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逆转录病毒介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基因转染的肿瘤细胞克隆株的建立及其生物学活性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逆转录病毒为载体将小鼠肿瘤坏死因子(TNF-α)基因转染人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中,经G418抗性筛选,有限稀释及培养上清中TNF活性测定,从多株阳性克隆中筛选到一株高分泌TNF的克隆株(B16-TNF_a~( )).B16-TNF_a~( )细胞的形态,体外增殖能力及集落形成能力与野生型B16细胞无显著差异.体内致瘤性实验表明,B16-TNF_a~( )细胞致瘤性下降,但致瘤性高低与接种细胞数量有关.小鼠皮下接种1.25×10~4或更多细胞,肿瘤结节形成率与接种细胞数量成负相关;而接种6.25×10~3细胞的小鼠肿瘤结节形成率反而高于2.5×10~4细胞接种的小鼠.接种B16-TNF_a~( )的荷瘤小鼠长期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本实验为进行肿瘤细胞靶向的TNF基因治疗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
非小细胞肺癌(NSCLC)在所有肺癌中所占比例比较高.达75%-80%.但所有治疗措施中仅10%有一定效果,其它均不能令人满意。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从分子水平上对其发病机理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刻,并逐渐认识到,这类癌症的发生与多基因的变异有关.其中,p53抑癌基因的突变(如Tp53)在人类肺癌中最为普遍,因此,肺癌细胞中野生型p53功能的恢复有可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本研究观察了表达野生型p53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应用于原位肺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随着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肿瘤的治疗技术除外科手术、放疗、化疗以及生物治疗外,人们目前正寻求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基因治疗。P53基因是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它与人类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野生型P53基因是显性基因,单拷贝基因的表达就可抑制肿瘤的生长,因此,将野生型P53基因导入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4.
逆转录病毒介导p53基因对食管癌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类野生型p53(wt p53)基因对人食管癌细胞系的抑制作用.方法用逆转录病毒为载体将外源性wt p53基因导入人食管癌细胞系ECA109,通过体外及小鼠体内实验研究转入基因的表达及对肿瘤的抑制作用.结果 p53在转染细胞ECA109/p53中表达水平提高.外源性wt p53基因的导入和表达能使ECA109细胞的生长速率减低,软琼脂集落形成能力下降,G0 G1期细胞比例增加、S期细胞比例降低,凋亡指数升高,裸鼠体内成瘤能力明显下降.结论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外源性野生型p53能够抑制人食管癌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5.
6.
用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L-tnfSN的包装病毒颗粒感染人肝癌细胞SMMC7721,G418筛选后,随机挑选10个细胞克隆,扩大培养,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中TNFα的水平,将其中表达TNF最高细胞克隆命名为SMMC7721-TNF。观察SMMC7721-TNF的分子生物学特性。Southern Blot证明TNFα基因完整地整合在细胞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 将构建的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稳定转染HepG2细胞株, 并研究转染后对p53-p21途径的影响。 方法 用基因转染的方法将已构建的载体pcDNA3.1-HBx 转染入肝癌细胞HepG2中, G418筛选出稳定转染X基因的细胞株。细胞生长曲线、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转染后肝癌细胞的恶性表型,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周期,Western blot检测p53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p21基因。结果 成功筛选出pcDNA3.1-HBx稳定转染的HepG2细胞株;细胞生长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显示稳定转染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的肝癌细胞恶性表型增高;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转染后的细胞株凋亡率增高,G1/G0期细胞减少,G2期细胞增多;Western blot 和RT-PCR分别显示,转染株p53蛋白表达增高,且下调p21基因水平。 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可刺激肝癌细胞生长, 稳定转染X基因的细胞株可能通过p53-p21途径增加肝癌细胞的恶性表型。 相似文献
8.
