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茶多酚对大鼠脑组织Na^+、K^+-ATP酶、Ca^2+-ATP酶、Mg^2+-ATP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茶多酚组Na^+、K^+-ATP酶、Mg^2+-ATP酶和Ca^2+-ATP酶活性高于模型组(P〈0.01或P〈0.05)。(2)茶多酚组MDA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3)模型组Na^+、K^-ATP酶活性和MDA含量呈负  相似文献   

2.
灯盏花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本研究采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灯盏花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灯盏花素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脑含水量和MDA含量,提高SOD、CAT和GSH-Px活性,保护Na^+,K^+-ATP酶活性。提示灯盏花素可通过保护脑组织抗氧化酶的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自由基对脑组织的损害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犬心脏停跳后复苏动物模型,观察了浅低温对犬脑缺血再灌后酶代谢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浅低温可促进脑内Na^+-K^+ATP酶和LDH活性的恢复,保护SOD活性和降低MDA含量,减少GSH的丧失。  相似文献   

4.
牛磺酸对缺血大鼠心肌细胞膜ATP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缺血大鼠心肌细胞膜ATP酶活性改变及牛磺酸的影响。给Wistar大鼠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ISP5mg/kg)制造心肌缺血损伤模型,另一组在注射ISP前30min腹腔注射牛黄酸200mg/kg及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测心肌细胞膜K+·Na+-ATP酶,Ca2+-ATP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心肌钙含量。结果显示,缺血组Ca2+-ATP酶和K+,Na+-ATP酶活性分别降低48.23%和45.85%(P<0.01),MDA含量升高80%(P<0.01),牛磺酸保护组未见显著性变化。并发现K+、Na+-ATP酶和Ca2+-ATP酶活性与MDA含量之间有显著负相关(P<0.05)。结果提示,牛磺酸可通过抑制心肌MDA生成,实现它对心肌细胞膜Ca2+-ATP酶和K+·Na+-ATP酶活性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酮替芬对大鼠急性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Pulsinelli四动脉结扎法略加改良制作动物模型。记录EEG,检测脑水分、脑组织内CK、MDA、SOD、Na^+-K^+-ATP酶和Ca^2+-ATP酶。结果酮替芬可以促进模型鼠EEG的恢复,减轻脑水肿,使脑组织CK释放和MDA含量减少,提高 SOD、Na^+-K^+-ATP酶和Ca^2+-ATP酶的活性。结论 酮替  相似文献   

6.
应用兔大脑中动脉阻断模型,分离出突触膜(SPM),线粒体(Mit)并测其Na^+-K^+-ATP酶活性,同时以放免法测定脑组织内皮素-1(ET-1)含量。结果发现脑缺血后脑组织ET-1含量显著增加,SPM、Mit Na^+-K^+-ATP酶活性下降,两者呈显著负相关(r1=-0.9776,P〈0.05;r2=-0.9980,P〈0.02)。提示ET-1在脑缺血脑水肿中的作用可能与其抑制Na^2+K  相似文献   

7.
兔脑局部缺血后脑组织ATP酶活性及SEP,TCD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兔脑MCAO局部脑缺血实验模型。用生化方法分别测定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并行体感诱发电位(SEP)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结果发现:脑缺血早期Na^+,K^+-ATP酶活性迅速下降,Ca^2+,Mg^2+-ATP酶略有下降。SEP的N1波、P2波的潜伏期明显延长。TCD检查中,MCAO侧不能测出波形,而对侧平均流速(Vm)显著增快,再通后MC  相似文献   

