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是以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增殖为特征。慢性期的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如果不予以有效的治疗,必然演进为急变期。其预后往往非常差。因而,从全基因组水平上阐明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生机制显得尤为重要,目的:应用Applied Biosystems表达芯片系统对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基因表达谱进行观察。设计:观察对比分析。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基因工程研究所。对象:两例骨髓样品(1例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1例健康者)来自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血液科。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9在南方医科大学基因工程研究所完成。分别从一例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与一例健康人的骨髓样品中分离单个核细胞,提取总RNA,纯化mRNA。通过逆转录体外线性扩增的方法对mRNA样品进行标记,将标记好的cRNA样品与芯片杂交。利用ABI1700化学发光芯片分析仪对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差异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同一样品不同芯片间的数据信息,对芯片结果的可重复性进行评估。主要观察指标:①总RNA及标记后的cRNA质量的评定。②芯片可重复性验证。③芯片杂交结果。④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结果:①利用统计学数据分析工具,通过比较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与健康人单个核细胞的基因表达差异,总共发现了6706个差异基因。其中,与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密切相关的差异基因为68个,上调的有17个,下调的有51个。③位于C/EBPalpha信号通路和CD40受体信号通路中的大部分差异表达基因,其表达水平降低。③通过对重复实验结果的相关性及检测一致性分析,证实了芯片结果的可重复性较好。而两组重复实验间的相关系数分别是,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组为0.991,健康组为0.988。④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验证了芯片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结论:通过比较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与健康人单个核细胞的基因表达谱的差异,发现了大量的差异表达基因。这些数据将为寻找可用于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疾病治疗的分子靶标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探索白血病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也具有白血病恶变特征。分别分离培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及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与正常对照比较其形态、生长曲线、细胞表面标志及是否带有白血病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的基因异常标志。结果表明: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细胞生物学特征方面与正常健康人无任何明显差异,未发现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带有白血病细胞的恶性克隆性基因改变。结论:来源于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无相应白血病细胞的克隆性异常,提示可能作为自体移植的辅助治疗和细胞治疗或基因治疗的可供选择的细胞载体。  相似文献   

3.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肿瘤细胞表达VEGF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肿瘤细胞VEGF、b-FGF、KDR、Flt-1基因表达,探讨血管生成因子与肿瘤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方法:用RT-PCR方法检测16例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粒系细胞VEGF、b-FGF、KDR、Flt-1基因表达,以5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作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VEGF和b-FGF基因高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KDR基因基本不表达,Flt-1明显表达但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虽然KDR和Flt-1的表达意义不大,但VEGF和b-FGF基因高表达。证实了肿瘤细胞分泌血管生成因子增加,可能存在自分泌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检测CIAPIN1基因在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白血病中的作用。收集112例初治白血病患者的新鲜骨髓,用TRIzoL一步法提取细胞总RNA、合成cDNA、以β-actin为内参,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CIAPIN1mRNA的表达;实验中选择10例正常人的骨髓作为对照。结果表明:骨髓单个核细胞(MNC)中CIAPIN1mRNA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人(p<0.05);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中的表达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APIN1基因在初治白血病患者MNC中表达升高,其表达上调在白血病的发病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细胞中有丝分裂早期检查点Chfr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对46例初诊未治疗的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Chfr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并与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对照。结果表明: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分析显示。28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的15例,1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13例骨髓单个核细胞Chfr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相比显著下降,同时Chfr基因表达异常病例染色体检查存在核型异常。结论:急性白血病骨髓细胞有丝分裂检查点Chfr基因表达受损,可能在白血病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据作者查新检索,国内外有关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TAp63基因表达的报道罕见.目的: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TAp63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5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其中32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18例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同期选择27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取肝素抗凝的骨髓液2~4 mL,用Ficoll液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TAp63的表达.结果与结论:5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有49例表达TAp6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明显高于非恶性血液病组(P < 0.05),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P < 0.05).动态观察了5例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不同阶段TAp63的表达变化,发现初治时TAp63表达,缓解后低表达或不表达,复发后又表达.结果表明TAp63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非恶性血液病患者,尤其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高表达.  相似文献   

7.
