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并分析其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的关系,从而为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对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3年8月至2016年5月期间接受胃癌标准根治术(D2)、扩大根治术(D3)及D3+手术的16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不同部位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的关系。结果 (1)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与胃癌的大体分型、T分期、分化程度及Borrmann分型有关,即在进展期、T4期、分化程度不良及BorrmannⅢ+Ⅳ型胃癌患者中的淋巴结转移率均分别明显高于早期胃癌患者(P0.05)、T1~T3期胃癌患者(P0.05)、分化程度良好的胃癌患者(P0.05)以及BorrmannⅠ+Ⅱ型胃癌患者(P0.05);而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与胃癌患者的性别、肿瘤部位及肿瘤直径均无关(P0.05)。(2)贲门部癌分化程度良好时,淋巴结转移主要出现在第一、二站;而其分化程度不良时,淋巴结转移除第一、二站以外,No.13淋巴结也出现转移。胃体部癌分化程度良好时,淋巴结转移多出现在第一、二站,偶有No.12淋巴结出现转移;而其分化程度不良时,除第一、二站淋巴结转移以外,No.12、No.13及No.14淋巴结也会出现转移。胃窦部癌分化程度良好时,部分病例的淋巴结转移已达No.11、No.12及No.13淋巴结;而其分化程度不良时,部分病例还出现No.15和No.16淋巴结转移。(3)TopoⅡα、Villin、Ki-67、CK-8及CK-18蛋白在分化程度不良的胃癌患者中的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分化程度良好者(P0.05),而P-gp、GST-π及c-erb B-2蛋白在分化程度不良的胃癌患者中的表达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分化程度良好者(P0.05)。TopoⅡα、P-gp、Villin、Ki-67、CK-8及CK-18蛋白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中的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但GST-π和c-erb B-2蛋白表达在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肿瘤所在的不同部位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大体类型、临床分期、T分期、分化程度、肿瘤直径及Borrmann分型均无关(P0.05)。结论进展期、肿瘤浸润深度达到T4、分化程度越低以及BorrmannⅢ+Ⅳ型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对于贲门部癌分化程度良好的患者宜行标准D2术式,分化程度不良者宜行D2+No.13术式;对于胃体部癌分化程度良好的患者宜行D2+No.12术式,分化程度不良者可行D3术式;对于胃窦部癌患者无论其分化程度如何均应当施行D3术式,且对于分化程度不良患者需视术中情况选择性清扫No.15和No.16淋巴结。联合检测TopoⅡα、Villin、Ki-67、CK-8、CK-18、P-gp、GST-π及c-erb B-2免疫组织化学分子标志物可能有利于提高淋巴结转移检出的准确性并对胃癌恶性程度及患者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2.
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状况与手术范围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胃癌孤立性淋巴结分布规律及临床意义,指导手术范围。方法 回顾51例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孤立性淋巴结转移出现部位及与原发癌灶的关系,比较跳跃式转移和非跳跃式转移两组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发生在胃周(N1)区域孤立性转移淋巴结占74.5%(38例/51例)(非跳跃式转移),其中有39.2%(20例/51例)发生在邻近原发癌灶(N1)处,有35.3%(18例/51例)发生在相对较远离原发癌灶(N1)处,以No.6、3组常见;有25.5%(13例/51例)出现在N2-N3站区域(跳跃式转移),N2站区域为11例,N3站区域为2例,以No.7、8a组为常见。跳跃式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大小及部位有显著相关性。两组生存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胃癌孤立性转移淋巴结分布以胃周为主,呈随机性和多向性。跳跃式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大小及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3.
