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内窥镜辅助下乙状窦后入路中的相关解剖,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在15具甲醛固定国人成年头颅标本上模拟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操作,内窥镜下观察桥小脑角及入路相关解剖结构并测量手术相关解剖数据.结果:乙状窦大多分布在顶乳缝前角-乳突尖连线深面.乳突导静脉存在率为93.3%,均汇于乙状窦,其中67.9%与枕静脉的分支相交通.乙状窦后缘中点与Meckel囊内口、Dorello管、岩静脉-岩上窦交点、内耳门、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及椎动脉的距离分别为(45.15±2.35)mm、(52.82±2.98)mm、(34.68±5.80)mm、(31.79±2.55)mm、(32.59±2.39)mm、(40.45±2.80)mm及(41.12±3.16)mm,横窦-乙状窦交点后缘与以上各点的距离分别为(48.10±2.34)mm、(57.41±2.76)mm、(38.19±4.87)mm、(36.00±2.11)mm、(38.39±3.02)mm、(47.71±3.08)mm及(49.31±3.18)mm.结论:内窥镜的应用和手术操作中熟悉乙状窦后缘、横窦-乙状窦交点及其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可使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更加微创.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眶上锁孔入路提供临床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头上测量各有关解剖结构距离及夹角,在9例新鲜尸头上进行模拟手术,进一步验证其观察及操作范围。结果:提供了角突及眶上孔至盲孔、视神经管颅口、前床突尖、后床突尖距离,两点与上述结构连线与中线的成角,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距离,视神经颅内段长度,颅口处视神经内侧缘之间距离,第一间隙面积,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等数据及入路的观察、操作范围。结论:眶上锁孔入路有广泛的视野及充足的操作空间,熟悉入路到各结构的距离对术中定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内窥镜辅助颞下锁孔入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为颞下锁孔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 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上进行入路相关解剖结构观察和测量 ,在 9例新鲜标本上模拟内窥镜辅助颞下锁孔入路手术 ,记录入路的显露范围及可利用的操作空间 ,尝试增加显露和操作空间的方法。结果 :圆孔、卵圆孔、棘孔、三叉神经压迹、弓状隆起、岩大神经裂孔到颞下颌关节处颧弓上缘和中线的距离分别为 :(4 5 .2± 3 .3 )mm和 (2 0 .1± 2 .3 )mm、(3 2 .6± 2 .1)mm和 (2 3 .7± 1.2 )mm、(2 8.9± 1.1)mm和 (3 1.2± 3 .1)mm、(4 0 .1± 1.2 )mm和 (15 .6±2 .7)mm、(2 5 .0± 2 .7)mm和 (3 3 .8± 0 .9)mm、(2 6.7± 2 .3 )mm和 (2 9.6± 0 .8)mm ,Kawase三角各边长度 :耳蜗至岩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 (18.6± 1.6)mm、耳蜗至三叉神经孔 (19.6± 1.5 )mm、三叉神经孔至岩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 (16.2± 0 .8)mm ;Day菱形区各边长度 :三叉神经孔至岩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16.2± 0 .8)mm、弓状隆起至三叉神经孔 (2 1.7± 2 .5 )mm、岩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至膝状神经结 (7.2± 1.3 )mm、膝状神经结至弓状隆起 (12 .5± 2 .1)mm ;颞下锁孔入路最大控制范围前至视交叉 ,后到脑干腹外侧乳头体至中下斜坡的区域。结论 :颞下锁孔入路是治疗鞍上区和岩斜区病变  相似文献   

4.
内镜辅助的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内窥镜辅助下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手术入路的相关解剖,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15具3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颅标本,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手术,内窥镜下观察颅内相关解剖,测量入路相关数据。结果:岩上窦-乙状窦交点至Meckel’s囊、Dorelle’s管、内耳门、舌咽神经、舌下神经、椎动脉的距离分别为(38.41±2.49)mm(31.18~45.14mm),(48.65±2.94)mm(44.78~56.78mm),(27.32±2.55)mm(23.76~33.00mm),(31.16±3.20)mm(22.38~36.90mm),(43.71±2.54)mm(39.64~49.46mm),(48.10±2.90)mm(42.20~54.56mm)。内窥镜经小脑外侧间隙可顺利到达桥小脑角和脑干腹侧前方,清晰显示颅神经及其附近走行的血管。结论:内窥镜在桥小脑角的应用可弥补手术显微镜的不足,对显微外科手术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5.
