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乙状窦后进路内窥镜手术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乙状窦后进路相关内窥镜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测量30例干颅骨表面标志位置关系,准确定位乙状窦后进路骨窗;利用10具甲醛固定成年头标本模拟内窥镜下乙状窦后进路,验证其可行性。结果:(1)以星点至乳突点连线中点为中心作直径2.0cm的骨窗适于暴露桥脑小脑角区结构;(2)内镜下乙状窦后进路可在尽量减少压迫小脑的情况下充分暴露桥脑小脑角区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结论:精确定位乙状窦后进路骨窗能够最大限度减少牵托小脑,对临床开展锁孔手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通过对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各段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5具30侧正常成人湿头颅标本进行解剖:模拟手术状态下该入路操作,将尸头侧卧位固定在头架上,乳突后横(纵)切口,开2.5cm-3cm骨窗,切开硬脑膜,测量分开岩裂-桥脑裂前后时手术野显露范围变化,以及三叉、面听、舌咽神经入脑干处暴露情况;显微镜下解剖岩裂和小脑桥脑裂上、下支;对岩裂、桥脑裂上、下支、岩静脉、小脑动脉、三叉、面听、舌咽神经入脑干处等相关研究对象进行测量、照相。结果:该入路可显露的解剖结构上至天幕前侧缘,下到枕骨大孔颈静脉结节,内侧到桥脑和中脑的侧方。可显露桥小脑角区包括岩静脉、小脑上中下三个神经血管复合体。岩裂-桥脑裂分离前后距离在统计学具有差异性。结论:该入路是对经典乙状窦后入路的补充和扩大,具有切口小、脑损伤小,充分利用小脑的自然间隙,不牵拉或少牵拉小脑的情况下增加了操作空间;该入路在微血管减压治疗颅神经疾病方面在解剖学上具有可操作性;该入路在同等条件下使后颅窝相关区域的组织结构显露更大,为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切除提供了解剖学空间。  相似文献   

3.
内窥镜辅助的乙状窦前入路中岩静脉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乙状窦前入路手术提供岩静脉的解剖学资料。方法:15例30侧福尔马林固定国人成人尸头,模拟乙状窦前入路操作,内窥镜下观察岩静脉的主干、属支分布,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而后开颅取出脑组织,显微镜下观察、测量岩静脉主干直径的大小、进入岩上窦的位置,其属支分布的区域和供血的范围。结果:(1)岩静脉主干直径为(4.02±1.24)m m(1.18~6.38 m m)。其进入岩上窦的位置距离M eckel's囊口后缘、内耳门后缘中点、岩上窦-乙状窦交点的距离分别为:(9.46±3.68)m m(3.10~17.52 m m)、(9.40±1.65)m m(6.64~13.82 m m)、(27.42±3.75)m m(18.20~36.56 m m)。(2)岩上静脉引流脑桥、延髓腹侧,小脑岩骨面、小脑背外侧的静脉回流血,内窥镜可以明确岩静脉的主干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结论:内窥镜的应用可为手术中岩静脉的辨认和保护提供准确的信息,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内镜辅助的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内窥镜辅助下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手术入路的相关解剖,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15具3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颅标本,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手术,内窥镜下观察颅内相关解剖,测量入路相关数据。结果:岩上窦-乙状窦交点至Meckel’s囊、Dorelle’s管、内耳门、舌咽神经、舌下神经、椎动脉的距离分别为(38.41±2.49)mm(31.18~45.14mm),(48.65±2.94)mm(44.78~56.78mm),(27.32±2.55)mm(23.76~33.00mm),(31.16±3.20)mm(22.38~36.90mm),(43.71±2.54)mm(39.64~49.46mm),(48.10±2.90)mm(42.20~54.56mm)。内窥镜经小脑外侧间隙可顺利到达桥小脑角和脑干腹侧前方,清晰显示颅神经及其附近走行的血管。