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1 毫秒
1.
目的:总结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及合并畸形的临床表现特点,探讨合适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组病人全部采用将压迫于十二指肠前方的腹膜带彻底松解的治疗方法。结果:4例均治愈,住院时间最长25d,最短7d。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手术中勿遗漏合并畸形是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及合并畸形的临床表现特点,探讨合适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组病人全部采用将压迫于十二指肠前方的腹膜带彻底松解的治疗方法。结果:4例均治愈,住院时间最长25d,最短7d。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手术中勿遗漏合并畸形是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4.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是一种复杂的消化道畸形,是婴儿急性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收治并经手术证实的32例婴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治疗分析,认为本病多在出生后数日至1月内出现症状,以反复呕吐带有胆汁的胃内容物为首发症状,腹部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本病有肠梗阻表现时需要手术治疗,Ladd术式为基本手术方法.术中发现其它胃肠道畸形时应同时手术纠正.本病除合并肠扭转、肠坏死危及生命以及大段肠管坏死切除后可能发生短肠综合征或全肠坏死造成死亡外,预后良好.本组1例死于大部分小肠坏死,31例治愈出院.21例获随访3月~4年,生长发育好.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是一种复杂的消化道畸形,是婴儿急性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收治并经手术证实的32例婴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治疗分析,认为本病多在出生后数日至1月内出现症状,以反复呕吐带有胆汁的胃内容物为首发症状,腹部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本病有肠梗阻表现时需要手术治疗,Ladd术式为基本手术方法.术中发现其它胃肠道畸形时应同时手术纠正.本病除合并肠扭转、肠坏死危及生命以及大段肠管坏死切除后可能发生短肠综合征或全肠坏死造成死亡外,预后良好.本组1例死于大部分小肠坏死,31例治愈出院.21例获随访3月~4年,生长发育好.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是在胎儿发育过程中,中肠(即由肠系膜上动脉供应的十二指肠至横结肠中部的一段)旋转过程中发生障碍所遗留的肠道解剖位置上的畸形。本病多发于新生儿期,幼儿期至成年人均可发病,主要表现上消化道梗阻或不全梗阻,腹胀、呕吐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2010年10月13日我科收治了1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现将其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X线表现2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尤以新生儿最为多见。延误诊断有时会造成中肠扭转致肠坏死的致命后果。1990—2002年,我们对手术证实28例(不包括肠闭锁、脐膨出)的X线表现进行回顾分析,旨在探讨其临床特点及其影像学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小儿肠旋转不良的可行性。方法 :14例肠旋转不良患儿 ,术前 12例得到超声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结果 :14例肠旋转不良患儿中 ,12例肠系膜上静脉 (SMV)与肠系膜上动脉 (SMA)位置关系异常。 10例SMV位于SMA左侧 ,(其中 2例出现“漩涡征”)。 2例SMV位于SMA前方。 相似文献
9.
超声诊断小儿肠旋转不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小儿肠旋转不良的可行性。方法:14例肠旋转不良患儿,术前12例得到超声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结果:14例肠旋转不良患儿中,12例肠系膜上静脉(SMV)与肠系膜上动脉(SMA)位置关系异常。10例SMV位于SMA左侧,(其中2例出现“漩涡征”),2例SMV位于SMA前方。2例SMV与SMA位置正常(SMV位于SMA右侧),所有患儿均经手术治疗并证实。结论:超声检查肠系膜上血管的位置关系对诊断肠旋转不良有重要价值。发现SMV位于SMA左侧或前方,可诊断肠旋转不良,出现“漩涡征”则可诊断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影像表现,以提高本病的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证实的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影像资料。结果消化道造影可见十二指肠与空肠上段位置异常11例,其中十二指肠呈螺旋型下降5例,十二指肠水平段梗阻4例,十二指肠空肠曲位于脊椎右侧2例,钡剂灌肠回盲部位置异常12例。超声检查肠系膜上动静脉关系异常11例,呈漩涡征改变8例。结论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回盲部位置异常及漩涡征是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特征性影像表现,可作为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79年~2006年收治的68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表现随年龄而异,大多数发生在新生儿期,且以男性为多。主要临床表现为肠梗阻,本组全部采用Ladd抯手术附带阑尾切除术,合并其它畸形12例,占17.6%.治愈60例(88.2%),死亡8例(11.8%)。结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依据病史和X线影像学检查,漏诊和误诊的主要原因是认识不足,早期准确诊断和手术治疗将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肠闭锁的外科诊断、治疗及降低死亡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生儿肠闭锁88例的临床资料、影像、病理类型、手术治疗及疗效。结果本组治愈76例,治愈率86.3%,其中8例进行了2次手术(包括6例粘连性肠梗阻、2例吻合口瘘)。术后死亡及放弃治疗12例(包括合并肠扭转3例,短肠综合征2例,胆道闭锁1例,肛门闭锁1例)。结论早诊断,增加患儿出生体重,降低合并严重畸形患儿出生率,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根据闭锁两端肠管的病理改变拟定的肠切除范围可作为临床参考,可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的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对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Midgut volvulus in intestinal malrotation,MVIM)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例术前超声明确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MVIM新生儿的临床及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均发现肠系膜根部肠系膜上静脉围绕肠系膜上动脉顺时针旋转形成的"漩涡征",旋转度数为270°~720°,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超声诊断新生儿MVIM特异性强,准确率高,应作为术前确诊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小儿急性肠梗阻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肠梗阻的发病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安徽省儿童医院普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96例急性肠梗阻患儿资料,按发病原因进行分类,并比较保守及手术治疗患儿的比例。