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慢性应激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细胞树突超微结构特别是微管形态的改变,探讨慢性应激后产生的学习记忆及情绪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03-01在汕头大学医学院进行。取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应激组15只。应激组完成强迫游泳4周,对照组在笼中饲养4周后,测定两组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细胞一级树突的长度及直径,观察海马CA3区锥体细胞树突的超微结构。结果:慢性应激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细胞树突纵切面微管断裂,平行微管间距离变宽;横切面微管环不完整,单体分布不均匀;线粒体嵴模糊,偶可见空泡样变性。应激组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细胞一级树突的长度及直径分别为(98.51±17.48),(6.41±0.94)μm,对照组为(125.35±18.69),(5.67±0.83)μm,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慢性应激可导致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细胞树突骨架尤其是微管的损害,并直接导致一级树突变短、变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树突形态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将造模成功后符合标准的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rTMS组,每组12只。采用两血管阻断法制作血管性痴呆模型。rTMS组于制模成功后给予rTMS治疗。对照组及模型组不给予任何治疗。于造模后第30天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3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学习记忆能力测试结束后取大鼠海马组织行Golgi-Cox染色,光镜下观察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树突的分支、长度及树突棘密度的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CA1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 结果rTMS组在测试的第1、2、3、4天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分别为(47.32±15.44)s、(37.20±14.76)s、(25.16±11.55)s和(21.48±9.90)s,与模型组同时间点相比明显缩短(P<0.05),rTMS组在原平台象限跨越相应平台次数达(8.25±1.75)次,较模型组明显增多(P<0.05);和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rTMS组海马锥体细胞一级树突的分支数、树突总长度及树突棘密度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TMS组海马锥体细胞树突的分支数、树突总长度及单位长度树突棘密度分别为(6.9±1.8)个、(935±108)μm和(0.72±0.19)个/μm,和模型组相比均有显著增加(P<0.05)。rTMS组BDNF阳性表达细胞数为(23.17±1.17)个/200倍视野,较模型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rTMS能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机制可能与rTMS治疗能促进海马CA1区BDNF的表达,从而改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树突形态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文拉法新对慢性应激引起的海马CA3区萎缩和凋亡的预防与治疗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6/2004-10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病理学实验室完成,将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3个实验组,用强迫性游泳4周的方法对大鼠进行慢性应激处理,断头处死后用石蜡切片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法对海马CA3区组织进行切片染色,在电镜下观察CA3区神经元情况。同时观察各组实验期间的行为。结果: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行为均表现正常;应激+生理盐水组大鼠均出现紧张度增加,探究行为受抑制,兴趣丧失或怿异行为;应激+阿米替林组多数出现探究行为抑制、兴趣减少等情况.未见怪异行为;应激+文拉法新组少数出现行为抑制,多数大鼠探究行为正常,未见震颤或怪异行为。生理盐水对照组未出现凋亡,其他各组发生凋亡的情况分别为:应激+生理盐水组:10/16(62%),啦激+阿米替林组:6/16(38%),应激+文拉法新组:3/16(19%);经统计学检验表明.应激+阿米替林组出现凋亡的大鼠数和应激+生理盐水组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gt;0.05),和应激+文拉法新组差异也没有显著性意义(P&;gt;0.05)。应激+文拉法新组和应激+生理盐水组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x^2=6.652,P&;lt;0.05)。结论:文拉法新对于慢性应激所致的DA3区细胞萎缩与凋亡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且对探究行为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衰老与海马CA1区锥体细胞退行性变及自由基和空间记忆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衰老大鼠记忆行为、自由基含量和CA1区细胞超微结构的特征以及衰老所致记忆减退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青年和老年组各20只。