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10年4月我院急诊科诊治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胃镜检查出血原因分别为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出血21例,门脉高压性胃病19例、胃溃疡出血10例、2例患者发现出血部位.予维持血容量、止血、降低门脉压力、防治并发症等急救处理.显效26例;有效21例;无效5例,3例死亡.结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出血原因较多,应明确出血的病因和确定出血部位,通过综合抢救措施治疗提高抢救成功率,并需要预防再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扁桃体切除术后严重出血的原因,研究并探讨扁桃体切除术后出血的预防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耳鼻咽喉科于2000年5月-2011年1月期间收治的扁桃体切除术后并发出血的病例资料.结果:352例患者中,术后出血者16例,出血率为4.55%,男12例(12/214),女4例(4/138);原发性出血13例,继发性出血3例;大量出血2例,中量出血4例,小量出血10例.全部出血者都及时进行止血,均痊愈出院.结论:扁桃体切除术后出血应考虑到各种可能引起出血的因素,如患者自身因素、术后护理、技术操作等.需严格了解手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重点在于预防,降低扁桃体术后的出血率,而一旦出血现象出现,根据出血部位、性质、范围、出血量的多少及局部感染情况而实施不同的止血办法.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失代偿期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常见并发症,常反复发作,多伴有肝性脑病、腹水、腹胀、严重纳差、重度乏力等.再出血时间逐渐缩短,出血前后病人极度恐惧,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有效减少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的出血次数或再次出血,消除或缓解病人的伴随症状,可显著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我科于2000-06~2003-06,对43例肝硬化失代偿期上消化道出血1年内2次以上的患者,待出血控制稳定后,采取中药防治再次出血,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壮医针灸结合壮药口服治疗内痔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内痔出血患者65例采用壮医针刺及药线点灸治疗,结合清湿热毒、行气活血之壮药口服.结果:治疗1天后出血开始减少,2~5天出血完全消失,出血停止时间平均2.4天.65例患者全部治愈.结论:壮医治疗内痔出血,能迅速有效地止血、消除症状,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临床表现以及发病的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373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年龄,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373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出血的原因分别以消化性溃疡为主.上消化道出血的高发年龄是36-60岁,其次为≤35岁,而大于60岁的老年人发病率相对较低,发现年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出血程度呈正相关,老年组重度出血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青年组与中年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原因有很多种情况,性别、年龄、急性胃粘膜损害、消化性溃疡、食道胃底静脉曲张、胃癌是最发生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肠与空肠移行部屈氏韧带以下肠管内出血.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大出血、慢性迁延性出血、隐形出血等.慢性下消化道出血迁延难治,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虽明显低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但诊断较困难,治疗有时也较棘手[1].本文拟结合28例止血汤联合法莫替丁的诊疗效果,对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原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出血并发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根据2005-2009年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消化道出血组和非消化道出血组,每组100人进行分析.结果:化道出血会影响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结局;脑出血患者并消化道出血发生越早,死亡率越高:不同脑出血部位引起死亡的可能性不同,以内囊、基底节区出血为最高.结论:脑出血并消化道出血,可加重患者的病情,对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要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阴性消化性溃疡与出血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阴性消化性溃疡与出血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急诊内镜诊断为胃溃疡和/或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60例,按照是否合并出血分为出血组和不伴出血组,各80例,并分析影响H.pylori阴性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因素。结果出血组H.pylori阴性率为40%,不伴出血组H.pylori阴性率为14%,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pylori阴性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与复合性溃疡、黏膜炎症和炎症程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溃疡直径、溃疡分期、黏膜萎缩、肠化生和淋巴组织增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H.pylori阴性消化性溃疡在消化性溃疡出血中所占的比例较高,有复合性溃疡、黏膜炎症和炎症严重的患者可能更易并发消化道出血,需要引起消化专科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肠与空肠移行部屈氏韧带以下肠管内出血.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大出血、慢性迁延性出血、隐形出血等.慢性下消化道出血迁延难治,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虽明显低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但诊断较困难,治疗有时也较棘手[1].本文拟结合28例止血汤联合法莫替丁的诊疗效果,对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原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肠与空肠移行部屈氏韧带以下肠管内出血.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大出血、慢性迁延性出血、隐形出血等.慢性下消化道出血迁延难治,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虽明显低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但诊断较困难,治疗有时也较棘手[1].