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基质细胞凋亡的特点并探索不同手术方式、不同的矫正度数对角膜基质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方法50只新西兰纯种白兔随机分为A、B两大组,每组25只;A组兔子为PRK组,B组兔子为LASIK组;每组兔子左眼进行-4.0D激光切削,右眼进行-8.0D激光切削。分别在术后4h、24h、1w、4w和3m五个时间点处死兔子,每个时间点每组随即处死5只兔子,取兔角膜制作病理切片,行透射电镜检查,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原位显示凋亡细胞,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凋亡细胞形态,定量统计比较凋亡水平的差别。结果在术后4h、24hPRK组角膜基质中凋亡细胞较多,其中PRK-8.0D组的凋亡细胞数较PRK-4.0D组多,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术后4h、24h两个时间点,PRK-8.0D组与LASIK-8.0D组的角膜基质中的凋亡细胞数进行比较,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不同的时间点,LASIK-4.0D组与LASIK-8.0D组TUNEL阳性细胞计数的比较,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LASIK术后角膜基质细胞的凋亡水平较PRK低,凋亡程度与制瓣中的角膜损伤有关,与切削深度无明显相关;PRK术后角膜基质细胞的凋亡水平随切削深度增加而增高。  相似文献   

2.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扩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并逐步趋向完善的一种角膜屈光手术。LASIK术后角膜扩张是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手术效果,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现就当前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扩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扩张是近年才认识的LASIK术后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生率不高,但可导致患视力严重损害,且不可逆转。本对其发病机制、组织病理学、临床特征和治疗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 16例 ( 3 0眼 )远视行LASIK。术前远视度数为 3 5 0~ 12 .5D ,平均 ( 7 0 9± 2 .62 )D。术后随访观察 12月。结果 术中无严重并发症 ,术后 3月屈光度基本稳定 ,术后 12月残余屈光度在 1 0 0D和 2 0 0D以内的分别占 40 0 0 % ( 12眼 )和 63 3 3 % ( 19眼 ) ,裸眼近视力≥ 0 .5者 3 0眼 ( 10 0 0 0 % ) ,≥ 1 0者 2 4眼 ( 80 0 0 % ) ,裸眼远视力≥ 0 .5者 2 6眼 ( 86 67% ) ,≥ 1.0者 9眼 ( 3 0 0 0 % ) ,1眼 ( 3 3 3 % )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一行 ,5眼 ( 16 67% )有眩光。结论 LASIK治疗远视安全有效。治疗软件进一步完善及治疗参数进一步的调整将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 ,LASIK)是矫治中、高度近视的新技术 ,其疗效的稳定性和预测性获得广泛认可[1 ,2 ] ,但该手术的潜在危险性 ,尤其是其光毒作用对人类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尚需深入研究。我院自 1 996年 1 0月至 1 998年 7月采用LASIK治疗近视患者2 52 3例 (2 90 8只眼 ) ,现收集相关资料研究LASIK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的改变。一、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收集 1 997年 1 0月至 1 998年 5月在我院门诊行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 92例 (1 76只眼 ) ,男…  相似文献   

6.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 3年 ,Trokel等〔1〕首次将准分子激光用于角膜屈光手术 ,发展了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 ,PRK )。随后 ,Pal likaris等 (1990 )又将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与原位角膜磨镶术联合起来用于近视的矫治 ,即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 ,LASIK)。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矫治屈光不正的方法 ,但是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深入 ,对准分子激光手术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如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兔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两种手术后角膜中神经生长因子(NGF)mRNA表达的差异。方法选用健康、纯种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1组为正常对照组,其余5组为实验组,实验组白兔一眼行LASIK手术,另一眼行LASEK手术。术后1、7d,1、3、6个月取兔角膜做半定量RT-PCR检测兔角膜中NGF mRNA的表达。结果 LASIK手术后不同时间点兔角膜中NGF mRNA总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02),其中LASIK术后1、3、6个月组兔角膜中NGF mRNA表达比正常对照组和术后1、7d组表达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EK术后早期(1、7d)兔角膜中NGF mRNA表达比正常对照组增多;术后1、3个月兔角膜中NGFmRNA表达持续稳定增多,术后6个月时表达到最高峰;LASIK与LASEK两组比较:LASEK组在术后早期1、7d角膜中NGF mRNA表达增高,而LASIK组术后1个月才开始增高,随着手术后角膜神经再生修复时间的延长,两组角膜中NGF mRNA表达的差异越来越小。结论 LASIK与LASEK两种手术后角膜神经损伤修复存在差异,角膜中NGF mRNA表达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近视   总被引:68,自引:5,他引:63  
Lian J  Zhou D  Ye W  Wang K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4):287-290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在治疗近视眼中的作用。方法 将678例(928只眼)近视眼患者(-2.00 ̄-20.00D)分为3组:I组为-2.00 ̄-6.00D、Ⅱ组为-6.10 ̄-10.00D及Ⅲ组为-10.10 ̄-20.00D,均采用LASIK进行治疗,术后平均随访1年(6 ̄18个月),并对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I组:术后1年时平均残余屈光度为-0.24±0.50D,屈光度  相似文献   