应用Morris水迷宫测量大鼠空间记忆水平,分光光度计测量海马组织蛋白质的含量;巴比妥酸还原法测定海马脂质过氧化物含量;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形态;体视学分析细胞内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的面数密度。结果:较之青年大鼠,衰老大鼠寻找平台的潜伏期延长(38与12s,t=8.04,P<0.01);跨平台次数的百分比减少(50%与82%,t=10.17,P<0.05)。海马脂质过氧化物(146.2与178.4nmol/g,t=5.61,P<0.01)、组织总蛋白(127.9与168.8μg比较,t=8.25,P<0.01)和非水溶性蛋白(21.1与34.3μg比较,t=9.53,P<0.01)的含量增高;海马CA1区250μm锥体细胞的数量(51.9与40.7个比较,t=6.55,P<0.01)、核仁体积(5.34与4.02μm3,t=7.71,P<0.01)、粗面内质网面密度(1.47与0.94μm2/μm3,t=6.55,P<0.01)减少。结论: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退行性变化是衰老致记忆减退的原因之一,而过量的脂质过氧化物可能是导致锥体细胞变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文拉法新对慢性应激引起的海马CA3区萎缩和凋亡的预防与治疗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6/2004-10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病理学实验室完成,将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3个实验组,用强迫性游泳4周的方法对大鼠进行慢性应激处理,断头处死后用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对海马CA3区组织进行切片染色,在电镜下观察CA3区神经元情况。同时观察各组实验期间的行为。结果: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行为均表现正常;应激+生理盐水组大鼠均出现紧张度增加,探究行为受抑制,兴趣丧失或怪异行为;应激+阿米替林组多数出现探究行为抑制、兴趣减少等情况,未见怪异行为;应激+文拉法新组少数出现行为抑制,多数大鼠探究行为正常,未见震颤或怪异行为。生理盐水对照组未出现凋亡,其他各组发生凋亡的情况分别为:应激+生理盐水组:10/16(62%),应激+阿米替林组:6/16(38%),应激+文拉法新组:3/16(19%);经统计学检验表明,应激+阿米替林组出现凋亡的大鼠数和应激+生理盐水组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和应激+文拉法新组差异也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应激+文拉法新组和应激+生理盐水组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χ2=6.652,P<0.05)。结论:文拉法新对于慢性应激所致的CA3区细胞萎缩与凋亡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且对探究行为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衰老与海马CA1区锥体细胞退行性变及自由基和空间记忆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研究衰老大鼠记忆行为、自由基含量和CA1区细胞超微结构的特征以及衰老所致记忆减退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青年和老年组各20只。应用Morris水迷宫测量大鼠空间记忆水平,分光光度计测量海马组织蛋白质的含量;巴比妥酸还原法测定海马脂质过氧化物含量;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形态;体视学分析细胞内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的面数密度。结果:较之青年大鼠,衰老大鼠寻找平台的潜伏期延长(38与12s,t=8.04,P&;lt;O.01);跨平台次数的百分比减少(50%与82%,t=10.17,P&;lt;O.05)。海马脂质过氧化物(146.2与178.4nmol/g,t=5.61.P&;lt;O.01)、组织总蛋白(127.9与168.8μg比较,t=8.25,P&;lt;O.01)和非水溶性蛋白(21.1与34.3μg比较,t=9.53,P&;lt;O.01)的含量增高;海马CA1区250μm锥体细胞的数量(51.9与40.7个比较,t=6.55.P&;lt;O.01)、核仁体积(5.34与4.02μm^3,t=7.71,P&;lt;O.01)、粗面内质网面密度(1.47与O.94μm^2/μm^3,t=6.55,P&;lt;O.01)减少。结论: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退行性变化是衰老致记忆减退的原因之一,而过量的脂质过氧化物可能是导致锥体细胞变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吗啡依赖性大鼠海马CA4区神经激肽B及神经肽Y细胞的变化,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用皮下注射吗啡法建立雄性大鼠吗啡依赖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大鼠CA4区神经激肽B和神经肽Y细胞的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海马CA4区单位面积神经激肽B,神经肽Y阳性反应物平均灰度值为98.3&;#177;6.3,197.5&;#177;6.14,实验组为215.2&;#177;9.1,238.4&;#177;8.3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神经激肽B,神经肽Y阳性反应物大量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神经激肽B及神经肽Y细胞减少与吗啡依赖性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严重或持久的应激是很多身心疾病的诱发因素,明显损害机体的认知功能。目的:观察应激状态下海马氨基酸的变化及慢性应激对大鼠海马长时程增强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材料:实验于2000—12在汕头大学医学院完成。实验动物为SD成年雄性大鼠1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应激组,每组8只。