)、单纯肿瘤型(18例),其中导管扩张伴肿瘤型的声像图最为典型。肿瘤的彩色血流检出率较低(5/70)。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特殊的临床症状、正确的检查方法和典型的声像图是超声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正>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一种多发于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良性肿瘤~([1])。发病症状主要体现为乳头呈现硬块,且乳头间歇性溢液或溢血,好发于产后、40~50岁绝经前的妇女,病因目前尚不明确~([2])。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分别是中央型和周围型,中央型常发于乳晕区输乳管壶腹部内的大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造影的X线表现及其与临床病理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导管造影表现。结果单发导管内乳头状瘤28例(其中导管突然中断者4例,导管内单个充盈缺损者22例,充盈缺损区近侧导管明显扩张者2例),多发导管内乳头状瘤4例。结论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检查是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