103例进展期近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进展期近端胃癌(PGC)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至2005年1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03例行胃癌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的PG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各站、组淋巴结的转移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PGC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78.6%;各站、组淋巴结转移率为:第1站70.8%.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No.3、No.1、No.2和4Sa、4Sb组淋巴结;第2站38.3%,频率依次为No.7、No.10、No.9、No.11、No.8a和No.4d组淋巴结;第3站及远处淋巴结22.3%.频率依次为No.5、No.6、No.16和No.12组淋巴结.Ordinal 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有无远处转移是影响进展期PG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进展期PGC患者其淋巴结转移的数量可能与肿瘤分化程度、大小、浸润深度、有无远处转移密切相关,应根据其淋巴结转移风险选择合适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下部癌No.14v淋巴结转移及微转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普通外科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期间由同一术者连续施行根治性手术的53例胃下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常规病理检查和端粒酶活性检测法分别检测手术清扫的No.14v淋巴结转移转移和微转移情况。结果本组53例胃下部癌患者术中共获取No.14v淋巴结96枚,每例1-3(平均1.8)枚。常规病理检查提示有9例患者(11枚)No.14v淋巴结发生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17.0%。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44例患者中有13例(13枚)No.14v淋巴结出现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率为29.5%(13/44)。总的淋巴结转移率(转移加微转移)为41.5%(22/53)。No.14。淋巴结转移和微转移与本组胃癌患者Bomnann分型、No.6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肿瘤TNM分期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胃下部癌患者No.14,淋巴结存在较高的转移率及微转移率:No.6淋巴结状态可以为术中判断No.14v淋巴结转移与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窦(胃L区)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期间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胃窦癌根治性淋巴结清扫手术的129例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进行解剖,分组收集切除淋巴结,逐枚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并计算各组淋巴结转移率,分析其与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Borrmann分型等方面的关系.结果 本组129例胃窦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阳性80例(62%).共收获3295枚淋巴结,平均每例25.54枚,中位数24枚/例,转移淋巴结数889枚.胃窦癌患者No.1、No.3、No.4d、No.5、No.6、No.7、No.8a、No.9、No.11p、No.12a、No.14v各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8.60%、48.84%、37.98%、38.76%、44.19%、31.01%、10.85%、14.73%、4.65%、1.55%及0.78%,其中以No3和No6组为最高.结论 在实施胃癌根治手术时,应综合考虑各临床病理因素,并结合胃窦区胃癌淋巴结分组、分站转移的特点,合理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以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进展期结直肠癌经淋巴结转移规律,指导手术清扫范围,以期提高根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4例进展期结直肠癌的住院资料、术后切除标本的淋巴结解剖数目以及病理检查结果,按照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解剖部位、分化程度以及临床病理分期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相关因素。结果:结直肠癌经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部位、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明显相关。直肠癌淋巴结转移高于结肠癌,T3~T4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显著高于T1~T2(P〈0.05),低分化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高于高分化肿瘤(P〈0.05)。性别、年龄以及肿瘤的肠腔内直径不是结直肠癌经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论: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细胞分化程度及癌灶的部位是结直肠癌经淋巴结转移的好发因素。手术应根据淋巴结转移规律合理地廓清淋巴结,对于直肠癌肿、T3期或无远处转移的T4期、术前结肠镜检查发现同时有2个或以上瘤灶、术前病理报告为未分化腺癌的病例,相应的结直肠系膜切除更应该彻底,以尽大可能地去除转移的淋巴结和潜在的微转移灶。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D_2淋巴结清扫为主的胃癌治疗术式仍存在争议,尤其是对无淋巴结转移或仅有第一站以内淋巴结转移病人接受D_2术则增加了其创伤程度;能否通过术前淋巴结转移风险评分预测发生第一站以内的淋巴结转移,从而避免D_2淋巴结清扫,为此,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临床胃癌病例276例,回顾性分析术前超声内镜对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检查评估情况,并结合内镜下活检标本肿瘤常规病理和免疫病理染色显示的肿瘤分化程度、上皮间质转化相关指标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Twist-1染色,建立胃癌淋巴结转移风险评分。将病人根据手术切除标本获得的最后淋巴结分布情况分组,分成第一站以内的淋巴结转移组和超过第一站淋巴结转移组。结果淋巴结转移风险评分≤6分者,发生第一站以上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1.14%;评分≤6分的病人约占总病人数的31.52%。而评分6分的病人发生第一站以上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为37.82%。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淋巴结转移风险评分能较好地预测第一站以内淋巴结的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8.