方法:应激组强迫游泳4周建立慢性应激模型,采用离体海马脑片(500μm)结合电生理的方法观测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的变化。在海马CA3区Schaffer侧支施加高频刺激后,观察CA1区锥体神经元群体峰电位幅值和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斜率的改变。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对海马氨基酸神经递质进行定量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以群体峰电位的幅值和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斜率作为观察长时程增强变化的指标。②海马氨基酸含量变化。结果:实验第2周应激组大鼠溺水死亡1只,给予补充,其余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对照组的群体峰电位幅值和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斜率在高频刺激后增大的幅度明显高于应激组(P〈0.05)。②对照组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水平明显低于应激组,[(2.425&;#177;0.211)μmol/g, (6.016&;#177;0.677) μmol/g, P〈 0.01; (4.746&;#177;0.609) μmol/g, (8.094&;#177;1.035) μmol/g, P 〈 0.01],而两组间γ=氨基丁酸的含量接近,差异无显著性[(4.229&;#177;0.449) μmol/g, (4.249 &;#177;0.463) μmol/g, P 〉 0.05]。结论:慢性应激抑制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的形成,提高海马组织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水平,而对γ-氨基丁酸的含量没有影响。慢性应激所引起的海马兴奋性氨基酸的堆积可能是学习和记忆能力损害的神经生化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高压氧治疗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锥体细胞的影响。方法制作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假手术组及治疗组,高压氧治疗30d后,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海马锥体细胞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空间记忆能力明显提高,海马锥体细胞数目明显增多。结论高压氧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吗啡依赖性大鼠海马CA4区神经激肽B及神经肽Y细胞的变化,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用皮下注射吗啡法建立雄性大鼠吗啡依赖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大鼠CA4区神经激肽B和神经肽Y细胞的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海马CA4区单位面积神经激肽B,神经肽Y阳性反应物平均灰度值为98.3±6.3,197.5±6.14,实验组为215.2±9.1,238.4±8.3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神经激肽B,神经肽Y阳性反应物大量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神经激肽B及神经肽Y细胞减少与吗啡依赖性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1.
慢性应激对大鼠海马长时程增强和氨基酸神经递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严重或持久的应激是很多身心疾病的诱发因素,明显损害机体的认知功能。目的:观察应激状态下海马氨基酸的变化及慢性应激对大鼠海马长时程增强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材料:实验于2000-12在汕头大学医学院完成。实验动物为SD成年雄性大鼠1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应激组,每组8只。方法:应激组强迫游泳4周建立慢性应激模型,采用离体海马脑片(500μm)结合电生理的方法观测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的变化。在海马CA3区Schaffer侧支施加高频刺激后,观察CA1区锥体神经元群体峰电位幅值和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斜率的改变。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对海马氨基酸神经递质进行定量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以群体峰电位的幅值和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斜率作为观察长时程增强变化的指标。②海马氨基酸含量变化。结果:实验第2周应激组大鼠溺水死亡1只,给予补充,其余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对照组的群体峰电位幅值和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斜率在高频刺激后增大的幅度明显高于应激组(P<0.05)。②对照组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水平明显低于应激组,[(2.425±0.211),(4.746±0.609)μmol/g,P<0.01];[(6.016±0.677)(8.094±1.035)μmol/g,P<0.01],而两组间γ-氨基丁酸的含量接近,差异无显著性[(4.229±0.449),(4.249±0.463)μmol/g,P>0.05]。结论:慢性应激抑制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的形成,提高海马组织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水平,而对γ-氨基丁酸的含量没有影响。慢性应激所引起的海马兴奋性氨基酸的堆积可能是学习和记忆能力损害的神经生化基础。 相似文献
12.