结论:内窥镜在桥小脑角的应用可弥补手术显微镜的不足,对显微外科手术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内窥镜辅助下乙状窦后入路中的相关解剖,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在15具甲醛固定国人成年头颅标本上模拟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操作,内窥镜下观察桥小脑角及入路相关解剖结构并测量手术相关解剖数据.结果:乙状窦大多分布在顶乳缝前角-乳突尖连线深面.乳突导静脉存在率为93.3%,均汇于乙状窦,其中67.9%与枕静脉的分支相交通.乙状窦后缘中点与Meckel囊内口、Dorello管、岩静脉-岩上窦交点、内耳门、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及椎动脉的距离分别为(45.15±2.35)mm、(52.82±2.98)mm、(34.68±5.80)mm、(31.79±2.55)mm、(32.59±2.39)mm、(40.45±2.80)mm及(41.12±3.16)mm,横窦-乙状窦交点后缘与以上各点的距离分别为(48.10±2.34)mm、(57.41±2.76)mm、(38.19±4.87)mm、(36.00±2.11)mm、(38.39±3.02)mm、(47.71±3.08)mm及(49.31±3.18)mm.结论:内窥镜的应用和手术操作中熟悉乙状窦后缘、横窦-乙状窦交点及其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可使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更加微创.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临床乙状窦前入路迷路后区域手术操作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经10%甲醛溶液固定成人尸头标本15具共30侧。在外耳道后上棘、乳突上嵴、乳突尖之间磨除骨质,暴露乙状窦、岩上窦、岩上窦-乙状窦交点、颅中窝硬膜、乙状窦前方的颅后窝硬膜。磨出后骨半规管、外骨半规管、上骨半规管及面神经垂直段、颈静脉球。测量相关数据。结果:乙状窦前入路迷路后区域的骨质可分为三层:表面骨皮质,乳突蜂房骨质,覆盖深部结构的坚硬骨质。外耳道后上棘至后骨半规管的最近距离为(17.88±1.27)mm;面神经垂直段在外半规管下方、后半规管的前方走向二腹肌嵴前缘的内侧,其长度为(7.58~14.02)mm;外耳道后上棘.乙状窦最短距离为(13.84±2.74)mm。结论:此区域骨质分层明显的解剖学特点及测量的数据可以指导手术操作,避免损伤重要结构,为乙状窦前入路迷路后锁孔入路提供了重要的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内窥镜下迷路后入路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正常成人头颅标本15例(30侧),模拟迷路后入路在内窥镜下观察面神经及其与前庭蜗神经和相关血管的毗邻关系。结果:(1)在不牵拉小脑和不损伤内耳结构的前提下,内窥镜下迷路后入路可观察小脑脑桥角区面神经全程;(2)面神经根出入区位于前庭蜗神经内侧稍下方;(3)有13.3%小脑下前动脉袢呈环状围绕面神经,26.7%小脑下后动脉与面神经位置关系密切。结论:内窥镜下迷路后入路对小脑脑桥角区面神经及微血管的处理有极好视角。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眶上锁孔入路提供临床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头上测量各有关解剖结构距离及夹角,在9例新鲜尸头上进行模拟手术,进一步验证其观察及操作范围。结果:提供了角突及眶上孔至盲孔、视神经管颅口、前床突尖、后床突尖距离,两点与上述结构连线与中线的成角,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距离,视神经颅内段长度,颅口处视神经内侧缘之间距离,第一间隙面积,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等数据及入路的观察、操作范围。结论:眶上锁孔入路有广泛的视野及充足的操作空间,熟悉入路到各结构的距离对术中定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姚磊  王建军  李文生 《解剖学报》2009,40(4):666-670
