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IMT及斑块性质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12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卒中组,另选取本院同期收治因头痛、头晕入院患者经相关检查排除颅内血管病变、脑梗死等患者9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对比两组患者IMT厚度、斑块检出情况、斑块性质以及颈动脉血流参数情况.结果:卒中组检出颈部动脉有斑块者105例,斑块数为151个,对照组检出有斑块者15例,斑块数为29个.卒中组斑块检出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左侧与右侧IMT厚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卒中组斑块为低回声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强回声斑块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等回声斑块中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卒中组PI、R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SV、EDV值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IMT及斑块性质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关系密切,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明确患者颈动脉IMT及斑块性质情况为临床评估患者颈部血管病变程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血脂、血清炎性因子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组加用补阳还五汤,疗程12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四项、炎性因子、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超声影像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各有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升高,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均降低(P<0.05),各炎性因子水平均降低(P<0.05),内皮素-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纤维蛋白原(FIB)均下降,一氧化氮(NO)升高(P<0.05);颈动脉IMT、斑块面积、Crouse斑块积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以上各项指标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能通过改善CAS患者血脂水平、降低血清炎性因子、调节血管内皮功能,达到减小CAS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普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及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的变化及普伐他汀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13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药物干预组(A组)和非药物干预组(B组),A组给予普伐他汀(20mg/天)口服;B组采用物理治疗,如控制饮食减轻体重等,治疗12周及24周后,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及血脂的改变。结果:普伐他汀在治疗12周时,TC、LDL-C也有明显下降,但IMT未见明显缩小。治疗24周后,患者颈动脉MIT斑块面积和易损斑块比率均明显改善(P<0.05),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较长时期服用20mg/天普伐他汀,可在降低血脂的同时有效消退颈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134例ACS患者被随机分成氟伐他汀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同时设置健康对照组;检测ACS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IL-18、TNF-α、hs-CRP水平变化,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ACS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血清IL-18、TNF-α及hs-CRP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后常规治疗组与氟伐他汀干预组IL-18、TNF-α及hs-CRP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氟伐他汀干预组降低更明显(P<0.01);且随访期间发生死亡、心衰、心绞痛、心肌梗死也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氟伐他汀可以降低AC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刘菊  梅群超  黄婷 《微循环学杂志》2011,21(3):57-59,89,9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老年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组,40例)和非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对照组,40例),治疗组每晚顿服阿托伐他汀片10mg,对照组每晚服用一片安慰剂,两组的疗程均为24周。测定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2、24周时患者血脂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通过彩超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大小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治疗组患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hs-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颈动脉斑块大小和CI MT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治疗24周时效果更显著(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对老年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具有降脂和抗炎作用,并降低CI MT,减少颈动脉斑块,改善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2011年进入我院治疗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中患者46例,对照组中患者44例。在入院和治疗6个月时对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的厚度[1](IMT)。结果在6个月后干预组中颈动脉斑块IMT的厚度明显缩小,对照组中厚度明显增加,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并且有助于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对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脑反射联合普罗布考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血对氧磷酶1(PON1)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入我院就诊的具备脑血管缺血表现症状且颈动脉可见斑块形成的患者共214例,依照干预治疗方案的不同将纳入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n=102)和对照组(n=112)。对照组采用普罗布考药物治疗方式,联合治疗组采用脑反射联合普罗布考疗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状态等指标差异,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清GDF15及PON1指标、血脂指标、神经功能评分(NIHSS)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分析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血清GDF15及PON1指标相关性。结果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斑块稳定患者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IMT值、斑块数量及面积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联合治疗组各指标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治疗后两组血清GDF15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血清PON1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且联合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ey)与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及预后。