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的近期效果。方法以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以多西他赛+表阿霉素(TE)方案治疗,B组以多西他赛+表阿霉素+环磷酰胺(TEC)方案治疗,观察两组的近期疗效。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82.5%,B组总有效率为8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P0.05)。A组中白细胞减少率和血小板减少率分别为50.0%和10.0%,均明显低于B组中白细胞减少率和血小板减少率(77.5%和3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4~7,25,P0.05);A组和B组中胃肠道反应、口腔黏膜反应和肝功能损害以及心脏毒性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6~0.51,P0.05)。结论采用TE和TEC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的近期效果比较相似,但是TE方案在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方面优于TEC化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甲硫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甲亢患者30例,以随机方式分成甲硫咪唑治疗组(A组)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组(B组)各15例,观察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及临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A组白细胞减少率20.0%、红细胞减少率13.3%、血小板减少率6.7%、皮疹发生率13.3%;B组白细胞减少率6.7%、红细胞减少率0.0%、血小板减少率0.0%、皮疹发生率6.7%;两组各项指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肝功能各项指标(ALT、ALP、TBIL、DBIL)异常发生率(6.7%、0.0%、0.0%、0.0%)均较B组(13.3%、6.7%、6.7%、6.7%)低;A组肝功能损伤发生率(6.7%)明显较B组(39.9%)低(P0.05)。结论采用不同药物治疗甲亢会产生不同副作用,MMI易导致血细胞减少、皮疹、肝功能损伤等,PTU易导致肝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3.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45例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皮下注射rhTPO(15 000U/d),B组皮下注射白细胞素-Ⅱ(1.5mg/d),动态监测注射后血小板生长情况。结果 A组血小板计数的最低值明显高于B组(P〈0.01);A组血小板开始恢复时间为较B组明显缩短(P〈0.01);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以上所需时间A组也较B组明显缩短,分别为:(6.18±4.20)d和(10.46±4.54)d(P〈0.05);血小板恢复的最高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有2例患者化疗后需要输注外源性血小板,而A组无1例患者需要输注血小板;与B组比较,A组较少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可以耐受。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后出现的血小板减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就卒中相关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作一探讨 ,旨在尽可能地预防该痴呆的发生。方法 将卒中相关痴呆组 (A组 )的年龄、动脉粥样硬化因素、卒中相关因素、脑室周围白质疏松与多发性脑梗塞组 (B组 )及其他类型痴呆组 (C组 )作一对比分析。结果 A组年龄高于B组和C组 (P <0 .0 1) ,A组致动脉硬化因素与B组相仿 ,但与C组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 ,A组脑萎缩及脑室周围白质疏松明显多于B组 ,A组梗塞灶多在左侧或双侧 ,脑梗塞部位在颞叶者、梗塞灶小于 0 .5cm及大于 5cm者A组和B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卒中相关痴呆危险因素的认识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 ,可能与年龄、致动脉粥样硬化因素、卒中相关因素及脑室周围白质疏松有关 ,该痴呆比血管性痴呆有更为广泛的含义 ,包含了与卒中有关的痴呆的所有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效果.方法 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为A、B2组,各30例.A组采用疼痛区域周围皮内阻滞加药物治疗,B组为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镇痛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后B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疼痛区域周围皮内阻滞加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是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有效方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章瑾  钱纪江  刘祖平 《浙江实用医学》2012,17(6):432-433,439
目的 探讨甲状腺结节周围“Shell”区域的弹性应变率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评价.方法 选取甲状腺结节患者102例,用弹性成像技术测量结节(A)、正常组织(B)、结节周围区域(Shell)及正常甲状腺组织周围区域(Shell2)的弹性应变率,获得B/A、A/Shell、B/Shell、B/Shell2数值,并进一步获得每个病例的病理结果.结果 病理结果显示,良性肿块61例,恶性肿块41例,其中B/A、A/Shell、B/Shell比值,良性组与恶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良性组A/Shell与B/Shel2比值,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肿瘤中23例为乳头状癌,18例为非乳头状癌,B/A、A/Shell比值,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甲状腺恶性肿瘤病灶周边的组织硬度明显高于良性病灶,良性肿块周边的组织也存在着组织硬度增高的现象;乳头状癌本身与其“Shell”的硬度差异(A/Shell)明显高于非乳头状癌.甲状腺结节“Shell”区域的检测有助于评估甲状腺肿瘤的良恶性情况.  相似文献   

7.
