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及时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发病前有无高血压病史分为高血压脑梗死组及非高血压梗死组。高血压梗死组给予巯甲丙脯酸降压治疗,未应用硝普钠治疗。同时随机抽取内科同期有高血压病的非脑梗死住院患者,入院常规治疗(予巯甲丙脯酸)为对照组。结果:高血压脑梗死组脑梗死患者在入院24小时内血压下降较对照组快,尤以高血压组明显,高血压脑梗死组患者入院后5天内血压下降。对照组在第二天血压即正常。结论:入院时高收缩压是脑梗死恶化的独立因素,本组资料显示,急性期降压治疗,血压较高下降较快者,6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差。由于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非降压情况下本身有一个先升高后下降的过程,因此,即使血压高也不应盲目降压治疗。  相似文献   

2.
姜国林 《重庆医学》2006,35(15):1384-1385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调控对患者残疾的影响。方法对61例高血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密切观察其住院15d内的血压变化和残疾的影响,根据血压自动下降与否,将患者分为血压自动下降组和药物降压组,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残疾改善情况。结果血压自动下降组神经功能恢复达有效以上者占96.87%,药物降压组神经功能恢复达有效以上者占13.79%。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自动下降者神经功能残疾改善较药物降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压调控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系统回顾2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分为合理血压调控组(治疗组)与传统降压组(对照组)。记录患者入院时及第1d,7d晨起血压,记录住院时及第14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呈自然下降规律,第7d与第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14d时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调控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能明显提高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压水平对急性脑梗塞(AIS)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160例(AIS)患者随机分A、B两组.A组予生脉注射液静滴,B组常规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血压变化,脑卒中量表(CSS)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重病例数.结果 治疗后A组的平均血压明显高于B组(P<0.001),B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加重例数多于A组.结论 在AIS急性期适量提高血压有益于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生脉注射液可缓解急性期后的血压下降.关于急性期提高血压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血压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文著 《河北医学》2006,12(3):263-264
目的:探讨血压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60例(AIS)患者随机分A、B两组。A组予生脉注射液静滴,B组常规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血压变化,中脑卒中量表(CSS)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重病例数。结果:治疗后A组的平均血压明显高于B组(P<0.001),B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加重例数多于A组。结论:在AIS急性期适量提高血压有益于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生脉注射液可缓解急性期后的血压下降。关于急性期提高血压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脑出血急性期强化降压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将62例高血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进行强化降压,24小时内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治疗14天时采用NIHSS量表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2%,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脑出血急性期将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医心理疗法对卒中后高血压的影响及对改善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9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与心理干预组(46例,简称干预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中医综合心理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变化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以及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干预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心理疗法不仅有助于卒中后高血压的恢复,而且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可提高缺血性卒中药物治疗的整体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胰激肽原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光  宋志  黄维惠  李蕴琛 《四川医学》2001,22(7):631-631
目的:探讨胰激肽原酶(PK商品名怡吉泰)治疗合并高血压的急性脑硬 死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2例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患者用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恢复,血压,血流变部分指标进行对照,结果:患者使用PK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压,血流变部分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PK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降低血压及血粘度,有利于生脑梗死的预后及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压的调节与影响预后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将发病48小时内293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根据血压变化分成两组,即血压降低组和血压未降低组,并对其临床变化进行回顾分析,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结果血压降低组(82.75%)患者病情加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大于血压未降低组。结论急性期脑梗死不宜降血压治疗,对血压过快降低者应积极维持血压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采用尼莫地平治疗的为治疗组,并与同期27例脑梗死患者作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在恢复脑梗死缺损神经功能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应用尼莫地平治疗可使脑梗死患者缺损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12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降压组与未降压组,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入院第14天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评估入院第14天时日常生活依赖指数.