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分析河南省淮河流域稻田型钩体病的流行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血清学检验采用显微镜产集实验,病原分离选用korthof培养基。结果;淮河流域稻田型钩现的流行规律表现:(1)流行季节为6月至11月,高峰上旬或10月上旬。病例以青壮年农民为主。(2)临床表现复杂,主要有流感伤寒型、肺大出内疸出血型等。(3)传染源主要为黑线姬鼠,携带菌群为黄疸出血群。(4)法发稻田型体病的发病率与带菌鼠密度呈明显  相似文献   

2.
仙桃市1966~2001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监测经验、摸清钩体病流行规律。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仙桃市历年来钩体病疫情及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发病有明显的发区,时间和人群分布特征;(2)流行形式由雨水型转为稻田型,临床特征主要为流感伤寒型,主要流行菌群由波摩那群转为黄疸出血群;(3)鼠密度、鼠带菌率与钩体病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猪带菌率与雨水型钩体病流行密切相关,流行年份流行前期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极显著性低于散发年份;(4)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钩体流行影响较大,结论:引起仙桃市钩体病流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适时开展大规模,全方位的以预防接种和灭鼠为主导的综合性防治活动是近年钩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四川省江油市1995年9月,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暴发流行期间,首次从33例病人血液标本检出钩体7株,阳性率为21.21%,分属二个血清群三个血清型、黄疸出血群黄疸出血型5株,赖型1株,七日热群棉兰型1株。培养鼠肾225份,检出钩体31株(待定1株,失传1株),阳性率为13.78%,以黄疸出血群赖型为主要血清型,病原体带菌宿主以黑线姬鼠为主,为我市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携带钩体与本次钩体病暴发流行人间主要流行菌群和型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比较河南省不同流域稻田型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的异同 ,为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主要采用现况研究、病原分离、血清学检验等方法。结果 :淮河流域及黄河流域稻田型钩体病存在 :( 1)流行形式的差异 :淮河流域流行形式较单一 ,为稻田型 ;而黄河流域则较复杂 ,有稻田型、雨水 -稻田型、洪水 -稻田型。 ( 2 )疫区环境的不同 :淮河流域疫区主要在丘陵地带 ,较为固定 ;黄河流域疫区主要在平原 ,流行地区逐年扩大。 ( 3)流行菌群皆以黄疸出血群为主 ,宿主动物为鼠类 ,主要是黑线姬鼠。 ( 4)淮河流域存在钩体病的经济疫源地 ,现又证明存在自然疫源地 ;而黄河北岸的疫区为单纯自然疫源地。结论 :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不同 ,两地的稻田型钩体病既有许多共同点 ,也有不同之处 ,故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比较河南省不同流域稻田型钩螺旋体病流行特征的异同。为制度相应扩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主要采用现况研究,病原分离,血清学检验等结果:淮河流域及黄河流域稻田型钩体病存在:(1)流行形式的差异;淮河流域流行形式较单一,为稻田型;而黄河流域则较复杂,有稻田型,雨水-稻田型,洪水-稻田型。(2)疫区环境的不同:淮河流域疫区主要在丘陵地带,较为固定;黄河流域疫区主要在平原,流行地区逐年扩大。(3)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近年来江油市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流行的传染源情况。为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钩体主要宿主动物鼠,猪,牛带菌情况及鼠密度,种群构成等。结果:该市平均鼠带菌率为11.34%,黑线姬鼠占其鼠种构成的63.64%,平均带菌率为17.52%,从钩体患者和动物中分离出的钩体,黄疸出血群占98.56%。结论:黑线姬鼠是江油市稻田型钩体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流行菌群的变化是造成流行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黄河以北首次分离出黄疸出血群赖型钩端螺旋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河以北首次分离出黄疸出血群赖型钩端螺旋体梁中兴,时曼华,聂一新,陈浩利,李林村,王广科,孟素霞,李玉环,秦进才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是我国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流行菌群。