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原发性肝癌中医基本证候临床分布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原发性肝癌中医基本证候分布状况的内在规律,对26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进行临床分析。结果:Ⅰ期以血瘀、脾气虚两种基本证候出现率较高,Ⅱ期以血瘀、脾气虚、肝胆湿热、肝气郁结4种证候出现率较高,Ⅲ期以血瘀、脾气虚、肝胆湿热、湿阻、肝气郁结、肝阴虚、肾阴虚证候出现率较高。结论:血瘀、脾气虚、肝胆湿热、肝气郁结、肝阴虚、肾阴虚这6种证候可能是原发性肝癌常见的中医基本证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超声声像图、门脉血流动力学和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15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对比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的超声声像图、门脉血流动力学和肝功能分级的差异。结果:血瘀证肝硬化患者肝左叶上下径最小,除脾肾阳虚证外,显著低于其他各证型(P<0.05);湿热内蕴证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直径显著低于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和血瘀证各组门脉直径(P<0.05),血瘀证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显著低于湿热内蕴证、脾虚湿盛证和湿热内蕴证肝硬化患者(P<0.05),肝气郁结证肝硬化患者血流量显著高于脾肾阳虚证和血瘀证肝肾患者(P<0.05);肝气郁结证和湿热内蕴证以A级为主,且明显高于脾肾阳虚证肝硬化患者(P<0.05),而脾肾阳虚证和血瘀证肝硬化者C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湿热内蕴证肝硬化患者(P<0.05);肝气郁结证肝硬化患者总蛋白(STP)水平显著高于血瘀证肝硬化患者(P<0.05),肝气郁结证和湿热内蕴肝硬化患者白蛋白(ALB)水平显著高于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肝硬化患者(P<...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比较分析484例慢乙肝、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乙型慢重肝黄疸病患者证候变化,发现慢乙肝到乙型慢重肝黄疸病病情进展过程中的证候演变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病证结合、前瞻性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方法,并结合描述性统计,根据证候及其出现的频率变化,研究慢乙肝、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乙型慢重肝黄疸病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 随着病情进展,肝胆湿热、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证出现几率降低.而血瘀证、肝血虚证、脾气虚证、肾气虚证、肝阳虚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阴虚湿困证、气虚血瘀证、水饮内停、肝胆热毒炽盛证等13个证候出现几率明显升高,且大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随着病情进展,正气耗损、瘀血、水饮、邪毒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484例慢乙肝、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乙型慢重肝黄疸病患者证候变化。发现慢乙肝到乙型慢重肝黄疸病病情进展过程中的证候演变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指导。方法采用病证结合、前瞻性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方法.并结合描述性统计,根据证候及其出现的频率变化,研究慢乙肝、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乙型慢重肝黄疽病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随着病情进展,肝胆湿热、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证出现几率降低。而血瘀证、肝血虚证、脾气虚证、肾气虚证、肝阳虚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阴虚湿困证、气虚血瘀证、水饮内停、肝胆热毒炽盛证等13个证候出现几率明显升高,且大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随着病情进展,正气耗损、瘀血、水饮、邪毒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酒精性肝硬化(AC)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整理323例AC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合的方法提取27项主要证候条目并进行非线性降维研究。结果 通过因子分析提取11个公因子,结合中医证素辨证结果、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归为4种证型,依次为脾虚湿盛兼瘀热证108例(33.44%)、肝郁脾虚兼血瘀证86例(26.62%)、脾肾阳虚证70例(21.67%)、肝胆湿热兼血瘀证59例(18.27%)。肝功能Child-Pugh A级以脾虚湿盛兼瘀热证居多,肝功能Child-Pugh B级以脾虚湿盛兼瘀热证和肝郁脾虚兼血瘀证为主,肝功能Child-Pugh C级以肝郁脾虚兼血瘀证和脾肾阳虚证为主。结论 AC基本中医证型为脾虚湿盛兼瘀热证、肝郁脾虚兼血瘀证、脾肾阳虚证、肝胆湿热兼血瘀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不同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亦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的动态变化。