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燕 《江苏中医药》2014,46(3):17-18
小儿惊风为儿科常见病证,亦为儿科四大难症之一,惊风有急慢之别,对于急惊风的诊治,钱乙立"痰"、"热"为其病因病机,认为急惊风发作有先兆,立下法为治法,方用利惊圆。钱乙的学术思想至今仍有效地指导儿科临床。  相似文献   

2.
急惊风是儿科常见的急重病证,其来势急骤,以高热伴抽风、昏迷为特征。多由外感时邪疫疠,内蕴痰热食积及暴受惊恐引起。发病年龄以1~5岁为多见,病情危急,发病率高。近年来,笔者以黄连竹叶汤加减治疗该病50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惊风为儿科常见病证。惊是惊厥,风是抽风。凡病而出现惊厥抽搐者统称为惊风。临床一般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二类。其中以热性、急性病引起的急惊风尤为多见。慢惊风多由急惊风经久不愈,病邪留连,真阴耗损,虚风内动而致。本文重点讨论急惊风。该病多罹患于1~4岁的婴幼儿,以发病急、变化快、死亡速为其特点。古人有:“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吉凶反掌,变生瞬息”之说。  相似文献   

4.
林季文 《新中医》1993,25(10):50-52
惊风一证,是以抽风为主要证候的总称。常见于3岁以内的小儿,起病突然,来势凶猛,变化迅速,为儿科急重症之一。正如《幼科释迷》所云:“小儿之病,最重惟惊。”北宋钱氏始以“心主惊风属肝”立论。创立惊风病名,并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二种类型,他认为急惊风是由于热甚生风,慢惊风是由于脾  相似文献   

5.
许遵贤  赵艳 《中医药导报》2019,25(17):10-11,17
《幼科心法要诀》用"凉膈散"治疗小儿急惊风、感冒夹热、肺热咳嗽、火热喘急、小儿实热,体现了异病同治思想;并强调找特异性症状和观察整个疾病过程中的整体情况,体现精准辨证思想。凉膈散配伍精当,广泛用于儿科临床;凉膈散能异病同治的关键是病证结合,核心是精准辨证。  相似文献   

6.
急惊风为小儿临床常见急重病证,以高热、抽搐、昏迷为主要表现。急惊风病因病机主要为外感风邪、风火相搏,暴受惊恐、心肝气虚,心热肝风、风火相煽,乳食失宜、痰热动风,痰火交作、肝风内动;论治以解表疏风、清热息风,镇惊安神、平肝息风,伐木泻肝、清心降火,消食导积、清热平肝,清热降痰、镇心安神为主。此外,亦有艾灸、推拿等疗法治疗此病。  相似文献   

7.
急惊风为儿科四大重症之一。万全是我国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祖传三世的著名医家。他师承家学,兼通数科,素以儿科驰名。万全善于用针灸治疗小儿急惊风是其临床一大特色,但鲜有人报道。万全把急惊风分为三因、四类。急惊风发作时针灸往往作为急救手段,多针、灸并用。在整个急惊风治疗过程中都倡导辨经论治和护理干预。同时,万全治疗急惊风也特别强调"治有次第",包括预防、治急之法、审因论治、善后调治,这是一个全面的急惊风治疗体系,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思想。  相似文献   

8.
中医儿科学一、简述急、慢惊风的鉴别诊断及其治疗原则。 [解] 惊风,为儿科四大证之一。以频繁的抽搐和意识不清为临床主要表现。该病依据发病之缓急、证候之虚实而分急惊风和慢惊风两大类。其中,急惊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古代,中医发展过程中曾经以"痧"、"痘"、"惊"、"疳"并称"儿科四大证"。古人在书中称,"小方脉科,惟急慢惊风与夫痘等病最为酷疾,次则五疳吐泻";"幼儿之病,自痘疹而外,若惊疳吐泻等证,关系安危最重"。在这"四大证"中,"痧"多指麻疹等以出疹为特征的疾病;"痘"则多指天花、水痘一类疾病;"惊"临床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大类别,急惊风  相似文献   

10.
急惊风是儿科病之一。笔者在临床中,从1969年至今,曾以针刺治疗急惊风14例,现将其治疗方法和结果介绍如下: 一、一般资料:男性l0例,女性4例;一周岁以内患者2例,1—2岁患者8例,2—3岁患者3例,4岁患者1例。共同症状与体征:起病迅速,壮热面赤,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口噤,角弓反张等症。二、治疗方法:1.取穴:曲池(双)、合谷(双)、印堂。2.操作:曲池、合谷采  相似文献   

