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癫痫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脑疾病,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如何精确定位癫痫病灶区是目前医学研究热点之一。本文旨在基于脑网络信息传递特性定位癫痫病灶区,期望为临床确诊病灶区提供创新思路。方法 应用频域因果连接分析构建5位颞叶癫痫患者颅内脑电特征频段因果网络,计算网络节点因果流。结果 (1)颞叶癫痫患者颅内脑电能量分布优势频带是δ、θ频段,δ、θ频段能量显著高于其他频段,病灶区能量分布高于非病灶区。(2)颞叶癫痫患者病灶区因果流小于0,非病灶区因果流大于0。结论 (1)颞叶癫痫患者颅内脑电特征频段为δ、θ,病灶区特征频段能量异常增强。(2)颞叶癫痫患者因果网络中,被定义为因果汇的脑区为临床确诊病灶区,因果源脑区为非病灶区,病灶区易受非病灶区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癫痫患者使用妥泰单药治疗后,脑电图背景活动及发作间歇期、发作期痫样放电的变化。方法:分析用动态脑电图观察的30例癫痫患者治疗前后脑电图背景活动及发作间歇期、发作期痫样放电的变化。结果:用药后α波频段相对功率显著减少,θ波频段相对功率显著增加(P〈0.05)。而δ、β波频段相对功率变化不太显著(P〉0.05)。治疗后痫样放电消失8例(26.7%),减少50%以上者10例(33.3%),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变者12例(40.0%)。治疗后无临床发作者3例(25.0%),发作次数减少4例(33.3%),无变化5例(41.7%),治疗前AEEG无临床发作者,治疗后出现临床发作1例。结论:妥泰在控制癫痫临床发作的同时,对大部分EEG有改善作用,特别是癫痫波放电的频率减少或消失,但对EEG背景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可使脑电图背景活动中的α波频段相对功率显著减少,θ波频段相对功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热性惊厥(FS)儿童的脑电图(EEG)异常与癫痫发生率。方法:102例FS患儿根据EEG检查结果分为EEG正常组和EEG异常组,比较EEG异常组不同部位EEG异常率及FS患儿后期癫痫发生率。结果:102例FS患儿中共有38例(37.25%)EEG异常,其中弥漫性异常22例(57.89%)、额颞叶区异常9例(23.68%)、顶枕叶区异常7例(18.42%),弥漫性EEG异常率明显高于额颞叶区及顶枕叶区EEG异常率(χ2=9.20和12.54,P0.01),经对102例FS患儿随访2年,共发现13例(12.75%)发生后期癫痫,均来自EEG异常组,其中3例为弥漫性异常(13.64%),8例为额颞叶区异常(88.89%),2例为顶枕叶区异常(28.57%),额颞叶区EEG异常FS患儿后期癫痫发生率高于弥漫性EEG异常患儿(χ2=16.11,P0.01)。结论:额颞叶区EEG异常FS患儿后期癫痫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埋藏电极同步录像脑电图监测(V-EEG)对难治性颞叶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对临床、影像学检查及头皮电极脑电图(EEG)不能明确癫痫致痫灶的3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采用颅骨钻孔方法埋置硬膜下电极和深部电极,经长程颅内电极V—EEG监测进一步定位致痫灶。结果:3例难治性颡叶癫痫患者通过颅内电极V-EEG监测,并依据发作初始期的EEG异常放电特征确定了致痫灶,并进行病灶切除。结论:依据发作初始期颅内电极EEG痫样放电的部位和范围,能够为难治性癫痫外科手术治疗提供更可靠的定位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额叶癫癎的临床与脑电图(EEG)特征。方法:对临床确诊为额叶癫痫24例的临床表现结合发作期、发作间期的EEG进行分析。结果:最常见的因素有明确病因者18例,包括头部外伤、颅内感染、脑血管病、脑肿瘤等。24例额叶癫癎患者EEG 23例(96%)共监测到45次发作,以睡眠中发作为多见,其特点是发作频繁,持续时间短。临床表现以局灶性运动发作和不对称强直发作为主。EEG表现为以额区为主的痫样放电,睡眠中阳性率高。发作间歇期12例见癎样放电,9例为阵发慢波,3例未见异常波。结论:额叶癫癎是一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具有特征性的癫癎综合征,正确认识临床特征和EEG特点是明确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监测(AEEG)与同步录像结合分析的临床意义。方法:1126例患者在配备有SONY-485P型可调式数字摄像镜头监测病房内进行24h便携式脑电图监测。在EEG数据回放分析时,结合同步图像分析,观察患者的临床情况及周围环境,有效地识别各种干扰伪差及其来源,观察发作时的临床表现。结果:1126例患者中EEG正常270例(23.98%),EEG异常856例,异常检出率为76.02%。其中确诊为癫痫者268例(78.13%),疑似癫痫者588例(75.09%),确诊癫痫组EEG异常率虽高于疑似癫痫组患者,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EEG有痢样放电者618例,占总异常的72.20%。确诊癫痫组有痫样放电者230例,占异常者的85.82%;疑似癫痫组有388例,占异常者的65.99%,确诊癫痫组痫样放电阳性率明显高于疑似癫痫组,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1126例在行EEG监测的同时进行同步视频连续录像,拍摄到98例患者有临床发作,其中69例发作期EEG可见痫样放电;29例癫痫患者临床发作时、发作间期均未见痫样放电。