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1年3月~2014年1月我院急救中心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1例,对照组实施积极液体复苏进行救治,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以两组患者输液量、输血量、剩余碱(BE)值、血红蛋白(HBG)、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及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死亡率等为考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方法的救治,观察组在输液量、术前剩余碱值、PT及APTT值、死亡率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且观察组PLT值、HBG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可有效改善预后并降低伤者死亡率,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118例患者临床资料,随机采用常规液体复苏(常规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限制组)两种方法复苏,其中常规组62例,限制组56例,对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红细胞压积(HCT)、血清乳酸(BL)、血气剩余碱(BE)、病死率及输液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疗效。结果常规组术前输液量为2830±268ml、入院24h内病死率为24.19%,限制组术前输液量为830±228ml、病死率为8.93%,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两组患者MAP、PT、HCT、BE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或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为争取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改善预后及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高渗液体复苏-出血未控制前允许性低血压状态对创伤失血休克急诊早期的救治效果.方法 将5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液体复苏组(29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27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输入平衡液,维持平均动脉压(MAP)达70~90 mm Hg,限制组在止血前输入7.2%氯化钠的右旋糖酐溶液(晶:胶3:1)4 ml/kg,平均速度20 ml/min,维持MAP在50~70 mm Hg.比较两组患者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PT)、治愈率及死亡率.结果 与常规液体复苏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明显减少,PT明显缩短,治愈率明显升高,死亡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避免过分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改善脏器灌注和氧供,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于天瑜 《吉林医学》2013,34(21):4252
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02例发生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组(对照组)和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组(观察组),每组5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HCT(红细胞比容)、PT(凝血酶原时间)和死亡率、输液量,还有BE(血气剩余碱)和BL(血清乳酸)。结果: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以及术前输液总量优于对照组患者,患者在平均动脉压(MAP)、HCT以及PT、BE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帮助保持患者血流灌注作用,为进行有效治疗增取更多时间,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创伤失血性休克(HTS)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存活率.方法总结1997年-2004年急诊收治常规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60例,对病人的年龄、创伤严重度评分、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体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常规液体复苏组(n=30)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30)的疗效和存活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2089±328)ml,治愈率86.4%,死亡率为13.6%;常规液体复苏组输液量(2965±524)ml,治愈率77.8%,死亡率22.2%.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力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创伤失血性休克(HTS)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存活率。方法总结1997年-2004年急诊收治常规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60例,对病人的年龄、创伤严重度评分、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体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常规液体复苏组(n=30)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30)的疗效和存活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2089±328)ml,治愈率86.4%,死亡率为13.6%;常规液体复苏组输液量(2965±524)ml,治愈率77.8%,死亡率22.2%。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力条件。  相似文献   

7.
郭江华 《当代医学》2014,(11):91-92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方法对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90例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4例采用常规液体复苏,46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2组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结果常规液体组44例患者的平均输液量为(2646.1±182.5)mL,限制性液体组44例患者的平均输液量为(1673.2±33.8)mL,2组输液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液体组患者死亡率为65.6%,限制性液体组死亡率为41.3%,2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诊断和及时准确处理是挽救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生命的关健,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提高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产科10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按照临床液体复苏方法不同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限制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采用充分液体复苏治疗。比较2组患者实验室指标(HGB、HCT、PT、APTT)、输液量、出血量及并发症、复苏效果。结果观察组输液量、出血量分别为(1600±350)ml、(460±180)mL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400)mL、(1000±300)mL(P0.05);2组实验室指标比较(P0.05)。观察组复苏治疗满意人数为47例,满意率为94%明显高于对照组41例,82.%(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限制性液体复苏应用于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其可避免患者机体代偿机制及内环境受到较大影响,同时改善其脏器灌注及氧供,降低并发症,减少出血量,提高临床复苏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付秀华 《吉林医学》2014,(20):4578-4578
目的:评价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8例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输液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45例)与对照组(5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快速液体复苏,给予试验组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的输液量、死亡率及临床满意度,评估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的输液量(950±300)ml优于对照组(2600±350)ml;治疗组的死亡率(11.32%)优于对照组(26.67%);治疗组的满意度(98.11%)优于对照组(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避免了早期大量液体复苏的危害性,并使组织灌注压维持稳定,有助于缩短恢复时间,值得临床的应用与推广,对于该治疗方法所适合的休克类型、血压数值及持续时长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 74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采用常规液体复苏(常规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限制组)两种不同复苏方式,对两组患者的红细胞压积、血清乳酸、血气剩余碱值(BE)、输入液体量和失血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对食管静脉曲张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常规组患者复苏前红细胞压积、乳酸、BE值与限制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两组红细胞压积、乳酸、BE值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 