河南省原阳县自1992年首发稻田型钩体病以来,病例逐年增加,1993年钩...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淮河流域首次发现稻田型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淮河流域首次发现稻田型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张彦平1李林村1郭万申1时曼华2李锡洪3孔祥熙3曾贵金1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传染病。文献报道[1],我国淮河流域为钩端螺旋体病的经济疫源地,流行形式以雨水和洪水型为主,流行菌群主要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我省稻田型钩体病的临床表现。为钩体病确诊提供依据。方法 对有完整病例及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并有血清学诊断结果的钩体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稻田型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类型主要为流感伤寒型,黄疸出血型、肺大出血型,也有少量的脑膜脑炎型,肾型。流行菌群比较复杂,主要以黄疸出血群为主,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乏力,排肠肌痛,眼结膜充血(无分泌物,无怕光感),咯血、表浅淋巴结肿大,肺部片状阴影等,易被误诊为感冒,肺炎、肺结核,流行性出血热等,后发症较少,青霉素治疗能有效降低病死率。结论 鉴于目前我省稻田型钩体病的临床表现复杂,病情急、重。在疫区及潜在疫区对类似钩体病例应提高警惕,以免误诊,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通径分析方法对稻田型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区连续16年流行病学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影响其流行的直接因素依次为8月9月降雨量、鼠带菌率及人群自然抗体GMT,影响流行的间接因素有鼠密度、8月9月降雨量及鼠带菌率。从各因素的通径系数大小,可以定量地分析主要因素对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1993-2001年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监测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调查研究四川省1993-2001年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传染源情况。为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全国钩体病监测方案全省选择10个监测点,进行钩体病主要传染源调查。结果 黑线姬鼠带菌率占第1位。主要携带黄疸出血群钩体,首次从牛尿中检出七日热群钩体。结论 鼠密度,鼠带菌率,带菌鼠密度分别与钩体发病率呈正相关。黑线姬鼠是四川省稻田型钩体主要传染源,耕牛作为七日热群钩体宿主和重要传染源应继续调查。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端螺旋体病在安徽省发生的流行已有30多年的历史、经描述流行病学、血清学和病原学的方法证实在我省三种地理区划中流行特征、流行菌群、流行形式,宿主动物种类均不相同,Ⅰ型疫区猪为主要传染源,波摩那群为主要流行菌群,洪水型为主要流行形式;Ⅱ型疫区猪、犬为主要传染源,波摩那群为主要流行菌群,雨水型为主要流行形式;Ⅲ型疫区鼠为主要传染源、黄疸出血群是主要流行菌群,稻田型是主要流行形式。本文探讨了传染源带菌状况,降雨量多少,农事活动的特点及养猪方式等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与钩体病发病的关系,并因地制宜的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怀远县人群钩端螺旋体感染及宿主动物带菌情况,为控制该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血清学、病原学、流行病学方法对钩体病进行监测。结果自然人群感染率流行季节高于非流行季节(9.00∶0.96),均为黄疸出血群。宿主动物鼠种构成较以往发生明显改变,黑线姬鼠占84.02%,鼠密度秋季高于春季(10.54∶8.63),鼠带菌率秋季高于春季(24.53∶4.54),感染菌群与人一致。结论怀远县钩体病流行菌群由1970年代波摩那群更迭为黄疸出血群。主要带菌宿主动物由猪改变为黑线姬鼠,鼠感染菌群更迭与人感染情况吻合。今后应加强宿主动物调查和人群钩体病疫情调查研究,掌握流行动态,及时采用有效的防治对策,防止黄疸出血群钩体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4.
