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60例分两组,治疗组予以胺碘酮治疗(胺碘酮组),对照组予以普罗帕酮治疗(普罗帕酮组),观察24h内心房颤动转复率、转复后30d内窦性心律维持率及副作用。结果胺碘酮组转复率86.7%,转复后窦性心律维持率76.7%,普罗帕酮组转复率80.0%,转复后窦性心律维持率40%。结论胺碘酮治疗AMI并发AF临床疗效良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患者100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选择胺碘酮药物进行治疗,研究组选择普罗帕酮进行治疗,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24h内心房颤动的次数,30d内窦性心律维持率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4h内心房颤动转复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2h、12~18h间对照组心房颤动转复率高于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复后30d内窦性心律维持率、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症状,对照组优于研究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胺碘酮药物治疗的效果优于普罗帕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应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144例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胺碘酮组(n=74)给予胺碘酮注射液负荷量150 mg静脉注射,10 min注射完毕,观察10 min未恢复窦性心律或心率大于100次/min,以胺碘酮0.5~1 mg/min维持静脉输注,24 h最大累积剂量为1 200 mg.复律成功后给予胺碘酮片口服维持窦性心律.普罗帕酮组(n=70)给予普罗帕酮注射液70 mg静脉注射,5~10 min注射完毕,观察10 min未恢复窦性心律或心率大于100次/min,重复静脉注射70 mg, 最大累积量为210 mg,复律成功后给予普罗帕酮片口服维持窦性心律.观察2组疗效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变化.结果 胺碘酮组复律疗效及维持窦性心律疗效均优于普罗帕酮组(P<0.05) , 治疗1、3、6、12个月后胺碘酮组左心房直径渐缩小,E峰流速、A峰流速及E/A比值逐渐提高,使E/A倒置得到恢复.结论 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均有较高的转复率, 胺碘酮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普罗帕酮, 胺碘酮对逆转心房心肌重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来北京军区263医院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胺碘酮组静脉滴注150 mg胺碘硐+10 m L生理盐水混合制剂,累计用药量为450 mg;普罗帕酮组静脉滴注70 mg普罗帕酮+10 m L生理盐水混合制剂,累计用药量为210 mg。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内心房颤动转复效果、转复时间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患者24 h内心房颤动转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罗帕酮组转复时间显著少于胺碘酮组,心室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高于胺碘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罗帕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胺碘酮组(7.5%比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均有良好效果和较高安全性,但普罗帕酮效果优于胺碘酮。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普罗帕酮和胺碘酮转复胸部手术后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胸部手术后2天内发作的心房颤动患者42例,分为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各21例,分别静脉予普罗帕酮70~140m g与胺碘酮150~300m g,效果不佳者静滴维持,观察8小时内的转复率及安全性。结果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2小时内的转复率分别为76.2和19.0%,8小时内的转复率分别为95.5和71.4%,两组2、8小时转复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后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普罗帕酮转复胸部手术后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成功率较胺碘酮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胺碘酮联合氯沙坦治疗心房颤动及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 将66例具有转复窦性心律指征的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用胺碘酮治疗组(n=32)和胺碘酮+氯沙坦治疗组(n=34),12个月后停用胺碘酮,共随访18个月,观察药物对两组患者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及心房重构的影响.结果 随访第12月和第18月,窦性心律维持率:胺碘酮+氯沙坦组均显著高于胺碘酮组(P<0.05).胺碘酮+氯沙坦组转变为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7例)显著低于单用胺碘酮治疗组(13例) (P<0.05).结论 胺碘酮联合氯沙坦能提高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任骞  孙绮伟 《右江医学》2006,34(3):242-243
目的比较胺碘酮与普罗帕酮静脉给药转复新近发生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75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38例接受胺碘酮治疗,即10 min内缓慢静脉推注150 mg,1 mg/min维持静脉滴注6小时,0.5 mg/min维持静脉滴注18小时;37例接受普罗帕酮治疗,即10 min内缓慢静脉推注70 mg,未转为窦性心律者,30~60分钟后再静脉追加70 mg,口服普罗帕酮450mg/d维持,观察24小时转复成功例数,同时观察两组病死率和不良反应。结果24小时内转复成功率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轻微,无死亡病例。结论和普罗帕酮相比,胺碘酮静脉给药在24小时内转复新近发生的心房颤动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戴志江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8):939-940,943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并发快速心房颤动(A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8例ACS伴新近发生快速AF的患者,先静脉注射胺碘酮150 mg,随后以0.5~1.0 mg/min静脉滴注维持0.5~24 h,观察治疗后30 min、2 h、24 h时AF转复、心室率控制、血压变化、心功能与复律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用药后36例AF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率75.0%;用药后心室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收缩压变化不明显(P>0.05),但用药后不同时间的舒张压均低于用药前(P<0.01).心功能Ⅰ、Ⅱ级的ACS患者复律率(82.9%)高于心功能Ⅲ、Ⅳ级组复律率(46.2%)(P<0.05).出现窦性心动过缓5例(10.4%),减量或停药后恢复正常;血压偏低4例(8.3%),予多巴胺升压后恢复正常.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对ACS并发快速AF转复率较高,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胺碘酮与普罗帕酮维持心房颤动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疗效差异及不良反应。方法65例自行复律和药物或电复律成功者为分胺碘酮组(A组)35例和普罗帕酮组(B组)30例,胺碘酮组复律后予以胺碘酮200mg tid×5d,后逐渐减至200mg qd每周5次维持;普罗帕酮组予以150mg q8h维持。于复律后3、6和12个月作疗效随访。结果胺碘酮组患者在3、6及12个月能够维持窦性心律的患者百分率分别为85.7%、82.9%和77.1%。普罗帕酮组患者分别为85.7%、76.7%和70.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0.05)。不良反应均较少见。