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分析了中医英译中文化缺省问题的研究现状,引入关联理论对中医英译中的文化缺省加以阐释,并从关联理论出发为中医英译中的文化缺省探索补偿措施.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图式理论看,中医文化以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思想等为哲学依据,以辨证论治、针灸艾灸、口服中药等为治疗方式,与中华民族的社会习俗、历史传统、哲学思想、语言表达等密切相关。由于中西方文化图式的巨大差异,导致中医典籍翻译中经常出现文化缺省现象,如社会习俗差异类文化缺省、理论体系差异类文化缺省等。为此,尝试以文化图式理论指导中医典籍翻译,以直译法、创新法、省略法等进行文化缺省补偿,填补中医典籍翻译中的意义真空。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医哲交融的特点和东西方文化的多样化、异域性使中医学英译过程中文化缺省的成份随处可见。该文指出翻译过程中将中医语篇中缺省的文化内容进行重构,填补译文读者在理解异域文化时,产生的意义空缺,是提高译文可接受性的有效保障,同时提出了中医英译文化缺省中所需要的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4.
试图通过阐述文化图式理论对中医文化缺省翻译的有效指导意义,从书名篇名方剂名、名词术语、语句篇章等三个方面选取例证并分析其翻译策略的选择,研究指出要实现中医文化缺省补偿,适当的注释在所难免,也是解决文化缺省问题最常见、最有效的策略,要实现中医文化的对外传播,译者就必须认真处理好中医文化图式的翻译,寻找到源语作者与目的语读者间的最佳契合点,通过译者的认知补充,帮助目的语读者填补理解时产生的意义真空,实现中医文化缺省补偿,有效地降低中医文化翻译中的文化亏损现象,以期有效传递中医文化信息精髓,使中医文化获得越来越多的国外受众的认同和接受。  相似文献   

5.
中医典籍及名词术语中蕴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尤其是由中国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图式.文化缺省又普遍存在于中医翻译中,给翻译实践及文化传播造成颇多困难.本文详细介绍了文化图式和文化缺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分析了中医文化缺省的特点.从文化图式的角度提出音译加注、意译、归化、释义等翻译策略,指导中医方剂名称、修辞格及五行名词等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6.
陈战 《西部中医药》2014,(5):143-144
从中医文献英译中的文化缺省、中医文献英译中文化缺省的原因以及文化补偿策略3方面探讨中医药术语中蕴含的丰富中国文化和哲学内涵,指出文化缺省成为英译面临的巨大障碍,文化缺省的原因主要包括文化差异和译者缺乏相应的认知能力,针对中医文献英译中的文化缺省,可采取文外夹注、文内明示、归化等策略以实现对文化缺省的补偿。  相似文献   

7.
8.
词汇空缺现象是跨文化交流中常见的问题,它给跨文化交流带来障碍,给翻译造成麻烦。作者从中医文化角度分析了中医术语英译过程中词汇空缺现象,并就中医术语的翻译提出具体原则:“对等翻译”、“等效翻译”和“音译”。  相似文献   

9.
文化缺省指作者对意向读者在交际过程中对共有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其英译对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穴名译法(即拼音附加国际代码)即"零翻译"有一定指导意义。针灸穴名涵盖儒释道及医理百象,其WHO译法属文化缺省现象。本文列举部分国内外针灸穴名英译出版物,分别归纳国内和国外针灸穴名中文化缺省英译现状并指出针灸穴名在WHO译法基础上需采用"辩类施译",即适当添加直译法,直译加注法,意译法及音译加注法,以期进一步促进针灸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0.
中医古籍英译始于18世纪的《中华帝国全志》的英译本,发展至今,目前已有近70部中医古籍英译本,包括中医四大经典、《遵生八笺》、《本草纲目》等。中医理论的传递过程中,中医古籍承载着中医学的理论精髓和文化意蕴,重要性毋庸置疑。笔者自2012年始着手翻译温病学派四大家吴瑭的《温病条辨》,现已完成部分翻译工作,本文试就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做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11.
中医英译,应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引领"的自信,并承担起弘扬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由此探索的英译策略包括3个层面:(1)从文化精神层面,要体现天人合一、阴阳谐和的思想内核,以及取象比类、系统抽象的思维模式;(2)从概念原理层面,要从中医内涵推敲现行的中医英语术语,并区别中西医学术语的含义、避免误译;(3)从语言形式层面,应以中医的"神"构架英语的"形",发挥公共英语和英语"显性表达"的优势,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2.
<正>多元文化系统理论阐述了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化系统中的不同地位会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本文拟从多元文化系统视角来探讨中医文化(中医英译文本)在西方医学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对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医英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在此过程中如何翻译中医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已成为中医英译研究的焦点。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中医英译中如何阐释文化图式,译文如何更好地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指出了中医英译的双重交际的实质,指出译者需要把握好源语的文化因素才能进行文化暗含推理,从而选择合适的译文形式并使译文与原文达到最佳关联,以利于读者理解,保证中医英译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1 头痛 (蛛网膜下腔出血 ) 郑某,男性, 24岁, 2000年 4月 28日初诊.于是日晨起床时突然头痛,伴恶心、呕吐 7次,急来院求诊.查 T 37.5℃, Bp 120/80mmHg,语言、神志清,瞳孔对称,项强,克氏征阳性,巴氏征阴性,心肺未闻及异常,肝脾未及,下肢无瘫痪,头颅 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症见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辨证属肝火上冲.投丹溪一味茶调散:大黄 30g(酒炒 ),以茶调服.次晨大便 1次,头痛减轻.改予酒炒大黄 15g,菊花 10g,天麻 10g,黄芩 10g,桑叶 10g,石决明 20g.每日 1剂. 3d后头痛再减,去大黄,加炒栀子、黄连、川芎,又服 3剂后头痛消失,唯感头晕.改予生地、玄参、麦冬、女贞子、旱莲草、石决明等甘寒柔剂滋液祛热、缓肝息风,治疗半月而痊愈.  相似文献   