鼠类种群数量变动对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鼠类种群数量变动对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流行的影响,以便制定控制钩体病流行的对策。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和现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收集发病情况,按全国爱卫办颁布的鼠情调查方法开展鼠情监测。将获得的资料进行直线相关等统计学分析。了解鼠密度与钩体病发病之间的关系。水文气象与鼠类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鼠密度和钩体病发病关系密切。鼠密度(夹夜法)达10%以上即可能造成钩体病流行。结论 鼠密度对钩体病发病影响很明显。鼠密度可以做为钩体病流行预测的一项重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李玲  黄勇 《健康天地》2010,4(1):98-99
目的:了解眉山市东坡区2008—2009年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病疫情动态及健康人群对钩体的免疫水平,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四川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方法》进行鼠密度、鼠带菌率和健康人群钩体抗体水平调查。结果:平均鼠密度5.84%,最高为6.56%,带菌率0,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以澳州群为主(75.76%)。结论:眉山市东坡区鼠密度较低,未监测出鼠类带菌。但野鼠是稻田型钩体最重要的传染源,加之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水平普遍下降,应加强钩体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了解43年铯体病流行情况和17年监测结果,为预防和治疗钩体病提供依据。方法:根据钩体病的发病资料和监测方案,研究传染源贮存宿主的种类与带菌,钩体病发病规律,流行因素与防治对策。结果:全县43年累计发病8286例,年均发病率为88.76/10万,死亡81例,年均病死率0.98%,共出现6个发病高峰,发病高峰为每年9-10月,有明显的地区性,平坝高,丘陵低,青壮年发病最高,男女之比为1.13:1,以农民发病为主占75.72%,流行形式以“稻田型”为主,感染方式主要以收割水稻接触疫水而感染,鼠密度7.27%,鼠种群为2目3科9种,已从8种动物中分离出钩体,证明啮齿和食虫动物为“稻田型”钩体的主要传染源,流行菌群有6群,以黄胆出血群为主占93.73%,次为秋季热,七日热群,猪,牛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1.0%和60.0%,经观察本县流行菌群基本稳定,鼠种有变化,黑线姬鼠减少,四川短尾Qu增多。结论:钩体病的发病率与宿主动物数量,带菌率高低,人群免疫水平,接触疫水,水稻收割季节气温,降雨量密切相关,应加强钩体病宿主动物的监测管理,控制传染源,有针对性地对接触疫水的人群接种钩体菌苗。  相似文献   

17.
一起洪水型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的调查郭少冰,马任筹,杜恩娜洪水型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流行,多见于北方。1994年6~7月,西南镇江心洲发生一起洪水型钩体病暴发流行,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调查内容和方法采用现场、个案和血清流行病来调查。结果1现场...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黄河流域为钩端螺旋体病的低发疫区。1992年以来,黄河北岸广大稻田区发生本病流行。其主要表现为:1.流行形式为稻田型;流行期为4~11月,流行高峰在8月份;临床表现复杂,以流感伤寒型为主,黄疸出血型及肺大出血型比例较高。2.疑似病例及健康人隐性感染的血清群均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其它有波摩拿群、秋季群等。当地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其带菌率夏季为16.67%,秋季为27.27%,携带菌群主要为黄疸出血群,与人间主要流行菌群一致。3.原阳县为流行的中心地区,其流行强度明显高于毗邻的其他发病县。4.易感人群普遍接种相应型别钩体疫苗,开展以灭鼠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进行疾病防治的宣传等综和防治措施,可有效地预防本病流行,降低发病率,1994年以后发病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针对由黄疸出血群和犬群引起的肺出血型钩体病在我省的北移现象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血清学和病原学方法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肺出血型钩体病主要发生在我省Ⅲ型地区的皖南 ,而 80年代以来 ,原本在Ⅲ型地区流行的主要流行菌群—黄疸出血群 ,开始在Ⅰ型地区和Ⅱ型地区出现 ,并于 90年代后造成局部地区肺出血型钩体病的爆发流行 ,病死率高。结论 肺出血型钩体病在我省出现了北移现象 ,江淮之间及沿淮流域发生了钩体菌群更迭  相似文献   

20.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在我省流行范围广泛,发病人数多,流行菌群、疫源地分布及传染源构成均较复杂,是我省主要传染病之一[‘j,近年来该病在我省的流行概况介绍于下。一、人间疫情监测工.流行概况:我省从1956年首次确诊钩体病后,疫区不断扩大,疫情上升,流行呈波浪形。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在闽南沿海平原地区发生多起特大洪水型钩体病流行,以1972~1973年发病率最高,达10/10万~16/10万,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疫情明显下降,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疫情又有所回升,主要是闽西、闽北山地稻田型及雨水型流行。近几年疫情趋于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