方法以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的172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是否合并颈动脉斑块分为斑块组72和无斑块组100例,另以我院同期健康体检人群10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3组人群Hey、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颈动脉斑块厚度(IMT)、三酰甘油(TG)、体质指数(BMI)等指标。结果斑块组患者血清Hcy、APOB、IMT、TG、BMI与无斑块组和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而APOA明显下降(P <0.05);血清Hey水平与IMT值、APOB、IMT、BMI、TG变化呈正相关,而与APOA值呈负相关(P<0.05);一年后,斑块组患者发生糖尿病下肢微血管病变、合并肾病、眼部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 <0.05);血清Hey水平高者预后更差。结论血清Hey水平对T2DM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且对患者的不良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川芎嗪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可能机制。方法:60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患者随机分为川芎嗪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川芎嗪组加用川芎嗪针100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静滴,1次/d,10d一个疗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TNF-α、IL-6含量基本一致(P>0.05);治疗一个疗程后,川芎嗪组血浆TNF-α、IL-6含量及TXA2/PGI2比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川芎嗪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调节胰腺炎患者外周血TNF-α、IL-6浓度及TXA2/PGI2比值可能是川芎嗪治疗AP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相关血清炎症介质和免疫指标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本文分别采用放射免疫分析、酶联免疫法、免疫比浊法检测RA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metalloproteinase-3,MMP-3)、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并分析其水平的变化与临床病情活动程度的关系。结果:IL-18水平缓解期组和活动期组两组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GF-β1水平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MMP-3水平活动期组和缓解期组两组较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显著性(P<0.01,P<0.05);CRP水平缓解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活动期组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RA患者血清TGF-β1、MMP-3、IL-18和CRP可能参与了RA的发病机制的发生及病情进展过程,该类测定对于了解病情和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及胎盘组织中MMP-9mRNA表达变化在子痫前期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0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按发病时孕周不同分为早发型组(发病孕周≤34w)和晚发型组(发病孕周〉34w)各20例;另选20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为对照组。采用RT-PCR技术检测3组孕妇胎盘组织中MMP-9mRNA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3组孕妇血清MMP-9水平。结果早发型组及晚发型组孕妇血清中MMP-9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且早发型组高于晚发型组(P〈0.05)。早发型组及晚发型组孕妇胎盘组织中MMP-9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早发型组低于晚发型组(P〈0.05)。结论子痫前期孕妇血清MMP-9水平的上升及在胎盘组织mRNA的表达下降可能通过不同途径参与子痫前期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参与子痫前期的发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成人尿钠排泄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关系。方法选择成人原发性高血压117例,通过24h尿钠排泄量测定钠盐摄入量,将人选人群分为低盐组(n=30),低中盐组(n=28),中高盐组(n=27),高盐组(n=32)。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24h尿钠排泄量、年龄、性别、血压、脉率、BMI、胆固醇、三酰甘油、血糖对IMT值的影响。对MMP-9与尿钠排泄量及IM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4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IMT值,随24h尿钠排泄量的增加而增高(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h尿钠排泄量增高是IMT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回归系数0.021,P〈0.05)。MMP-9与尿钠排泄量存在正相关性(r=0.33,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高钠饮食可能有独立于血压之外的影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MMP。9的活性可能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2例脑梗死患者和46例非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斑块检出率、管腔狭窄率,并观察斑块性质。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及颈动脉内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70.7%)明显高于对照组(32.6%);脑梗死组颈总动脉(CCA)内膜厚度(1.38±0.14)明显高于对照组(0.89±0.16),脑梗死组颈内动脉(ICA)内膜厚度(1.16±0.27)明显高于对照组(0.78±0.17)。斑块多发生于颈动脉分叉处(44.4%),以软斑块、溃疡斑块(59.2%)居多。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梗死的发病关系密切,彩超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对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感染后咳嗽患者15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n=75)和对照组(n=75)。对照组给予复方甲氧那明治疗,酌情应用阿奇霉素;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睡前口服,疗程均为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日间、夜间及全天咳嗽症状积分,记录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日间、夜间及全天咳嗽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日间咳嗽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观察组:0.41±0.25比1.97±0.63,对照组:0.52±0.31比1.82±0.71,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夜间咳嗽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0.32±0.18比2.01±0.58,P〈O.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夜间咳嗽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全天咳嗽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观察组:0.73±0.62比3.98±1.25,对照组:1.72±0.98比3.74±1.41,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3%(7/75)、10.7%(8n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4,P〉O.05)。