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局部出汗是指汗液布局不均 ,某一局部有汗 ,某一局部无汗的病证。历代医家多责之阴虚、阳虚 ,然临证所察 ,局部出汗症亦有属血瘀者。笔者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本症 ,取得满意疗效 ,择临床中诊治病例 ,探讨如下。例 1 :某女 ,4 8岁 ,患头汗症 1 6a。间歇性发作 ,心烦 ,口干 ,口渴但渴不欲饮 ,头面出汗时伴有汗出部位皮肤针刺样痛感 ,舌质紫暗 ,脉弦涩。行颅脑CT检查 ,未发现脑器质性病变。治以活血化瘀为主 ,佐以生津止渴。予血府逐瘀汤化裁 :当归 1 5 g ,红花 1 0g ,赤白芍各 1 0 g ,川芎 1 0 g ,桃仁 1 0 g ,枳壳 1 0 g ,柴胡 5g ,桔梗 1 …  相似文献   

2.
局部汗出是指汗液布局不均 ,某一局部有汗 ,某一局部无汗的病证。如但头汗、手足汗、心胸汗、半身汗、阴汗等。汗是津液所化生 ,汗出津伤 ,血滞不畅 ,津亏则血瘀。周学海《读医随笔·卷三》说 :“夫血犹舟也 ,津液水也。”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 ,兼见瘀血证候者 ,根据出汗的部位不同 ,配伍相应的活血化瘀药 ,收效甚佳 ,旨在改变血瘀病态 ,使气血行 ,络脉通 ,津汗自调。1 头汗头汗是仅有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 ,又称但头汗出。头为诸阳之会 ,内伤外感等因所致清阳之气升宣失职 ,津液外泄 ,则头汗出。多因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上蒸 ,或病危虚阳上…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笔者采用自拟牡蛎玉屏汤治疗小儿卫阳不固型的汗证,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08例均为1992~1996年间的门诊病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56例,年龄在1~7岁之间。病程均在2个月~12个月内。以出汗为主。其中自汗62例,盗汗46例。盗汗患儿均摄胸部X线片。检查提示“肺门纹理增粗,肺门淋巴结呈链索状”。余无异常征象。汗证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2 治疗方法牡蛎玉屏汤的药物组成: 黄 芪30g 白 术5g 防 风8g 桂 枝5g 甘 草10g 煅牡蛎30g 浮小麦10g每天1剂,用水300ml煎成100m…  相似文献   

4.
杂病汗证乃指杂病全身汗出证。伤寒、温病包括的汗证以及局部汗出如头、胸、手足、阴囊等出汗因在证治上各有特点,不在此限。对于杂病汗证,多以自汗  相似文献   

5.
刘凡 《光明中医》2014,29(12):2657-2658
汗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产物之一,天气炎热、穿衣过多过厚、被子盖得过厚,或剧烈的活动,进热食、辣食等都可见出汗较多的现象,这种出汗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小儿突然受到惊吓而出汗,镇定以后汗自然停止也不能算是病态.小儿汗证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症,即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大汗淋漓的一种症状,多发于5岁以内的小儿.小儿汗证有盗汗、自汗之分.睡中出汗,醒时汗止者称盗汗,多属阴虚.不分寤寐,无故出汗者称自汗,多属阳虚.故需辨别阴阳属性实施辨证施护。  相似文献   

6.
高海松  魏红 《光明中医》2006,21(4):9-10
汗证,出自<医学正传·汗证>,以全身或局部非常出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相似文献   

7.
<正> 出汗一证,从内、难以来,历代医家颇为重视,各家著作中多有论述,尤以张仲景《伤寒论》中对以汗法治病和汗证治法的论述为详。温病学家更视津液存亡为疾病预后的关键,谓之“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因此,对于出汗一证必须详加辨证,积极治疗。现就个人临床体会,对汗证治疗六法简述如下。一、固表止汗法自汗一般责之阳虚。证见遍身汗出,静坐也会汗出,稍动汗出更多,甚者汗出湿襟,面  相似文献   

8.
正出汗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症状,在临床中将出汗症状分为两种,生理学出汗和病理性出汗[1-2]。现代医学中认为,汗证是因为机体的神经功能出现异常,代谢系统出现失调而造成的[3]。在中医医学中认为,汗证主要是因为机体脏腑气血的阴阳功能出现失调而导致的,两者多汗证的成因具有相同的意见[4-5]。出汗是机体代谢调节的一种方式,长期的出汗异常能够加重机体的功能失调,长此以往形式一种恶性循环[5-6]。然而在现代医学中,对异常出汗症状不够重视,缺少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六味地黄丸加味治疗小儿汗证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汗证系小儿杂病之一,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症,即在安静状态下,或无故而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1]".近年来,笔者对就诊汗证的50例患儿采用六味地黄丸加味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杨明会教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和保健工作,中西医知识兼备,治疗汗证经验丰富,现将杨明会教授治疗汗证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汗证的病因病机出汗有常态和病态之分[1],常态出汗属于人体的生理现象,包括天气炎热、剧烈运动、情绪紧张时汗出。《素问·评热病论》云:"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汗者,精气也。"张景岳注解:"谷气内盛则生精,精气外达则为汗。"人体的津液,存于阳者为津,存于  相似文献   

