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苏中医药》2008,40(5):8-8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中医内科疑难病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等肝系疾病临床经验丰富.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李时珍、孙思邈、王旭高、费伯雄、雷丰. 最喜欢读的中医药着作:<内经>、<伤寒杂病论>、<时病论>、<医醇媵义>、<王旭高医书六种>、<柳选四家医案>.  相似文献   

2.
中医文献中极少载有喉科病,所谓"喉风"也者,却是咽病.仅"急喉风"或"锁喉风"的急性喉阻塞,才是喉科病,但仅此一个.此外嘶哑病则作为内科病论治,它有许多异名,如喑、失音、嘶哑、喉瘖等等,都归属内科病,而出现于内科文献中,从来没有在喉科专业书中露脸.<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声音门>中搜集了十六部医书的资料,<杂病广要>搜集了十二部医书的资料,<医述>搜集十部,共计38部中仅仅一部<本草纲目>是本草专著外,余者都是内科专书.其中理论、辨证、论治,与喉科相关的,只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的嘶哑,其他的都是言不中的,甚至是误导.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方剂的运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它与<伤寒论>原为一书,合称<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晋代王叔和将伤寒部分单行编纂整理后,<金匮要略>始另列问世.<金匮要略>是一部以"脏腑辨证"为核心治疗杂病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之作.<金匮要略>共22篇,包括所论疾病40余种,所载方剂248首(其中4首方剂只有方名而没有列药味),主要以脏腑经络为基本论点,采用了病与证相结合并根据脏腑病机进行辨证的辨证方法.该书对后世内科杂证、外科杂证、妇科杂证,以及皮肤科杂证等的辨证论治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对上述各科的逐渐独立与完善具有重大影响,可谓开中医临床各科论治之先河.本文谨就<金匮要略>运用方剂的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中医内科已成为主干课程的今天,以论述内科病证治为主要内容的中医经典著作<金匮>的教学应突出自身特色,注意讲解其与中医内科所论不同的独到之处,如对一些病证病机、范畴及治法的论述,类似病证的精确辨别,治疗用药特点等等.使学生通过<金匮>的学习,掌握仲景学术思想精华,拓宽中医论治思路,提高辨证论治水平.  相似文献   

5.
胡荫奇运用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义军 《中医杂志》2004,45(11):820-821
胡荫奇(1943-),男,1968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获医学硕士学位.现任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常委、中国中医研究院风湿类疾病学科带头人、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3年开始从事痹病(风湿病)科研和临床工作,曾完成国家"七五"攻关<痹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等课题.主编的著作有<痹病古今名家验案全析>、<风湿类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等.1998年<实用中医风湿病学>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础理论三等奖.  相似文献   

6.
田玉美,1928年生,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田师幼年跟父熟读儒书,10岁跟随祖父学医,主要学习<药性赋>、<幼幼集成>、<医学心悟>、<医宗说约>、<本草从新>、<温热经纬>、<温病条辨>,以及张隐庵、马元台合注的<内经>;后又自学<女科要旨>、<外科金鉴>、<唐容川医书五种>、<幼科三种>以及其父非常推崇的<医宗金鉴>、<伤寒杂病论>等.1944年,祖父病逝,田师又拜当地名医王国瑭(长于中医内外科)、童万金(以中医内科为主)为师.跟师期间,精读<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何廉臣通俗伤寒论>、<医宗金鉴>、<医方集解>以及陆渊雷的<金匮今释>等书,并开始独立行医.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是高等院校中医学专业本科生获取学士学位的一门必修课程,在中医临床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和攻读博士位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也是学好中医必备的临床基础课程.本文论述了<金匮要略>源流,总结<金匮要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贡献:一是首创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二是方书之祖,医方之经.其对后世临床教学和治疗内科杂病的影响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是一部对外感热性病进行辨证论治的经典专著.在太阳病篇中共载条文183条,除论述邪感太阳经彤成太阳病(包括太阳经证和腑论)证治的92个条文外,有91个条文是讨论太阳病误治、失治后变证的辨证论治.这些条文就<伤寒论>太阳病篇来讲,是属太阳病误治、失治变证证治,但从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影响来看,则不仅如此,应该说这与后世内科杂病证治及其发展、完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笔者在本文中,着重探讨了太阳病误治、失治的变证的辨证论治内容,并通过认真研究及与后世内科杂病证治对照,认为<伤寒论>太阳病篇中误治、失治条文内容,对后世内科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多个方面的影响.因此,认为<伤寒论>太阳病篇的误治、失治的证治内容,对后世内科杂病证治有着纲领性的指导意义,为以后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厥证为中医内科急证之一,是以突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省人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就有扁鹊运用针灸、按摩的方法成功地抢救了尸厥患者的记载.<黄帝内经>又以相当篇幅论述厥证的病因病机,并以针刺为主调治厥证的的气机逆乱.  相似文献   

