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ET-1、NO在中风先兆期痰瘀阻络证发病进程中的作用和相关关系。方法:监测80例中风先兆期患者和40例健康人血浆内皮素(ET)和血清一氧化氮(N0)的含量变化。结果:中风先兆痰瘀阻络证患者血浆ET和血清NO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中风先兆痰瘀阻络证患者血浆ET和血清NO异常表达和释放,可能参与了脑血管功能紊乱和缺血性神经组织损伤,并可能成为中风先兆期病情发生、发展及预后观察等方面的一个有意义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中风先兆病在临床常见,一旦转为中风病后,治疗经济费用高,致残、致死率高,造成家庭沉重负担。所以在中风先兆期,积极预防、早治疗尤为重要。中风先兆的临床表现归纳为:年龄常在40岁以上,有眩晕、头麻,一过性晕厥或言謇,偏身麻木无力,步态不稳,舌紫黯或瘀点,或舌面未见瘀象,而舌下脉络增粗、曲张、紫黯,或有瘀丝、瘀点、脉弦滑或细涩为临床特征。舌象的瘀血脉络变化是中风先兆病的重要依据。病理变化为气血失调,经脉瘀阻,瘀血形成。治疗上以疏通经脉,调畅气血为主,结合病者的体质因素,分别加益气、滋阴、化痰降浊是治疗中风先兆的根本。  相似文献   

3.
中风先兆辨治五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先兆辨治五法滕州市中医院(277500)孙开玲蔡成玲郝德惠关键词中风先兆平肝熄风法化痰降浊法痰瘀并治法益气通络法滋养肝肾法中风先兆系指中风发生前间断出现的头晕目眩,头痛,肢体麻木,肌肉目闰动,或一过性语言不利等前驱症状。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治疗本病的...  相似文献   

4.
辨治中风先兆证3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晓明 《北京中医》2003,22(2):21-22
目的 积极预防中风病的发生。方法 把中风先兆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临床观察。治疗组(38例)辨证分为肝胆火旺、痰瘀闭阻,风痰内盛、瘀血阻络和气阴两虚、脉络瘀阻3型,分别施以清利肝胆、豁痰化瘀,健脾除痰、疏风通络及升清益阴、活血通脉等法;对照组(30例)以阿司匹林、维脑路通口服。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74%,无中风发生;对照组总有效率66.66%,中风发生2例。结论 中医辨证论治在预防中风先兆症方面,有不可否认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滋阴活血熄风治疗中风先兆76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年过四旬之人,肝血肾液渐显不足,易出现血运瘀滞,风阳内起,上旋乘窍等病理变化,形之于外,则出现各种先机睽兆。滋阴活血熄风法就是针对中风先兆的病理结,采用充营血、生新血、活瘀血、熄内风的法则,治疗中风先兆患者,用之临床,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中风先兆证各证型分布特点,探讨内风在中风先兆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中风先兆证患者的证型分布特点,观察各型基础病、人院后的症状、体征、四诊信息、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资料,分析各证型间的差异.结果 风痰内盛,痰瘀阻络证在各型中所占比例最高,此型患者眩晕做为首发症状、1h内缓解者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结论 内风在中风先兆证发病中起主导作用,其贯穿于中风先兆证发病过程的始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中风先兆常见中医证型及其分布规律。方法:制定了《缺血性脑中风筛查表》,在"陕西省中西医结合防控脑中风协作网"各协作单位开展了缺血性脑中风筛查工作,共计680例。结果:从证型分布来看,中风先兆以实证为主,虚实间夹。其中医证候排序来看,排名靠前的证候为:肝热血瘀、肝阳上亢、痰瘀互结。结论:通过调查,初步探索了中风先兆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统一和规范中风先兆的中医辨证奠定了基础,也为进一步明确中风先兆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今后中西医结合防治中风先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中风先兆证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中风先兆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医药辨证用中药加口服阿司匹林治疗30例(辨证为气虚血瘀型及痰瘀阻络型),与单纯使用西药阿司匹林治疗30例(中医辨证也为气虚血瘀型及痰瘀阻络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3%,明显优于对照组72.5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中西医辨证治疗中风先兆证可有效改善中风先兆证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中风是常见病 ,其发病率、病死率、病残率均高 ,笔者研究前人的经验 ,结合临床从 5个方面概述预防中风之要素 ,供同道参考。1 重视中风先兆 ,采取防治措施  对中风先兆 ,前人积累了许多经验 ,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朱丹溪认为 :“眩晕者 ,中风之渐也。”罗天益又云 :“凡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 ,三年中有中风之患。”笔者对中风先兆阐述如下 :1.1 中风的远期先兆1.1.1 记忆障碍 以健忘、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为特征 ,并以近期遗忘 ,尤以遗忘姓名为甚 ,理解力及远期记忆力尚好。主要机制为痰瘀阻络 ,导致脑髓空虚脑脉气血不运之故。…  相似文献   