本文拟结合28例止血汤联合法莫替丁的诊疗效果,对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原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两地汤联合氯米芬治疗经间期出血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间期出血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在两次月经之间,发生周期性出血者.相当于西医有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影响患者受孕时机.经常有经间期出血,出血增多,持续时间长达7天以上,应及时治疗.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30例效果明显,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烧伤并发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出血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对64例烧伤并发消化道出血年龄、性别、烧伤面积、消化道出血发生时间,发生休克、创面感染情况及诊断和治疗,进行临床统计分析.结果 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出血多发生在烧伤后一周内.大面积烧伤、小孩、特殊工种人群、有休克、创面感染等因素,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出血的重要原因.结论 保护胃黏膜,早期肠道营养;有效处理创面感染,防止创面脓毒症;平稳渡过休克期是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氩气离子切除术后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分析结肠息肉患者氩气离子切除术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378例结肠息肉经氩气离子切除术后发生延迟性出血8例;病变部位结肠息肉的直径在0.5~2.0cm之间;出血时间为10h~3d;小量出血4例,中量出血3例,大量出血1例,无1例死亡.结论:为了避免术后出血的发生,应注意术前、术中和术后3个环节,出血后应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4.
上消化道出血属中医"呕血"、"便血"范筹,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出血性胃炎、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癌、胆道出血等.近年来,我科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同时加强辨证施护措施,收到较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与上消化道出血的部位、病变特征,临床分析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1年2月我院收治的42例慢性胃炎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胃镜检查并镜下观察出血部位、病灶大小、出血以及胆汁反流情况等分析.结果:本组42例病人出血部位以胃窦部、胃底、幽门管、胃体、窦部和球部出血也很常见,大出血多在幽门管.结论:慢性胃炎与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胃镜检查阳性率高,镜下黏膜表现以充血、花斑、糜烂、渗血为主,部位以窦部多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分析三黄泻心汤联合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4月收治的8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应用三黄泻心汤联合消化内镜治疗方法)和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联合消化内镜治疗方法),每组44例。采用统计学分析2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再出血发生率、平均止血时间、彻底止血时间、生存质量评分以及治疗前后脾静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结果 2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前脾静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实验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后脾静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 0. 05);实验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 45%,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9. 55%,实验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 05);实验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P 0. 05),实验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再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实验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三黄泻心汤联合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进一步探讨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原因.方法:对我院4年来(2006年5月~2010年5月)分娩的4240例产妇中发生产后出血的10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57%,产后出血发生在2h内95例(87%),>2h 14例(13%).出血原因主要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等.其中剖宫产分娩比阴道分娩发生产后出血要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认为做好产前、产时、产后监测,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可以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方法:对本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发生的产后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876例产妇中,发生产后出血者43例,发生率为229%,导致产后出血主要的原因依次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等.结论: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并发症,受多种因素影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减少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19.
产后出血100例分析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孕产妇死亡的4大原因是出血、感染、子痫、妊娠合并心脏病,而产后出血是死因之首.产后出血过多影响母婴健康,产妇由于抵抗力低,更易引起感染.  相似文献   

20.
斯云芳 《江西中医药》2007,38(10):31-31
笔者自2000~2005年采用黄及止血散治疗上消化道出血6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67例中男52例,女15例,年龄18~68岁,病程4小时~8天.经胃镜证实,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慢性胃炎28例,胃溃疡18例,十二指肠溃疡14例,肝硬化胃底静脉出血5例,胆道出血2例.出血情况:单纯黑便39例,黑便伴呕血28例,出血程度根据全国血证急诊研究协作组1986年制定的分级标准,分为轻、中、重度.本组属轻度出血31例,中度出血28例,重度出血8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