11.
杨宗琼 《四川中医》2003,21(5):56-57
小儿急惊风是儿科病中的危急重症之一,我科在临床中根据病因病机不同,在施护中采用一定的措施,配合临床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高热惊厥是儿科临床常见的急重症,根据统计3%-4%的儿童至少生过一次高热惊厥,属于祖国医学的“急惊风”范畴。中医认为,高热惊厥的发生是由于感受外邪、人里化热,热极生风所致。目连眨不搐,得心热则搐;目直视不搐,得心热则搐,表明了热是导致抽搐的原因。热盛生痰,痰盛生惊、生风。  相似文献   

13.
苏静 《陕西中医》1990,11(4):183-185
<正> 惊风是小儿常见的一种以抽搐伴神昏为特征的证侯,为儿科四大症(痘疹惊疳)之一。临床发病率高,且病情吉凶反掌,变化瞬息,常常威胁小儿的生命。中医对该病的治疗,历代医著记载甚多。本文就十年来中医中药对本病的治疗情况作一综述,以进一步探求治疗本病的新途径。病因的认识急惊风:不正常的气候变化以及外邪感染是导致小儿急惊风的重要原因。而内脏气  相似文献   

14.
钱氏继承和发展了《内经》和《颅囱经》的理论,结合其临床经验,进一步确认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首创小儿五脏辨证、面上证和目内证的辨证方法,还创急慢惊风的病名。并提出急惊风病在心肝、慢惊风病在脾胃,急惊合凉泄,慢惊合温补的治疗原则。钱氏还善于化裁古方,创立新方。迄今为止,他的五脏补泻诸方除广泛地应用于儿科外,其他各科亦颇多采用。  相似文献   

15.
惊风又称“惊厥”,俗称“抽风”,为儿科危重急症之一。我们应用清热化痰消食法为主治疗小儿急惊风病30例,取得了较好效果。临床资料:本组3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3例,年龄最小的1岁,最大的7岁,以2—4岁最为多  相似文献   

16.
王本立诊治儿科疑难病验案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030012)蒋天佑关键词儿科疑难病急惊风脐风麻疹喘咳王本立吾师王本立(1886—1961),业中医近60年,精通医理,学验俱丰,是湘北名医之一。其临证尤擅诊治儿科疑难杂病,今择其验案数则如下。1急惊风案1...  相似文献   

17.
小儿急惊风是儿科临床常见的急难危症之一,掌握其证治规律是探讨中医治疗急症的重要内容之一。张锡君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工作五十余年,任重庆市第二中医院院长和四川省中医学会妇儿科学会主任委员,在儿科方面有独到的经验,现将小儿急惊风证治经验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 急惊风证是儿科临床常见病,以壮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两目直视、牙关紧闭、甚至角弓反张、面赤唇紫、指纹关纹青紫为主症。本病病因多由患儿乳食不节、积滞停痰或  相似文献   

19.
小儿惊风为儿科四大症(痘、疹、惊、疳)之一。本症多由外感风寒,内挟宿食,生痰化热,热急生风所致,或因致惊未尽,正气已虚,为半虚半实,或因正气耗竭,脾肾阳微或近于“纯阴无阳”等症。笔者自1975~1985年,采用针灸辨证治疗小儿惊风84例,其中急惊风31例,慢惊风29例,慢脾风24例,均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 万全(约1495~1580年)乃明代著名医家,行医50余年,长于儿科病诊治,笔者仅就其对小儿热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方面的观点及见解加以讨论。1 病因病机:万全认为小儿病的病机特点是易寒易热,在卷一《形气发微论》篇中说:“有如水面之泡,草头之露。气血未定,易寒易热,肠胃软脆,易饥易饱。”在卷二《诸热》篇中还说:“小儿病则有热,热则生风,不可不调理也。”足以可见万氏特别重视和强调“易热”的特点。万氏在临床上,把热证归纳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在卷一《原病论》中说:“内伤发热,则口苦舌干也;外感发热,则鼻塞声重也。”外感主要是感冒风、寒、温、湿之邪而致,如卷一《急惊风有三因》中说:“有外因者,如感冒风寒温湿之而发热者,宜即发散之和解之,以除其热可也。”内伤发热主要原因是饮食积滞而发热,变蒸疮疹而发热、胎热及疳热等。卷一《原病论》中说:“食乳停积,则生湿痰,痰则生火。”卷二《心所生病》篇还说:“如伤风发热、伤饮食发热、变蒸疮疹发热,胎热疳热。各随其类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