眶上"锁孔"入路的内窥镜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眶上“锁孔”入路的内窥镜局部解剖学并测量有关解剖数据 ,为临床外科手术提供形态学参考信息。方法 :测量 10 0例成人颅骨标本额骨颧突距同侧和对侧前后床突的距离和角度 ;用手术显微镜和硬质内窥镜交替使用通过 2 5具成人尸头 ,探讨眶上“锁孔”手术入路 ,并测量颧突与颅内血管的距离和角度。结果 :通过使用不同角度窥镜和在不同解剖间隙内操作可达到Willis环双侧及鞍区、岩斜区。结论 :锁孔技术是一种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解剖数据结果对于选择手术器械的长度有参考价值 ;窥镜辅助手术可达Wills环及鞍区、岩斜区 ,配合特殊手术器械可完成上述区域病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锁孔入路治疗基底动脉瘤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眶上、颞下锁孔入路到达基底动脉顶端的入路解剖 ,探讨其治疗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在 2 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颅标本上测量入路相关数据 ,在 9例新鲜尸体头颅标本上模拟行内窥镜辅助经眶上锁孔入路、经颞下锁孔入路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夹闭的手术操作 ,观察显露范围及操作范围 ,入路中各解剖结构对手术区显露及操作的影响。结果 :眶上孔、角突及颧弓上缘颞颧缝处与同侧及对侧后床突尖的距离分别为 (61.5± 1.7)mm、(92 .1± 3 .6)mm、(3 3 .5± 3 .1)mm、(73 .6±1.1)mm、(95 .6± 1.7)mm、(5 2 .3± 2 .2 )mm ;眶上孔、角突及颧弓上缘颞颧缝处与同侧及对侧后床突尖分别连线与中线的夹角分别为 (3 6.6± 1.2 )°、(8.5± 2 .3 )°、(82 .6± 3 .0 )°、(4 5 .1± 3 .0 )°、(3 0 .5± 3 .4)°、(83 .5± 4.0 )°。眶上、颞下锁孔入路均能通过多种神经血管间隙达到靶区 ,显露良好 ,照明充分 ,操作空间充分。结论 :采用内窥镜辅助的锁孔入路能满意的治疗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临床乙状窦前入路迷路后区域手术操作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经10%甲醛溶液固定成人尸头标本15具共30侧。在外耳道后上棘、乳突上嵴、乳突尖之间磨除骨质,暴露乙状窦、岩上窦、岩上窦-乙状窦交点、颅中窝硬膜、乙状窦前方的颅后窝硬膜。磨出后骨半规管、外骨半规管、上骨半规管及面神经垂直段、颈静脉球。测量相关数据。结果:乙状窦前入路迷路后区域的骨质可分为三层:表面骨皮质,乳突蜂房骨质,覆盖深部结构的坚硬骨质。外耳道后上棘至后骨半规管的最近距离为(17.88±1.27)mm;面神经垂直段在外半规管下方、后半规管的前方走向二腹肌嵴前缘的内侧,其长度为(7.58~14.02)mm;外耳道后上棘.乙状窦最短距离为(13.84±2.74)mm。结论:此区域骨质分层明显的解剖学特点及测量的数据可以指导手术操作,避免损伤重要结构,为乙状窦前入路迷路后锁孔入路提供了重要的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8.