背景:据作者查新检索,国内外有关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活性及mRNA表达与白血病类型、患者肝脾淋巴结肿大关系的报道罕见.目的:探讨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的表达与急性白血病类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肝脾淋巴结肿大的关系.方法:急性髓系白血病组骨髓标本4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骨髓标本28例,以21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骨髓单个核细胞,用GPI锚定的胎盘碱性磷酸酶作为底物,Triton-X114分相法检测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的活性,半定量RT-PCR法检测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 mRNA的表达,并分析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活性和mRNA表达水平与急性白血病类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肝脾淋巴结肿大的关系.结果与结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髓系白血病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活性和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 < 0.0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活性和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 < 0.01).在4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13例患者检查发现有肝脾淋巴结肿大,30例患者检查无肝脾淋巴结肿大,无肝脾淋巴结肿大标本骨髓单个核细胞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活性和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有肝脾淋巴结肿大标本(P < 0.05).结果证实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的活性与mRNA变化一致,其表达水平与急性白血病类型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有无肝脾和/或淋巴结肿大有关.  相似文献   

8.
急性髓系白血病中uPA和uPAR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髓系白血病人骨髓单个核细胞uPAR(CD87)的表达及血浆uPA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测定2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观察组)及34例良性血液病患者(对照组)血浆中uPA表达水平,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测定骨髓单个核细胞uPAR水平,比较两组之间的表达差异。结果血浆中uPA水平和骨髓单个核细胞uPAR水平急性髓系白血病组均高于良性血液病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uPA表达水平及uPAR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观察组r1=0.614,对照组r2=0.921;P〈0.05)。结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浆uPA水平及骨髓单个核细胞uPAR表达均升高,二者具有协同表达关系,联合检测对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病情监控和预后分析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背景:据作者查新检索,国内外有关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TAp63基因表达的报道罕见。目的: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TAp63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5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其中32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18例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同期选择27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取肝素抗凝的骨髓液2~4mL,用Ficoll液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TAp63的表达。结果与结论:5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有49例表达TAp6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明显高于非恶性血液病组(P〈0.05),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P〈0.05)。动态观察了5例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不同阶段TAp63的表达变化,发现初治时TAp63表达,缓解后低表达或不表达,复发后又表达。结果表明TAp63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非恶性血液病患者,尤其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高表达。  相似文献   

10.
背景:有关儿童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含量的测定及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儿缓解后白血病干细胞含量与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之间关系的研究国内外未见报道。目的:通过测定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或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IPIC在儿童急性白血病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含量,研究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儿缓解后白血病干细胞含量与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水平之间的关联。方法:收集白血病患儿113例次。采用骨髓单个核细胞分离及单细胞悬液制成单细胞悬液,进行单个核细胞染色、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分析及根据初诊免疫表型获得白血病相关表型,并采用该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进行单抗组合和流式细胞术测定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初诊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含量明显高于初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组和非肿瘤对照组(P均〈0.017),初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IPIC含量显著高于非肿瘤对照组(P〈0.017)。②对33例次缓解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儿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和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结果提示,①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IPIC也存在于初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骨髓细胞中,且当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获完全缓解时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IPIC含量却没有下降,但非肿瘤对照组标本中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IPIC的含量极微。