11.
结合案例5则,探讨运用经方辨治汗证的临床经验。认为汗证为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是一种病理性出汗。主要由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毛孔开阖不利所致,营卫不和为其核心病机,临证多以桂枝汤为主方,合用柴胡剂、白虎剂等进行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2.
汗证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又分自汗、盗汗。一般来说,汗证以虚者为多,但也有因肝火、湿热、瘀血所致者。临证当审证求因,辨别虚实,方能获效。现就笔者经验,举例如下。1经期汗证黄某,女,32岁,1995年6月5日就诊。患者1年前行人流术3d后受凉感冒,发热、出汗,周身酸痛,服辛温解表药2剂后热退身凉,表证解除,但出汗持续数日方止。之后每月行经必汗出,经毕汗自止。近两月经期出汗增多,自汗,劳则加重。刻诊见经期如常,经行2日,量偏少,色淡红,周身出汗,动则尤甚,伴头昏、神疲乏力,纳食不馨,面色白光白,…  相似文献   

13.
小儿体质轻灵 ,为“稚阴稚阳”之质 ,其发病“易虚易实 ,易寒易热”。临床最难调治。桂枝汤为群方之祖 ,有调和营卫之功。做为治疗儿科急重证基础方 ,随证变化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 桂枝柴胡汤治疗高热惊厥陈某 ,女 ,5岁 ,患儿以“高热惊厥”急诊入院 ,经多方救治 ,但体温不下3 9 5℃。症见精神痿蘼 ,面红气喘 ,头身疼痛 ,寒热阵发 ,汗出不解 ,舌薄焦黄 ,脉浮弦而数 ,辨为太少两感 ,二阳合病。投以桂枝柴胡汤加味 :桂枝 9g,炒白芍 1 0g,生姜 3片 ,大枣 1 0枚 ,柴胡 8g ,青蒿 1 0g,黄芩8g ,鲜荷叶 1 0g ,杭菊花 8g。药进两剂 ,热退…  相似文献   

14.
汗证之疾临床颇为多见,有自汗与盗汗之分,往往以肺脾气虚、营卫不和与阴虚火旺为主,多予玉屏风散、桂枝汤及当归六黄汤治之,效果较佳。然而心衰之疾出现汗证,采用上法治疗,效果却难尽人意。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采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效果满意,现小结如下。1临床资料治疗52例,其中门诊患者12例,住院患者40例;男性39例,女性13例;年龄最小者38岁,最大者72岁;病程最短者2月余,最长者10余年。均以“醒时出汗,动则为甚,汗出如浴,衣衫濡湿,汗后恶风”为主要症状,少数病例伴有盗汗。出汗部位或为全身,或为局部。原…  相似文献   

15.
《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若一身之气不调,则百病由生。汗证是指无明显诱因以全身或局部异常出汗为表现的病证。国家级名老中医杜怀棠教授从"百病生于气"入手,认为"气虚"为汗证之关键,在治疗中擅长使用益气法治疗该病,效果明显。现对其"百病生于气"的理论、汗证病因病机、治疗经验进行简要归纳总结,并整理两则典型临床医案简要介绍其学术特色和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临床中运用中药治疗消渴汗证的疗效。方法收集消渴汗证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40例于西药治疗基础上,增加中医辨病辨证结合治疗,疗程1个月,比较治疗前后出汗症状及血糖变化。结果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 0. 05),可改善消渴泌汗异常出现的下肢皮肤干燥、汗少或无汗,而上半身多汗及味觉性多汗,同时血糖控制改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消渴止汗方治疗消渴汗证疗效佳,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例 1 王某 ,男性 ,2 1岁 ,学生。主诉 :汗多 3年。缘于 3年前高考时因情绪紧张而汗出不止 ,以足、手、腋下、会阴部为甚 ,偶有心悸 ,失眠多梦。 3年来四季如故 ,情绪激动时汗出更甚 ,鞋袜、内衣因汗湿而每日更换 ,冬季手足易生冻疮 ,曾服玉屏风散、牡散、滋肾敛汗等中药治疗效果不明显。查 :发育营养良好 ,体型较瘦 ,舌质淡红 ,苔白脉沉细 ,甲状腺 6项化验正常。中医诊为 :汗证。西医诊为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辨证 :表虚不固、心虚汗出。治宜益气养心敛汗 ,予甘麦大枣汤加减 ,浮小麦、煅牡、龙齿各 3 0g,炙甘草、太子参、黄芪各 1 5g…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 ,笔者运用自拟滋阴固涩汤治疗盗汗32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32例中 ,年龄最小的 18岁 ,最大的 54岁 ;其中 18~ 30岁 13例 ,31~ 4 0岁 9例 ,4 1~ 54岁 10例 ;盗汗时间 30~ 6 0天者 18例 ,6 0天以上者 14例。2 治疗方法  基本方 :熟地黄、生地黄、黄芪、麦门冬各 2 5g ,黄连、黄柏各 15g ,五味子、白芍各 2 0g。加减法 :汗出多者 ,加牡蛎、浮小麦各 15g以固涩敛汗 ;潮热甚者 ,加秦艽、银柴胡各 15g以退虚热。3 治疗结果   32例均治愈。其中服 3剂而汗止者 16例 ;5剂者 10例 ;8剂者 6例。4 …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李七一教授治疗自盗汗、盗汗、潮热出汗的三则医案,体现了李七一教授治疗汗证的辨证论治方法与选方用药经验。强调汗证病因"以热为主",突出汗证治疗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或表里同治,或气血同调,或寒温并用,或脏腑兼顾的特点。以供同道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夏玮 《新中医》1999,31(6):50-50
小儿汗证,是指非因天气炎热、衣着过厚、喂奶过急、活动剧烈等引起的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的病证。笔者就小儿汗证治验举例如下。1益气止汗陈某,男,4岁,1993年10月24日初诊。出汗过多年余。汗出以头部、肩背明显,动则益甚,夜卧亦汗出,衣枕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