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药物不良反应可分为二类:由于药物的正常药理作用(A型);代表一种完全异常和新的反应(B型)。 A型药物不良反应:这类反应是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例如服用肾上腺素能神经阻  相似文献   

2.
<正> 药物不良反应有多种分类方法,通常按其与药理作用有无关联而分为两类:A 型和 B 型。A 型药物不良反应又称为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该反应为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3.
四、药源性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主要分为以下两大类: (1)A型药物不良反应:是由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而引起,以药代动力学为基础,在单位时间内药物浓度异常升高,引起有关器官的不良反应。其特点是可预测并与药物的剂量有关。A型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但死亡率低。例如,当血浆苯妥英钠的浓度超过  相似文献   

4.
《抗感染药学》2016,(6):1290-1293
目的:分析医院近年来皮肤用药物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及其预防对策,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2间上报的601例皮肤用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根据引起不良反应药物的种类、发病类型以及各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对601例皮肤用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皮肤用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和趋势。结果:601例皮肤用药物致不良反应患者中女性患者336例占55.91%稍高于男性患者265例占44.09%;以≤20~≤40岁和>40~≥60岁这两个年龄段的患者为最多,分别为293例占48.75%和186例占30.94%;不良反应由抗菌类药物、中药制剂、解痛类药物、生物制剂和其他药物引起的分别有437例(72.71%)、31例(5.16%)、13例(2.16%)、7例(1.16%)和113例(18.8%);药疹类型为发疹型、荨麻疹型、固定红斑型、红皮病型、重症多行红斑型以及表皮大疱,分别有320例(53.24%)、179例(29.78%)、71例(11.81%)、16例(2.66%)、13例(2.16%)和2例(0.33%)。结论:皮肤用药物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性别和用药类别等多种因素有关,抗菌类药物是引起药疹的最主要药物,提高其合理用药对减少药疹的发病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杨句容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3):3650-3651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与合理应用.方法:对我院收集到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病例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58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ADR病例报告中涉及28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曲松钠(37例),青霉素(20例)和头孢噻肟钠(12例).A型不良反应33例,B型不良反应125例,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居多(115例).反应程度绝大多数为轻、中度反应,重度反应7例,无死亡病例报告.结论:应加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理使用,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中,由于个体差异,常导致疗效及不良反应多样。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表明,药物代谢酶、转运蛋白、受体以及与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有关的易感基因的多态性都是引起药物效应和不良反应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与口服降糖药疗效相关的基因可以分为四大类:与药物代谢和转运相关基因,编码药物作用靶点和受体的基因,T2DM发病相关基因以及其他影响药物疗效的基因。本文总结了与口服降糖药疗效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位点,以期借助这些研究成果促进糖尿病个体化治疗,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药物不良反应有多种分类方法,通常按其与药理作用有无关联而分为两类:A型和B型.  相似文献   

8.
《抗感染药学》2017,(8):1532-1534
目的:分析抗感染药物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及其防范对策,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9月间医院上报的23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抗感染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抗感染药物致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性别和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以及药品种类等信息。结果:238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94例占39.50%,涉及8类药品30个品规,其中β-内酰胺类药物56例占59.57%;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者62例占65.96%;药物剂型粉针剂41例占43.62%;累及器官或系统为皮肤及附件损伤者51例占54.26%;临床表现以面部水肿、急性全身发疹性脓疱病、潮红、多形红斑、固定型皮疹、过敏性皮炎、急性荨麻疹、接触性皮炎等。结论:抗感染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种类较多,以内酰胺类药物为主,静脉给药是导致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不良反应损害累及皮肤及附件,在今后的临床用药中应足够重视,增强防范意识,强化防范措施,促进合理用药,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133例报表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分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特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重庆市ADR监测中心收到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病例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33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ADR病例报告中涉及26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曲松钠(37例),青霉素(20例)和头孢噻肟钠(12例)。A型不良反应18例,B型不良反应115例,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居多(98例)。反应程度绝大多数为轻、中度反应,重度反应15例,其中死亡1例。结论:应合理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卢洁玲 《上海医药》1998,19(10):37-38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是指在常用量情况下,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与防治目的无关的不利或有害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继发反应和特异性遗传素质等。按照分类,药物不良反应可以分为A型和B型两大类。A型不良反应(量变型异常)的特点是可以预测,通常与剂量有关,在人群中的发生率虽高,但死亡率低。B型不良反应(质变型异常)是与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一般很难预测,常规的毒理学筛选  相似文献   