结果496例急性肠梗阻患儿中,疑有器质性病变继发急性肠套叠203例(40.9%),嵌顿性腹股沟斜疝147例(29.6%),粘连性肠梗阻36例(7.2%),急性假性结肠梗阻25例(5.0%),先天性巨结肠24例(4.8%), Meckel 憩室及肠重复畸形18例(3.6%),肠扭转、肠旋转不良13例(2.6%),阑尾脓肿9例(1.8%),内疝(系膜裂孔疝)6例(1.2%),炎性、粪石、柿石性5例(1.0%),其他少见病因10例(2.0%)。203例疑有器质性病变继发急性肠套叠的患儿中,148例(72.9%)施行了手术治疗,55例(27.1%)予空气灌肠复位成功。嵌顿性腹股沟斜疝均予手术。导致粘连性肠梗阻的前次手术中,阑尾切除术14例(38.9%),肠套叠整复术8例(22.2%)。结论急性肠套叠、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粘连性肠梗阻是小儿急性肠梗阻发病的主要原因。大多数疑有器质性病变继发急性肠套叠及全部嵌顿性腹股沟斜疝需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是小儿急性肠套叠及嵌顿性腹股沟斜疝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和探讨骨外科临床上对于小儿肱骨远端骨骺损伤患儿进行早期诊治的意义,以期为小儿肱骨远端骨骺损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对该院骨外科2010年5月—2014年6月收治的51例小儿肱骨远端骨骺损伤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程长短不同,将其分成2周内组和2周以上组。所有患儿均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少数患儿配合缝合内固定以及石膏托进行外固定,术后3~5周拆除石膏托外固定进行常规的功能恢复锻炼。结果51例患儿经过临床治疗,术后评价为优的患儿31例(60.78%),评分为良的患儿15例(29.41%),评分为可的患儿4例(7.84%),评分为差的患儿1例(1.96%),临床治疗的优良率为90.20%(46/51)。病程在2周以内患儿临床治疗的优良率为96.77%(30/31),病程在2周以上的患儿的临床治疗的优良率为80.95%(17/21),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收治的肱骨远端骺损伤患儿多为并发关节内骨折,发病后对患者关节的正常功能影响较大。对于病程在2周以上的患儿,治疗的优良率显著低于病程在2周以内患儿,因此,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一般以早期剖解复位,术后配合术后早期的功能恢复锻炼效果较好。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促进骨骼愈合及功能恢复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9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96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78例,女18例,年龄4d~17岁。新生儿期以胆汁性呕吐为特点。非新生儿期以复发性呕吐、慢性间歇性腹痛及营养不良、发育障碍为主,可出现便秘、腹泻、血便或黄疸等症状。影像学检查发现十二指肠梗阻、十二指肠空肠曲或空肠位置异常和盲肠位置异常等征象,可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本组均行Ladd's手术,12例绞窄性肠扭转患儿均作肠切除。其余合并症同期手术。术后痊愈87例,治愈率9l例,5例死亡,4例病情恶化放弃治疗。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是肠扭转导致肠坏死或合并其它严重畸形。结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其认识不足,缺乏重视是发生误诊、漏诊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和早期手术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小儿胸膜肺母细胞瘤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胸膜肺母细胞瘤(PPB)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和诊治方法。方法对1例2岁4个月女孩突发呼吸困难7天,经抗感染无效,X线片、CT检查呈左肺野巨大圆形软组织肿块,行开胸肿瘤活检,一周后予以介入治疗。结果手术见肿瘤占据整个左侧胸腔,肺,累及纵隔及胸膜,不能手术切除,仅取活检。病理学常规检查:组织结构见分化较差的小圆细胞、梭形细胞,间质成分含不成熟软骨小岛,未见腺管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查:Vimentin阳性,明确诊断为PPB。患儿经肿瘤血管灌注顺铂及超液化碘油及栓塞介入手术后两天死亡。结论小儿胸膜肺母细胞瘤是罕见胚胎性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于诊断。早期诊断有助于临床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6):116-118+122
目的 分析超声检查对小儿肠重复畸形的初步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32例小儿肠重复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在术前行超声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统计术前超声检查诊断的符合率,并分析超声图像特点。结果 32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肠重复畸形患儿中,术前超声检查诊断为肠重复畸形28例,误诊2例,漏诊2例,诊断符合率、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87.50%(28/32)、6.25%(2/32)、6.25%(2/32)。病变部位:小肠20例(71.43%)、结肠6例(21.43%)、空肠2例(7.14%)。病变形态:囊肿型20例(71.43%)(腔外型16例,腔内型4例)、管状型8例(28.57%)。合并症:合并肠套叠1例、合并肠梗阻2例、合并感染3例、合并肠扭转及肠坏死1例、合并肠穿孔1例、合并消化道出血8例。结论 超声检查检出率及准确性较高,且操作简便、无创、经济,可作为小儿肠重复畸形术前初步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婴儿胃扭转48例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婴儿胃扭转的临床诊断及体位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胃扭转患儿的腹部X线平片胃气囊影的形态变化和/或上消化道造影不同体位的X线表现,总结诊断要点。患儿确诊应详细向家属讲述病情并签定医寒合约,给予正规体位治疗。结果 45例患儿随访3个月-1年,临床均获治愈,无手术病例。结论 婴儿胃扭转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腹部X线片胃气囊影的形态变化和(或)上消化道造影不同体位的X线表现,均可明确诊断。体位疗法可取得满意疗效。实施体位治疗,因疗程长、显效慢,建议向患儿家长详细讲述病情并签定医患合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