9.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与干眼症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姚静  褚仁远 《眼科新进展》2004,24(2):139-142
干眼症是常见的眼表疾病 ,随着角膜屈光手术 ,尤其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的广泛开展 ,干眼症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LASIK术前大多数患者有干眼症 ,术后必然发生干眼症 ,从而影响LASIK的手术效果。我们就干眼症的诊断、LASIK引起干眼症的机制进行综述 ,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靖  张晓燕 《眼科新进展》2000,20(6):420-421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采用LASIK治疗高度近视186例308眼,按术前屈光度将患者分为2组。对1a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术前近视-6.0~-10.0D(等值球镜,下同)术后1a裸眼视力达到0.5和1.0者分别为95.76%和77.58%,剩余屈光度为-0.32D±0.46D。B组术前近视-10.25~-20.00D,术后1a裸眼视力达0.5和1.0者分别为62.24%和37.06%.剩余屈光度-0.92D±1.13D。结论LASIK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并有较好的预测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与去瓣Epi-LASIK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基质细胞的凋亡,探讨2种手术方式对角膜创伤修复过程的影响。方法 4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编号,其中40只兔各取一侧眼行Epi-LASIK,对侧眼行去瓣Epi-LASIK,剩余2只兔4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h,1、3、7d共4个时间点取出角膜组织,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兔角膜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采用TUNEL法检测2组兔手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基质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组兔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角膜基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Epi-LASIK组术后1d及3d角膜基质细胞凋亡细胞数明显高于去瓣Epi-LASI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2,P〈0.05;t=4.04,P〈0.05);Epi-LASI组术后1、3、7d角膜基质中IL-1β表达的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去瓣Epi-LASI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3,P〈0.05;t=3.71,P〈0.05;t=3.06,P〈0.05)。Epi-LASIK组术后透射电镜下可见兔角膜基质细胞核固缩,染色质边集并可见凋亡小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Epi-LASIK组术后角膜基质中IL-1β的表达强于去瓣Epi-LASIK组。结论去瓣Epi-LASIK对角膜基质细胞的损害较Epi-LASIK轻,提示去瓣Epi-LASIK术后早期角膜创伤愈合反应的程度较轻,有利于角膜组织的快速修复。  相似文献   

12.
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1249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近视2487眼按屈光度分3组:第1组,-1.00DS~-6.00DS;第2组,-6.25DS~-12.00DS;第3组。-12.25DS~-20.00DS,进行LASIK治疗。结果第1组术后视力〉0.8者1125眼。占97.57%。第2组术后边视力〉0.8者1144眼。占94.08%,第3组术后视力〉0.8者75眼,占63.56%。结论LASIK可有效治疗轻、中、高度近视。预测性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的再次手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估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近视术后再次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近视LASIK术后有残留近视的 5 6例 80眼 ,掀开原角膜瓣 ,再次对瓣下基质床进行准分子激光切削。术后随访 1~ 3 .5年 ,观察视力、屈光度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再次术后 3、6、12、2 4月 ,平均裸眼视力从术前的 0 .43± 0 .2 1,分别提高为 0 .93± 0 .3 2、0 .94± 0 .3 1、0 .94± 0 .3 1及 0 .93± 0 .3 2。平均屈光度等值球镜从术前的 (-2 .84± 1.2 )D变为 (-0 .44± 1.3 4)D、(-0 .60± 1.3 7)D、(-0 82± 1.3 3 )D及 (-1.2 6± 2 .76)D。再次术后 2 4月最佳矫正视力与再次术前相比下降 2行以上的 3眼占 3 .8%。再次术后 12及2 4月 ,分别有 1眼和 2眼形成继发性圆锥角膜。结论 LASIK治疗近视术后再次手术 ,对于消除残留近视有效 ,但术后角膜瓣下必须保留 2 5 0 μm以上的基质厚度 ,以尽量避免术后继发圆锥角膜  相似文献   