10.
中风病患者在发病前往往有先兆症状,中风先兆亦称小中风,其临床表现为中度头晕、头痛、胸闷、肢体麻木、肌肉动或平时出现一时性语言不利等。中风先兆的论述形成于唐宋以前,在其他时期也有不同描述,但中风先兆之名确立则以刘完素为主,明清时期历代医家对其描述更加细致。随着历代医家对中风先兆症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中风病的认识也更为深刻,并逐步成熟。目前,对于中风先兆的症状、病因病机、诱发因素、防治措施的认识有着相对成熟的认识。文章分析总结了中风先兆从形成到成熟不同时期的学术思想,为临床上更好地掌握中风先兆的发病规律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中风病证候演变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证候组合的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方法]采用条件概率、阈值界定等统计的方法,针对4个时点252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数据,研究其两证组合和三证组合的演化规律.[结果]证候随时间的演变存在一些相似的特征.[结论]证候的演变存在一定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中之风是指中风病,而不是病因学中的外风及内风;血是指瘀血,血行瘀除则中风病自愈.外风致病,宜祛风为主;内风致病,宜熄风为先.风邪较燥,长期使用易耗伤阴血,在祛风剂中配伍使用养血活血之品,实为佐使之法.内风中之血虚生风者使用养血活血药物治疗,是针对病机用药,而非治风先治血之义.中医对中风病病因病机之认识历时4个阶段,从外风、内风、非风到现在的脑血管疾病,瘀血是中风病之病理基础,瘀血行,经络通,则中风病自愈,故日: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是南宋以前中医大家治疗中风病之经验总结及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发病与节气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597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节气,作圆形统计分析,计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发病节气高峰朝,观察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特点。结果1597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在节气上均无一定集中性,未发现特定的发病高峰期。上年小满至当年的惊蛰为相对高发病节气。结论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在节气上无特定的发病高峰期,一年四季均需积极预防并加强在相对高发病节气的预防,以降低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头体针联合药物治疗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头、体针联合药物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确诊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头、体针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体针联合药物治疗。按要求治疗两个疗程后,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观察头、体针联合药物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体针联合药物组临床疗效评分较治疗前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头、体针联合药物组疗效评分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体针联合药物组相比,头、体针联合药物组疗效更明显(P〈0.01)。两组在神经功能缺损方面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头、体针联合药物组提高更显著(P〈0.01)。结论:通过本研究结果表明体针联合药物及头、体针联合药物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也证明了应用针刺手段在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过程中头、体针联合应用的效果好于单纯体针疗法。  相似文献   

15.
中风病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52,自引:4,他引:52  
本文从理论、临床、实验研究以及新药开发研制、预防、康复、护理诸方面,对中风病中医药研究概况进行了全面述评。指出近10年来所取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中风病证名称统一及病位、病因、病机等方面的研究;中风病症、舌、脉等症状学观察及辨治规律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中医文献关于中风病因病机学说的研讨 ,结合中风肢痛的临床特点 ,认为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是中风肢痛的基本病机。祛风除湿、散寒化瘀是中风肢痛的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17.
从中医体质学说的典籍论述入手,对体质因素在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认为体质因素对脑卒中辨证具有一定重要性,并进一步提出以中医体质手段对脑卒中进行干预能够增强中医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本课题按照临床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200例中风和400例对照观察,发现中风发病学上,高血压为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二者在病机上同出一辙,在证候学上高血压的临床证候可演变为中风先兆瘘见证候。  相似文献   

19.
辨证治疗中风病2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通过对248例中风病临床分型分析,以气虚血瘀证最多,占38.31%,其次为阴虚风动证,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本组病人不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均采用中药辨证治疗基础上,口服中成药及静脉滴注活血化瘀针剂以加强活血化瘀、涤痰通络这一治疗法则,总有效率为84.27%,其中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95%和83.24%,对血液流变学、脑出血患者治疗前后脑CT对照观察,认为 一  相似文献   

20.
试论形神失调与中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探求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出发 ,阐述了形神失调是中风病的病因基础和基本病机 ,以及形神失调在中风病分期、分类中的作用 ,从而提出了治疗中风病的基本原则是形神共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