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携带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化疗期间PICC导管相关性败血症的临床诊断和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2011年9月携带PICC化疗的215例乳腺癌患者中PICC导管相关性败血症的发生及其诊治情况.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不同阶段上肢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并探讨不同阶段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对PICC置管化疗的3142例肿瘤患者进行跟踪调研、比较分析.置管后1~30 d出现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PICC-related UEVT)的患者为近期血栓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 目前有关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深静脉血栓(RDVT)发生风险的研究多集中于肿瘤患者,而随着PICC临床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评估其在非肿瘤住院患者中的RDVT发生风险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方法 收集并分析自2009年1月1日—2017年12月1日于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且接受PICC置管治疗的非肿瘤患者相关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资料,并对患者PICC置管环境,导管结局和患者结局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PICC在非肿瘤住院患者中的PICC-RDVT的发生风险情况。同时采用计算机检索,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中发表的,并以中国人群为研究对象,报道PICC在非肿瘤住院患者中RDVT的发生风险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评价。 结果 共341例PICC置管,199例为普通病房置管,142例为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置管。合并尿管留置262例。合并机械通气90例。发生症状性PICC-RDVT 17例,发生率为4.9%。系统评价结果显示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共13篇,全部为中文文献。国内有关非肿瘤住院患者的PICC-RDVT发生风险的结果差异较大(0.3%~28.5%),总体特点为重症患者和老年患者的PICC-RDVT发生风险明显高于较轻型及年轻患者。 结论 非肿瘤住院患者的PICC-RDVT整体发生风险不高于肿瘤患者,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液肿瘤患者发生有症状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和血栓发生相关因素,为PICC相关性血栓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403例进行PICC置管的血液肿瘤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发生有症状的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有9例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2.2%,8/9发生在置管后3周以内。除对合并导管源感染或完全堵塞的患者拔管外,保留导管的经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抗凝治疗后血栓症状缓解。结论 PICC置管为血液肿瘤患者局部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如无合并感染等并发症可予保守治疗,LMWH抗凝治疗可以使血栓再通。  相似文献   

5.
胡艳 《中国医疗前沿》2013,(16):111-111,98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感染影响因素,为预防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89例留置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和细菌培养,分析年龄、穿刺技术、固定方法、导管维护周期、留置时间、导管移动、化疗方法、穿刺部位8个影响因素对感染的影响。结果189例患者中共有23例细菌培养阳性,感染率为12.1%;其中导管维护周期、导管移动与肿瘤患者PICC导管感染相关,是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性的注意肿瘤患者PICC导管的维护和减少导管移动能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感染。  相似文献   

6.
张翀  孙峰  李光 《广东医学》2004,25(9):1028-1028
患者 ,女 ,6 7岁。因左侧腰部肿物1年于 2 0 0 3年 6月 2 5日收住我科 ,并行肿物切除术。术前一天行PICC置管术 ,采用法国众邦兴业 4F导管 ,从右侧正中静脉穿刺置管 ,操作过程顺利 ,患者无不适反应 ,液体滴注良好。术后第 6天 ,患者突发寒战 ,体温由 37 2℃突升至 38 6℃ ,急查  相似文献   

7.
徐咏梅  胡桑  程凤 《安徽医学》2018,39(9):1146-1148
目的 分析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并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四复数医院行PICC置管的3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置管后是否发生血栓分为血栓形成组(5例)和未发生血栓组(30例)。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住院时间、穿刺血管、血脂,凝血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PICC置管患者血栓形成的原因。结果 本组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14.28%;血栓形成组女性(女/男=5/0)比例高于未发生血栓组(女/男=1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形成组止血药物使用率高于未发生血栓组,且穿刺血管多为头静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9,7.622;P=0.049,0.022);两组患者置管时间、止血药物使用天数、血脂和凝血指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止血药物使用和穿刺血管是影响PICC置管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OR=3.854、3.622,P均<0.05)。结论 血管选择、止血药物的使用是影响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李娟  米元  谢玲玲 《血栓与止血学》2022,(2):320-321+324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方法以80例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为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影响导管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分期、置入静脉、导管尖端位置、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既往血栓病史与PICC导管相关血栓形成存在联系(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573)、肿瘤分期(OR=3.682)、置入静脉(OR=3.864)、导管尖端位置(OR=3.979)、aPTT(OR=2.844)、既往血栓病史(OR=2.581)为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PICC导管血栓的发生与年龄、肿瘤分期、aPTT、置入静脉、既往血栓病史、导管尖端位置等有关,临床需密切观察此类患者,给予针对性的干预,防止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我院于2006年1月~2009年4月共对315例肿瘤患者应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其中11例发生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5%。经过抗凝、溶栓治疗及精心护理后,11例均在5~15天后症状逐渐缓解,无1例发生栓子脱落引起重要器官栓塞,保证了肿瘤患者的用药连续性。  相似文献   