氟哌利多对大鼠脑缺血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持续钠通道电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脑缺血后离子通道通透性的异常和神经细胞内外离子平衡的紊乱是缺血性脑损伤的重要因素,钠通道激活引起的去极化是脑缺血损伤的始动环节。
目的:采用膜片钳技术测定氟哌利多对脑缺血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持续性钠通道电流的影响,分析氟哌利多是否对脑缺血损伤产生保护?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
材料:实验于2002-04/2003-04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麻醉实验室完成。选择出生10-14d未断乳的SD大鼠14只,每只鼠各选择2个海马CA1区细胞,共28个细胞,随机分为4组:缺血对照组、氟哌利多3μmol/L组、氟哌利多10μmol/L组、氟哌利多30μmol/L组,7个/组。
方法:酶消化法急性分离全部大鼠脑海马CA1区锥体细胞,通过低氧和无糖法制备神经元缺血模型。选择贴壁良好、呈三角形或星形、胞体较亮,折光性良好、突起明显、胞浆均匀一致、核仁明显的细胞用于实验。采用“Y-tube”系统快速给药,氟哌利多3,10,30μmol/L组各自给予氟哌利多3,10,30μmol/L,缺血对照组不给药。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各组持续钠电流的基础值以及缺血3min和5min时钠通道电流的变化。
主要观察指标:①脑海马CA1区神经元正常持续钠电流的记录。②脑缺血时海马CA1区神经元持续性钠电流的记录。③不同浓度氟哌利多对脑缺血时持续性钠电流的影响。
结果:实验选用14只大鼠脑海马CA1区的28个细胞,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海马CA1区神经元正常持续钠电流的记录:使用钙通道阻滞剂CdCl20.5mmol/L及钾通道阻滞剂TEA20mmol/L,在钳制电压-105mV、刺激电压-30mV下给予长为400ms的方波刺激,可记录到一个较小的、激活较晚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内向电流,经河豚毒素阻断证实为持续性钠电流。②脑缺血时海马CA1区神经元持续性钠电流的记录:缺血对照组缺血3min时持续钠电流增加为正常情况的(1.60&;#177;0.21)倍,缺血5min时持续钠电流增加为正常情况的(2.87&;#177;0.45)倍,差异显著(P〈0.05)。③不同浓度氟哌利多对脑缺血时持续性钠电流的影响:缺血对照组、氟哌利多3,10,30μmol/L组持续钠电流的基础值分别是(77.42&;#177;15.17)pA,(87.44&;#177;21.56)pA,(84.13&;#177;20.06)pA,(80.22&;#177;19.30)pA,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缺血5min后氟哌利多3,10,30μmol/L组持续性钠电流分别为(105.36&;#177;17.16)pA,(94.74&;#177;18.88)pA,(84.88&;#177;13.94)pA,明显低于缺血对照组(21831&;#177;9.34)pA。
结论:在钳制电压-105mV、刺激电压-30mV条件下,脑缺血损伤时持续性钠电流增加,氟哌利多可能通过抑制持续性钠电流的增强而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8/10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择SPF级成年健康SD大鼠50只,随机抽取8只大鼠为假手术组,其余42只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备缺血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尼莫通组和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同等条件下饲养,未予任何治疗。电针组:用28号1寸毫针,于模型大鼠头部“百会”穴(顶骨正中)斜刺0.5寸,背部膈俞穴(第7胸椎下两旁肋间)、脾俞穴(第12胸椎下两旁肋间)和肾俞穴(第2腰椎下两旁),各直刺0.5寸,连接电针仪,施以连续波,频率150Hz,强度以大鼠安静耐受为度(约1mA),1次/d,留针20min,连续治疗15d。尼莫通组:大鼠给予尼莫通12mg/kg,按20mL/kg灌胃,1次/d,连续15d。