方法:对86例肝硬化患者进行1~3年的随访,采集患者不同时间的中医四诊信息,通过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患者前后两次主要的症状、体征以及中医证候因子积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的症状体征主要表现为肝肾阴虚的临床征象,中医证候积分上,肝肾阴虚中医证候因子积分明显高于其他证候组,阴虚血热、肝气郁结、脾肾阳虚这三类中医证候积分均较第一次随访时有明显增加(P0.05),而肝肾阴虚、脾虚湿盛两组随访前后证候积分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肝硬化阶段呈现虚实夹杂的证候特点,正虚以肝肾阴虚为主,并且随着病情进展,肝肾阴虚证候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HBV复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5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同步检测乙肝5项、HBV-DNA。结果:HBV-DNA在湿热内蕴型中复制最为活跃,肝肾阴虚型次之,在脾虚湿盛、肝气郁结两型中最低。结论:乙肝后肝硬化常见的证型依次为湿热内蕴、肝气郁结、脾虚湿盛、肝肾阴虚及脾肾阳虚,均以血瘀为基础证型。HBV复制与肝硬化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杨廷旭  李应东 《新中医》2014,46(10):57-60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中医证型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及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132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获得肝气郁结证为主32例,脾虚湿盛证为主20例,湿热内蕴证为主21例,肝肾阴虚证为主19例,脾肾阳虚证为主15例,血瘀证为主25例。观察不同证型门静脉主干(PV)、脾静脉(SV)、血管内径D(cm)、平均血流速度V(TAMX)、血流量Q(mL/min);及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分级,肝功能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结果:随着肝炎肝硬化病情的加重,中医证型由肝气郁结、脾虚湿盛、湿热内蕴向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逐渐演变,患者PV的D逐渐增宽,Q逐渐减少,V逐渐减慢;SV的D、Q及V变化不大;门静脉瘀血指数和脾静脉瘀血指数逐渐增加。肝气郁结证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以A级为主,且MELD评分以小于10分为主;脾虚湿盛、湿热内蕴证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以B级为主,且MELD评分以小于10分为主;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血瘀证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以C级为主,且血瘀证MELD评分以30分以上为主。结论:PV血流动力学参数、肝功能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可能作为肝硬化一个客观性量化指标来指导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并判断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评价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证候特点分析--附624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探讨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证候类型及其诊断要点,收集624例确认为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四诊资料,采用症状计量辨证法辨析基本证候,聚类分析法归纳证候类型,二值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各证候的辨证要点.结果显示624例膝关节炎患者的基本证候分别为:肾阳虚证508例(81.4%),血瘀证464例(74.4%),寒湿证340例(54.4%),肝阴虚证292例(46.8%),脾虚证212例(34.0%),肾阴虚证120例(19.2%),痰证48例(7.7%),湿热证40例(6.4%),风证4例(0.6%).证候类型的聚类分析结果为肾阳虚血瘀寒湿证276例(44.2%),肝阴虚肾阳虚血瘀证156例(25.0%),肝脾肾虚血瘀证104例(16.7%),肝肾阴虚血瘀证88例(14.1%),并归纳出各证型的辨证要点.表明肾阳虚证、血瘀证、寒湿证、肝阴虚证、脾虚证、肾阴虚证、痰证、湿热证、风证等是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基本证候单位,肾虚寒湿瘀滞证、肝肾亏虚血瘀证、肝脾两虚肾虚血瘀证、肝肾阴虚血瘀证等是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常见中医证候类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凝血功能紊乱的中医证候特点,为中医辨证论治肝硬化合并凝血功能紊乱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按照乙肝肝硬化及凝血功能紊乱诊断标准收集乙肝肝硬化患者142例,观察患者临床中医证候转化规律、肝硬化各中医证候合并凝血功能紊乱的发生率、凝血指标、Child-pugh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着乙肝肝硬化病程的加快,遵循热伤营阴(舌红绛、脉细数)—热伤血络(皮肤瘀斑,淡紫色)—由营入血—血分证之血热阴伤(瘀斑颜色变深)—血热动血的发展规律逐渐出现合并凝血功能紊乱症状;现凝血功能紊乱的发病率为51.40%,在肝肾阴虚证型(74.19%)和瘀血阻络证型(65.63%)中的发病率最高;凝血功能指标PT、TT、APTT、FIB及Child-pugh评分依次为肝肾阴虚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脾肾阳虚肝气郁结水湿内阻,湿热蕴结、脾肾阳虚、肝气郁结证型与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证型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乙肝肝硬化合并凝血功能紊乱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7.12%,明显高于未出现凝血功能紊乱患者的14.49%。