目的 探索运用显微解剖和虚拟解剖的方法 研究乙状窦后手术入路,为该入路提供多种方式的形态学基础. 方法 10具(20侧)头颅固定标本,在显微镜下模拟乙状窦后入路手术,观察桥脑小脑三角内结构,并以岩上窦乙状窦汇合处、内耳门为基点进行相关测量;磨除内听道后壁,暴露其内结构;5例患者薄层CT和MRI影像数据,利用Dextroscope系统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虚拟解剖乙状窦后入路手术过程. 结果 岩上窦乙状窦汇合处距三叉神经、面听神经复合体、舌咽神经、舌下神经穿硬膜处的距离分别是(38.50±2.64)mm、(27.80±2.25)mm、(32.70±2.11)mm、(44.30±2.05)mm;内耳门距三叉神经、展神经、小脑幕、舌咽神经穿硬膜处的距离分别是(5.68±1.55)mm、(13.80±1.81)mm、(5.00±0.66)mm、(6.34±1.24)mm.以面听神经复合体和舌咽神经为标志将桥脑小脑三角分为前、中、后3个间隙;在内听道后壁磨除后,该区结构层次充分显示.Dextroscope系统成功模拟乙状窦后手术入路,可显示星点、横窦乙状窦膝、颈静脉孔、内耳门、岩尖、基底动脉系统等结构及其空间关系. 结论 将桥脑小脑三角分为前、中、后3个间隙,有助于了解其内神经血管等结构的层次特点;以岩上窦乙状窦汇合处、内耳门为基点进行测量,可量化结构间的关系,有助于判断各间隙深浅、空间大小;识别内听道内的解剖标志,有利于手术时保护其内结构;通过Dextroscope系统能个体化显示局部结构,方便术前方案的设计.两种方法 各有优缺点,两者互补能提高对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时桥脑小脑三角内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幕上、下乙状窦前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幕上、幕下乙状窦前人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显微镜下对15例成人尸体头部标本进行观察并测量有关数据。结果:迷路后、经迷路、经耳蜗入路骨质切除范围分别在后半规管最后点、内耳道、耳蜗和乙状窦沟之间。后半规管弓峰、内耳门后缘到乙状窦前缘的距离分别为(9.8±1.9)mm、(22.0±2.4)mm,耳蜗到崖嵴最后点的距离为(28.6±3.0)mm,岩嵴到颈静脉窝顶的距离为(15.1±4.0)mm。结论:应用此入路能取得岩斜区病变手术治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乙状窦后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2 0个成人颅骨标本乙状窦后入路手术骨窗的确定、开窗范围的大小进行观测。 15个成人尸头乙状窦后入路开窗显露桥小脑三角区域的结构 ,测量骨窗至三叉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舌咽神经和小脑下前动脉袢的距离。结果 顶切迹至乳突尖连线中点向后 2 6 38± 3 95mm作为骨窗的中点 ,以该点为圆心 ,画出半径为 2 0mm的圆 ,该圆形区域与乙状窦不重叠。骨窗至三叉神经、面神经、前庭神经、舌咽神经穿硬脑膜和小脑下前动脉袢处的距离分别为 5 6 6 3± 4 5 5mm、4 7 2 3± 3 6 9mm、4 5 91± 3 99mm、4 3 73± 4 0 1mm、4 5 95± 3 77mm。结论 顶切迹至乳突尖连线中点向后2 6 38± 3 95mm处为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开放骨窗的中点 ,骨窗的大小控制在半径为 2 0mm的圆形区内较为理想 ,手术中应注意保护桥小脑三角区域的有关结构。  相似文献   

12.
内窥镜下经口咽至中下斜坡入路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内窥镜下经口咽入路至中、下斜坡局部解剖学并测量相关解剖数据,为临床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交替使用手术显微镜和0°、30°硬质内窥镜研究10例成人尸头,测量与入路相关的60具成人颅骨标本数据。结果斜坡常规开窗20 mm×30 mm,对应脑干侧前方的解剖结构为:口咽→咽后壁软组织→骨性标志(枕骨大孔前缘→下斜坡→咽结节→中斜坡)→硬脑膜→非骨性标志(VI~X II颅神经、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以及其之间解剖毗邻关系);切牙孔、前鼻棘、后鼻棘、卵圆孔、破裂孔、颈动脉外口及舌下神经管外口的内侧缘至咽结节及后四项至中线的距离分别为:71.0±4.1、78.3±4.3、33.7±4.3、27.2±2.1、13.2±2.0、25.7±2.3、19.7±1.3、23.3±2.1、10.5±2.0、25.2±3.7、17.2±2.7 mm。结论应用内窥镜经口咽入路可完成中下斜坡脑干腹侧部位病变的手术治疗,以处理椎基底动脉瘤及体积较小且血供一般的病变为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临床手术中Meckel’s囊的切开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经10%甲醛固定成人尸头标本15具30侧,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及乙状窦后入路,内窥镜下观察Meckel’s囊口及毗邻结构。而后开颅取脑,三叉神经自Meckel’s囊处切断。解剖Meckel’s囊,观察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测量Meckel’s囊口的前后j至、宽度,Meckel’s囊的组成,与Dorello管外口、岩静脉、内耳道的距离。