治疗15d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测定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包括定位航行试验和空间探索试验;应用透射电镜和图像分析系统测量Gray Ⅰ型突触的面数密度、面积密度、体积密度变化。结果:纳入动物50只,32只进入结果分析,制备动物模型42只中术后7d内死亡15只,存活27只,其中2只因术后出现偏瘫不能进行水迷宫测试而弃之不用。25只动物造模成功,其中电针组9只,尼莫通组9只和模型组7只。假手术组死亡1只,存活7只。①模型组大鼠表现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在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中,其逃避潜伏期明显长于假手术组、电针组、尼莫通组[分别为(16.89&;#177;9.13),(5.20&;#177;0.81),(5.49&;#177;0.90),(6.73&;#177;0.97)s,P<0.011,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在水迷宫空间探索试验中,模型组在原平台象限跨越平台次数与其余3个象限无显著差异,电针组相同时间内跨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多于其余3个象限[原平台、右侧平台、左侧平台、对侧平台分别为(5.67&;#177;1.50),(1.33&;#177;1.00),(0.89&;#177;0.78),(1.11&;#177;0.78)次,P<0.01]。②假手术组、电针组和尼莫通组大鼠海马CA3区细胞形态结构正常,常、异染色质分明;内质网、线粒体及突触结构正常;其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清晰。模型组大鼠海马CA3区细胞分界清晰、与周围组织结构有明显界线,整个细胞萎缩、体积缩小、电子密度较大;胞核固缩、形不规则;突触减少,部分突触的突触前膜或突触后膜模糊不清。③模型组大鼠海马CA3区Gray Ⅰ型突触的面数密度、面积密度、体积密度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分别为(3.36&;#177;1.21),(6.36&;#177;1.38)个;(0.32&;#177;0.14),(0.68&;#177;0.17)μm^2/μm^3;0.033&;#177;0.016.0.074&;#177;0.020,P<0.01],电针组大鼠海马CA3区Gray Ⅰ型突触的面数密度、面积密度、体积密度明显高于模型组[分别为(5.67&;#177;1.21),(3.36&;#177;1.21)个;(0.59&;#177;0.15),(0.32&;#177;0.14)μm^2/μm^3;0.066&;#177;0.015,0.033&;#177;0.016,P<0.01]。
结论:电针可抑制海马CA3区Gray Ⅰ型突触丢失,从而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耐力训练及力竭运动后大鼠大脑海马区锥体细胞及其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7年6月至2008年11月在郑州大学完成。选取8周龄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设耐力训练组:安静组;急性力竭运动后24h组;耐力训练+急性力竭运动后即刻组;耐力训练+急性力竭运动后24h组。每组10只。安静组不外加运动,其他组次日进行力竭运动,力竭运动开始的速度为10m/min,逐渐提高速度并在3min内到达预定的速度(中等强度、大强度力竭运动的速度分别为20m/min、36m/min),保持速度直至力竭,并记录力竭运动时间。耐力训练方案:大鼠在动物跑台进行运动训练,1次/d,6d/周。跑台速度由开始的10m/min逐渐增加至第4周30m/min,运动时间由30min/d增加到40min/d。力竭标准为大鼠用毛刷驱赶无效,在跑台尾端停留2s仍不愿跑,且失去快速翻正反射。主要观察指标:断头处死分别取材检测大鼠大脑海马区锥体细胞及其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40只SD大鼠均完成实验设计方案,全部进入结果分析。结果发现耐力训练和力竭运动后大鼠大脑细胞凋亡数量显著增加,力竭运动强度增加,凋亡细胞数量增多,且多为神经胶质细胞,安静组大脑细胞凋亡率为(6.56±1.24)%、急性运动后24h组为(16.14±3.26)%、耐力训练+急性运动后即刻组为(29.78±1.96)%、耐力训练+急性运动后24h组为(32.43±2.35)%。通过图像分析系统的分析研究,海马神经元线粒体变性较为显著。结论本实验观察到耐力训练和力竭运动对大脑细胞造成一定的损伤,海马区神经元线粒体变性,可能是由于疲劳训练引起脑组织的酸中毒和缺氧引起大脑细胞的一些变性现象。 相似文献
15.