结论:瘀血阻络证和肝肾阴虚证型乙肝肝硬化合并凝血功能紊乱的发病率较高,随着病程的增长,凝血功能紊乱程度加剧,且与"肝肾阴虚"、"瘀血阻络"关系密切,在临床治疗中应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凝血指标及Child-pugh等因素,注意辨证施治,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肝硬变失代偿期中医证型与血浆TNF-α和腹压的相关性。方法:将180例肝硬变失代偿期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检测血浆TNF-α和腹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变失代偿期常见的5个证型依次为气滞湿阻证、湿热蕴脾证、肝脾血瘀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TNF-α含量:气滞湿阻证湿热蕴脾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肝脾血瘀证,腹压:气滞湿阻证湿热蕴脾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脾血瘀证。血浆TNF-α和腹压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为:气滞湿阻证与湿热蕴脾证、肝肾阴虚证与脾肾阳虚证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滞湿阻证、湿热蕴脾证与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NF-α:P0.05,腹压:P0.01);肝脾血瘀证与其余四证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TNF-α和腹压在肝硬变失代偿期各证型中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肝脾血瘀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三证型升高较明显,肝脾血瘀证最明显,并且血浆TNF-α和腹压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吴云  姚志山  王巍  张文静  张志勇 《河北中医》2021,43(1):25-28,33
目的 研究分析酒精性肝病(ALD)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以及不同中医体质的证型分布情况研究.方法 收集2016-03—2020-03就诊的ALD门诊(100例)或住院(71例)患者,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日折合乙醇量及ALD具体诊断情况,通过填写《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判定患者的中医体质,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资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总结男性不育症的常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2002--2012年间发表的与男性不育症中医辨证相关的文献报道,建立数据库,通过频次分析,归纳、总结其常见中医证候与证候要素。[结果]纳入分析的268篇文献中,涉及证候类型72种,出现总频次为431,频率在2%以上者为肾阳虚、肾精亏虚、肾阴虚、肾虚、湿热下注、脾肾两虚、阴虚、肾气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气血亏虚、痰湿内蕴、瘀血阻滞、肝。肾亏虚;经拆分证候后,获取证候要素34个,其中病位类14个,出现总频次为391,病性类20个,出现总频次为507,频率大于2%的分别为。肾、脾、肝、下焦及阳虚、虚、阴虚、精亏、血瘀、湿热、气虚、气滞、血虚。[结论]文献报道中有关男性不育症的证候类型名称较为繁杂,但从提取的数目相对少的证候要素可看出,该病的病位主要在肾、脾、肝及下焦,病性以阳虚、阴虚、精亏等虚损为主,但也有较高比例的血瘀、湿热等,并可与虚损兼夹出现。  相似文献   

14.
国医大师夏桂成从医经验丰富,学术思想独具特色,其临证经验与学术思想对当下临床不孕症治疗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强调以补肾调周之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以肾阳虚为主,主张补肾助阳,少数阴虚者,亦有兼夹郁火、血瘀、痰湿等病理因素;盆腔或输卵管炎性不孕多为瘀滞,兼夹湿热、寒湿、脾肾两虚,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补益脾肾等法治疗;免疫性不孕以肝肾阴虚为主,治以补益肝肾,滋阴降火。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CKD)5期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5月多中心调查的MHD患者28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行病学方法,收集一般资料及中医症状信息,同时采用舌象仪采集舌象信息,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症状及舌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综合公因子中医证候含义。结果:共提取12个公因子,病位证素有肾、脾、肝、心、胃,以肾、脾、肝为主,病性证素有气虚、阴虚、阳虚,以气虚、阴虚为主,病邪证素有湿、热、血瘀、风动,以湿、热、血瘀为主。结论:CKD5期MHD患者本虚标实并见,本虚包括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实证包括肾络瘀热、肝胆湿热,虚实夹杂包括脾虚湿浊、肾虚湿热、气虚血瘀、阴虚风动。  相似文献   

16.