结论孟鲁司特钠可有效控制感染后咳嗽,尤其是感染后夜间咳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psoriasis vulgaris)患者的发病、进展与免疫学机制。方法:确诊为寻常型银屑病的患者35例为患者组;另有35名健康体检的正常成人作为对照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et-alloproteinase-2,MMP-2)、新蝶呤(neopterin,Npt)、IL-18和干扰素诱导蛋白-10(interferon induced protein-10,IP-10)四项指标水平均采用竞争酶联免疫吸附(competitive ELISA)法检测。结果:患者组治疗前MMP-2、Npt、IL-18和IP-10四项血清指标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非常显著(P均〈0.01);治疗后MMP-2水平下降非常显著(P〈0.01),已降至对照组水平(P〉0.05);Npt含量也下降显著(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仍存在显著差异(P〈0.05);IL-18水平经治疗后下降显著(P〈0.05),但水平仍较对照组升高非常显著(P〈0.01);IP-10水平治疗后下降无显著性(P〉0.05),其含量仍较对照组升高非常显著(P〈0.01)。结论: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生及病情进展与血清MMP-2、Npt、IL-18和IP-10四项指标水平的变化关系密切,其测定有助于了解其发病机制、病情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MP-9小分子干扰RNA(MMP-9-siRNA)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化学合成针对MMP-9的小分子干扰RNA(MMP-9-siRNA),并将其转染到乳腺癌MDA-MB-231细胞.本实验分为空白组(不转染任何siRNA)、对照组(转染Control-siRNA 50 nmol/L)和实验组(又分为3个亚组,分别转染10、50、100 nmol/L MMP-9-siRNA)3组.应用RT-PCR法及Western blot法分别在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检测并比较空白组、对照组和实验组中MMP-9表达及其差异.结果:RT-PCR结果显示,对照组MMP-9 mRNA表达率为99.2%±4.9%,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10、50、100 nmol/L MMP-9-siRNA 3个亚组MDA-MB-231细胞MMP-9 mRNA表达率分别为80.3%±5.0%、65.2%±4.5%、55.9%±5.1%,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对照组蛋白表达率为101.7%±3.1%,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 10、50、100 nmol/L MMP-9-siRNA 3个亚组MDA-MB-231细胞MMP-9蛋白质表达率分别为77.6%±3.9%、62.7%±4.1%、55.0%±4.8%,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构建的MMP-9-siRNA能够抑制MDA-MB-231细胞中MMP-9的表达,为基因水平治疗乳腺癌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0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90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84例;健康对照组60例。患者各组分别在入院时和入院8h后检测血清H-FABP、cTnI和CK-MB水平。结果入院时,AMI组和UA组H-FABP水平高于SA组和对照组(P〈0.05),AMI组CK-MB水平高于其他三组(P〈0.05),H-FABP对AMI和UA的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cTnI和CK-MB(P〈0.05);入院8h后,H-FABP水平下降,cTnI和CK-MB水平上升,AMI组H-FABP水平高于其他三组(P〈0.05),AMI组和UA组cTnI和CK-MB水平明显高于SA组和对照组(P〈0.05),H-FABP对AMI的诊断阳性率与cTnI和CKM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UA的诊断阳性率低于cTnI和CK-MB(P〈0.05)。发生心脏意外事件的ACS患者H-FABP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脏意外事件的ACS患者(P〈0.01)。结论 H-FABP对ACS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当发病超过8h后,应联合其他心肌酶学指标共同诊断。临床可结合H-FABP水平对ACS患者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锁定加压钢板在股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股骨外科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在我科诊治的股骨骨折患者78例,按照手术方法分成2组,每组3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动力髋螺钉固定治疗,研究组患者均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和愈合时间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且研究组的住院时间和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显著缩短(P〈0.05);在治疗前,两组患者之间的VAS疼痛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治疗12 h、3 d、7 d后,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3个月时,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9.23%,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89.74%,相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当随访6个月时,两组的总有效率还是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为82.05%和100%。结论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骨折较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效果更显著,而且具有住院时间短和骨折恢复快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对大鼠2,4,6-三硝基苯甲酸(2,4,6-trinitrobenzene sulphonic acids,TNBS)结肠炎肠壁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6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1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给予TNBS灌肠诱导大鼠结肠炎模型后,治疗组每日给予沙利度胺灌胃。28d后处死所有大鼠取病变结肠组织,病理切片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和评估结肠损伤及纤维化程度。Elisa及Western印迹检测TGF-β1,Ⅰ型及Ⅲ胶原,MMP-2,MMP-9及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发生了明显的纤维化改变,TIMP-1,TGF-β1,Ⅰ型及Ⅲ胶原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O.05);MMP-2及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均P〈O.05)。治疗组大鼠结肠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显著改善,TIMP-1,TGF-β1,Ⅰ型及Ⅲ胶原水平较模型组下降(均P〈0.051;MMP.2及MMP-9蛋白水平较模型组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结论:沙利度胺能够明显减轻大鼠TNBS结肠炎的肠壁纤维化程度,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TGF-β1的表达,从而抑制胶原的生成,并调节细胞外基质的生成降解平衡而达到抑制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3、9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7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抗血小板聚集、扩血管、降血脂和改善心肌微循环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mg,1次/d,连用4周。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血清MMP-2、3、9水平较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值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同时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盯=5.29,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UAP具有较好的效果,作用与其能降低血清MMP-2、3、9水平,增强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