0.05),常规组在进行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前输液量为(5 295±2 158) ml,限制组为(3 975±1 626) 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病死率为22.22%,限制组为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能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出血未控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方法将117例出血未控制性休克患者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常规组,56例)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限制组,6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输液量、平均动脉压(MAP)、急诊液体复苏后手术前测得血气剩余碱(BE)、凝血酶原时间(PT)、红细胞压积(HCT)、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输液量、MAP、BE、PT及H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出血未控制性休克可明显改善机体组织灌注和供氧,避免使血液过度稀释,改善凝血功能,减少器官衰竭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显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高渗盐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高渗盐水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70例未控制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常规液体组(n=36)与高渗盐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34)两种方法的治愈率、死亡率及MOD8发生率。结果常规组输液量(3080±504)ml,治愈率72.2%、死亡率27.8%,MOD8发生率36.1%;高渗盐水组输液量(1013±320)ml,治愈率91.2%、死亡率8.8%,MODS发生率13.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渗盐水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治愈率,降低MODS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HTS)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存活率。方法:将85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42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43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输入平衡液及胶体液,维持平均动脉压(MAP)达(60-90)mmHg,限制组在手术止血前以平均20mL/min的速度输入平衡液及胶体液,维持MAP在(40—60)mmHg。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PII)及治愈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20554-232)mL,PT(12.5±1.7)s,治愈率90.7%;常规液体复苏组输液量(2741±430)mL,PT(14.5±1.9)s,治愈率73.8%。与常规液体复苏组比较,限制液体复苏组术前输液量明显减少,明显著降低,治愈率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调动机体凝血机制及其他代偿机制。可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加确定性手术前移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急诊科抢救的20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时间先后分为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组与正压液体复苏组,再将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病人分成确定性手术前移组和片延迟手术组(非人为因素),常规限制性输液组和附加对抗休克的损伤因子药物治疗组,对患者的PT、APTT、开始手术时间、存活率、死亡率、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 在PT、APTT、开始手术时间、存活率、死亡率、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明显优于正压液体复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定性手术前移组明显优于延迟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损伤因子药物组的术后休克纠正时间、存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常规限制性输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安全,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充分性液体复苏对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11-09~2013-09我院急诊科80例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通过对患者的年龄、创伤严重度评分、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体量、治愈率、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常规性液体复苏对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效果。结果:80例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常规性液体复苏组死亡率高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颅脑损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治愈率。方法总结2001年1月~2005年1月急诊收治的颅脑损伤并创伤出血性休克病人213例,对其颅脑损伤程度、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常规液体复苏组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常规液体复苏组平均输液量为(2532±656)mL,治愈率为63.3%,死亡率为36.7%;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平均输液量为(1565±524)mL,治愈率为76.5%,死亡率为23.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颅脑损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救治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性休克救治的临床护理应用效果.方法:创伤性休克患者76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A组)40例和积极液体复苏组(B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输液量、PT、MODS、ARDS、DIC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液体输入量为(1 950±320) mL,积极液体复苏组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西宁地区失血性休克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1年12月至2003年12月根据不同的复苏方式将41例失血性休克病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检测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压积(HCT)、血清乳酸水平和失血量变化情况,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对西宁地区失血性休克病人的疗效.结果 不同处置12 h后两组 HCT变化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12 h及24 h两组PLT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4 h两组血清乳酸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对西宁地区失血性休克病人行早期液体复苏时,限制液体复苏相对于快速大量液体复苏不至于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且对改善细胞氧代谢更有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LFR)与积极液体复苏(AFR)救治多发性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探讨理想的液体复苏策略.方法 将50例符合多发性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LFR组和AFR组,对其术前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红细胞压积及病死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FR组输液量、术前凝血酶原时间及病死率低于AFR组[(1075±259)ml vs(2568±360)ml、(11.5±1.9)s vs(16.8±3.8)s、14.5%vs 35.4%](均P<0.05);LFR组术前红细胞压积高于AFR组[(33.2±4.5)%vs(23.5±3.8)%](P<0.05).结论 多发性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术前抢救时,LFR法可能优于AFR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效果并探讨护理对策。方法按方便抽样原则选取68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限制组,每组34例,所有患者均建立深静脉导管进行液体复苏并加强过程监护,常规组采取充分液体复苏,限制组则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两组患者术前HCT、PT、BE、MAP值进行记录评价,同时对两组急性窘迫综合症(ARDS),急性肾损伤(AKI)等并发症及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限制组在损伤控制前的MAP、HCT、PT及BE等指标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限制组在病死率及急性呼吸窘迫梂合征(ARDS)的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有效改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机体组织的灌注、供氧、凝血功能等,从而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