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影响单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失败的原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初筛合格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157 544人,收集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献血者资料并进行分类统计,对不同性别、年龄、献血次数的献血者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157 544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失败407人,失败率为0.26%;失败原因包括献血反应(29.7%)、乳糜血(24.3%)、血管因素(16.5%)、耗材机器因素(13.8%)、血小板冲红(6.6%)、血小板聚集(5.7%)、血浆颜色异常(3.4%)。女性献血者的单采血小板失败率明显高于男性(0.68%比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女性因献血反应和血管因素导致的采集失败率明显高于男性(0.34%比0.05%,0.18%比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年龄组间的单采血小板失败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18~25岁组更容易因献血反应(0.16%)和血管因素(0.08%)导致采集失败(P<0.001),26~35岁组(0....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分析东莞市无偿捐献单采血小板经血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为降低单采血小板报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本市单采血小板 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 5项经输血传播感染性标志物和人群分布情况。结果东莞市单采血小板经输血传播感染性标志物以 ALT 最多,约占单采血小板报废量的50%;其次为 HBsAg,占26.19%;而后为抗-HCV(9.52%),抗-TP(9.52%)以及抗-HIV(4.76%),该人群主要集中在21~40岁、中等学历的男性。结论通过多渠道宣传单采血小板献血前后的注意事项,对于易高发人群适当增加有针对性的征询指导,能够减少单采血小板的报废率。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分析单采血小板报废的主要原因。方法 统计2015-2017年度某血站单采血小板采报废率数据,分析报废的主要原因;2018年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评价干预措施效果。结果 2015-2017年单采血小板报废率为1.61%,其中主要为非检测因素所致(P<0.01);2018年加入干预措施后过期报废率明显下降(P<0.01),而检测因素及其他非检测因素所致报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理的单采血小板库存管理制度可有效降低过期报废率。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对单采血小板和手工血小板的含量进行检测,评价两种血小板的质量。方法:对197袋手工血小板、77个治疗量的单采血小板进行血小板、RBC和WBC含量检测,了解其达标情况;对76例输注患者根据临床症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单采血小板的血小板平均含量为(2.23±0.54)×1011,合格率为74.03%;手工血小板平均含量为(0.62±0.13)×1011,合格率为84.26%;两种血小板的RBC平均含量超过质量标准,WBC平均含量低于质量标准。输注单采血小板和手工血小板的患者分别有87%和80%能够明显改善症状。结论:手工血小板计数含量高于单采血小板,临床疗效与之接近,在临床上可合理充分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近几年来我市临床输注单采血小板情况的回顾性调查分析,使今后单采血小板的采集和储备更科学、合理、有效地服务于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方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单采血小板每年每季度出入库数据分析,从纵向结构(血型)和横向结构(时间)综合地、客观地反映不同时期临床输注单采血小板的需求情况。结果合理采集储备,满足临床须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时献血反应的发生原因并根据发生原因采取处理方法和措施。方法:统计我站2010年3月至2015年12月期间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总人数,以及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并分析献血反应的发生原因。结果:在采访的献血者中一共有300例,其中发生献血反应的有60例,总的反应率为20%,轻度的献血反应为48例,反应率为80%;中度的献血反应为9例,反应率为15%;重度的献血反应为3例,反应率为5%。诱发献血反应的最主要原因是枸檬酸盐中毒、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等。结论:枸檬酸盐中毒、心理因素、精神因素是影响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由于献血反应的诱发因素很复杂,所以医务人员应该具有识别能力以及应对处理能力,采血站同时要加强工作人员的献血知识宣传,进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分析银川地区单采献血者流失原因,制定回召策略。方法 对银川地区末次献血时间在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的1 498名单采献血者逐个致电回访,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同组间变量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成功召回355人(23.7%),和未召回组比较,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年龄段、民族、职业、文化程度、血型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18~24岁、汉族、国家企事业单位、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群回召率最高;随着年龄增长、文化程度降低,回召成功率下降。未召回原因中工作繁忙占比最大,其次为在外地、身体原因、亲友献血者、失联、学生毕业、对献血误解、停车不便。