苏行  何立群 《辽宁中医杂志》2014,(4):616-618,I0001
目的:分析88例慢性肾脏病患者肾活检的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旨在找出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及转归的关系。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肾病科2011年9月-2012年4月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肾活检患者病例,收集其病理类型、中医辨证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FSGS与MCG在15龄段分别占64.3%、75.0%,MN与MsPGN在36年龄段分别占64.3%、75.0%,MN与MsPGN在36龄段分别占78.6%、75.0%。IgAN、FSGS、MN、GML、MCG、MsPGN分别占39.8%、15.9%、15.9%、10.2%、9.1%、9.1%。脾肾气虚在所有中医证型的所占比例最多。FSGS、MN、GML中脾肾气虚所占比例最多,IgAN以脾肾气虚与肺肾气虚所占人数最多,MCG以脾肾气虚与气阴两虚所占比例最高,MsPGN以脾肾气虚与肝肾阴虚所占最多,血瘀、湿热证在各病理分型中均占较多比例。结论:FSGS与MCG在15年龄段分别占78.6%、75.0%。IgAN、FSGS、MN、GML、MCG、MsPGN分别占39.8%、15.9%、15.9%、10.2%、9.1%、9.1%。脾肾气虚在所有中医证型的所占比例最多。FSGS、MN、GML中脾肾气虚所占比例最多,IgAN以脾肾气虚与肺肾气虚所占人数最多,MCG以脾肾气虚与气阴两虚所占比例最高,MsPGN以脾肾气虚与肝肾阴虚所占最多,血瘀、湿热证在各病理分型中均占较多比例。结论:FSGS与MCG在15龄段多见,MN与MsPGN在36年龄段多见,MN与MsPGN在36龄段多见。IgAN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FSGS、MN、GML、MCG、MsPGN。中医证型中脾肾气虚为目前临床上慢性肾脏病主要中医证型,随治疗时间延长,疾病后期气阴两虚证逐渐增多,血瘀证、湿热证常常伴随疾病始终。FSGS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多见,易兼血瘀与湿热;IgAN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与肺肾气虚居多,常伴有血瘀湿热;MN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居多;MCG脾肾气虚与气阴两虚较多;MsPGN患者脾肾气虚与肝肾阴虚占多数;GML证型以脾肾气虚为主,后四者在疾病进展中也出现明显的血瘀与湿热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类、分布规律。方法 :采集206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35项变量进行分析,结合证素辨证体系寻找本病的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结果:证素辨证学研究得出本组206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病位证素5项,病性证素9项,其中病位证素主要涉及脾、肠、肾、肝,病性证素主要涉及气虚、湿、热、阳虚、寒、气滞;采用因子分析35个证候条目,结合证素辨证学及专家讨论,总结出6类中医证型: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虚肠燥证、血瘀肠络证;采用聚类分析得出上述证型的分布比例,依次为脾胃气虚证28.16%(58/206)、大肠湿热证23.30%(48/206)、脾肾阳虚证21.84%(45/206)、肝郁脾虚证13.11%(27/206)、阴虚肠燥证8.74%(18/206)、血瘀肠络证4.85%(10/206)。结论:老年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中医证型有六类,以气虚证、湿热证、阳虚证最常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指导中医临床辨证.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要求,结合朱文锋教授的"证候辨证素量表",制定〈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医症状量表〉并对相应证素赋值,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前瞻性中医四诊调查并建立证素研究数据库,运用SQL server 2005 得出每位患者的中医证素,运用频数分析进行统计描述.结果 50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病位单一证素分布顺序为:肾〉肝〉心〉肺〉脾,虚证病性单一证素分布顺序为:阴虚〉气虚〉阳虚〉血虚,实证病性单一证素分布顺序为:痰〉血瘀〉气滞〉阳亢〉热,病位兼杂证素分布顺序为:肝肾同病〉心肾同病〉肺肾同病〉心肺同病〉心肝同病;虚证兼杂证素分布顺序为:气阴两虚〉气血亏虚〉阴阳两虚〉阴虚血亏,实证兼杂证素分布顺序为:痰瘀互阻〉气滞血瘀〉气滞夹痰〉痰热互结,虚实兼杂证素分布顺序为:阴虚夹痰〉阴虚阳亢〉阳虚夹痰〉气虚夹痰.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病位单一证素以肾为主,血瘀、痰、阴虚是其主要的病性单一证素;兼杂证素主要为肝肾同病、痰瘀互阻、气阴两虚、阴虚夹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膝骨关节炎人群中医体质类型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初探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的关联性。方法:收集188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为观察组,100例非膝骨关节炎为对照组,逐一判定中医体质类型及中医证型,统计中医体质及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膝骨关节炎与中医体质类型、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联性。结果:①观察组偏颇质以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最常见;②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为膝骨关节炎正向风险因素;③观察组症候表现复杂,以肝肾亏虚证为主,其次为寒湿痹阻证、气血虚弱证、气滞血瘀证;④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联,其中寒湿痹阻证与气虚质显著相关;肝肾亏虚证与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显著相关;气血虚弱证与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显著相关;气滞血瘀证与阳虚质显著相关。结论: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人群易患膝骨关节炎;膝骨关节炎人群以肝肾亏虚证居多,寒湿痹阻证次之,气血虚弱证和气滞血瘀证较少;从不同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来看,寒湿痹阻证与气虚质显著相关;肝肾亏虚证与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显著相关;气血虚弱证与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显著相关;气滞血瘀证与阳虚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