结论:AEEG结合视频录像,在尽可能不限制患者活动状态的前提下,通过视频录像记录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同步EEG对照分析,有效地提高了EEG痫样放电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头皮EEG偶极子定位在癫癎外科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头皮EEG偶极子定位方法在癫痫手术病人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准确性。方法:在80例难治性癫痫手术病人中.术前在发作间期头皮EEG上用偶极子定位方法定出致痫源放电位置.术中以皮质电图(ECoG)及脑深部电极记录确定致痫区.对比偶极子定位的准确性.按ECoG定出的位置直接对致痫区进行手术处理.术后随访手术效果。结果:在颞叶癫痫.偶极子定位与ECoG及脑深部电极定位完全一致;在额、顶、枕叶癫痫,偶极子位置误差为10~15mm。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80例中71%的病人无癫痫发作,25%的病人发作减少75%以上.手术有效率96%。结论:头皮EEG的偶极子定位方法无创、准确,相当于脑磁图,可避免创伤性检查而用于癫痫病人的术前定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侧海马硬化并同侧发作间期EEG异常的颞叶内侧癫(癎)患者的发作期EEG定侧定位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头颅MRI证实为单侧海马硬化,长程视频脑电监测表现为同侧发作间期EEG异常(包括(癎)样放电和颞区间歇性节律性δ活动)的颞叶内侧癫(癎)患者,在发作期EEG的定侧定位价值.结果:发作期EEG定位于同侧颞区的占59.7%, 同侧颞-额区的占12.5%,能定侧的占84.7%,其中定位于颞区和颞-额区的占72.2%,定位于同侧半球的占12.5%.结论:单侧海马硬化并同侧发作间期EEG异常的颞叶内侧癫(癎)患者,发作期EEG的定位和定侧有较高可信度.  相似文献   

9.
临床上,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广泛应用于记录患者颅内的电活动,其中基于SEEG构建的致痫网络能更好地描述癫痫发作的起源与传播过程,是神经外科确定致痫区的重要手段。本文以5例难治性颞叶癫痫和1例颞叶外癫痫患者的SEEG数据为基础,结合手术切除区域,分析了致痫网络中信息流出(出度值)、流入(入度值)节点与致痫区的相对关系。本文首先在对SEEG数据进行双极导联变换的基础上,对发作初期、中期和后期的SEEG以替代数据法和独立有效相干方法(iCoh)建立致痫网络,然后在δ、θ、α、β和γ频段上分别计算了网络节点的出度值和入度值。最后对患者致痫区内外节点的网络特征进行K-均值(K-means)聚类算法分析,将均值高的分类与致痫区通道进行比较,计算分类准确率。最终结果表明,出度值在δ、α和β频段下对颞叶癫痫的平均分类准确率分别为0.90、0.88和0.89,而网络节点的入度值无区分性。与之相比,颞叶外癫痫患者出度值在颞叶外区域高于颞叶区域。本文研究结果体现出颞叶癫痫患者的低频致痫网络出度值具有很高的分类准确率,今后或可为临床判断患者是否为颞叶癫痫提供一种量化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侧海马硬化并同侧发作间期EEG异常的颞叶内侧癫患者的发作期EEG定侧定位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头颅MRI证实为单侧海马硬化,长程视频脑电监测表现为同侧发作间期EEG异常(包括样放电和颞区间歇性节律性δ活动)的颞叶内侧癫患者,在发作期EEG的定侧定位价值。结果:发作期EEG定位于同侧颞区的占59.7%,同侧颞-额区的占12.5%,能定侧的占84.7%,其中定位于颞区和颞-额区的占72.2%,定位于同侧半球的占12.5%。结论:单侧海马硬化并同侧发作间期EEG异常的颞叶内侧癫患者,发作期EEG的定位和定侧有较高可信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定量脑电图(QEEG)的特点,慢波与快波比例与阿尔茨海默病认知能力的关系.方法 将30例AD患者与30例正常老人行QEEG功率谱分析及视觉脑电图(EEG)评分.功率谱按频率分:δ(0.8 ~4.0Hz)、θ(4.0~7.8Hz)、α(7.8~ 12.8Hz)、β(13.0~20.0Hz),以δ+θ/α+β值作为观察评估指标进行比较.对两组全脑、额叶、颞叶、顶叶、枕叶δ+θ/α+β值及视觉EEG评分进行比较.将30例AD患者的简易智力状态评定量表(MMSE)评分和δ+θ/α+β值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AD组在全脑、额叶、颞叶、顶叶及枕叶的δ+θ/α+β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δ,2.694,3.051,3.657,4.167;P均<0.01).AD组的视觉EEG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52,P<0.01).30例AD患者的MMSE评分和全脑、额叶、颞叶、顶叶、枕叶δ+θ/α+β值呈负相关(r=-0.646-0.728,P均<0.01).结论 定量脑电图作为一种客观、量化的脑功能检测手段,有助于AD诊断,对AD患者认知能力评估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长程数字化视频EEG与过度换气EEG的癎样放电规律.方法:评估52例颞叶癫癎患者长程数字化视频EEG与过度换气EEG的癎样放电特点.结果:过度换气EEG癎样放电检出率明显低于浅睡期EEG,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但与清醒期和深睡期EEG癎样放电检出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颞叶癫癎患者浅睡期EEG癎样放电率明显高于过度换气EEG,对颞叶癫癎患者进行睡眠EEG检测,有助于提高癎样放电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病人脑电图(EEG)的动态改变。