王彦  隋晶蕊  王笑蕾 《医学综述》2009,15(12):1908-190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及血液学、免疫学特点。方法对147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5例HBV阳性的ITP病例(A组)与同期102例HBV阴性的ITP病例(B组)比较包括血象、骨髓象、免疫学指标等。结果A、B两组比较,A组骨髓巨核细胞成熟停滞阶段处于更早阶段;两组外周血小板计数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计数较B组有较明显降低;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BV感染与血小板减少有一定的相关性,是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的效果,并探讨该药物对病患血小板聚集、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患进行研究,随机分为A、B组各4 5例.A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B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心绞痛疗效、血小板聚集率、血脂水平、不良反应.结果 ①心绞痛改善有效率:B组为95.56%,A组为80.00%,B组有效率比A组更高,具有差异性(P<0.05);②B组治疗后的血脂水平明显改善,与A组(均低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B组经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下降,低于A组,组别间比较有差异(P<0.05);④不良反应率:B组(4.44%)与A组(2.22%)相比无差异性(P>0.05).结论 ACS患者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能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血小板聚集率以及脂代谢,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减少、脾脏肿大及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之间的关系,以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腹部彩色B超测量58例病毒性肝炎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A组)以及48例病毒性肝炎血小板正常患者(B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C组)的脾脏大小,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清TPO水平。结果A组脾脏厚度(50.49±13.58mm)明显大于B组(38.45±8.14mm,P<0.01)和C组(32.25±3.73mm,P<0.01)。血小板数与脾脏大小呈负相关(r=-0.553,P<0.01)。血清TPO水平A组(88.05±17.09pg/mL)明显低于B组(100.20±17.63pg/mL,P<0.01)和C组(108.96±25.90pg/mL,P<0.01)。血小板数与血清TPO水平呈正相关(r=0.407,P<0.01)。结论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与脾脏肿大、血清TPO水平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52例分为A、B两组,A组26例采用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B组26例采用泼尼松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总反应率84.6%,B组7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随访20例,长期反应率59.1%,B组随访21例,长期反应率3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轻微,无1例并发感染;B组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类库欣综合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并发感染.结论 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方案疗效高、不良反应少、维持时间长,可做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Ⅳ度血小板减少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PLT)及相关参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变化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迈瑞BC-6800进行PLT及相关参数分析,统计PLT<25×109/L的恶性肿瘤患者并分成两组,A组为104例非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B组为78例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C组为80例PLT及相关参数正常的健康体检者,比较各组PLT及其参数.结果:A组PLT较C组低,MPV,PDW,P-LCR均较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PLT,MPV均较C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W,P-LCR较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V,PDW,P-LCR均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V是鉴别血小板减少原因的一个重要指标,联合PDW,P-LCR测定对Ⅳ度血小板减少恶性肿瘤患者骨髓功能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CU病房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拜阿司匹林、波立维)患者住院期间静脉穿刺拔针后所需按压时间.方法选择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15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输液结束后分别按压10分钟、15分钟、20分钟,观察有无皮下淤血.结果三组的淤血率有显著性差异,(P <0.05),B组与A 组、A 组与C 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B 组与C 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静脉拔针后按压15min 或更久可有效减少皮下淤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小板无效输注(PTR)的原因.方法 观察2组血液肿瘤患者,A组为输注机采血小板≤5次的患者40例,B组为输注机采血小板>5次患者32例,通过输注血小板后测定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判断PTR,并对出血症状进行分级,同时分析PTR与免疫的关系.结果 A组通过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82.5%,判断PTR为17.5%.B组通过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28.0%,判断PTR为71.9%.A组通过CCI判断PTR的比例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1.626,P<0.001).通过CCI判断为PTR的30例患者中,检出HLA抗体者占13.3%,HPA抗体占3.3%.患者的出血程度与PTR呈显著的正相关(χ2=16.359,P<0.001).输注血小板后出血症状未改善,输注血小板>5次者更易产生PTR(P<0.001).结论 在引起PTR的因素中,主要以血小板输注次数有关,血小板输注次数越多,则更易发生同种免疫,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临床上增加出血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抑肽酶对儿童体外循环致血小板激活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所致先心病儿童血小板激活及抑肽酶的保护作用.