8.
对大鼠红细胞膜唾液酸含量及Na^+,K^+-ATP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并初步观察了微量元素锌和维生素D3(VD3)对大鼠红细胞膜唾液酸含旺及Na^+〉K^+-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锌对VD3所引起的红细胞膜唾液酸含量降低及Na^+,K^-ATP酶活性下降具有恢复作用,提示微量元素锌对生物膜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刺梨对衰老小鼠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刺梨对衰老小鼠红细胞膜Na^+、K^+-ATP酶性的影响。方法 小鼠颈背部皮下注射D-关乳糖建立衰老模型,刺梨保护组灌服刺梨汗,36d后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结果 刺梨保护组Na^+、K^+-ATP酶活性明显高于衰老模型组(P〈0.01)。结论 刺梨保护组Na^+、K^+-ATP酶活性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MK-801对脑损伤后脑水肿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和治疗组,每组15只。根据Marmarou’s法,将大鼠制成加速性弥漫性脑损伤模型。采用干湿重法、Ito’s法分别检测脑组织含水量和脑组织Na^+、K^+、Ca^2+、Mg^2+含量。结果:①损伤组脑组织含水量、Na^+、C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了115例ICD的血管造影及临床资料。结果发现64例69支血管闭塞,最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分别为28支和27支。血管狭窄75例133处,以颈内动脉最常见。其它尚有血管迂曲扩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大多数患者依据血管造影和有关临床资料可诊断为脑动脉粥样硬化。提示脑血管造影在ICD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大脑氧供取决于相对稳定和充足的脑血流,以此来维持正常的脑功能。在围术期进行脑血流监测可以防止缺血性或高灌注性脑损伤,从而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很多监测脑血流方法,各有优势以及局限性,尚无一种完美的监测手段。本文就目前围术期一些常用以及新出现的成人脑血流监测方法,结合其出现的时间、原理、临床应用进展以及相应的优缺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青年脑出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告经脑CT确诊的33例39岁以下青年脑出血,占脑出血病例的15%,出血多位于脑叶。青年脑出血有以下特点:(1) 头痛、呕吐、抽搐、颈强等症出现率高;(2) 昏迷、共同偏视、偏瘫、一侧病理征、高血压等症出现率低;(3) 在病因方面,青年脑出血主要由脑血管畸形引起(4) 对所有病例均应争取做脑CT及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脑血管畸形应行外科手术。青年脑出血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术后早期脑缺血性并发症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开颅术后发生脑缺血症状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91例颅内动脉瘤,根据术后是否发生缺血性并发症分组,对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病史、入院Hunt-Hess分级、发病Fisher分级等11个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以上因素与术后发生脑缺血并发症的相关危险性。结果术后2周不可逆性脑缺血的发生率为14.1%(41/291),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术中动脉瘤处理方式复杂、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者发生脑缺血的危险系数分别为1.998、2.501和3.419(P<0.05)。结论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高血压病史、术中动脉瘤处理方式、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可作为术后早期脑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脑室出血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存在及其影响.方法 选取CVS患者176例,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抗痉挛组,所有患者按照脑室出血诊疗指南治疗,抗痉挛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痉挛治疗.所有患者第5~7、10、14天做经颅多普勒(TCD)检查了解脑血流情况,计算血管痉挛指数,第5、14天所有患者做MRI灌注成像测定脑血容量判断有无脑缺血,并评估CVS及其影响.结果 脑室出血后,所有患者均存在脑血管痉挛,随着时间推移,痉挛指数不断增大,提示痉挛加重.抗痉挛组各时间段痉挛指数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抗痉挛组灌注参数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后发现,抗痉挛组的预后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脑室出血后,通过抗血管痉挛治疗,可以更好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血液稀释对局部脑缺血大鼠脑血流及脑梗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中度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ANHD)对大鼠局部脑缺血模型的脑血流和脑梗死面积的影响 ,将Wistar脑缺血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n =8)和ANHD组 (n =8) ,于缺血前和缺血 1 2 0min内 ,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连续测定缺血周边皮质的局部脑血流 (LCBF)变化 ,缺血后 2 4h测定脑梗死面积。结果显示 2组在脑缺血后LCBF均显著下降 (P <0 .0 1 )。ANHD组下降的幅度显著小于对照组 (P <0 .0 1 ) ,并且缺血 2 4h后的脑梗死面积也显著小于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 )。提示中度ANHD可增加大鼠局部脑缺血模型的缺血周边区的LCBF ,缩小脑梗死面积 ,在脑缺血情况下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脑血管病发生发展中神经降压素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向红  李志超  贾斌 《医学争鸣》2004,25(7):650-652
目的:观察神经降压素(NT)在脑血管病(CVD)发生、发展中的变化,为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效果的判断和预后寻找有效指标.方法:用放免测定方法动态观察159例CVD患者急性期、恢复期血浆中NT含量.结果:脑出血(CH)患者急性期血浆NT水平峰值为(63.37±27.54)ng/L,与对照组(46.75±5.15)ng/L比较有显著升高(P<0.05);CH患者30d后血浆中NT含量与对照组比较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但脑梗死(CI)患者急性期血浆NT水平峰值为(38.69±11.73)ng/L,明显低于对照组NT(46.75±5.15)ng/L水平,发病10d后血浆中NT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T在CVD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动态观察血浆中NT含量的变化对于判断CVD的变化可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抗心磷脂抗体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测定45例脑血管病患者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的含量。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中IgG型抗心磷脂抗体增高率比正常人明显增多(P<0.05),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IgG和IgM型抗心磷脂抗体均较正常人明显增高(P<0.05)。结论抗心磷脂抗体增高应警惕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对115例脑血管疾病病人血清免疫球蛋白(Ig)、补体C_3和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进行了测定,并对其中的67例急性期脑血管病病人脑脊液Ig,补体C_3,白蛋白、IgG指数进行检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了脑动脉硬化期、TIA期、急性发作期、恢复期的动态观察.结果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体液免疫指标随着病情的加重有升高的趋势.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都有体液免疫反应增强和血脑屏障破坏(BBB),后者还有CIC的形成增多.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动态观察发现其临床前期、急性期及恢复期体液免疫变化持续存在.提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原理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内皮素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临床确诊的69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脑出血31例,脑梗塞38例)的急性或与恢复期血浆内皮素的含量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脑出血、脑梗塞患者其血浆中内皮素的含量在急性期内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而大面积脑梗塞与脑出血破入脑室者增高更明显。提示血浆内皮素的升高与病情轻重以及病灶大小、病变部位密切相关,说明内皮素在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病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