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高甘油三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强危险因素已经得到公认,但是否作为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一直存在争论。脂蛋白分解代谢产物残粒样颗粒是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代谢产物。免疫吸附结合酶法测定脂蛋白代谢残粒中胆固醇含量,简便易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证明。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是非致病性的,而脂蛋白代谢残粒是具有强致病性的组分。血浆脂蛋白代谢残粒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强危险因素,且与疾病的程度相关;同时其在肾病、糖尿病、Ⅲ型高脂血症及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患者中均升高。本文就脂蛋白代谢残粒的生物化学特征、代谢过程、检测方法及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仍是世界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而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TRL)及残粒可通过参与泡沫细胞形成、诱发炎症状态、促进血栓形成等机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TRL、残粒水平及其变异性的升高与ASCVD发生风险增加密切相关;以甘油三酯为标志物的新型降脂药物可显著降低TRL及残粒水平,并且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脂餐后血浆乳糜微粒及其残粒相对含量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脂肪餐负荷后,血浆乳糜微粒(CM)及其残粒的含量与冠心病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40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CHD组)及32例健康人(对照组)禁食12-14小时后接受标准脂肪餐负荷试验,分别采集餐前及餐后6小时新鲜血浆进行密度梯度超速离心,分离d〈1.006g/ml;及d=1.006-1.019g/ml脂蛋白组份,以3.5%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0及激光 相似文献
4.
乳糜微粒作为肠源性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及其残余物的主要来源,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因此,减少乳糜微粒及其残余物有望成为降低心血管疾病残余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系统阐述乳糜微粒产生过程中的关键蛋白及其分子机制、中西医药物治疗进展,以期为动脉粥样硬化防治提供可靠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残粒已成为目前心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一个热点,其作为心血管事件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以及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已逐渐被广泛认知。本文就其性质及测定、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降脂治疗对其影响以及临床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血甘油三酯浓度升高与冠心病的关系长期以来备受争议。明确甘油三酯与冠心病之间关系及其致病机制,已成为目前关注的热点。本文主要从流行病学及病理生理学角度对有关甘油三酯与冠心病关系及其致病机制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归纳,以进一步明确甘油三酯在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脂残粒(RIJP)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并成为目前心血管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就其产生、代谢、检测方法、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及临床研究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残粒脂蛋白被认为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脂肪细胞分泌的各种促炎脂肪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慢性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肥胖是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残粒脂蛋白通过刺激促炎脂肪因子的释放、诱导前体脂肪细胞向成熟脂肪细胞的成脂分化,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此外,脂肪细胞对残粒脂蛋白代谢的调节也可能影响残粒脂蛋白在体内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强度. 相似文献
9.
10.
血浆甘油三酯(TG)主要存在于乳糜微粒(CM)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并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CVD)密切相关。机体内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TRL)含量可以反映血浆TG水平,其代谢过程异常可引起TG水平升高,进而影响CVD的发生发展。研究发现,TRL本身及其残粒通过促进血管内皮功能失调、泡沫细胞形成及诱发炎症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本文主要针对TG与CVD的关系及高TG致As机制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以期推动TG在CVD中的研究,为CVD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是困扰人类健康的首要慢性炎症性疾病。而脂蛋白代谢异常是公认的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危险因素。2001年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磷脂转运蛋白可以通过影响脂蛋白代谢进而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感性,从而开启了长达十多年的磷脂转运蛋白热点研究。 从动物实验到人群调查使得人们对磷脂转运蛋白在脂蛋白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中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2.
内皮脂肪酶与脂蛋白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内皮脂肪酶(Endothelial lipase,EL)是近几年被发现的一个脂肪酶家族新成员。1999年Hirata等利用削减杂交在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首次克隆到了EL,同年,Jaye等利用其他方法也证实了EL。最近,人们又克隆出了EL的两种异构体,它们存在于内皮细胞胞质内,但并没有脂肪酶活性。序列分析显示EL与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LPL)有44%的同源性,与肝脂肪酶(hepatic lipase,HL)有41%的同源性。因为这种脂肪酶由内皮细胞合成并在此发挥作用,所以被命名为内皮脂肪酶。 相似文献
13.
高甘油三酯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和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甘油三酯 (TG)与动脉粥样硬化 (AS)发病和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技术估计AS病变程度和范围 ,比较健康对照者和AS患者脂蛋白变化。结果 :将AS患者按病变程度分为轻度和重度 2个亚组 ,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空腹TG浓度以及反映TG清除不良的标志—non HDL apoCⅢ浓度均与AS发病存在单变量及多变量显著相关 ;AS患者还存在其他脂蛋白异常 ,表现为HDL2 C低浓度 ,HDL和LDL颗粒中的TG 胆固醇比值升高 ,血TG浓度与这二种脂蛋白组分改变密切相关 ,HDL2 C与AS发病显著相关 ;高血压、糖尿病也与AS发病显著相关。结论 :本组TG与AS发病存在密切相关 ,是AS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探索改善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wme,MS)多种代谢异常的有效药物对降低MS并发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危险性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δ(PPARδ)在激动剂的作用下可增加巨噬细胞胆固醇的逆向转运、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促进骨骼肌细胞脂肪酸的氧化、预防肥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抑制炎症反应、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损伤面积而有潜在的抗动咏粥样硬化的作用,因此有望成为防治MS的新型药物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5.
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起始、进展阶段直至斑块破裂中起核心作用,改变代谢途径是决定巨噬细胞功能和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阐述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微环境的核心因素如何影响巨噬细胞代谢变化以及代谢变化如何反过来改变巨噬细胞的免疫效应和组织修复功能,并探讨利用免疫代谢调节疾病中巨噬细胞反应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16.
动脉粥样硬化及随之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影响人类健康及导致人口死亡的首要病因.血脂异常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被视为ASCVD的致病性危险因素.近几十年来,人类对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的关系及其机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 相似文献
17.
PPARδ与代谢综合征和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改善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多种代谢异常的有效药物对降低MS并发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危险性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δ(PPARδ)在激动剂的作用下可增加巨噬细胞胆固醇的逆向转运、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促进骨骼肌细胞脂肪酸的氧化、预防肥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抑制炎症反应、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损伤面积而有潜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因此有望成为防治MS的新型药物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8.
高密度脂蛋白的代谢相关基因表达产物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独立和重要的危险因素。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不仅决定于它的生成速率,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它的代谢水平。一系列的基因及其相关产物参与了高密度脂蛋白参与的胆固醇逆向转运过程,包括与升高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基因及其产物如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A1、磷脂酰胆碱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磷脂转运蛋白和脂蛋白脂酶等,以及降低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基因和产物如清道夫受体B1、胆固醇酯转运蛋白、肝脂肪酶和内皮细胞脂肪酶等。而高密度脂蛋白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也是多方面的,不能仅由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来明确推断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降低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关联但不是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斑块形成或内膜增生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的主要决定因素。但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血管重塑可能是管腔狭窄发生的另一关键因素。血管重塑概念的提出为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本文就血管重塑的概念、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血管重塑的成因、发生机理以及目前存在问题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