②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儿缓解后骨髓中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含量和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水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转录因子GATA-1和GATA-2基因在白血病和正常骨髓基质细胞(BMSC)中表达的情况,采集了42例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标本及34例正常骨髓标本并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体外扩增培养后收集悬浮细胞(骨髓细胞)和扩增后的贴壁细胞(BMSC),应用RT-PCR-ELISA方法分别检测GATA-1和GATA-2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对其相对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发现,GATA-1和GATA-2基因在正常和白血病的BMSC和骨髓细胞中均有一定的表达.在BMSC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的GATA-1基因表达率(857%)与正常组(882%)相近,而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组的GATA-1表达率(55.6%和41.2%)均比正常组低(P=0.008,0.000),且ALL的BMSC中GATA-1基因表达水平>AML>正常>CML(P均<0.05);而各白血病组BMSC中GATA-2的表达率和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骨髓细胞中AML组的GATA-1基因表达水平>正常>ALL>CML,AML组的GATA-2基因表达水平>CML>ALL>正常(P均<0.05).AML、CML和正常组的BMSC和骨髓细胞中均以GATA-2的表达占优势.可以推论,转录因子GATA-1和GATA-2基因在正常和白血病BMSC的表达可能影响骨髓微环境的造血调控作用.是否对白血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也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To explore the disparity in 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 phospholipase D (GPI-PLD) expression levels between mononuclear cells of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 and healthy controls, and clarify the certain relation of GPI-PLD expression levels to complement mediated killing of leukemic cells. METHODS: Competitive RT-PCR was used to detect quantitatively the GPI-PLD mRNA in mononuclear cells. GPI-anchored CD55 and CD59 were analyzed by flow cytometry and Western blotting. Complement-mediated lysis was assessed by staining method of trypan blue dye. RESULTS: The GPI-PLD activities and their mRNA copies in CML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healthy adults. At the tenth day after treatment with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BMT), the GPI-PLD activities and copies of GPI-PLD mRNA almost recovered to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healthy subjects. The expression of both CD55 and CD59 in CML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healthy subjects. After treatment with insulin (10(-7) mol/l) plus glucose (16.7 mmol/l) for 48 h, the cellular GPI-PLD activity and mRNA levels in K562 cells derived from the leukemic cells of a CML patient all increased about 3-fold. Simultaneously, the GPI-anchored CD55 and CD59 on cell surfaces were released into the culturing medium, and the killing rate of complement-mediated K562 cell lysis increased almost 3 times. CONCLUSION: The decreased GPI-PLD expression may reduce the release of GPI-anchored CD55 and CD59 in leukemia cells and finally decrease complement mediated killing of these cells in chronic phase of CML.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白血病干细胞 (stemcellleukemia ,SCL)基因在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 (BMSC)及骨髓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收集 1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17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和 33例正常骨髓标本的单个核细胞 (MNC)进行体外长期培养 ,分别收集悬浮细胞 (造血细胞 )和扩增后的贴壁细胞 (BMSC)。运用RT PCR ELISA检测SCL基因的表达 ,分析表达率 ,并以管家基因 β2 微球蛋白 (β2 M)为内参照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发现 ,SCL基因在AML(2 7.8% )和CML(11.8% )的BMSC中的表达率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6 9 7% ,P <0 .0 5 )。SCL基因在CML骨髓造血细胞中的表达率 (6 4 .3% )高于其对应的BMSC(P <0 .0 5 )。半定量分析SCL基因在AML骨髓造血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对应的BMSC(P <0 .0 5 )。结论 :SCL基因在AML和CML的BMSC中的相对低表达状态可能与血液病造血调控的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初诊与复发时的基因表达谱差异,探讨难治性AML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Agilent Human 1B寡核苷酸基因芯片,动态检测了3例AML-M2a患者初诊、复发时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差异。结果在检测的20173个基因中,有10个基因在3例患者初诊、复发时共同差异表达,其中7个基冈在复发时均共同上调,3个基因在复发时均表现下调。结论DAPKI等10个基因的表达变化可能与AML-M2a发病和复发有关,这些新基因的发现可能对早期诊断难治性AML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为难治性AML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5.
弥漫型胃癌基因表达谱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转录组水平识别弥漫型胃癌与正常胃黏膜间的基因表达差异,探讨胃癌分子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收集22例弥漫型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及其相应远切端的正常胃黏膜。采用含14592个点的cDNA表达谱芯片建立胃癌基因表达谱。差异表达基因筛选标准为该基因在50%以上样本中肿瘤比正常组织荧光强度大2倍或以上(P<0.05)。采用系统聚类、方差分析(P<0.05)等方法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实时定量RT-PCR方法验证芯片结果。结果:胃癌组织与正常胃黏膜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共357个,其中表达上调者153个;表达下调者204个。上调基因的功能主要与细胞骨架运动、基质重建和细胞黏附、细胞周期调控及信号传导相关;下调基因主要与消化功能、细胞免疫防御、代谢、凋亡抑制及电子传递相关。实时定量PCR验证结果与芯片结果一致。结论:运用cDNA芯片进行弥漫型胃癌基因表达谱分析,有助于从分子水平全方位理解弥漫型胃癌发病机制及生物学特性,也有助于发现新的分子诊断指标和基因治疗靶标。  相似文献   

16.