方法:对4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病人(观察组)和2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无癫痫发作病人(病例对照组)的EEG和卒中病灶分布、范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癫痫发作形式及频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40例的病灶分布主要在颞叶、额叶及顶叶,初次NIHSS评分为4.8(±2.03)分,癫痫发作类型主要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病例对照组20例的病灶分布在顶、枕、额、颞叶、基底节和小脑,初次NIHSS评分为4.7(±2.27)分,经t检验统计表明,NIHSS评分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50);初次检查病例对照组的EEG异常率为50%,其中轻度异常占异常总数的70%,中度占30%;观察组的EEG异常率为95%,其中轻度异常仅占异常总数的21%,中度和重度异常占79%;健康对照组的EEG异常率很低,仅为20%,且仅表现为轻度异常;经Х^2检验,Х^2=46.54,P〈0.005,表明三组间EEG的异常率差异有显著意义。在随后的3次复查中,随着NIHSS评分的改善,癫痫发作的频数降低,EEG的异常程度也下降,以第60天时最为显著。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病人的EEG检查有较高的异常率,对指导其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13例视频脑电监测到癫癎发作而发作间期正常的患儿发作期脑电图特征。方法:收集2010至2011年两年中视频脑电监测到癫癎发作而发作间期正常的患儿13例,分析脑电图特征。结果:①13例病例占同期监测总数5.7‰。②清醒期4例、睡眠期7例、清醒及睡眠期均发作2例。睡眠期占63.2%。③部分运动性发作4例、部分运动性发作继发全面发作9例,无全面性发作。④起源部位(部分存在于两电极之间)前三位分别是颞区、中央区、顶区,占72.2%。⑤发作初期多表现为低波幅棘波、尖波或快波节律,占76.9%。结论:①睡眠诱发在癫癎诊断中意义很大。②表现为部分性发作的患儿,癫癎漏诊的风险相对较大。③起源于颞区、中央区或顶区的癫癎漏诊风险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颞叶内侧癫痫(MTLE)及颞叶外侧癫痫(颞叶新皮层癫痫,NCTLE)蝶骨电极长程视频脑电(V-EEG)的特点。方法:根据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癫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从发作类型、临床特征以及解剖部位、病因等方面,将112例难治性颞叶癫痫分为MTLE89例,NCTLE23例,对其蝶骨电极长程V—EEG监测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MTLE组和NCTLE组均具有高先兆出现率,蝶骨电极发作间期EEG棘波、棘慢波、尖波、尖慢波总检出率分别为83.1%和30.4%,其间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发作期蝶骨电极EEG定位准确率较高,MTLE定侧率为70.8%(63/89),临床发作形式以手口自动症为主。结论:MTLE与NCTLE具有相应EEG及临床发作特征,蝶骨电极长程V—EEG监测能有效鉴别诊断MTLE与NCTLE,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准确定位致痫灶提供可靠依据,进而有利于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深部电极脑电图证实为单侧颞叶内侧的癫癎患者进行伽玛刀和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毁损术疗效的区别。方法:2008年3月~2011年8月,深部电极脑电图确认为单侧颞叶内侧癫癎的患者,据深部电极脑电图所显示的异常范围引导,随机进行伽玛刀治疗和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毁损术。伽玛刀治疗颞叶内侧结构时,周边剂量8~13 Gy,平均9.3 Gy,中心剂量16~26 Gy,平均18.5 Gy,50%等剂量曲线;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毁损术时,毁损温度70~90℃,平均76.3℃,毁损时间90~120s,平均108.5s,毁损间隔3 mm。结果:术后24~65个月,随访可及的21例伽玛刀治疗,其中癫癎完全缓解(Engel Ⅰ级)2例,癫癎发作很少和几乎消失(EngelⅡ级)3例,显著的改善(Engel Ⅲ级)8例,不显著的改善(Engel Ⅳa级)7例,无改变(Ⅳb级)1例;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毁损术10例,其中癫癎完全缓解(Engel Ⅰ级)5例,癫癎发作很少或几乎消失(EngelⅡ级)2例,显著的改善(Engel Ⅲ级)0例,不显著的改善(Engel Ⅳa级)2例,癫癎发作更重(ⅣC级)1例。应用SPSS 17.0分析,两组完全缓解(Engel Ⅰ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两组完全缓解和癫癎发作很少和几乎消失(Engel Ⅰ级+Ⅱ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对深部电极脑电图证实为单侧颞叶内侧癫癎的患者,SRT的完全缓解率和癫癎基本控制率都高于伽玛刀治疗者。  相似文献   

17.