人TNFα基因转染的人肝癌细胞稳定高表达克隆SMMC7721-TNF体外抗瘤活性及其可能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人TNFα基因感染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经G418筛选获得一稳定高表达SMMC7721-TNF,观察SMMC7721-TNF细胞及其培养液上清对SMMC7721和BEL7404肝癌细胞的抗瘤效应,结果表明SMMC7721-TNFα细胞本身对两种细胞均无明显的杀伤作用,但其培养液上清对这两种细胞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rAd/p53)联合肿瘤坏死因子(TNF)对荷瘤小鼠体内外的乳腺癌细胞Ca761的抑制效果.方法:MTT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观察rAd/p53和TNF对乳腺癌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及促凋亡作用.建立乳腺癌Ca761细胞小鼠移植瘤模型,瘤内分别注射rAd/p53和TNF及两药联合,观察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并对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rAd/p53和TNF体内外均可显著抑制乳腺癌Ca761细胞的生长,可以促进乳腺癌细胞Ca761株的凋亡.两药联合对肿瘤细胞具有协同杀伤作用.结论: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rAd/p53)治疗Ca761乳腺癌细胞移植瘤是有效的,TNF也可抑制其生长,rAd/p53和TNF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为临床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人们已经利用受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法将多种基因转移至肝脏及其它一些器官,这一方法具有将基因转移至成年动物的特定组织而避免使用具有感染性载体的优点.但其主要缺点是转移基因短暂而低水平的表达.人们也曾通过诸如部分肝切除术诱导细胞分裂的方法获得转移基因的高效及长期表达.本研究根据DNA/配体复合物特殊的结构特征与其有效进入动物肝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一种能够使转移基因长期表达而又不采用某些损伤性操作过程的基因转移方法.将含有磷酸丙酮酸羧激酶基因启动子及人IX因子结构基因的质粒PEPCK-hFIX转化大肠杆菌DH5α,用常规方法抽提并加以纯化,同时制备肝细胞表面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的配体半乳糖基化的多聚赖氨酸,将两者在较高NaCl浓度下(1.03M)混合浓缩,浓缩过程中用CD分光光度计监测DNA结构的变化并经电子显微镜进一步鉴定,从而获得大小为10~12nm且具有一定形状的DNA/配体复合物(PEPCK—hFIX基因复合体).将含有300μg DNA的复合物从鼠尾测腔静脉注射入成年动物体内,DNA/配体复合物便靶向特异地进入动物肝脏.结果表明,在动物的其它组织中未探测到该类DNA,而在DNA/配体复合物注射32天后鼠肝脏中仍能探测到含有PEPCK-hFIX基因的质粒.运用Western印迹杂交检测注射后4、6、8、12天时肝脏hFIX RN 相似文献
11.
亚硒酸钠抗氧化作用与抑瘤效应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人p16基因是最近发现的一种肿瘤抑制基因。p16蛋白作为一种细胞增殖的负调控因子,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探讨p16基因的抗肿瘤特性,我们通过运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重组人p16基因表达载体(pcDNA3-p16),并通过电穿孔方法将p16基因导入到人肺腺癌NCI-H460细胞中,经C418筛选获得可稳定表达p16的人肺腺癌细胞,观察p16基因对人肺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和细胞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p16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对人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表达大肠杆菌胞嘧啶脱胺酶(CD)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CD体外转染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结果显示转染了CD基因的B16F10细胞对5-氟胞嘧啶(5FC)的敏感性显著提高.将经AdCD/5FC系统处理的B16F10细胞上清倍比稀释后.加至野生型B16F10细胞中,发现当上清仅占6.25%时即可对野生型B16F10细胞发挥明显的杀伤作用,提示AdCD/5FC介导的旁观者效应可能是通过5FC经CD酶代谢产生的毒性产物扩散而实现的.本实验还观察了CD基因体内转染后的杀伤效果,荷瘤小鼠经注射AdCD并连续10天给予5FC治疗后,与PBS、对照病毒AdLacZ/5FC治疗小鼠比较,小鼠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小鼠存活期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13.
腺病毒介导HSV—tk自杀基因联合野生型p53基因对直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重组腺病毒介导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联合人野生型p53基因共转染,对直肠癌细胞杀伤作用。方法 构建重组腺病毒质粒pAdCMV-Link1(tk/p53)、pAdCMV-Link(tik),pAdCMV-Link(p53),分别感染p53炎变的人直肠癌细胞SW837。进行细胞集落形成实验、细胞存活率的测定和裸鼠移植瘤治疗实验,观察HSV-tk/GCV系统与野生p53基因联合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应用pAdCMV-Link1(tk/p53),pAdCMV-Link(-),pAdCMV-Link(tk),pAdCMV-Link(p53)重组腺病毒感染SW837细胞,加入GCV,各组细胞集落数分别为8、95、40、70。pAdCMV-Link(CD/53)组肿瘤细胞集落形成减少、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P<0.01)。裸鼠移植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6.5%、0.8%、55.8%、23.2%,pACMV-Link(tk/p53)重组腺病毒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最强。结论 HSV-tk自杀基因与野生型p53基因共转染,对肿瘤细胞有更强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4.