结果:Meckel’s囊口的最长径为(9.53±1.66)mm、最宽径为(2.99±0.43)mm,Meckel’s囊口上端到Dorello管口的距离为(6.99±1.30)mm。Meckel’s囊口到内耳道、岩静脉、岩上窦-乙状窦交点的最近距离分别为(9.80±1.61)mm、(9.40±1.65)mm、(38.41±2.49)mm。结论:部分Meckel’s外侧壁两层硬膜之间夹有独立的骨片,增加了Meckel’s囊区域操作的难度,解剖中测量的数据为Meckel’s囊附近的手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迷路后桥脑小脑三角区内镜手术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内镜在桥脑小脑三角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例10侧成人尸头进行大体解剖,熟悉桥脑小脑三角区诸结构解剖关系;在10例2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迷路后径路内镜手术,将镜下结构按解剖位置分为面神经、三又神经、舌咽神经三个区域,重点观察各区域各组颅神经之间、神经和血管之间关系;在15例标本上,于颞骨岩部后骨板平面测量内耳门外缘距后半规管外缘、颞骨表面距离,内耳门下缘距舌咽神经距离。结果:10例标本通过内压小脑均能成功导入内镜进行模拟手术;内耳门及第7、8颅神经可作为内镜手术的解剖标志。内耳门外缘距颞骨表面距离为(33.82±2.80)mm,距后半规管后缘距离为(13.24±2.55)mm,下缘距舌咽神经距离为(6.26±1.05)mm。结论:迷路后径路桥小脑角区内镜手术完全可行,较显微镜手术而言具有微创、能多角度观察病变区域、更清晰分辨血管神经关系等优点,更适合耳科医生采用,但需熟悉和掌握有关解剖知识以及内镜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内镜下经口咽入路至颅颈交界区域局部解剖学并测量相关解剖数据,为临床手术提供形态学数据。方法交替使用手术显微镜和0°、30°硬质内镜研究10例成人尸头,探讨经口咽至颅颈交界手术入路;测量与入路相关的60具成人颅骨标本数据。结果该入路的定位标志,即“路标”主要为寰椎前结节、齿突、咽结节、枕骨大孔前缘、IX~Ⅻ对脑神经、椎动脉及其分支、延髓等;沿途“路标”构成该入路的操作路线图。结论(1)解剖数据对于临床手术具有参考价值;(2)应用不同角度的内镜,仅切开软腭足以达斜坡下部至第2颈推的范围,应用特殊手术器械可完成上述区域病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后鼓室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为后鼓室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利用成人 6 0侧颞骨标本 ,用牙科钻磨开乳突腔 ,打开外耳道外侧壁和鼓室盾板 ,充分暴露后鼓室入路手术中有关的解剖结构。以外耳道上棘、面神经管锥曲为测量标志 ,在手术显微镜下 ,对在手术中遇到的解剖结构之间的距离进行了测量。结果 外耳道上棘至砧骨窝、锥隆起、鼓索隆起、面神经管锥曲、外侧半规管、后半规管、前庭窗、蜗窗、匙突、乙状窦垂直部前缘中点、窦膜角的距离分别是 17 19、18 0 2、15 2 2、14 4 9、15 39、17 35、19 5 8、2 0 0 9、2 0 32、15 6 8、18 76mm。面神经管锥曲至鼓索隆起、水平半规管、后半规管的距离分别是 3 33、1 5 3、2 15mm。结论 外耳道上棘、面神经管锥曲是后鼓室入路的重要手术标志 ,鼓索隆起向内 3mm是手术入路的安全区 ,面神经减压术时应避免损伤水平半规管及后半规管等结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内窥镜卜经鼻蝶入路进行视神经管减压的手术方法建立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8例成人头颅标本在内窥镜下进行解剖观察。模拟内窥镜下经鼻蝶于术入路,分别采用经鼻中隔旁入路、经中鼻道入路、经中鼻四切除三种手术入路对蝶窦外侧壁和后壁进行解剖观察。打开蝶窦前壁后进入蝶窦,咬除蝶窦间隔,去除蝶安粘膜,暴露蝶窦后壁和后外侧壁,对视神经管及周围结构进行逐层解剖。结果:在蝶窦后壁和外侧壁的所有解剖标志中,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是相对恒定的解剖标志,在视神经管区各层中该隐窝是恒定的唯一骨性解剖标志。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毗邻视神经、海绵窦、海绵窦内颈内动脉、眼动脉、动眼神经,是视神经管内段和颅内段的分界。两侧视冲经-颈内动脉隐窝的连线是鞍结节的投影。结论:视伸经-颈内动脉隐窝在视神经管减压术中是非常重要的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