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贫困地区防盲治盲工作中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翼状胬肉切除术同时进行或分期进行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我院在防盲致盲工作中接诊的白内障合并翼状胬肉待手术的患者58例(58只眼),将5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9例(29只眼),第一组采取联合手术为观察组,第二组采取分期手术为对照组.术后随访6个月.术后1周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所需时间,后囊膜情况,术后视力,并发症及翼状胬肉复发等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能顺利完成,且联合手术耗时、耗材,耗力均较少,而分期手术则耗时、耗材,耗力均较多,耗时及胬肉复发情况差异具有显著性差义.结论在贫困地区防盲治盲工作中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翼状胬肉切除术同时进行较分期进行具有明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北仑区50岁以上人群眼病构成情况,以指导临床眼病防治工作。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北仑区50岁以上的中老年常住人口进行眼科常规检查。结果 1 805例受检者中,眼病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白内障、翼状胬肉、屈光不正、眼底病变、角膜病变、青光眼、眼睑内翻和倒睫、斜弱视、葡萄膜炎和其他。白内障患病率为60.06%。由白内障引起的双眼盲和低视力者占了所有白内障患者的2.49%和49.54%,单眼盲者和低视力者占了所有白内障患者的18.54%和66.33%。结论白内障仍是北仑区中老年人群主要的致盲眼病,目前的防盲治盲工作重点还是白内障手术。同时,加强对翼状胬肉、屈光不正、眼底病变及青光眼等疾病的重视,使我市的防盲治盲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3.
伍柒玉 《华夏医学》2005,18(4):659-660
近年来,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日益增多,50~60岁老年人中白内障发生率为60%~70%,70岁以上老年人发生率为80%以上,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且白内障可致盲,是国内外防盲治盲的重要对象.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是眼科常做的重要复明手术,手术前后的护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要保证手术后效果及减少并发症,做好围手术期护理至关重要.现将我院从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施行的542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魏志诚 《甘肃医药》2009,28(4):299-300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医疗设备的发明,白内障手术方法日臻成熟。由早先传统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到现代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继而发展到现在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由于手术切口小,操作时间短,表面麻醉也应运而生,虽然这种麻醉方法存在一定的争议,但作为一种并发症最少的麻醉方法,仍然被越来越多的眼科医师接受而采用。现将在基层开展复明手术时,对728例白内障患者在表面麻醉下施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的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表面麻醉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并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及其可行性。方法:在扶贫复明行动中,随机选择性地对87例92只眼行表面麻醉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并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满意率达90.2%(83只眼),有效率达96.7%(89只眼)。后囊膜破损玻璃体丢失率3.3%(3只眼),术中追加球后麻醉,方完成手术。后囊膜破损玻璃体丢失率比同期球周麻醉后囊膜破损玻璃体丢失率还低,这可能与我们初次把表面麻醉用于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病例选择谨慎有关。结论:表面麻醉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并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且简便易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初发性翼状胬肉的新的手术方法,防止初发性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最佳手术方法。方法:24例(24眼)初发性翼状胬肉,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手术,保留翼状胬肉表面的球结膜及巩膜表面的Tenon’s囊,在自然解剖状态下彻底分离切除球结膜下的翼状胬肉组织,同时行羊膜移植。术后随访14~35个月,平均(17.21±3.45)月。结果:24例(24眼)均治愈,均无复发。术中术后未见并发症。结论:手术显微镜下行保留Tenon’s囊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球结膜下羊膜移植具有手术损伤小,最大限度保留了正常眼表面的解剖结构,术后复发率低,不影响白内障、青光眼的手术的优势,是治疗初发性翼状胬肉的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孙小林  邱跃生 《浙江医学》1999,21(10):620-621
内眼疾病同时合并翼状胬肉临床上比较常见。笔者试在内眼手术的同时行翼状胬肉切除术,发现术后眼内反应与一般的内眼手术并无明显差异,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1994年3月至1998年10月本院住院病人16例(17眼),其中男7例(7眼),女9例(10眼),左眼10眼,右眼7眼;年龄51~82岁。内眼病为老年性白内障11眼,其中行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术加后房型人工晶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初发性翼状胬肉的新的手术方法,防止初发性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最佳手术方法.方法24例(24眼)初发性翼状胬肉,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手术,保留翼状胬肉表面的球结膜及巩膜表面的Tenon's囊,在自然解剖状态下彻底分离切除球结膜下的翼状胬肉组织,同时行羊膜移植.术后随访l4~35个月,平均(17.21±3.45)月.结果24例(24眼)均治愈,均无复发.术中术后未见并发症.结论手术显微镜下行保留Tenon'8囊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球结膜下羊膜移植具有手术损伤小,最大限度保留了正常眼表面的解剖结构,术后复发率低,不影响白内障、青光眼的手术的优势,是治疗初发性翼状胬肉的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爱尔凯因联合利多卡因滴眼表面麻醉下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对78例(85只眼)原发性翼状胬肉行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随机分为对照组(结膜浸润麻醉组)39例(42只眼)和试验组(表面麻醉组)39例(43只眼),对照组应用爱尔凯因(0.5%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再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结膜下浸润麻醉后开始手术,试验组应用爱尔凯因(0.5%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后开始手术,术中依据患者麻醉情况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滴眼表面麻醉继续行翼状胬肉切除术,两组术式均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观察治疗全程。结果采用浸润麻醉和表面麻醉的手术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表面麻醉组术中无疼痛感且配合程度比浸润麻醉组良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表面麻醉组植床和植片匹配度明显比浸润麻醉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1d裂隙灯显微镜下复查均正常。结论爱尔凯因(0.5%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联合2%利多卡因注射液滴眼表面麻醉安全,能满足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要求,能清晰的暴露翼状胬肉的解剖组织,并使植床与植片能很好的匹配,麻醉效果显著,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0.
