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清肝功能、尿铜和血清铜蓝蛋白的变化,分析其相关性。方法检测解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铜蓝蛋白(CP)的水平以及尿铜(U-cu)的水平。结果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中以转氨酶升高为主,AST和ALT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44.18%和37.2%,血清转氨酶异常程度与尿铜、血清铜蓝蛋白变化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血清转氨酶异常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脏功能损害的早期发现具有重要意义,但转氨酶异常与尿铜、血清铜蓝蛋白的变化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周凌云  邹红梅 《海南医学》2008,19(1):80-80,109
目的 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ICP)孕妇血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及总胆汁酸与围产儿结局的关系.方法 将81例患者,根据血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及总胆汁酸水平的不同进行分组,分析3组间羊水污染,新生儿窒息的关系.结果 孕妇血清转氨酶水平升高,羊水污染发生率增加.结论 血清转氨酶水平可作为预测ICP严重程度及围产儿预后的有效指标,而胆红素及总胆汁酸水平与羊水污染的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3.
肝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酶学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用酶法测定血清总胆汁酸(TBA)并评价其对肝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用德国RANDOX公司提供的试剂盒在BE-CKMANCX5Δ全自动生化仪上检测了40例健康人及各种类型肝病患者95例血清总胆汁酸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中、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总胆汁酸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轻度慢性乙型病毒型肝炎血清总胆汁酸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中、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总胆汁酸水平与转氨酶呈正相关,与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认为血清总胆汁酸水平是反应肝实质性损伤一项较灵敏的指标,结合转氨酶及白蛋白水平可用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各型肝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总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与常规肝功能指标联合检测对肝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80例肝病患者作为观察组与8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的血清TBA,CHE、谷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前白蛋白(PA)的检测结果并分析其变化.结果肝病患者中血清TBA,CHE与常规肝功指标谷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前白蛋白(PA)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血清TBA、CHE是反映肝脏损害程度的较敏感指标,将其与常规肝功能指标中谷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前白蛋白(PA)综合评价可提高诊断率,且对肝病鉴别诊断以及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泰(胸腺肽α1)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33例重型肝炎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18例加用基泰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肝功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继发感染、死亡率和肝功复常时间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下降明显,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上升明显,肝功复常时间缩短,感染发生和死亡率均降低,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基泰能显著减轻肝细胞损伤,促进肝功能恢复,降低死亡和感染率,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6.
严宪才  缪英年  吴志光  包坤  王吉文 《广东医学》2008,29(12):2071-2073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清CA19-9水平与肝功能指标的关系,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CA19-9升高的原因。方法 选取肝硬化患者53例为研究对象,抽取静脉血检查生化肝功:丙氨酸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 、直接胆红素(DBiL)、血清白蛋白(ALB)、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CA19-9,进行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分析各指标间直线相关关系。结果 27例(50.94%)血清CA19-9升高显著。血清CA19-9与丙氨酸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 、直接胆红素(DBiL)、child-pugh评分存在明显正相关性(P<0.05),与血清白蛋白(ALB)、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无相关性。