15.
l心气虚证患者甲,女,28岁,农民。2008年5月31日初诊:心悸气短,倦怠无力,面色萎黄,自汗。食后少顷即觉胸脘空枵似饥,时或眼黑昏仆。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证属心气不足。盖宗气者积于胸中,  相似文献   

16.
试论英汉中医术语的词汇空缺现象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英汉中医术语中词汇空缺现象的多角度分析,结合翻译实践,在充分体现中医内涵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医术语空缺词汇英译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及其在中医术语翻译标准化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中医英译中的“简”与“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国内外常用的中医英文教材中存在的“简”与“繁”的问题,举例指出中医英文编译要符合国际中医英文教学要求,通俗明,持简驭繁,提倡使用拼音,图文并茂,同时也要忠实中医的内涵,符合中医的医学特点,不可过于凡俗。  相似文献   

18.
<正>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学科内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中医外治法更是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受到广大社区居民的欢迎。笔者在多年的社区工作中运用传统中医方法解决了不少临床问题,现列举如下。1季德胜蛇药治疗毒虫咬伤沈×,男,45岁,因毒虫咬伤致右前臂肿痛5 d走来我院门诊。患者5 d前外出游玩时不慎被毒虫咬伤右前臂,当时右前臂近肘关节处出现红肿,经抗炎抗过敏等输液治疗5天无效,局部疼痛肿胀加重,来我中医门诊治疗。查体:患者神志清,精神可,感身热烦躁,右前臂见一8 cm×10 cm红肿,中心见2个小溃疡,有黏液渗出,周围有张力性水泡形成。给予季德胜蛇药10片,口服,每日3次,首剂加倍服20片。同时用蛇药片5片,碾碎后用陈醋调和,贴敷患处,每日1次换药。治疗3 d后,红肿疼痛范围明显减小,张力性水泡消退,身热烦躁感消失,继续治疗1周后观察,局部仍有直径约2 cm小红肿,给予停口服药,继续用季德胜蛇药外敷治疗,1周后伤口痊愈。按语:毒虫蜇伤是门诊常见病之一,本地致病毒虫以蜈蚣、蜂、蜘蛛等常见,毒虫蜇伤患者的受伤部位以暴露处为主,四肢最多见,其次为头面部。主要临床表现为:患处红肿、疼痛、瘙痒,全身症状主要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季德胜蛇药片主要成分为:七叶一枝花、蟾蜍皮、蜈蚣、地锦草等,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镇痉排脓等功效,主治蝮蛇、五步蛇、眼镜蛇咬伤,以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中医古籍书名的文化特点及其对英译的影响,以文化移植、文化注释、文化阐释、文化替代几种英译技巧为基础,结合实例,探讨了其在英译文化内涵丰富的中医古籍书名中的应用,并总结了中医古籍书名翻译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史知洪 《新中医》1990,22(9):26-28
本文对临证中,西医认为较难治的雷诺氏、席汉氏综合征、阿狄森氏征、特发性甲减等病,证属中医阳虚范畴,分别采用温阳散寒通络、温肾助阳、益气和血、益肾阳为主兼温脾散寒、温补脾肾,补益气血等法而收效的治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