内窥镜辅助的乙状窦前入路中岩静脉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乙状窦前入路手术提供岩静脉的解剖学资料。方法:15例30侧福尔马林固定国人成人尸头,模拟乙状窦前入路操作,内窥镜下观察岩静脉的主干、属支分布,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而后开颅取出脑组织,显微镜下观察、测量岩静脉主干直径的大小、进入岩上窦的位置,其属支分布的区域和供血的范围。结果:(1)岩静脉主干直径为(4.02±1.24)m m(1.18~6.38 m m)。其进入岩上窦的位置距离M eckel's囊口后缘、内耳门后缘中点、岩上窦-乙状窦交点的距离分别为:(9.46±3.68)m m(3.10~17.52 m m)、(9.40±1.65)m m(6.64~13.82 m m)、(27.42±3.75)m m(18.20~36.56 m m)。(2)岩上静脉引流脑桥、延髓腹侧,小脑岩骨面、小脑背外侧的静脉回流血,内窥镜可以明确岩静脉的主干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结论:内窥镜的应用可为手术中岩静脉的辨认和保护提供准确的信息,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应用成人头部湿标本10例(20侧),动、静脉系统分别灌注混有红、蓝色染料的乳胶;分别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和远外侧入路的手术操作。逐层解剖、拍照、测量。结果两种入路涉及的重要解剖结构有:Ⅴ~Ⅻ对脑神经、内耳道、枕髁、颈静脉结节、颈静脉突。结论应根据病变的特点选用合适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0.
姚磊  王建军  李文生 《解剖学报》2009,40(4):666-670
目的 探索运用显微解剖和虚拟解剖的方法 研究乙状窦后手术入路,为该入路提供多种方式的形态学基础. 方法 10具(20侧)头颅固定标本,在显微镜下模拟乙状窦后入路手术,观察桥脑小脑三角内结构,并以岩上窦乙状窦汇合处、内耳门为基点进行相关测量;磨除内听道后壁,暴露其内结构;5例患者薄层CT和MRI影像数据,利用Dextroscope系统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虚拟解剖乙状窦后入路手术过程. 结果 岩上窦乙状窦汇合处距三叉神经、面听神经复合体、舌咽神经、舌下神经穿硬膜处的距离分别是(38.50±2.64)mm、(27.80±2.25)mm、(32.70±2.11)mm、(44.30±2.05)mm;内耳门距三叉神经、展神经、小脑幕、舌咽神经穿硬膜处的距离分别是(5.68±1.55)mm、(13.80±1.81)mm、(5.00±0.66)mm、(6.34±1.24)mm.以面听神经复合体和舌咽神经为标志将桥脑小脑三角分为前、中、后3个间隙;在内听道后壁磨除后,该区结构层次充分显示.Dextroscope系统成功模拟乙状窦后手术入路,可显示星点、横窦乙状窦膝、颈静脉孔、内耳门、岩尖、基底动脉系统等结构及其空间关系. 结论 将桥脑小脑三角分为前、中、后3个间隙,有助于了解其内神经血管等结构的层次特点;以岩上窦乙状窦汇合处、内耳门为基点进行测量,可量化结构间的关系,有助于判断各间隙深浅、空间大小;识别内听道内的解剖标志,有利于手术时保护其内结构;通过Dextroscope系统能个体化显示局部结构,方便术前方案的设计.两种方法 各有优缺点,两者互补能提高对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时桥脑小脑三角内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经蝶骨嵴锁孔入路显露鞍周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探讨该入路治疗颅内病变的可行性.方法:14例(28侧)10%甲醛溶液固定尸体头颅标本模拟蝶骨嵴锁孔入路,借助手术显微镜通过鞍区手术间隙对鞍区重要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结果: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及其分支、基底动脉顶部、垂体柄等鞍周重要结构进行良好的显露和观测,并获得重要参数.结论:蝶骨嵴锁孔入路适用于显露大部分前循环动脉瘤及前颅底后方、鞍旁、蝶骨嵴、颞极、中颅窝底前部病变.  相似文献   

12.