结果:入第院14天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入院时比较,两组患者均呈降低趋势(P<0.05),但降压组神经功能改善更明显(P<0.05);日常生活能力优于未降压组(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给予合理降压治疗,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急性期降压治疗对脑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文对120例脑梗死急性期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分组进行降压及非降压治疗对比观察,发现未使用降压药物组其水肿带在病后(2~4)周较少出现,应用降压药物组血压明显降低,但其病灶容积(4~12)周的神经缺损未见明显好转。结果:观察(6~36)个月后,降压治疗组发生脑梗死及总死亡率大于非降压组,P〈0.05。发生心肌梗死者二者无明显差别。结论:提出降压治疗对该类病人并无益处,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有利维持脑血流量和脑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超早期康复组与早期康复组,观察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4天和28天,超早期康复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早期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越早的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越好,能达到降低致残率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白细胞数变化及其对病情进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合森 《海南医学》2003,14(1):19-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白细胞数的变化其对脑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检测了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白细胞数变化和神经功能损评分的关系,同时探讨脑梗死灶大小与血白细胞数的关系。结果,大灶脑梗死患者血白细胞数增高较小灶脑梗死患者明显,高血白细胞脑梗死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非高血白细胞组脑梗死患者有显著升高,同时高血白细胞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也较缓慢,结论:血白细胞增高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进展及预后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叶健 《中国医学创新》2013,(35):158-159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压观察与护理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2年4月期间本院门诊收治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血压管理及护理干预的临床资料,并观察护理干预前和干预后第7日收缩压/舒张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均经积极治疗,并给予血压监测护理,同时依据血压情况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时间(15.6±1.3)d。干预后的血压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脑梗死急性期血压观察和护理,及时调整血压,对改善预后质量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进展性脑卒中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进展性卒中的临床特点、病因及意义。方法:将发病24h内人院治疗的450例脑梗死进行分组,分成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分析进展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将其梗死部位、发热、血压、白细胞、血脂、C反应蛋白、血糖、纤维蛋白原、脑彩超、颈部彩超结果与非进展组进行比较。结果:进展性卒中神经功能缺失症加重以24h内最常见,以肢体瘫痪加重为主,高血压、糖尿病、纤维蛋白增高、梗死部位、发热、感染及血管狭窄程度是进展性卒中发生的重要原因。结论:针对可引起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有效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我院内一科住院60例发病48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评估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自我照顾能力。两组均有24例患者做了治疗前后头部CT的对照。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80.0%,对照组总有效率53.3%,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自我照顾能力评分在治疗后1周无显著差异,但治疗后2周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依达拉奉治疗后部分患者头部CT异常信号范围缩小,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无明显副作用,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拜新同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住院的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入院后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综合治疗方法相同,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同时控制高血压治疗组同拜新同控释片30mg,每日一次口服,对照组用复方降压片1-2,每日三次口服,根据血压情况调整用药量。疗程规定为三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和降压疗效,同时观察血脂、血流变、经颅多普勒(TCD)变化及药物的副作用。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4%,对照组总有效率80.0%,治疗组临床疗效略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降压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治疗组降压疗效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拜新同能降低全血粘度,改善血脂代谢,增加脑血流量。4、拜心通的不良反应少见。结论:拜新同控释片能有效地降低血压,使血压得到稳定控制,并能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压水平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影响。方法:将309例AIS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并均在发病后72h内给予治疗。A组和C组分别予生脉注射液和葛根素注射液静滴,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洛汀新降血压治疗。观察各组患者血压变化,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重的例数。结果:治疗后A组平均血压明显高于C组(P<0.01)。三组患者治疗后C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且A、B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31,P<0.05)。B组神经功能缺损加重例数明显多于A组,两组间差异显著(χ2=7.04,P<0.01)。A、B、C三组总体不良反应率分别为33.3%、30.3%和33.8%,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AIS急性期降压治疗可增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恶化的风险。生脉注射液可减缓急性期后的血压下降,且与葛根素注射液一样安全、有效。关于急性期提高血压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降纤酶合用低分子肝素钙对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发病6h后,在72h内病情仍在进行性加重的80例脑梗死患者分组。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在病情加重后即应用降纤酶3d,低分子肝素钙5d。分别于入院时、入院1w、3w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比较。结果 两组在入院1w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与入院时相比,均加重,但对照组加重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间入院1w、3w时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治疗疗效在3w时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降纤酶合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