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淋巴转移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残胃癌临床病理特点和淋巴转移规律及其与原发性胃癌的差异.方法 比较1994年3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56例残胃癌和1171例原发性胃癌临床病理与淋巴结转移情况,探讨残胃癌临床病理特点和淋巴转移规律.结果 本组残胃癌患者56例,占同期胃癌患者的4.6%.与原发性胃癌患者相比,残胃癌患者在发病年龄较高[(64.3±9.0)比(58.3±12.6)岁]、淋巴结阳性率较高(31.8%比25.5%)、Borrmann分型(较晚)及联合脏器切除率较高(57.1%比2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18.800、11.679、9.177、25.190;P均<0.05);与原发性胃癌行淋巴结廓清的病例相比,残胃癌No. 10、11组淋巴结转移阳性率较高(X~2值为5.558、6.099;P均<0.05);而原发性胃癌No.2、3、8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X~2值为15.508、6.003、4.084;P均<0.05).残胃癌空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率为24%(6/25),周围结缔组织浸润发生率高(8/56).结论 残胃癌患者具有与原发性胃癌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有一定规律可循;近端胃癌D2淋巴结廓清术和空肠系膜淋巴结清扫是残胃癌的标准手术,但应注意联合脏器切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3年12月期间83例接受D2根治术的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发生的部位及其与原发病灶的关系;比较跳跃性与非跳跃性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差异;对本组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组83例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第1站淋巴结转移者64例(77%),直接发生第2站淋巴结转移(跳跃性转移)者19例(23%),胃上、中、下部癌分别以No.3(40%)、No.3(42%)、No.6组(33%)淋巴结转移最为常见.本组77例(93%)患者获得随访,时间5~14年,其中位生存期为77.0个月,术后5年生存率为63%;跳跃性与非跳跃性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52%和6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本组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是浆膜是否受侵和肿瘤病理类型,其中浆膜是否受侵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第1站淋巴结是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主要部位,可以作为胃癌前哨淋巴结导航外科中淋巴绘图的主要目标;肿瘤侵犯浆膜层的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进展期胃癌 No.12淋巴结的转移规律,为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切除范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进展期胃癌217例,记录每例病人的淋巴结总数,计算总体淋巴结转移率及 No.12a,12p 和 No.12b 淋巴结转移率,并分析No.12p 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17例手术标本共检出淋巴结9490枚(16~107枚),平均(43.73±14.05)枚/例。217例中164例有淋巴结转移,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为75.58%,其中61例(28.11%)有 No.12淋巴结转移。61例 No.12淋巴结转移病例中,50例(23.04%)发现 No.12a 淋巴结转移,26例(11.98%)发现 No.12p 淋巴结转移,仅 1例(0.46%)发现 No.12b 淋巴结转移。No.12p 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有肿瘤部位、肿瘤侵犯深度、No.5及 No.12a 淋巴结转移。结论进展期胃癌的 No.12淋巴结转移有明显规律,有助于指导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切除范围。  相似文献   

11.
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02年4月至2003年7月期间进行胃癌根治淋巴结清扫手术的91例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进行解剖,收集切除的淋巴结,逐枚进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并计算淋巴结转移率。分析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大小、TNM分期、Borrmann分型、肿瘤部位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等方面的关系。结果91例胃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阳性63例(69.2%)。共收获3149枚淋巴结,平均每例34.6枚。肿瘤直径小于3cm者淋巴结转移率较3cm以上者低(P〈0.05)。TNM分期中Ⅲa和Ⅳ期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均为100%,其转移度在30.3%~58.4%之间,较Ⅰ、Ⅱ期者高(P〈0.001);Borrmann分型中Ⅲ型病例的淋巴结转移率(79.6%)较其他型患者高,而Ⅳ型患者淋巴结转移度(35.3%)最高(P〈0.05)。施行D3淋巴结清扫手术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88.2%、38.0%)均高于D1、D2术患者(P〈0.05)。17例(18.7%)患者常规病理检查发现有183枚淋巴结微转移,肿瘤各部位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端胃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在第1、2、3、5、7、8、9、12、13和16组,以8组转移度为最高(68.1%);中部胃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在第1、3、7、12、13和16组,其中最高转移度为第3组(47.6%);远侧胃癌淋巴结转移主要见于1、2.3、5、6、12、13和16组,其中第16组转移度为最高(83.3%)。结论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与胃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因此D3淋巴结清扫手术对某些进展期胃癌患者值得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进展期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规律,评价该区域淋巴结清扫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根据1994—2004年胃癌数据库资料,按1999年日本第13版胃癌规约的淋巴结清扫分类,行D3或D3^+淋巴结清扫(D3组)共126例,分析其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从同一数据库中选择同一手术组施行D2手术的患者146例(D2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进行比较。结果 16a2区及16b1区是No16淋巴结转移常见部位。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率T1为3、8%,T2为22、3%,T3为46.8%,T4为32.1%;腹膜播散阴性者其转移率为16、3%,腹膜播散阳性者则为69、5%;浆膜无侵犯者转移率为16.3%,浆膜侵出阳性者则为69.5%。D2和D3组患者手术死亡各2例,并分别有4例和6例出现并发症(P〉0、05)。D3组No16淋巴结转移3枚以下与4枚以上者与D2清扫组的平均生存期、中位生存及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D3与D2手术后Ⅰ期、Ⅱ期、Ⅲ。期、Ⅲb期、Ⅳ期患者平均生存期、中位生存及生存率曲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侵犯深度和浆膜侵出程度密切相关。