11.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药疹临床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药疹的主要临床特征,为药疹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5年来对确诊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药疹的致敏药物、皮疹类型等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致敏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中以青霉素类最常见,其次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大环内酯类等,对确诊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药疹的皮疹类型依次为发疹型、荨麻疹型、湿疹型、固定型、剥脱性皮炎型、多形红斑型、大疱性表皮松解型、紫癜型等。结论:临床医生在用药时应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尽可能减少药疹的发生。注意搜集、分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药疹资料,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我院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原因进行探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确保人体用药安全.方法:对我院25例中成药临床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涉及药品的品种、不良反应临床表现、转归、患者性别年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成药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大部分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和药物热,老年组、中成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比例高.结论:随意联合用药及注射剂型发生不良反应多,应该合理使用中成药,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姜成丽 《中国药房》2001,12(5):296-297
目的 :探讨含苯丙醇胺 (PPA)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方法 :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9年国内公开报道的含PPA药物致不良反应120例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120例含PPA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中 ,心血管系统反应66例 (占55 6 % ) ,神经系统反应13例 (占10 8 % ) ,过敏反应29例 (占24 2 % ) ,其中4例 (占3 3 % )致过敏性休克 ,1例 (占0 8 % )严重过敏致死 ;A型反应89例 ,B型反应31例。结论 :含PPA药物的安全性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药学服务做法与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90例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数字表法分组,常规服务组用普通护理,药学服务组用药学服务对策。比较两组满意程度;2型糖尿病患者对药物机制的认知、用药的依从性、药物不良反应认知;护理前后血糖控制结局、药学干预质量;药物使用不良反应。结果药学服务组满意程度、血糖控制结局、药学干预质量、2型糖尿病患者对药物机制的认知、用药的依从性、药物不良反应认知、药物使用不良反应方面相比常规服务组更好,P<0.05。结论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药学服务对策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5.
毛立新 《抗感染药学》2007,4(3):142-143
目的:了解抗感染药物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探讨ADR发生因素。方法:对2006年度142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按药物类别、给药途径、ADR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不良反应的药物共有19个品种,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居首位,其次为喹诺酮类。用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主要的不良反应类型为皮肤损害,严重不良反应3例。结论:应继续加强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尤其加强不易观察的不良反应及慢性不良反应的监测。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乡村医药》2014,(8):59-59
<正>目前,药品不良反应分类有很多种,这里仅介绍一种最简单的药理学分类。这种分类是根据药品不良反应与药理作用的关系将药品不良反应分为三类:A型反应、B型反应和C型反应。A型反应是由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其特点是可以预测,常与剂量有关,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很快减轻或消失,发生率高,但死亡率低。通常包括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综述药学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与使用药物的品种数、用药频次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临床药师的干预可显著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的依从性,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指导工作是临床药师的服务契机.  相似文献   

18.
李哲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8):113-114
目的分析慈利县人民医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临床特点和分布,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慈利县人民医院200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结果不良反应药物中以抗生素为主,不良反应发生部位以皮肤和附属器占首位、不良反应的类型主要为A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以一般性为主。结论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比较多,发生部位广,临床比较提高重视,增强医务人员综合素质,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注射用药的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江兰  徐楚鸿  黄璞 《医药导报》2003,22(12):894-895
目的:对601例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常用药品诱发的ADR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601例ADR中,女340例,男261例,中青年占42.4%;诱发ADR的药物涉及25类,75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82.0%;A型反应320例次,B型反应281例次;药物引起的心血管系统损害最多,其次为皮肤及其附属器官的损害;药物引起较重的不良反应有14例;不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占3.2%.结论:应重视ADR监察,规范合理用药,以减少或控制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降糖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联合用药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发生2型糖尿病降糖药物不良反应的20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2型糖尿病药物类型、联合用药情况以及主要累及器官、系统。结果 200例2型糖尿病发生降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所涉及的药物类型较多,共计14种,占比较高的有双胍类、磺脲类及胰岛素类,分别为45.50%、15.50%、12.00%。在200例2型糖尿病降糖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报告中显示,部分患者存在不只一种不良反应,临床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表现共357例次,占比较高的有胃肠系统、代谢系统、皮肤及其附件,分别为33.89%、16.81%、14.85%。联合用药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共有56例,其中二联、三联、四联用药分别占比73.21%(41/56)、16.07%(9/56)、10.72%(6/56)。同时,在二联用药当中,双胍类、磺脲类及抑制剂类药物常见,双胍类占比46.34%(19/41),磺脲类占比19.51%(8/41),抑制剂类药物占比17.07%(7/41),其他占比17.07%(7/41)。结论 临床不合理使用降糖药物不仅无法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