腺病毒介导的野生型p53基因对肺腺癌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野生型p53基因对肺腺癌细胞株GLC-82细胞生长的作用,确立腺病毒介导的野生型p53基因在肿瘤治疗中的意义,应用分子克隆技术首先构建了野生型p53复制缺陷型腺病毒重组体,应用生化染色方法确定了重组体的转染效率,以免疫组化法及PCR技术分别确定了腺病毒载体介导的p53基因转染GLC-82细胞后p53蛋白和p53 cDNA的表达情况;最后应用细胞生物学方法检测了p53对GLC-82细胞扩增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构建的重组体可以高效、快速转染GLC82细胞,抑制GLC-82细胞扩增,使细胞合成期和分裂后期的量减少,出现细胞凋亡现象:提示野生型p53基因导入可作为治疗肺腺癌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外源性野生型p53基因对人肺腺癌细胞系GLC-82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将含有野生型p53基因的pDOR-neo逆转录病毒载体,通过Lipofectin转染GLC-82细胞,采用流式细胞分析、电镜下观察、3H-TdR掺入试验、软琼脂培养集落形成率测试及裸小鼠成瘤性实验,观察野生型p53基因对GLC-82细胞的生物学效应.结果电镜下观察可见,转染野生型p53基因可使GLC-82细胞出现一些病理现象,如细胞质中有明显的空泡及线粒体肿胀;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野生型p53基因可阻止GLC-82细胞周期停止于G1-S区域;3H-TdR掺入试验结果提示野生型p53基因能够抑制GLC-82细胞的DNA合成,软琼脂培养集落形成率减少及裸小鼠成瘤减慢.结论转染野生型p53基因可抑制GLC-82细胞恶性增殖.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c met、p5 3在大肠癌中表达以及与微血管密度 (MVD)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5 1例大肠癌、16例腺瘤、16例正常组织中c met、p5 3、MVD的表达。结果 大肠癌中c met、p5 3、MVD的阳性表达与癌组织的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有关 (P <0 .0 5 )。c met( )和p5 3 ( )的组织中MVD值 ( 3 2 .98± 10 .0 7,3 5 .44± 10 .42 )显著高于c met( -)和p5 3 ( -)者( 17.2 9± 8.65 ,2 2 .17± 9.5 4) (P <0 .0 5 )。c met、p5 3的表达与MVD计数均显著相关 (P <0 .0 5 )。结论 c met、p5 3均参与调控大肠癌的微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构建带有报告基因EGFP的bax基因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建立高表达bax基因的Hela细胞。[方法] 通过RT-PCR方法从Hela细胞克隆bax基因,根据基因工程原理,经PCR、酶切等方法构建bax基因和报告基因EGFP双基因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LBax SN-IRES2-EGFP.转染Hela细胞后,荧光显微镜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bax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成功构建了带有EGFP的bax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并将其转入Hela细胞。[结论] 成功建立的高表达bax基因的Hela细胞株,为探讨bax基因与放射敏感件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 Once the malignant pleural or peritoneal effusion is developed it is difficult to control.This report presents a new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malignant effusions.Methods Forty-eight patients,29 males and 19 female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61.2 years old,who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study inclusion criteria,were recruited in this study.Twenty-seven and 21 patients had a malignant pleural and peritoneal effusion,respectively.After draining most of fluids,these patients received intra-cavity infusion of rAd-p53 once per week for 4 weeks,at dose of 2×1012 viral particles(VP) diluted into 200 mL of saline solution for pleural effusions,and 4×1012 VP diluted into 500 mL of saline solution for peritoneal effusions.Results Participa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 median time of 13.6 month.A total of 11 cases,7 with pleural effusions and 4 with peritoneal effusions achieved a complete response(CR),and 20 cases(12 pleural effusions and 8 peritoneal effusions) had a partial response(PR).The overall response rate is 64.6%.Patients’ quality of life,assessed by using 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KPS) scores,was improved by an average of 26.4.The one-year of overall survival rate was 54.2% with a median survival time of 12.5 months.There were no serious side effects observed except for self-limited fever found in 79.8% of the cases.Conclusions Intra-cavity infusion of rAd-p53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treatment for the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pleural or peritoneal effusions,especially for those patients who can’t tolerate the standard treatmen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