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可以提高No16转移淋巴结在3枚以内和阴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为其淋巴结切除范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5月一2013年8月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进展期胃癌36例,记录每例患者的淋巴结数目,计算淋巴结总数和平均值,计算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以及分组淋巴结转移率。结果36例手术标本共检出淋巴结1401枚(16~107枚/例),平均(38.92±21.56)枚/例。36例中,淋巴结转移26例,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为72%;其中,Nos.8p和Nos.12p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4%和11%。远端胃D2切除组淋巴结转移率为67%,Nos.1淋巴结无转移(0),Nos.3~9和Nos.11~12淋巴结转移率为8%~42%;全胃D2切除组淋巴结转移率为83%,Nos.1~11淋巴结转移率为17%~58%,Nos.12淋巴结转移率为8%(1/12)。结论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有明显规律,有助于指导淋巴结切除范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胃癌患者胰头后淋巴结(第13组)微转移率及转移规律,探讨第13组淋巴结清扫术的指征.方法 通过实时定量免疫荧光PCR法(RQ-PCR)检测研究组44例行D2胃癌根治术+胰头后淋巴结清扫术的胃癌患者术中切除的第13组淋巴结中胃癌特异性标志物CK20 mRNA的表达情况,另选取49例同期行标准D2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研究组44例中共有11例发生第13组淋巴结微转移,微转移率为25%.微转移与患者年龄、性别、原发肿瘤部位、原发癌灶大小、Bormann分型、肿瘤浸润深度无关(P>0.05),但与原发肿瘤病理类型相关(P<0.01),黏液细胞癌、印戒细胞癌患者容易出现第13组淋巴结转移.6例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第12组)和11例肠系膜上血管旁淋巴结(第14组)转移的患者中分别有2例(F=23.694,P<0.01)和4例(F=13.756,P<0.01)出现第13组淋巴结转移,与其他各组淋巴结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448 d和419 d,研究组中无1例出现术后第13组淋巴结转移所造成的梗阻性黄疸,对照组中发现1例,但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26,P=0.514).结论 对于黏液细胞癌、印戒细胞癌患者,或术中发现第12组或第14组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应该在标准D2根治术的基础上施行胰头后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进展期近端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探讨进展期近端胃癌的胃切除范围以及是否需要联合切脾.结果 发现,进展期近端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有助于指导手术范围,进展期近端胃癌宜行全胃切除联合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为残胃癌术中合理的淋巴结清扫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普外-儿外科2004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由同一手术者进行残胃癌根治术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用等距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同期原发性胃癌患者50例作为对照,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中所清扫淋巴结的转移情况。结果与原发性胃癌患者相比,残胃癌患者联合脏器切除率较高〔54.55%(12/22)比14.00%(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29,P=0.000)。在淋巴结转移方面,残胃癌患者淋巴结总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原发性胃癌患者〔30.56%(103/337)比22.13%(208/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3,P=0.002);微转移方面,残胃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率高于原发性胃癌〔2.97%(10/337)比1.49%(14/9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39,P=0.086)。残胃癌患者No.10淋巴结总转移阳性率较原发性胃癌患者高〔52.17%(12/23)比17.39%(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3,P=0.013);残胃癌患者No.10的12个转移淋巴结中有4个微转移,原发性胃癌中未检出微转移淋巴结。残胃癌空肠系膜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35.71%(5/14)。结论残胃癌有其独特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术中应行D2淋巴结廓清术和空肠系膜淋巴结清扫术,同时应重点对No.10淋巴结进行清扫,必要时行联合脏器切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进展期远端胃癌行D2根治术时No.12b组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及No.12b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60例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行D2或D2+根治术,并均加行No.12b组淋巴结清扫术。分析No.12b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60例患者中发现12例有No.12b组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0.00%。其中BorrmannⅢ、Ⅳ型者No.12b组淋巴结转移率为31.25%(10/32),淋巴结转移N2~3期者为30.30%(10/33),肿瘤浸润T3~4期者为29.73%(11/37),明显高于BorrmannⅠ、Ⅱ型〔7.14%(2/28)〕,N0~1期〔7.41%(2/27)〕及T1~2期者〔4.35%(1/23)〕,P0.05;No.12b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结论 No.12b组淋巴结清扫术对于进展期胃远端癌是必要且可行的,其远期效果有待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进展期胃癌在D2基础上以术中淋巴显影为指导的个体化清扫与常规D2根治术的淋巴结清扫效果.方法 2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术中在肿瘤周围注射纳米炭混悬液者为纳米炭组,在D2根治术的基础上以黑染淋巴结为指导进行个体化清扫.21例常规行D2根治术的进展期胃癌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清扫淋巴结的数目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纳米炭组淋巴结黑染情况,并观察其副作用及并发症.结果 纳米炭组平均清扫淋巴结(35.1±13.4)枚/例,高于对照组的(26.2±7.8)枚/例,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6,P=0.034),主要体现在N2、N3淋巴结的清扫;纳米炭组淋巴结黑染率为52.7%,黑染淋巴结中发生转移的阳性率(27.6%)高于未黑染淋巴结(10.8%)及对照组(1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034,P=0.016;x2=5.142,P=0.023);纳米炭组术后1例发生输入襻梗阻.结论 在D2根治术的基础上以术中淋巴显影技术为指导对进展期胃癌进行淋巴结清扫,能增加淋巴结清扫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