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与自体腹膜桥接管联合移植修复盆腔自主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建立比格犬盆腔自主神经损伤模型,实验组以自体腹膜管填充胶原蛋白海绵+BMSC桥接于缺损神经两端;对照组改BMSC为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为自体神经移植.术后12周取材,标本切片行HE染色和神经纤维(NF)免疫组化染色.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选定数据进行测量.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再生神经纤维超微结构.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再生神经纤维总数[(1742±185)根比(1131±262)根,P<0.01]、密度[(168±14)根/104μm2比(124±17)根/104μm2,P<0.01]、直径[3.83±0.22)μm比(3.28±0.41)μm,P<0.05]、面积百分比(0.32±0.07比0.21±0.08,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再生神经纤维结构清晰,形态接近正常.结论 BMSC与自体腹膜桥接管联合移植修复盆腔自主神经缺损再生神经纤维生长好,方法可行,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带颞肌筋膜对几丁质室内兔颞耳内面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选用40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横断颞骨内面神经后,用几丁质管桥接形成人工室,实验组人工室外包绕带蒂颞肌筋膜瓣,对照组未包绕,动物均匀左耳为手术侧,术后3个月和5个月分别进行大体观察、电生理测试,组织学观察和形态学分析。结果:同期颞肌筋膜包绕组与对照组比较,再生神经诱发电位的潜伏期缩短,振幅增高,再生有髓神经纤维直径增粗,髓鞘增厚,结论:带蒂颞肌筋膜瓣可促进几丁质室内颞骨内面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3.
神经生长颗粒对大鼠腓总神经横断损伤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神经生长颗粒(NGG)对大鼠腓总神经横断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NGG高、中、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5.2g生药/kg、2.6g生药/kg、1.3g生药/kg)、弥可保组(剂最为625μg/kg)、空白对照组.行大鼠腓总神经横断缝合术,术后每日灌胃给药.于术后2周、3周、4周行足迹实验,测定展趾功能,术后4周行电生理检测,测定复合肌动作电位和神经干动作电位检测,组织形态学分析,测定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髓鞘厚度和胫前肌肌纤维截面积,观察NGG对大鼠腓总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GG组展趾功能、复合肌动作电位和神经干动作电位波幅及恢复率、再生有髓神经纤维计数、髓鞘厚度及胫前肌横截面积均显著增高,且呈剂量依赖的量效关系.结论 NGG有利于轴突生长和髓鞘形成,可以促进大鼠损伤神经修复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丝素蛋白载体负载神经生长因子(NGF)在动物体内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将24只要SD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B组、c组、D组,每组6只,其中A组以丝素蛋白载体承载NGF,B组行自体神经移植,c组应用生理盐水+NGF,D组使用空白对照.术后12周测量各组修复神经动作电位幅度和传导速度,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再生神经纤维,透射电镜观察再生神经轴突和髓鞘的超微结构.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相关实验资料.结果 12周后A组神经传导速度、动作电位幅度同C、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P<0.05),同B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这P>0.05);HE染色可见A、B组再生神经纤维量较多、直径粗大,D组神经纤维数量相对较少,直径细小,C组神经纤维数量最少,有大量无髓神经纤维生成;透射电镜观察A组、B组神经纤维髓鞘厚度较厚,轴突结构完整,D组神经纤维髓鞘厚度较薄,c组神经纤维髓鞘厚度最细小,轴突结构不完整.结论 丝素蛋白生物相容性好,作为载体能够控释NGF,在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中发挥了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种植施万细胞的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的神经再生。方法应用酶反复消化法与差速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乳鼠施万细胞;显微注射法将施万细胞种植到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内;再应用种植施万细胞的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桥接大鼠坐骨神经10 mm缺损。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的形态结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平均髓鞘厚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光、电镜观察到实验组(SCs+ARSN)的施万细胞在再生神经纤维中互相连结纵行排列成类似Büngner带样细胞链,对照组(ARSN)未见到施万细胞的链状排列。实验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厚度较对照组均匀且较厚,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和平均髓鞘厚度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种植施万细胞的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对缺损的坐骨神经再生有更加有效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于外周神经缺损的治疗以及后期康复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以干细胞培养为基础的神经组织工程技术为神经缺损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新型神经导管复合材料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选取清洁级纯种新西兰大白兔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5只,于兔前肢桡骨中段约15 mm处造成外周神经损伤,造模后1周,实验组外周神经损伤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新型神经导管复合材料,对照组外周神经损伤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4周,取神经损伤处的神经纤维长约5 mm,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对比两组再生神经组织内神经纤维的密度和直径。