结论 在已除外并发恶性肿瘤的情况下,肝硬化患者血清CA19-9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是肝功损害及胆汁淤积,测定CA19-9水平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讨论肝功与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应用在脂肪肝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42例脂肪肝患者作为研究组,再选择同期接受体检的42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对2组人员的肝功及血清学指标水平等进行检测。结果在完成检测后,对2组血脂指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肝功指标(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等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试验组的血脂指标及肝功指标等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脂肪肝患者的肝功及血清学指标水平检测结果明显较高,由此可清晰的判断是否存在脂肪肝,具有着安全性高、操作简便及准确安全等特点,在临床中值得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脂肪肝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检测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莉  曲波 《黑龙江医学》2007,31(6):412-413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水平在脂肪肝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162例脂肪肝患者及5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瘦素(LEP)水平,并同步监测体重指数(BMI),酶法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及高密度脂蛋白(HDL)指标,来评价瘦素水平与脂肪肝发病的关系。结果(1)脂肪肝患者LEP水平、BMI、ALT、AST、TG、TCH均高于对照组(P<0.01,P<0.05);(2)LEP与BMI、TG、TCH呈正相关。结论脂肪肝患者存在高瘦素水平及瘦素抵抗,高水平的血清瘦素在脂肪肝的发病中不仅是果而且是因〔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的变化与慢性乙型肝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AFP水平。其中47例同时用PCR测定HBVDNA浓度。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AFP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血清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以及AFP与HBVDNA间的关系。其中15例用α-干扰素治疗,观察AFP水平的变化。结果:AFP升高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呈正相关。α-干扰素对乙肝病毒复制有抑制作用,对AFP的恢复也有作用。结论:观察AFP变化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度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34例重度梗阻性黄疸患者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和常规肠内营养组(EN组)各17例。术前及术后第1、3、7天检测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并记录并发症、术后肠道恢复肛门排气时间和营养费用。结果: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肝功指标变化无明显差异性;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恢复基本相似;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基本相同。而肛门排气时间时间EEN组快于EN组(P0.05);营养费用EEN组明显低于EN组(P0.01)。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的,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和降低营养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重型肝炎血浆内毒素脂多糖 (LPS)与肝组织Kuppfer细胞自杀因子配体 (FasL)表达和血清可溶性FasL(sFasL)的关系。 方法 检测 1 2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内毒素LPS的水平 ,同步观察肝组织FasL表达与血清sFasL的水平 ,并与 1 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对照。 结果 慢性重型肝炎组LPS水平、sFasL、FasL表达阳性率及阳性强度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 ,P <0 .0 1。 结论 肝细胞功能严重受损时 ,血中肠源性LPS增高 ,并促使肝组织FasL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12.
于新艳  于海燕 《医学综述》2012,18(3):454-455
目的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浆内脂素水平,以进一步探讨内脂素与PCOS发病的关系。方法测定50例PCOS患者及28例对照样本的腰臀比、体质量指数(BMI);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内脂素水平。结果血浆内脂素水平的比较:PCOS组高于对照组([5.67±1.78)μg/L vs(4.86±1.06)μg/L,P<0.05;]对照肥胖组高于对照非肥胖组([5.48±1.63)μg/L vs(4.68±1.21)μg/L,P<0.05;]其余各组间内脂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浆内脂素水平与BMI、腰臀比呈正相关。结论 PCOS患者存在高内脂素血症,血浆内脂素水平有可能成为PCOS的辅助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禁食应激地肝,肠组织Fe,Mg,Zn,Cu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食豚鼠不同时期肝和小肠组织Fe、Mg、Zn、Cu含量的变化,以揭示禁食应激对肝、肠组织金属元素的代谢的影响。方法 短毛种豚鼠24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和实验组1、2、3,实验组分别禁食24、48、72小时,结果 1.肝组织内Fe,Mg和小肠组织中Fe、Mg、Zn水平随禁食时间的延长而下降,2.肝组织中Zn、Cu水平则胡禁食时间的延长而上升。3.小肠组织内Cu水平在禁食早期明显上升,以后  相似文献   

14.