为了应用寡聚核苷酸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9对白血病患者/同胞供受者对之间的基因表达谱差异以识别主要的疾病相关基因,将163条白血病/肿瘤发病相关基因组群列入芯片设计,合成寡核苷酸探针,用点样仪点片制成基因芯片。提取病初白血病患者及其供者的骨髓/外周血标本或其相对应的健康同胞供者经G-CSF动员后并经CS-3000细胞分离机采集的浓集的9份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总RNA;分别逆转录并进行寡核苷酸探针杂交。结果表明:与其相应的正常供者配对比较,发现4例ALL患者中存在6条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基因5条(RIZ,STK-1,T—cell leukemia/lymphoma 1A,Cbp/p300,Opl8),下调表达1条(hematopoietic proteoglycan core protein);5例AML-M4和AML-M,患者中亦存在7条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6条(STAT5B,ligand p62 for the Lck SH2,CST3,LTC4S,myeloid leukemia factor 2,epb72),下调表达1条(CCR5)。结论:选择有高度遗传关联的兄弟姐妹供受者对作为差异研究比照对象,利用寡聚核苷酸基因芯片技术进行疾病基因的筛查,筛查出了13条主要异常基因;进一步确认了上述基因在白血病分子发病机制中的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与急变期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不同临床阶段的基因表达差异 ,为阐明CML演变的可能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DNA芯片技术 ,对CML慢性期与急变期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基因表达差异进行了检测。结果 在检测的 1176个基因中 ,有 6 8个基因显示急变期较慢性期明显上调 ,其中转录因子 16个 (2 3.5 % ) ,细胞表面抗原 15个 (2 2 .1% ) ,细胞调节蛋白 13个 (19.1% ) ,其它 2 4个(35 3% )。在差异表达的基因中 ,有 17个基因仅在急变期表达 ,而在慢性期不表达 ,11个 (16 .2 % )与G蛋白基因有关。结论 CML慢性期与急变期骨髓单个核细胞基因表达谱存在显著差异 ,基因高表达是CML急变期的特征之一。G蛋白相关基因在CML急变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格列卫治疗Ph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后骨髓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R显带和半定量RTPCR分别检测1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服用格列卫前后骨髓标本中Ph染色体和bcr/abl基因的表达。结果用药后9例慢性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7例分别在用药3~24个月后染色体检查为Ph染色体阴性,1例用药1个月后其Ph染色体仍为阳性,后失访;1例用药2个月后Ph染色体阳性率为30%;1例急变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用药6个月后其Ph染色体阳性率为70%;1例加速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用药12个月后Ph染色体阳性率为60%。服用格列卫的CML病人Ph染色体转阴后仍能检测到bcr/abl基因的表达,但其表达水平较用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t=3.77、5.13,P〈0.01),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bcr/abl基因表达逐渐降低。结论格列卫能有效治疗Ph染色体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并且对其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检测RHBDD1(Rhomboid domain containing 1)基因在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采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RHBDD1在正常人和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表明,CML患者RHBDD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BCR/ABL p210表达阴性的患者RHBDD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CR/ABLp210阳性的患者;≥50岁的患者RHBDD1表达水平低于〈50岁的患者;RHBDD1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性别无明显相关性。结论:RHBDD1基因可能参与了CML的发生与发展,尤其在BCR/ABL p210阴性患者的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背景:体外扩增法培养血管内皮祖细胞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是实验中获取内皮祖细胞的主要方法。目的:拟从兔的骨髓中通过体外扩增法分离培养出血管内皮祖细胞,为进一步观察自体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促进血管内皮的修复提供细胞学基础。设计、时间及地点:开放性实验,于2005-03/2006-0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内科实验室完成。材料:6~8月龄新西兰大白兔8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5±0.5)kg,抽取骨髓,密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方法:将骨髓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密度为1×106cm-2,加入含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M199培养基中体外扩增培养7d,通过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和FITC标记的凝集素BS-1双染法鉴定血管内皮祖细胞,显示红色荧光的为吞噬了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的细胞,绿色荧光为结合BS-1的细胞,双染色为橙色荧光。免疫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仪检测CD133,CD34,Flk-1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形态观察。②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能力。③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和凝集素BS-1双染法鉴定血管内皮祖细胞结果。④血管内皮祖细胞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结果。⑤血管内皮祖细胞表面标志物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结果:①细胞形态观察:新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呈圆形,培养72h后可见贴壁细胞呈集落样生长,细胞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分裂相明显,至培养第7天成片生长的细胞集落相互连接,呈梭形的内皮样细胞。②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能力:培养2~4d血管内皮祖细胞增殖较快,之后增殖速度减缓,生长曲线呈典型"S"形外观,培养第6,7天血管内皮祖细胞生长再次增快,吸光度值分别达到0.58±0.15和0.62±0.23。③在血管内皮祖细胞的胞质中,出现与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结合的红色荧光聚集,阳性率达95%以上;与凝集素BS-1结合率几乎达100%;两者双染色率达90%以上。④血管内皮祖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133,FlK-1,CD34均呈阳性。结论:体外扩增法成功地从兔骨髓中分离培养出具有血管内皮祖细胞特征的细胞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