氟哌利多对大鼠脑缺血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持续钠通道电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脑缺血后离子通道通透性的异常和神经细胞内外离子平衡的紊乱是缺血性脑损伤的重要因素,钠通道激活引起的去极化是脑缺血损伤的始动环节.目的采用膜片钳技术测定氟哌利多对脑缺血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持续性钠通道电流的影响,分析氟哌利多是否对脑缺血损伤产生保护?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材料实验于2002-04/2003-04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麻醉实验室完成.选择出生10~14 d未断乳的SD大鼠14只,每只鼠各选择2个海马CA1区细胞,共28个细胞,随机分为4组缺血对照组、氟哌利多3 μmol/L组、氟哌利多10 μmol/L组、氟哌利多30μmol/L组,7个/组. 方法酶消化法急性分离全部大鼠脑海马CA1区锥体细胞,通过低氧和无糖法制备神经元缺血模型.选择贴壁良好、呈三角形或星形、胞体较亮,折光性良好、突起明显、胞浆均匀一致、核仁明显的细胞用于实验.采用"Y-tube"系统快速给药,氟哌利多3,10,30 μmol/L组各自给予氟哌利多3,10,30μmol/L,缺血对照组不给药.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各组持续钠电流的基础值以及缺血3 min和5 min时钠通道电流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脑海马CA1区神经元正常持续钠电流的记录.②脑缺血时海马CA1区神经元持续性钠电流的记录.③不同浓度氟哌利多对脑缺血时持续性钠电流的影响.结果实验选用14只大鼠脑海马CA1区的28个细胞,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海马CA1区神经元正常持续钠电流的记录使用钙通道阻滞剂CdCl2 0.5 mmol/L及钾通道阻滞剂TEA 20 mmol/L,在钳制电压-105 mV、刺激电压-30 mV下给予长为400 ms的方波刺激,可记录到一个较小的、激活较晚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内向电流,经河豚毒素阻断证实为持续性钠电流.②脑缺血时海马CA1区神经元持续性钠电流的记录缺血对照组缺血3 min时持续钠电流增加为正常情况的(1.60±0.21)倍,缺血5 min时持续钠电流增加为正常情况的(2.87±0.45)倍,差异显著(P<0.05).③不同浓度氟哌利多对脑缺血时持续性钠电流的影响缺血对照组、氟哌利多3,10,30 μmol/L组持续钠电流的基础值分别是(77.42±15.17)pA,(87.44±21.56)pA,(84.13±20.06)pA,(80.22±19.30)pA,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缺血5min后氟哌利多3,10,30μmol/L组持续性钠电流分别为(105.36±17.16)pA,(94.74±18.88)pA,(84.88±13.94)pA,明显低于缺血对照组(218.31±29.34)pA.结论在钳制电压-105mV、刺激电压-30mV条件下,脑缺血损伤时持续性钠电流增加,氟哌利多可能通过抑制持续性钠电流的增强而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8/10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择SPF级成年健康SD大鼠50只,随机抽取8只大鼠为假手术组,其余42只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备缺血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尼莫通组和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同等条件下饲养,未予任何治疗。电针组:用28号1寸毫针,于模型大鼠头部“百会”穴(顶骨正中)斜刺0.5寸,背部膈俞穴(第7胸椎下两旁肋间)、脾俞穴(第12胸椎下两旁肋间)和肾俞穴(第2腰椎下两旁),各直刺0.5寸,连接电针仪,施以连续波,频率150Hz,强度以大鼠安静耐受为度(约1mA),1次/d,留针20min,连续治疗15d。尼莫通组:大鼠给予尼莫通12mg/kg,按20mL/kg灌胃,1次/d,连续15d。治疗15d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测定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包括定位航行试验和空间探索试验;应用透射电镜和图像分析系统测量GrayⅠ型突触的面数密度、面积密度、体积密度变化。结果:纳入动物50只,32只进入结果分析,制备动物模型42只中术后7d内死亡15只,存活27只,其中2只因术后出现偏瘫不能进行水迷宫测试而弃之不用。25只动物造模成功,其中电针组9只,尼莫通组9只和模型组7只。假手术组死亡1只,存活7只。