10.
补中益气汤治疗骨伤科疾病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中益气汤,方出自李东垣<脾胃论>.内科临床常用于治疗脾胃气虚、气虚下陷和气虚发热等证.<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损者益之","劳者温之".然临证之际只要切中病机,运用本方灵活化裁,用于骨伤科疾病中,亦屡屡获效.今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1.
张景岳治疗水肿特点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秋  张昱 《北京中医药》2010,29(10):764-765
张景岳,明代著名医家,其代表作<景岳全书>作为其学术思想之大成,既继承了<内经>的学术患想,又对其进行了探究及发扬.<景岳全书>详论内科杂病,从理法方药,各个方面都有所创新.就水肿而言,景岳对水肿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兼有新解.他认为水肿是由肺、脾、肾三脏受损,以致水气不调为肿;治则上,肿胀之病首辩肿在水还是在气,其次辩阴阳与虚实;治法方药,取前人之精华,随证立之,但以温补之法为著.  相似文献   

12.
王建康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68-2068
眩晕是内科临床常见病证.多以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饮内阻为病因病机.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痰饮内阻所致的眩晕,创立了系列方剂,对目前临床仍有实用意义.笔者特就其辨治方法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3.
补中益气汤内科杂病证治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志义 《河北中医》2002,24(8):595-596
补中益气汤乃李东垣<脾胃论>之经典名方,以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等组成,具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笔者在临床中,应用此方治疗内科杂病每能获效,兹举例如次.  相似文献   

14.
中医临床应用鲜药的历史,早在秦汉时代就有记载,可谓源远流长.历代医家应用鲜药组方治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治疗危重温病、内科杂病以及解毒、外伤等方面疗效显著.唐·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十分注重鲜药的应用.现对此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15.
肖楠 《西部中医药》2007,20(10):1-3
头痛是内科临床常见病症,历代医家在治疗头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多遵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方药,分析演化而来,并加以完善.本文从<伤寒杂病论>中关于头痛的条文入手,从六经头痛和杂病头痛2个方面加以整理、归纳、总结,探讨头痛的证治规律.  相似文献   

16.
内病外治的临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内病外治"一词的由来 根据医学史料记载,外治法的起源远远早于内治.<黄帝内经>有"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张仲景以赤豆纳鼻,猪胆汁蜜煎导滞等都是临床运用外治法治疗内科疾病的先例.  相似文献   

17.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在中医学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中医内科学>在中医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是在掌握中医经典著作和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各门基础课程之后进行.它与今后从事的中医临床工作关系十分密切.下面是我在<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相似文献   

19.
白浊,是以小便色白混浊或尿道排出白色浊液为特征的证候,属于浊病范畴.当代<简明中医辞典>、<中医大辞典@内科分册>及<中医大辞典>等均将白浊的出处注为<诸病源候论>.查<针灸甲乙经@卷之九@三焦膀胱受病发少腹肿不得小便第九>载:"溺难痛,白浊,卒疝,少腹肿,咳逆,呕吐,卒阴跳,腰痛不可以俯仰,面苍黑,热,腹中满,身热,厥痛,行间主之."  相似文献   

20.
甄雪燕 《北京中医药》2010,29(12):914-916
<续名医类案>是清代名医魏之琇继明代江瓘<名医类案>之后的一部中1医医案巨著,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医案著作.作者魏之琇不拘门户之见,兼收并存不同学术观点的案例,共集录了清初以前历代名医共308人的临证验案.该书以病名为纲,以病案为目,一病数例,互相参证,互相启发,其主要内容涉及伤寒、温病、内科杂病及妇、儿、外伤、五官、针灸等,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同时也体现了魏之琇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颇受历代医家推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