75例颞叶癫癎患者动态EEG与过度换气EEG癎样放电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睡眠EEG与过度换气EEG的痢样放电规律。方法:评估75例颞叶癫痫患者动态EEG与过度换气EEG的痫样放电特点。结果:过度换气EEG痫样放电检出率明显低于浅睡期EEG,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但与清醒期和深睡期EEG痫样放电检出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颞叶癫痫患者浅睡期EEG痫样放电率明显高于过度换气EEG,对颞叶癫痫患者进行睡眠EEG检测,有助于提高痫样放电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145例颞叶癫痫(TLE)的术前评估、手术方式和两年以上的随访结果。方法:对145例TLE患者的术前评估方法、手术方式、病理结果和手术效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45例TLE患者中,111例(76.6%)患者根据长程V—EEG和MRI等无创检查定位了致痫灶,34例(23.4%)需应用颅内电极记录定位。前颞叶切除或扩大前颞叶切除127例(87.6%),合并颞叶以外切除16例(11%);术后病理改变最常见的是海马硬化和皮质发育不良。随访(35.6±7.2)个月,Engel术后效果评估为Ⅰ级92例(63.4%,癫痂发作消失),Ⅱ级25例(17.2%,癫痫发作极少或几乎消失),Ⅲ~Ⅳ级26例(17.9%,癫痫发作频率减少〉50%),Ⅴ级2例(1.4%,发作频率减少〈50%)。13例(8.9%)出现并发症,4例(2.7%)为永久性并发症。结论:按照标准的术前评估方法,当评估结果一致定位为一侧颞叶时,可直接行颞叶切除手术;当临床表现是不典型TLE、影像学阴性表现和术前需要准确定位语言区时,颅内埋藏电极和V—EEG长程监测是进行术前评估的必要手段。根据术中皮层脑电监测的结果和病理分析,前颞叶切除是TLE经典的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不同脑区脑组织的代谢水平,探讨其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多体素磁共振波谱(1 H-MRS)技术评测SIVD患者(SIVD组,n=32例)和体检健康人(对照组,n=21)额叶及顶叶皮质、白质的代谢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计算有关比值NAA/Cr、Cho/Cr,分析有无认知功能损害SIVD患者上述比值的变化。结果:(1)SIVD组额叶皮质、白质及顶叶皮质、白质各体素NAA/Cr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SIVD组顶叶皮质及白质的Cho/Cr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SIVD组有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的额叶皮质和顶叶皮质、白质NAA/Cr比值显著低于无认知功能损害者(P值分别0.01、0.01、0.05),Cho/Cr比值的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VD患者脑组织存在NAA/Cr、Cho/Cr比值改变,且额叶皮质和顶叶皮质、白质NAA/Cr的下降与认知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儿童与成人起病组的伴海马硬化的颞叶癫癎(TLE-HS)患者临床特点的异同,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癫癎诊疗中心就诊的TLE-HS患者201例,依据患者起病年龄分成儿童起病组和成人起病组,收集病史、发作类型和频率、药物治疗、头部影像学、24 h视频脑电图(V—EEG)等临床资料,作对比分析。结果:儿童起病组较成人起病组伴热性惊厥(FS)史多、间断发作少,频繁发作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13、0.013);儿童起病组较成人起病组在发作间期EEG颞区以外癎样放电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两组患者在HS侧别、发作起源、发作类型、单用或联合用药、头部外伤史、脑炎史、家族史、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异常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成人起病组相比,儿童起病组伴FS史多,发作频率更高,这提示FS是导致癫癎患者更早起病的原因之一;儿童起病组发作间期EEG颞区以外癎样放电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