经眶上缘外侧锁孔入路鞍区的内镜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鞍区手术提供入路及相关内镜解剖学资料.方法:本组采用15具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和1例新鲜尸头标本,经眶上缘外侧锁孔入路用显微镜和内镜(0°镜、30°镜),对鞍区各间隙进行解剖观察并录像.结果:经眶上缘外侧锁孔入路开颅可达到经典翼点入路对骨窗的基本要求,通过使用内镜不同角度的操作,可清晰的显露间隙Ⅰ、Ⅱ、Ⅲ、Ⅳ及Willis'环,尤其对重要穿通血管的显露更明确.结论:经眶上缘外侧锁孔入路创伤小,暴露好;而内镜在鞍区的应用可弥补手术显微镜的不足,对显微外科手术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泉  叶斌  周建生  苗华 《解剖与临床》2006,11(3):152-153
目的:为股骨前外侧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6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按股骨前外侧手术入路对股外侧肌神经和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走行和毗邻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股外侧肌神经恰位于股骨前外侧入路切口的深面,横跨股骨干,与旋股外侧动静脉的降支伴行,在距髂前上棘(149.6±105.4)mm、耻骨结节(136.8±113.2)mm处分支进入股外侧肌。结论:行股骨前外侧入路显露股骨上1/3时,用缝线标志或用橡皮筋牵拉股外侧肌神经及其伴行的旋股外侧动静脉降支至一侧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14.
髋关节内侧入路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斌  于光生  苗华  周建生  刘泉 《解剖与临床》2006,11(3):147-148,151
目的:为髋关节内侧手术入路及如何避免易损伤结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60侧成尸下肢标本,参照髋关节内侧入路的层次对相关结构和神经血管进行解剖观测。结果:耻骨肌由股神经支配占97.2%,由闭孔神经支配占2.8%;长收肌由闭孔神经前支支配,入肌点与同侧耻骨结节之间的距离为(71.4±23.2)mm(50~95mm);股薄肌由闭孔神经前支支配,入肌点与同侧耻骨结节之间的距离为(138.8±35.1)mm(105~175mm);短收肌和大收肌的前部纤维由闭孔神经后支支配,进入大收肌的神经入肌点与同侧耻骨结节之间距离为(122.2±18.4)mm(102~145mm)。结论:1、髂腰肌与耻骨肌间隙为腰丛分支与股神经的神经界面,耻骨肌与短收肌、大收肌的间隙为股神经和闭孔神经、坐骨神经神经界面。2、手术入路中长收肌是手术的重要标志性结构,从该肌外侧缘深入经缝匠肌与长收肌之间再经髂腰肌与耻骨肌间隙(神经界面)到达病变部位路径;从其内侧缘深入即为从长收肌与股薄肌间隙经短收肌、大收肌与耻骨肌间隙(神经界面)到手术部位路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模拟颞下锁孔硬膜下Kawase入路手术可行性和适应证。方法 成人尸头湿标本8具(16侧),模拟神经内镜颞下锁孔硬膜下Kawase入路,观察内镜下显露的最大视野,辨识弓状隆起、三叉神经、岩浅大神经、岩上窦等解剖结构,标识Kawase三角的边界,测量不同磨除范围下Kawase三角的各边长,显露小脑膜切迹间隙、脑干腹外侧、上中岩斜区、中下岩斜区交界处及其邻近结构。结果 弓状隆起最高点到棘孔、岩浅大神经裂孔、岩浅大神经与下颌神经的交点;三叉神经压迹外侧缘的最短距离分别为(22.90±2.34)mm、(14.05±2.09)mm、(24.94±1.98)mm、(23.49±2.38)mm;Kawase三角磨除面积为(3.04±0.47)cm2,扩大磨除Kawase三角面积为(3.7±0.69)cm2,平均增加了0.66 cm2的面积。结论 经神经内镜颞下锁孔硬膜下Kawase入路避免了对脑膜中动脉的损伤,保留了岩浅大神经。适合处理位于小脑幕切迹间隙,上、中岩斜区,中、下岩斜区交界处,部分桥小脑角脑干腹外侧广泛区域的肿瘤、动脉瘤等病变。  相似文献   

16.