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神经纤维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神经纤维直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实验组再生神经组织表面细胞数较多,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体积较大,胞体发出多个突起,并且细胞之间相互连接交织成网状,其轴突较长和较粗,呈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表现,且生长密度和状态优于对照组,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新型神经导管复合材料可以用于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且效果确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多项研究证实胚胎干细胞诱导的神经前体细胞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功能的恢复。目的:观察胚胎干细胞经体外诱导培养的神经前体细胞在脊髓损伤大鼠中的作用。方法:144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建立大鼠脊髓全横断模型,实验组造模后在椎管内损伤区上下两端注射胚胎干细胞衍生细胞;对照组于相同部位注射PBS;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不损伤脊髓,不做其他处理。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造模后21 d后,对照组脊髓损伤区域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各时间点实验组大鼠脊髓中髓鞘碱性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细胞移植后各时间点实验组BBB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胚胎干细胞培养诱导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后期可降低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并可以提高髓鞘碱性蛋白的表达变化,有助于大鼠全横断脊髓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局部应用神经节苷脂M1(GM1)对兔子运动神经-面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为临床早期应用神经节甘脂M1,促进面神经损伤再生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将18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神经节苷脂M1组)和空白对照组。建立兔面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实验模型,实验组于面神经吻合处滴注2.0μL(10μg)GM1溶液,空白对照组于面神经吻合后未作任何处理,分别在术后2周、4周、8周观察面神经的传导速度及组织学变化。结果术后2周、4周神经传导速度,实验组分别为(5.35±0.74)m/s,(14.25±1.3)m/s,空白对照组分别为(3.32±0.30)m/s,(8.10±0.92)m/s,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神经传导速度,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学显微镜观察术后2周、4周实验组神经再生状况优于空白对照组,光学显微镜观察术后8周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神经再生状况差别不大。结论兔面神经横断伤后立即应用神经节苷脂M1对面神经损伤后早期(2周,4周)再生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人类脂肪来源成体干细胞(hADASc)体外培养转基因定向成软骨诱导的可行性.方法 hADASc体外培养后行PGL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转染并鉴定,检测转染细胞Lueiferase活性相对光读数(RLU),再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和抗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组:转染的hADASc,同比对照组:加入软骨细胞定向诱导培养基的未转染hADASc;阴性对照组:未转染的hADASc),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免疫染色图片并计算阳性颗粒(PU)值.结果 人类皮下脂肪体外分离培养出具有干细胞特征的有核组织细胞.hADASc转染后,实验组测得RLU值(9 212.583±315.240)高于阴性对照组(317.000±20.710,P<0.01).RT-PCR结果显示转染的hADASc表达TGF-β1;免疫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同比对照组呈阳性反应,且两组PU值(13.864±2.416,13.637±2.548)均与阴性对照组的PU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13±0.827,P<0.05).结论 人类皮下脂肪体外分离培养出具有干细胞特征的有核组织细胞.PGL3-TGF-β1基因转染的hADASc可表达TGF-β1.内源性TGF-β1可诱导hADASc分泌Ⅱ型胶原蛋白,与外源性TGF-β1作用相类似.  相似文献   

10.
背景:有研究表明化学去细胞法处理的同种异体神经修复面神经缺损可以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 目的:在化学去细胞法处理同种异体神经的基础上探索一种修复面神经缺损更有效的修复方式。  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制备面神经颊支缺损动物模型,采用经化学去细胞的同种异体腓肠神经进行移植,且与伴行静脉行外膜缝合;对照组在同样位置的远近端分别切断面神经,但不破坏被切断神经与周围组织的正常解剖关系,再切断处行外膜缝合桥接。 结果与结论:修复后3个月两组兔均存活,面部表情基本对称,胡须活动正常,神经移植处未见明显瘢痕及神经瘤形成。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右侧面神经颊支传导速度,移植体远端吻合口附近5.0 mm段有髓神经纤维数量,靶肌肉运动终板计数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证实,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与周围静脉伴行修复家兔面神经缺损的方法可以达到与自体面神经原位移植相似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出生后大鼠周围神经髓鞘化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光镜和电镜方法检测坐骨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情况;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坐骨神经p75的表达;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坐骨神经雪旺细胞内核转录因子(NF-kB)的表达.结果:出生后3 d,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坐骨神经髓鞘化的神经纤维数目减少,p75表达下调,雪旺细胞内NF-KB转移率下调;出生后14 d,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坐骨神经出现较多的髓鞘化异常.结论:内源性BDNF影响出生后大鼠周围神经的髓鞘化,尤其在早期作用明显;内源性BDNF主要通过p75和NF-kB信号途径调节出生后大鼠周围神经的髓鞘化.  相似文献   

12.