张庆华  吴军民  刘琼 《广东医学》2012,33(17):2604-2606
目的观察高原患者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翼状胬肉切除术前后生活质量的改变。方法将高原白内障并翼状胬肉患者分为联合手术组和分次手术组,采用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OL-DVI)在术前及术后1个月以上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联合手术组术后生活质量5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分次手术组首次术后,与分次手术组二次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三联手术可操作性强,可在眼科临床工作中对高原地区翼状胬肉合并成熟期白内障的患者选择性开展,患者一次手术即可获得有用视力,生活质量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1.
钟珊  李莉  梁丽芬 《微创医学》2012,7(3):227-229
目的探讨在表面麻醉下行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复明工程中的效果。方法对342例350眼白内障患者行表麻下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疼痛感、术后视力及并发症。结果手术过程中患者无痛感、能很好地配合手术共319眼(91.14%);术中偶感有轻度疼痛,可忍受并能配合手术顺利完成18眼(5.14%),总有效率达100.00%。无一例患者因疼痛无法承受手术而改行球后或球周麻醉。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0.1~0.3者43眼占12.29%,0.4~0.6者220眼占62.86%,0.6以上者87眼占24.86%。结论表麻下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避免了相应的并发症,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手术质量较好,适宜于大规模复明行动中以白内障为主的防盲治盲工作。  相似文献   

12.
祁涛  高立  许文彬 《西部医学》2012,24(8):1567-1568
目的观察表面麻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00例符合手术要求的白内障患者行表面麻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观察其术后视力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天,裸眼视力〈0.05者30眼,占7.5%;0.05~0.3者124眼,占31%;≥0.3者246眼,占61.5%;术后1周复查视力,〈0.05者16眼,占4%;0.05~0.3者60眼,占15%;≥0.3者324眼,占81%;术中及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均很低。结论表面麻醉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麻醉效果良好,能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视力恢复快,患者易接受;适宜于我国大规模复明行动及基层医院开展的以白内障为主的防盲治盲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研究组病人114例117眼,使用0.4%诺倍喜表面麻醉;对照组病人108例110眼,施行传统的球后阻滞麻醉和表面麻醉,两组病人均进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麻醉的有效性、并发症、手术时间等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病人均能很好地配合手术,研究组的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大大缩短。结论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小切口手术是一种行之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晓红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7):2184-2185
目的探讨在基层医院设备比较简陋的条件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疗效。方法在基层医院800只眼行表面麻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防盲手术,观察术后1周视力及并发症。结果平均每台手术用时10mill左右。除儿只眼出现后囊膜破裂外,其余789只眼(98.62%)均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1周矫正视力≥0.5者785只眼(脱盲率为98.12%)。O.1-0.4者14只眼,0.1以下1只眼。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手术效果好,时间短,并发症少,手术不受白内障核硬度限制,能使白内障患者早日复明,是基层医院白内障复明的首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黄侃 《实用全科医学》2010,8(5):583-584
目的观察正常眼压下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疗效。方法将289例白内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前者给予眼表麻醉,后者给予球旁浸润麻醉后压迫软化眼球,均统一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疗效。结果经统计学检验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视力提高幅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眼压下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安全、快捷、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开展表麻下小切口无缝线白内障手术在复明工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7年7月为复明工程收治白内障患者共计200例(200眼)为治疗组,施行表麻下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联合人工晶体植入者198例(198眼)。结果:本组病人随访,术后1周,矫正视力≥0.5者171眼,占85.5%;≤0.5者29眼,占14.5%。后囊膜破裂玻璃体溢出4眼(2%),明显角膜基质水肿19眼(9.5%),暂时性高眼压2眼(1%),前房出血2眼(1%),未见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基层医院完全可开展表麻下小切口无缝线现代白内障手术,达到治盲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可靠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进行表面麻醉,对45例53眼白内障患者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其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49眼术中未感到疼痛或感到轻微疼痛,手术能顺利进行;3眼术中比较疼痛,经加滴1~2次表面麻醉药后仍能顺利完成手术;1眼行人工晶体后房悬吊固定时有痛感而加用筋膜囊下麻醉而完成手术。结论:表面麻醉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确切有效,简单快捷,且并发症较球后麻醉少。但适应证的选择很重要,对手术并发症的处理有时要联合应用其他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8.
表面麻醉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表面麻醉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麻醉效果。方法观察283例在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摘除术中,患者疼痛情况以及术后视力状况。结果281例患者能顺利配合完成手术,2例追加半球麻醉;手术平均时间为(25±10)min;娩核时,出现疼痛较多,为29例(10.24%)。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5占95.16%。结论表面麻醉下,可以顺利完成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并且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表面麻醉下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确诊的糖尿病患者220例260眼,在表面麻醉下经透明角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结果: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手术,未发生麻醉并发症。术后1天视力≥0.5者148眼,占56.92%;术后1周视力≥0.5者206眼,占79.23%。手术并发症主要有:角膜水肿、前房纤维素性渗出、后囊破裂。结论:表面麻醉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的超声乳化手术具有简化操作过程,并发症少,视力恢复快的特点,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