14.
LASIK手术的社会医学和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研究LASIK手术前后的心理表现和社会医学问题。方法: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169 例LASIK术后患者进行调查,主要了解手术前后的心理状况、对手术的自觉满意程度以及有关的社会医学问题。结果:受术者以脑力劳动及需要较好视力职业者为多,95.27 % 的人对手术有过一些或详细了解,并仔细考虑过。75 .15 % 的人术前表现为心情平稳和信心百倍。术后98 .82 % 的人自觉手术非常满意或尚满意,不满意率仅1.18 % 。尚满意和不满意的原因为术前期望值较高、视力回退和有并发症。结论:LASIK手术效果良好,其社会反馈均为正反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角膜微型刀上皮瓣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pipolis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Epi—LASI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疗效。方法:近视散光行Epi—LASIK治疗的患者32例64眼,LASIK治疗的患者63例126眼,将患者根据柱镜度数分为2组:I组(柱镜-0.25~-2.75D,Epi—LASIK20例、LASIK48例)、II组(柱镜-3.00—-5.00D,Epi—LASIK12例、LASIK15例)。随访6too观察两种术式的疗效。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裸眼视力(uncorrectedvisual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残余散光度、角膜愈合情况、眼压及角膜地形图等。结果:术后6mo,Ⅱ组中UCVA较术前明显提高,Epi—LASIK为21眼(87.5%),LASIK为19眼(63.3%),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4.055,P〈0.05);残余散光度Epi—LASIK为-0.41±0.30D,LASIK为-0.74_+0.36D,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672,P〈0.05);角膜散光Epi—LASIK为0.63±0.34D,LASIK为0.81±0.52D,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234,P〈0.05)。结论:Epi—LASIK治疗≥-3.00D散光与LASIK相比具有更好的效果和预测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LASIK术后角膜厚度变化的规律,分析其变化的原因。方法对106例(207只眼)进行LASIK手术的患者,术后预计角膜厚度与术后1周、1、3、6个月时的实际角膜厚度作回顾性比较、分析,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屈光度-1.00D~-6.00D的患者术后1周实际角膜厚度小于预计角膜厚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1个月实际角膜厚度与预计角膜厚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实际角膜厚度大于预计角膜厚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实际角膜厚度与预计角膜厚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屈光度-6.25D~-12.00D的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实际角膜厚度与预计角膜厚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实际角膜厚度大于预计角膜厚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LASIK术后角膜厚度进行性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6个月以后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7.
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远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对高度远视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日本大耳兔12 只,根据左右眼将其分为两组。应用吸引环和微型角膜刀在兔角膜上做一带蒂角膜瓣,用Keratom Ⅱ准分子激光仪对左眼角膜基质床行预期矫正度数为+5.00D、右眼+8.00D的激光切削,分别于术前、术后3 天、2 周、1 月、2 月、3 月对术眼进行了角膜地形图和裂隙灯检查和记录,同期随机处死一只兔子,取角膜标本进行光镜和电镜的病理学观察。结果:裂隙灯检查所有术眼无严重并发症,+ 5.00D组和+8.00D组术后3 个月时的平均角膜中央屈折力变化分别是+4 .52±1.03D和+8.64±0.84D,散光较术前增加0.36D 和0 .84D。两组都在术后2 周~1 个月时出现回退( P< 0.01) 。术后1 月~3 月的平均角膜屈折力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与预期的光学区直径5.5mm 相比,两组实际得到的平均光学区直径只有3.91mm 和3 .93mm 。实验表明双区域切削方式同样可以应用于LASIK治疗高度近视。病理学观察表明病理损伤后的愈合过程与LASIK 治疗近视相近。结论:LASIK治疗中、高度远视有明显疗效且具  相似文献   

18.
慢,各时间点均低于传统用药组(t=2.65,P<0.01;忙3.36,P<0.01;t=3.00,P<0.01).结论 个体化用药方案可增加LASIK术后屈光度和角膜曲率的稳定性,较少屈光回退的发生率,是预防屈光回退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近视患者对比敏感度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Yan Z  Hu J  Gu X  Sun M  Yang L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11):677-679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对近视患者静态近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方法 使用功能性视力对比敏感度101测试表,对47例(93只眼)接受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6个月检查空间频率为1.5,3.0,6.0,12.0及18.0周/度(cycle/degree,c/d)的静态近对比敏感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ASIK术后1个月和6个月裸眼视力接近术前矫正视力。术后1个月术眼空间频率为12.0和18.0c/d的静态近对比敏感度低于术前,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术后6个月趋于恢复。术后1个月术前屈光度数≥-6.00D者和术后出现眩光和光晕现象者空间频率为6.0,12.0及18.0c/d的对比敏感度下降率分别大于屈光度数<-6.00D者和术后无眩光和光晕现象者(P<0.05)。结论 对比敏感度检查可敏感,全面地反映患者和视功能状态,利于临床对视觉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断,弥被临床仅依据视力评价LASIK疗效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