结论普罗帕酮维持心房颤动复律后窦性心律有效性与胺碘酮相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复律后小剂量胺碘酮口服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入选的70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后随机分为实验组(n=32)和对照组(n=38),实验组口服胺碘酮,对照组口服普罗帕酮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治疗组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胺碘酮(100 mg/d)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复律后的窦性心律维持过程中的效果明显优于普罗帕酮,具有良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重叠应用静脉及口服胺碘酮治疗并发于器质性心脏病的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9例心房颤动患者先给予静脉负荷量胺碘酮(150~300mg)后,继之以0.6mg/min静滴维持48小时;同时口服胺碘酮治疗,2周内给胺碘酮负荷量7g,然后维持量0.2g/d。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32例(82.1%)患者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于2小时、2~24小时、24~48小时、2~7天转复率分别为12.8%、28.2%、23.1%、18.0%。未转复组患者左房径大于转复组(P<0.05),而射血分数明显低于转复组(P<0.05),这可能是7例患者未转复的原因。2例患者用药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1例出现恶心、腹胀,经减药后恢复。结论静脉及口服胺碘酮治疗并发于器质性心脏病的心房颤动是有效且较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杨舟 《右江医学》2007,35(4):375-376
目的比较普罗帕酮(心律平)+胺碘酮静脉给药与单纯胺碘酮静脉给药转复心房颤动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5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28例接受心律平+胺碘酮治疗,B组以胺碘酮治疗。观察两组2 h、12 h、24 h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A组2 h内心电图转复成功率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12 h、24 h内转复成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轻微,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律平+胺碘酮静脉给药2小时内转复心房颤动成功率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比较口服胺碘酮、普罗帕酮用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患者85例,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复律后,甲组口服胺碘酮,乙组口服普罗帕酮,并随机观察。结果:两组均有复发,均有因副作用停药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胺碘酮与普岁帕酮在维持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窦性心律方面均有作用,但都有副作用发生,在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上,胺碘酮优于普罗帕酮,副作用发生使治疗停止的危险性方面,胺碘酮占的比例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培哚普利联用胺碘酮在持续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及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54例持续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药物或电复律后随机分为胺碘酮组(Ⅰ组,n=26)、胺碘酮加培哚普利组(Ⅱ组,n=28),治疗随访时间为1年,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 治疗12个月后,Ⅰ组左心房内径大于Ⅱ组(P<0.05).Ⅰ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明显低于Ⅱ组(P<0.05).结论 胺碘酮联用培哚普利在持续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胺碘酮与普罗帕酮静脉给药转复新近发生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95例被随机分成两组:48例接受胺碘酮治疗,即10分钟内缓慢静脉推注150mg,1mg/min维持静脉滴注6小时,0.5mg/min维持静脉滴注18小时;47例接受普罗帕酮治疗,即10分钟内缓慢静咏推注70mg,未转为窦性心律者,30—60舒钟后再静脉追加70mg,口服普罗帕酮450mg/d维持。主要观察终点是24小时复律成功率,次要观察终点是8小时复律成功率。同时观察两组死亡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24小时复律成功率两组无差别,但8小时复律成功率,普罗帕酮高于胺碘酮。两组不良反应轻微,无死亡病例。结论 和普罗帕酮相比,胺碘酮静脉给药在24小时内转复新近发生的心房颤动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胺碘酮联合氯沙坦对阵发性房颤的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方法:将86例非瓣膜病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胺碘酮治疗组和胺碘酮+氯沙坦治疗组,观察治疗24小时、3天和7天时房颤的转复情况.在房颤复律后,继续治疗并随访观察1年,评价两组窦律的维持效果.结果:两组在24小时及3天时房颤的转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7天时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1年时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及左房内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氯沙坦对阵发性房颤的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均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胺碘酮与美托洛尔联用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房颤动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房颤动116例,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46例,维持理想心室率58例,随访观察1.5年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房颤动,能够有效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对不能转复窦性心律者,能较好地控制心室率.合理选择适应证及定期监测,长期用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出现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AF)可明显影响心功能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需要尽快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或控制心室率。1997年以来,我们通过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AMI伴快速心室率的AF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郁文华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0):47-47,57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胺碘酮预防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84例心房颤动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与对照组42例。治疗组患者用缬沙坦联合胺碘酮转复心律,预防房颤复发。对照组用胺碘酮转复心律,预防房颤复发。治疗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可以明显减低心房颤动的复发率,缬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房颤效果优于单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方法:对24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患者静脉缓慢注射胺碘酮150mg,随后以0.5—1.0mg/分维持静脉滴注。观察心室率的控制、心房颤的转复,以及患者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结果:静脉注射胺碘酮后心室率明显下降,其中19例患者(79.2%)在24小时内转为窦性心律,房颤转复率2小时为45.8%,24小时为79.2%,48小时为87.5%。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对AMI合并心房颤动的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