10.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经上肢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下肢的隐静脉(新生儿)等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1]。 PICC导管具有操作简单、穿刺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但PICC置管后会发生一些并发症,其中最凶险的就是形成深静脉血栓,尽管其发生率很低,但血栓一旦形成,就会有肺栓塞、脑栓塞的危险,而这对患者而言是致命的[2]。现将我院肿瘤科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行PICC导管置入后发生沿导管走行静脉多处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ICC置管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优越性。方法采用PICC对104例化疗患者进行置管给药,分析PICC置管护理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结果应用PICC置管的104例肿瘤患者,顺利完成了化疗,留置时间38d~324d,平均87.2。d结论PICC置管为肿瘤患者化疗用药提供了一条安全、简便的输液途径,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帮助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刺激,保证化疗过程的顺利完成。方法:采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术。结果:应用PICC导管2例,插管成功率为100%。结论:PIC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可减轻患者的痛苦,保证肿瘤患者化疗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围管期护理干预对乳腺癌行PICC导管置入化疗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乳腺癌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组,各3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围管期护理干预。统计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11%(3/37),低于对照组的32.43%(1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秩和检验,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7.30%(36/37),高于对照组70.27%(2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管期护理干预可降低乳腺癌行PICC导管置入化疗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肺癌化疗间歇期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对导管维护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9年3月洛阳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肺癌患者,均接受PICC。分析其化疗间歇期对导管维护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年龄、学历水平、家庭支持态度与肺癌PICC化疗间歇期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有关(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增长、学历低是肺癌PICC化疗间歇期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的危险因素,家庭支持是肺癌PICC化疗间歇期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年龄增长、学历低是肺癌PICC化疗间歇期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的危险因素,家庭支持是肺癌PICC化疗间歇期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形成血栓的护理对策。方法将我院2016年2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40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肿瘤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予以针对性护理措施,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后血栓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后血栓发生率(40.00%)高于观察组(10.00%)(P0.05);其护理的满意度(50.00%)亦低于观察组(95.00%)(P0.05)。结论肿瘤患者在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存在较高的血栓形成以及发生率,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但对其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则可以有效地降低其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两种置管静脉输注方式的优缺点。方法:将我科124例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分为两组,1组74例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PICC,2组50例经锁骨下静脉置管,比较平均导管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结果:PICC平均留置时间及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CVC。结论:PICC和CVC置管均存在各自的优缺点,与CVC置管相比,PICC是一种较为安全、易于掌握的置管方法,对于长期输液或化疗的患者,PICC置管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验证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预测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相关静脉血栓栓塞风险的有效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2年到2017年150名行PICC置管肿瘤患者的一般资料、置管资料。将确诊已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肿瘤患者作为病例组,按照肿瘤类型相同采用1∶4配对方法,选取同期留置但未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对2组患者分别评分并记录。比较Caprini评分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肿瘤患者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以及危险分级和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病例组患者Caprini风险评分(7.720±1.768)高于对照组(6.220±1.097);病例组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组评分≥7分以上的患者比例高达72%,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以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中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严重肺部疾病(OR=5.539,95%CI=1.799~17.053,P=0.003)、其他高危因素(OR=6.987,95%CI=2.105~23.196,P=0.001)、血栓史(OR=24.735,95%CI=3.624~168.822,P=0.001)3个因素是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且随着评分的增加,患者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风险随之增加。结论: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能够有效预测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由于静脉导管日趋被临床采用,随之导管污染诱发导管败血症发生率也显著增加,成为常见致命并发症。本文侧重阐述导管污染的各种因素,严格掌握无菌技术和操作规范,把导管污染诱发导管败血症减到最低比率。  相似文献   

19.
肿瘤患者应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化疗可减少频繁穿刺所带来的痛苦,并可确保化疗药物安全使用,为患者提供了长期治疗的途径;然而术后发生的导管相关性感染(CRI)[1]常影响治疗效果,并延长患者的住院天数及增加医疗成本,对患者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本文就近年来在我院实施PICC置管化疗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相关性感染的高危因素,以便有效地采取预防措施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