背景:课题组和青岛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合作研制的海藻纤维生物膜,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常被用作制备各种复合材料。 目的:观察海藻纤维膜片包绕覆盖神经断端吻合口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 方法:切断36只雄性Wistar大鼠右侧坐骨神经,随机分组:对照组行神经外膜端端吻合;实验组行神经外膜端端缝合,将海藻纤维膜片包绕并覆盖神经吻合口远近端各约0.5 cm,形成封闭再生室。术后观察海藻纤维膜片降解吸收规律及缝合处粘连情况,组织学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锇酸染色、白细胞介素2及白细胞介素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与结论:术后4-6周,实验组海藻纤维膜片逐渐被降解吸收,与周围组织粘连较少,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较轻,纤维组织增生较少。两组术后1,7,14 d的白细胞介素2及白细胞介素4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实验组术后6周再生神经纤维分布规则且大小较为均一,其神经纤维数量、轴突大小及髓鞘厚度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表明海藻纤维膜片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组织相容性,其包绕覆盖坐骨神经形成的神经再生密闭室可促进大鼠损伤坐骨神经再生。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过氧化物酶6(Prdx6)作用下神经干细胞(NSC)对面神经离断性损伤的修复效果。方法选择新生6 h内SD大鼠6只,雌雄不限,体质量100 g左右。选择清洁级雄性成年SD大鼠30只,体质量(220±50)g,鼠龄6~8周。从新生6 h内SD大鼠取脑内分离NSC,采用悬浮的方法体外培养NSC,并进行NSC特异性标记蛋白Nestin的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将清洁级雄性成年SD大鼠分为A组(假手术组)、B组(溶媒组)、C组(Prdx6组)、D组(NSC组)、E组(NSC联合Prdx6组),每组6只。除A组外,其余各组采用手术离断方法对大鼠左侧面神经颊支离断形成5 mm缺损,制作SD大鼠面神经缺损模型,使用大鼠同种自体脱细胞动脉导管作为移植支架进行NSC移植治疗或其他处理。分别在第2、4、6、8周对各组大鼠进行面神经麻痹评分;术后8周利用尼氏染色观察各组大鼠面神经核团内的神经元情况;术后8周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再生神经的恢复情况。结果取第3代神经球,用激光共聚焦电子显微镜检测到NSC特异性标记蛋白Nestin阳性表现。获得无细胞成分的脱细胞动脉导管。除A组外,术后第2、4、6、8周E组大鼠面神经恢复情况最佳,D组次之。术后8周,除A组(29.83个±2.64个)外,E组神经元数量(27.83个±1.47个)最多,其次为D组(24.17个±0.98个),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面神经再生后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A组神经髓鞘的厚度与成熟度最好,神经外膜完整,束膜清晰,轴突横切面近圆形;其次为E组,细胞器丰富,结构清晰,形态规则,但未达到正常,且E组面神经恢复效果优于D组。结论Prdx6可以促进NSC对面神经损伤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giant motor unit action potential巨大运动单位动作电位肌电图术语,也可简作巨大电位、巨大棘波,指高波幅动作电位,但其标准目前尚不统一,一般指5 mV以上和持续时间10 ms以上者。巨大电位见于下运动神经元之损害。当运动神经细胞或其轴索变性脱落时,该神经所支配的肌纤维由于接近健全的神经纤维的芽生与再生神经的重新支配,该运动单位所属的肌纤维数量、范围、密度增加的结果,就造  相似文献   

15.