①模型组大鼠表现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在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中,其逃避潜伏期明显长于假手术组、电针组、尼莫通组[分别为(16.89±9.13),(5.20±0.81),(5.49±0.90),(6.73±0.97)s,P<0.01],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在水迷宫空间探索试验中,模型组在原平台象限跨越平台次数与其余3个象限无显著差异,电针组相同时间内跨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多于其余3个象限[原平台、右侧平台、左侧平台、对侧平台分别为(5.67±1.50),(1.33±1.00),(0.89±0.78),(1.11±0.78)次,P<0.01]。②假手术组、电针组和尼莫通组大鼠海马CA3区细胞形态结构正常,常、异染色质分明;内质网、线粒体及突触结构正常k其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清晰。模型组大鼠海马CA3区细胞分界清晰、与周围组织结构有明显界线,整个细胞萎缩、体积缩小、电子密度较大;胞核固缩、形不规则;突触减少,部分突触的突触前膜或突触后膜模糊不清。③模型组大鼠海马CA3区GrayⅠ型突触的面数密度、面积密度、体积密度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分别为(3.36±1.21),(6.36±1.38)个;(0.32±0.14),(0.68±0.17)μm2/μm3;0.033±0.016,0.074±0.020,P<0.01],电针组大鼠海马CA3区GrayⅠ型突触的面数密度、面积密度、体积密度明显高于模型组[分别为(5.67±1.21),(3.36±1.21)个;(0.59±0.15),(0.32±0.14)μm2/μm3;0.066±0.015,0.033±0.016,P<0.01]。结论:电针可抑制海马CA3区GrayⅠ型突触丢失,从而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一种白僵菌代谢产物BCEF0083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糖水消耗量和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0在安徽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完成.①分组:选用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吗氯贝胺20 mg/kg组、BCEF0083 100,50,25 mg/kg组,每组8只.②模型制备: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法造成大鼠抑郁模型.③给药:用药组灌胃给药,1次/d,共21 d,模型组及对照组灌胃蒸馏水,吗氯贝胺组灌胃剂量为20 mg/kg、BCEF0083大剂量组灌胃剂量为100 mg/kg,BCEF0083中剂量组灌胃剂量为50 mg/kg,BCEF0083小剂量组灌胃剂量为25 mg/kg.④用糖水消耗量法观测大鼠行为,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含量.结果:参加实验48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在糖水消耗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糖水消耗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BCEF0083 100 mg/kg组、BCEF0083 50 mg/kg组、BCEF0083 25mg/kg和吗氯贝胺20 mg/kg组均能增加慢性应激大鼠糖水消耗量(P<0.01或P<0.05).②在BCEF0083对慢性应激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的影响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1,CA3,齿状回区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神经元平均吸光度减小(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BCEF0083 25 mg/kg组,50 mg/kg组和吗氯贝胺20 mg/kg组均能够不同程度分别增加慢性应激大鼠海马CA1,CA3,齿状回区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神经元平均吸光度(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3,齿状回区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神经元面积百分比减小(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BCEF0083 25 mg/kg,50 mg/kg均能不同程度分别增加慢性应激大鼠海马CA1,CA3,齿状回区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神经元面积百分比(P<0.01或P<0.05).