方法:20例非紫绀性心脏病儿童随机分为两组,A组(n=10)使用抑肽酶,按5×105 IU/kg的剂量加入预充液中;B组(n=10)不用抑肽酶.检测血浆P-选择素、血栓素B2、肌酐、尿素氮、血小板计数及血球压积,记录输血总量、术中、术后24 h失血量.结果:体外循环期间P-选择素和血栓素B2较转流前升高,A组明显低于B组(P<0.05),术中、术后24 h输血量、失血量,A组明显少于B组(P<0.05).血小板计数、肌酐及尿素氮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儿童体外循环可导致血小板激活,P-选择素释放增加,血栓素B2升高,血小板减少,抑肽酶可减轻血小板激活,抑制释放反应,保护血小板功能,减少术中、术后输血量和失血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小板计数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ICU病房2000年1月~2003年12月期间收治的84例患者,分为A组(SIRS合并MODS患者)、B组(单纯SIRS患者)、C组(非SIRS患者)3组,采集各组患者早期(24h内)血小板数,并作统计学分析。同时根据患者预后,将SIRS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并对该两组血小板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与C组比较,患者血小板含量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B组与c组比较,患者血小板计数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与B组比较,血小板数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SIRS死亡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血小板数减少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相关,血小板数越低,预后越差;早期(24h内)检测危重病患者血小板数有利于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狗冲击伤后血气,血小板和白细胞粘附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6只成年雄狗致中度以下(A组)和重度以上(B组)两种冲击伤伤情,观察24h内血气、血小板和白细胞粘附率变化。白细胞数两组均有先减后增的过程,B组减少更甚(P<0.05)。白细胞粘附率A组先减后有回升;B组未见回升。血小板数A组变化不明显,B组呈进行性下降。血小板粘附率A组无明显变化,B组有明显增加。血气A组变化不大(P>0.05);B组呈进行性下降(达8.0kPa以下)。文中讨论了上述变化的原因;并认为,白细胞、血小板早期明显减少,与血气变化相一致,对估计伤情和预示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地塞米松与甲基强的松龙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将96例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随机分为A组及B组,每组48例.2组均接受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A组加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B组加用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比较2组疗效、T细胞亚群、炎性因子、血小板峰值及变化时间、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A组总显效率(79.17%,38/48)与B组总显效率(75.00%,36/48)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到达峰值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的血小板峰值高于B组,且血小板升高至≥50×109/L的时间少于B组(均P<0.05).治疗后,2组CD4+、CD4+/CD8+均升高,CD8+、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均降低(均P<0.05);A组CD4+、IL-6、IFN-γ及TNF-γ水平低于B组,CD8+高于B组(均P<0.05),2组间CD4+/CD8+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血糖一过性增高、高血压、胃部不适等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均无股骨头坏死发生.结论 地塞米松和甲基强的松龙联合小剂量丙种球蛋白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治疗效果、安全性均较好,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改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探讨不同的康复治疗手段对脑梗死后皮质脊髓束(CST)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30例梗死时间为1-6个月的慢性脑梗死病人并随机分为A组及B组,分别对其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主要为运动疗法及作业疗法),治疗前后行常规MRI及DTI检查,分别测量脑梗死病灶及同侧大脑脚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计算不同治疗手段、不同部位治疗前后FA值变化率,并与患者的脑卒中康复运动功能评分(STREAM)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AB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在梗死灶及大脑脚的FA值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P=0.041及P=0.03,B组P=0.015及P=0.024);组内比较,A组及B组病人在大脑脚的FA值减少率均低于梗死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及P=0.017);组间比较,A组病人在大脑脚的FA值减少率低于B组病人(P=0.006),两组病人在梗死灶的FA值减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72);A组、B组病人在大脑脚的FA值减少率与STREAM评分均呈良好相关性(A组:r=-0.763,P=0.014;B组:r=-0.648,P=0.006)。结论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延缓或减轻脑梗死后神经纤维束的继发性损害,并且药物治疗更有利于脑梗死病人皮质脊髓束功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免疫抑制剂用于儿童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73例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A、B、C三组,A组21例,B组33例,C组19例;A组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B组给予重组干扰素α-2b肌内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红蛋白水平及血小板计数在右旋糖酐40治疗脂肪栓塞综合征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06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确诊FES的创伤性骨折患者18例,分为右旋糖酐40组(A组)及对照组(B组),A组应用右旋糖酐40,A、B组均在确诊FES的8,12,24h进行血常规检测,测定血红蛋白水平及血小板计数.结果 B组血红蛋白水平在12,24h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8h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血小板计数在8,12,24h与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可作为评价右旋糖酐40治疗脂肪栓塞综合征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