研究5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风心二狭)患者PBMV治疗前后血浆NO、ET及 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NO浓度术前及术后分别为(108.350±33.614)、(73.462±23.913)μmol/L;ET浓度术前及术后分别为(130.632±43.284)、(101.147±31.904)ng/L。NO、ET浓度术后明显低于术前(P<0.01)。术前MVA、LAD、mLAP、mMPG、mPAP分别为(1.025±0.201)cm2、(5.158±0.548)cm及(2.766±0.597)、(1.747±0.729)、(5.601±0.718)kPa;术后分别为(1.715±0.248)cm2、(4.893±0.585)cm及(1.734±0.418)、(0.863±0.415)、(4.156±0.436)kPa。术后血流动力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血浆NO浓度与mLAP、mPAP呈正相关(r分别为0.564、0.453,P<0.01);血浆ET浓度与mLAP、mPAP呈正相关(r分别为0.527、0.528,P<0.01),且NO、ET浓度与心功能有关。结论NO、ET可作为判断风心 二狭病情和PBMV疗效及心功能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微量元素、免疫功能特点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微量元素检测仪检测52例肝硬化患者和30例对照者的5种血清微量元素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肝硬化组血清锌(Zn)、铁(Fe)、铬(Cr)、硒(S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以失代偿期显著;肝硬化组血清铜(Cu)水平高于对照组,且以失代偿期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总T淋巴细胞(CD3)、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自然杀伤细胞(NK)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以失代偿期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血清Cu水平与CD3、CD4、NK呈负相关,血清Zn水平与CD3、CD4、NK呈正相关(P<0.05)。对肝硬化微量元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Zn[OR=42.023,95%CI(1.164,1 516.474),P=0.041]、Cu[OR=69.429,95%CI(0.942,5 114.612),P=0.048]是肝硬化的相对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时除进行常规保肝治疗外,检测和纠正血清微量元素、免疫功能等综合判断对评估肝硬化患者病情轻重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笑梅  司良毅 《重庆医学》2006,35(22):2063-2064
目的探讨老年肿瘤患者血浆脑利钠肽前体(pro—B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6例肿瘤患者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住院非肿瘤患者20例为时照组。分别于入院第1天和第14天时患者心功能分级、检测2组患者血浆pro-BNP浓度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观察2个时间点各指标间的差异。结果入院第1天肿瘤组患者心功能评分、LVEF与时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第14天肿瘤组患者心功能、LVEF显著低于时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1天和第14天肿瘤组患者血浆pro—BNP浓度均显著高于时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pro—BNP水平能较准确地反映老年肿瘤患者左室功能状态,英敏感性高于超声心动图,对老年住院患者心力衰竭的风险评估具有早期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肝纤维化时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定肝纤维化时血浆内皮素(ET)含量的动态改变.方法36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病理组.于感染血吸虫尾蚴后第70,100,130天,每组随机选6只取血和肝分别作血浆ET含量和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测定.结果正常组各阶段间ET和HYP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理组血浆ET含量和肝HYP与肝胶原纤维分布面积百分比均随着病程延长而增加.结论结果提示肝纤维化时血浆ET含量的增加可能参与了肝组织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The QT interval and serum ionized calciu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rum ionized calcium (Ca++) levels and three ECG QT intervals (Q-OTC, Q-ATC, and Q-ETC) was assessed in 20 adult patie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QT interval and Ca++ level, based on 209 Ca++ determinations through a range of 1.0 to 4.0 mEq/liter, is best described by a hyperbolic function. Although Q-OTC and Q-ATC predict Ca++ levels more accurately than Q-ETC, all QT intervals are clinically unreliable as guides to the presence of hypercalcemia. Similarly, the usefulness of the QT intervals in the diagnosis of hypocalcemia is limited by the wide distribution of normal valu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在子痫前期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其与子痫前期的关系。方法 32例子痫前期患者分为轻度子痫前期组和重度子痫前期组,每组16例,选择同期正常晚期孕妇1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中MyD88 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轻度和重度子痫前期组患者血浆中MyD88 mRNA及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子痫前期组与重度子痫前期组患者血浆中MyD88 mRNA及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yD88可能参与了子痫前期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HBV DNA水平、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对28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HBV DNA定量检测和常规肝功能生化检查,并与同期肝组织活检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血清HBV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无明显相关性(γG=0.357,P>0.05;γs=0.507,P>0.05).在230例HBeAg阳性的患者中,血清HBV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呈明显的负相关(γ=-0.659,P<0.001).随着肝脏炎症活动度增加,ALT值升高也愈明显,差别有显著意义.结论: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无明显关系.在HBeAg阳性的患者中,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呈负相关.ALT与肝脏炎症活动度有明显相关性,提示ALT仍是观察炎症变化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