结论 不断优化、细化单采献血服务,让工作更加人性化,加大献血正面形象的宣传,不断创新,从而保留固定献血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输注单采血小板无效的原因及提高输注的有效率。方法:以出血症状改善情况、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为标准,观察我院95例患者的223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情况及效果。结果:95例单采血小板输注患者中有18例输注无效,发生率为18.9%。结论:单采血小板输注无效率相当高,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需综合考虑血小板计数、出血情况及其他影响因素,避免滥用血小板,提高单采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分析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以及单采血小板输注的具体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市东华医院收治需输注血小板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均应用单采血小板输注,研究组均应用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将两组患者的输注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的白细胞残留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输注1 h后以及24 h后的血小板计数均显著高于输注前(P0.05);而两组输注1 h后以及24 h后的组间血小板计数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组间以及内输注1 h和输注24h后的CCI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注有效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输注后止血分数均显著少于输注前(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效果与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无显著差异,不良反应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该项研究以较大规模正式开展单采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和临床使用。使用血浆分离机对供者2000ml血量离心处理,制备成一个单元浓缩血小板,得率(1.0-3.2)×10~(11)单元,经620例次临床治疗观察,总有效率为69.2%,未发生较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河南医学研究》2017,(11)
目的比较单采血小板与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指标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需行血小板输注的住院患者50例,按输注血小板种类不同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单采血小板输注,观察组采用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比较两组血小板制品治疗指标及两组患者输注疗效。结果两组血小板计数、pH及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红细胞混入量、白细胞混入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注有效率(88.0%)与对照组(9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和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指标合格率和疗效均无明显差异,可增加患者外周血中的血小板数量。 相似文献
16.
林粉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1(1)
无偿捐献单采血小板是无偿献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众所周知优点而被临床广泛使用.目前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临床需求量不断增加,由于其特殊的采集方式和对捐献者的要求,如何加强对捐献者的护理,稳定献血者队伍成为困扰血液工作者的一个难题.现将近年来我站对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护理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升高是否对血小板免疫活化产生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国家献血标准的单采血小板献血员血小板标本35例,于血小板保存箱(22℃±2℃)振摇保存,其中LDL正常组(LDL<3.4 mmol/L)30例,LDL升高组(LDL≥3.4 mmol/L)5例,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表面活化指标CD63、CD36、CD40以及CD62p表达水平,比较不同LDL水平对单采血小板免疫活化的影响。结果: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血小板CD63、CD36、CD40以及CD62p表达水平无显著改变(P>0.05),不同保存时间LDL升高组与LDL正常组比较,CD63、CD36、CD40以及CD62p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存第2、3、4、5天的血小板经室温不同静置时间,LDL升高组与LDL正常组比较,CD63、CD36、CD40以及CD62p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献血者单采血小板血浆LDL水平对血小板保存期间的免疫活化无显著影响,LDL水平较高的单采血小板不会激发血小板免疫活化,从而不影响临床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主要针对龋病治疗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求从中吸取教训,进一步提高龋病治疗水平。方法:通过对146例龋病治疗失败病例的就诊原因分类,分析各自失败原因,加以比较。结果:以继发龋或去腐不全最多60例,占41%,属预防的薄弱环节,又是难点重点;洞形制备不良30例,占21%;充填物不良17例,占12%;意外露髓14例,占10%;其他25例,占16%。病人复诊原因:充填物折裂松动占首位83例占63%,牙髓根尖周炎36例占27%,龈病或食物嵌塞13例占10%。结论:高度重视龋病诊断、治疗的各个环节,明确诊断,彻底去腐质,严格制洞标准,制备合格洞形,正确充填,最大限度减少失败的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