神经生长液对兔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液(nerve growth decoction,NGD)促进兔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大耳白兔40只,雌雄各半,行腓总神经夹伤术。实验分为五组:NGD低、中、高剂量组,弥可保组(阳性对照),空白对照组。口服给药四周后行电生理、组织学检测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NGD高、中剂量组和弥可保组在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及再生髓鞘计数均明显好于空白对照组(P<0.01)。超微结构观察给药组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形态、厚度、成熟度均优于对照组,变性纤维的数目少于对照组。结论:神经生长液能促进损伤周围神经的再生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直流电场(direct current field,DC)诱导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桥接横断脊髓的作用。方法:将54只雌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组、NSCs移植组、NSCs移植联合直流电场诱导组(DC+NSCs组),各组分7,14,28d三个时间点取材,HE染色观察神经纤维再生情况,透射电镜下观察脊髓白质内髓鞘结构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髓磷脂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表达变化。结果:在光镜下,DC+NSCs组神经纤维较其他两组都多,排布均匀且走行较规则,部分纤维穿越损伤脊髓断端两侧。在电镜下,DC+NSCs组髓鞘松散程度明显减轻,部分髓鞘结构规整,排列有序,线粒体肿胀减轻,微管空泡样变较轻,可发现大量突触,薄髓的再生髓鞘明显增多。DC+NSCs组大鼠脊髓组织中可见直径大小不等的MBP阳性的圆形结构,MBP阳性表达最多,较其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直流电场诱导NSCs治疗SCI可以促进损伤处脱髓的轴突再髓鞘化和MBP的表达,促进神经纤维再生,从而起到桥接横断脊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在周围神经缺损修复中的作用。将50 ng·ml-1 TGF-β加入体外培养的雪旺细胞(Sehwann cells,SC)中,MTT和流式细胞仪观测到TGF-β能够明显促进SC增殖;ELISA方法检测到TGF-β组上清神经生长因子(NGF)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将牛去细胞基质(Bovine acellular matrix,BAM)、SC、血清和培养基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注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神经导管去修复15 mm坐骨神经缺损。30只SD大鼠分为3组,实验组:PLGA导管 SC TGF-β;空白组PLGA导管 SC;和自体神经移植组。16周后通过电生理、透射电镜等检测方法显示各组坐骨神经均得到再生,修复效果实验组与自体神经移植组无显著性差异,均优于空白组。TGF-β一方面可以明显促进SC的增殖,另一方面可以增强SC分泌NGF的功能。因此周围神经修复过程中使用外源性的TGF-β对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自体变性骨骼肌修复面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钱月楼  胡延林  吴红年 《解剖学研究》2003,25(1):45-46,T005
目的 探讨修复面神经缺损的新方法。方法  2 2只成年大耳白兔随机分为自体变性骨骼肌组 ,采用自体变性骨骼肌修复兔面神经上颊支 8mm缺损 ,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组和对照组。并进行电生理、形态学观察和图像分析。结果 术后 2 0周自体变性骨骼肌组面神经缺损获修复 ,其再生神经的形态和电传导功能与自体神经移植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自体变性骨骼肌可有效地引导神经再生并修复面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19.
背景: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有促进作用,但目前对不同用药方式的优劣性尚有争议。 目的:观察鞘膜内与局部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对兔坐骨神经吻合后修复与再生的影响。 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坐骨神经切断后再缝合,分别向兔鞘膜内或损伤局部注射30 μg神经生长因子或等量生理盐水。 结果与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12周,鞘膜内注射神经生长因子组损伤坐骨神经鞘膜增厚,神经纤维排列较整齐,与正常神经纤维差异不大;且其神经干传导速度、有髓神经纤维数目、髓鞘厚度也明显高于其他组(P < 0.05),损伤局部注射神经生长因子组次之。说明神经生长因子具有促进外周神经吻合后修复与再生的功能,鞘膜内应用优于局部注射。  相似文献   

20.
背景:前期实验已初步证实许旺细胞复合小肠黏膜下层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构建的人工神经具有体外神经活性、趋化性。 目的:观察许旺细胞及小肠黏膜下层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微球修复周围神经缺损后神经传导的再通情况。 方法:制作SD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随机分组:实验组以许旺细胞及小肠黏膜下层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微球修复,阳性对照组以许旺细胞及小肠黏膜下层复合游离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修复,阴性对照组以许旺细胞及小肠黏膜下层修复,空白对照组以自体神经修复。 结果与结论:术后16周实验组再生神经纤维数目,DiI示踪标记的阳性神经元数量、S-100及神经细丝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髓鞘及再生轴突的超微结构恢复、神经传导速度及复合动作电位的改善均优于阳性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P < 0.05)。表明许旺细胞复合小肠黏膜下层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微球构建的人工神经可重建坐骨神经缺损后的神经传导通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