结论:BCEF0083的抗抑郁作用可能与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抑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CA3区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简称对照组)、抑郁模型组(简称抑郁组)、重复经颅磁刺激组(简称rTMS组)及伪刺激组,后3组大鼠采用孤养结合慢性不可预见轻度应激方法制成抑郁大鼠模型,采用蔗糖水消耗实验、Open-field测试评定造模是否成功。待制模成功后,rTMS组大鼠给予为期21d的rTMS(频率为15Hz)治疗,伪刺激组则给予相应伪刺激干预。于制模前、制模后及rTMS治疗21d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及空间探索试验分别评定各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于rTMS治疗21d后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及各突触参数变化情况。 结果与制模前比较,制模后大鼠在蔗糖水消耗量、Open-field测试-水平运动距离、竖立次数等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rTMS组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逃避潜伏期[(13.14±2.49)s]、空间探索时间[(65.46±2.39)s]与抑郁组、伪刺激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抑郁组上述指标与伪刺激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通过电镜观察发现,抑郁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及突触超微结构均存在病理改变,rTMS组大鼠经治疗后其神经元及突触超微结构均基本趋于正常。 结论rTMS干预对抑郁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具有改善作用,其治疗机制可能与rTMS诱发抑郁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及突触结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磷酸化CREB(p-CREB)在脑震荡大鼠海马区的表达。方法在多聚甲醛固定的海马脑薄片上,用免疫组化法观察p-CREB在海马CA1区的表达。结果p-CREB在脑震荡大鼠海马结构CA1区的表达,1~72h增多(P〈0.05),7d后降至正常。结论p-CREB在脑震荡大鼠海马内伤后早期表达增多,P-CREB可能具有神经保护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压氧干预对丙戊酸钠(VPA)孤独症模型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锥体细胞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通过Wistar大鼠怀孕第12.5天腹腔注射VPA的方法制作VPA孤独症大鼠模型,孤独症模型大鼠分为高压氧治疗组、高压空气治疗组、常压高氧治疗组、常压空气模型组,每组雄鼠12只;从正常对照组中随机选取12只雄鼠,作为常压空气正常组.孤独症模型鼠的干预措施:采用动物实验舱,高压氧治疗组每次治疗前用纯氧洗舱10 min,纯氧加压15 min,于2.0 ATA稳压45 min,减压15 min;高压空气治疗组空气加压15 min,于2.0 ATA稳压45 min,减压15 min;常压高氧治疗组治疗前纯氧洗舱10 min,不关紧舱门,持续供给纯氧1 h;常压空气模型组每日置于开放的动物实验舱1h,不加压,不关舱门;各组每日干预1次,每次1h,疗程7天.常压空气正常组置于笼内,未做特殊处理.采用Y型电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海马锥体细胞的变化.结果 高压氧治疗组模型鼠治疗后学习记忆能力提高,表现为Y型电迷宫检测尝试次数减少(30.69±0.63 vs31.54±0.88,t=5.500,P=0.001),再现次数增加(3.38 ±0.65 vs2.85±0.69,t=-2.214,P=0.047);常压高氧治疗组治疗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提高,表现为Y型电迷宫检测尝试次数减少(31.15±0.99 vs 31.54±0.97,t=2.739,P=0.018),再现次数增加(3.00±0.58 vs 2.69±0.48,t=-2.309,P=0.040).高压氧干预后海马锥体细胞凋亡减少,正常形态细胞数增多.结论 高压氧干预可提高孤独症模型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高压氧干预后锥体细胞增殖,凋亡减少,可能是高压氧治疗孤独症发挥作用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