髋关节后侧入路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髋关节后侧手术入路及如何避免易损伤结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60侧成尸下肢标本,参照手术进路的层次对相关结构和神经血管进行解剖观测。结果:1.臀大肌的神经和血管及其分支均从肌深面入肌,入肌点均在臀大肌前缘后方。2.在竖脊肌起点外侧缘与大转子尖连线上距大转子尖距离:臀上血管神经束上支为(105.8±29.6)mm;臀上血管神经束下支为(78.6±36.8)mm。3.坐骨神经半腱肌支上支入肌点与坐骨结节距离为(102.6±56.2)mm;坐骨神经股二头肌支最上支入肌点与坐骨结节距离为(127.1±50.5)mm;坐骨神经半膜肌支上支入肌点与坐骨结节距离为(135.6±85.1)mm。结论:1.从大转子尖向上分离臀中肌臀小肌时不要超过大转子尖与髂嵴连线的下1/2,最安全应在1/3以内,以免损伤臀上血管神经束下支。2.切断梨状肌的位置越贴近大转子越不易损伤坐骨神经,梨状肌肌腱残留长度在保证吻合的情况下越短越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乙状窦后入路的骨瓣设计进行改良研究,寻找一种安全、快速、有效、并发症少的骨瓣开颅技术。材料成人颅骨标本10例,福尔马林固定尸头标本15例,新鲜头颅标本3例。高速磨钻。电动开颅钻。照像器械:Sony S-75数码相机。Leica M500-N,Opton手术显微镜。方法确定横窦和乙状窦的交界内下缘(A点)和星点(枕乳缝和人字缝交叉点,S点)的解剖关系;乙状窦垂直部和水平部交汇处内下缘(B点)和枕乳缝乳突基底水平处(C点)的关系。测量A-S和B-C点的距离。在距星点内侧3cm处横窦的下缘钻孔M点,测量星点和枕外粗隆-星点连线的垂直距离。结果1.横窦和乙状窦交点的位于星点外下方,横断面上,平均距离为10.8±1.1mm。在矢状位方向,平均距离为3.5±0.7mm。且颅骨和头颅标本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2.乙状窦水平段和垂直段交点(B点)位于乳突基底水平枕乳缝点(C点)的外下方,在横断面上平均距离5.8±1.8mm。矢状位方向距离为8.4±0.8mm.头颅标本所测得的数据和颅骨的数据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3星点内侧3cm处横窦下缘(M点)和枕外粗隆-星点连线的垂直距离(M-P)左右存在差异,左侧1.2±0.3mm,右侧4.2±0.4mm.右侧高于左侧。结论行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时,取星点外下方、枕乳缝乳突基底外下方为钻孔点是安全、快速的方法;在横窦下方钻孔时要注意左右横窦高度的。  相似文献   

18.
罗滨  吴东保 《解剖与临床》2006,11(5):313-314
目的:为肘内侧入路手术避免损伤重要结构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教学用的固定尸体标本24具(男18女6)48侧,按手术入路层次,对肘内侧入路的相关血管神经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1)臂内侧皮神经于臂中部的内侧面浅出,直径为(1.05±0.35)mm;前臂内侧皮神经于臂内侧中下1/3肱二头肌内侧沟伴贵要静脉浅出,直径为(1.50±0.55)mm。(2)尺神经干在肘部发出1~3肘关节支、1~4尺侧腕屈肌支和1~4指深屈肌支。(3)尺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副动脉和尺侧返动脉后支从肱动脉的起点处至尺神经垂直距离分别为(1.65±0.35)cm、(2.43±0.54)cm、(1.86±0.41)cm;与尺神经伴行至内上髁的距离分别为(14.38±1.82)cm、(4.51±1.16)cm、(5.91±0.67)cm。肘部附近尺侧下副动脉和尺侧返动脉后支与尺侧上副动脉在尺神经外膜相吻合。结论:(1)肘内侧入路浅层必须寻找和保护臂内侧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2)肘内侧入路保护尺神经血供及其肌支是临床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