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早期复极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变异型Brugada综合征(包括"下壁导联有明显J波的心脏性猝死","下壁导联有明显J波及ST段下斜型抬高的原发性室颤")的离子及细胞学机制相似,被称为Ito电流调节的"J波综合征",它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Ito电流密度及J波大小。Ito电流密度及J波大小在诱发心律失常中起重要作用。Brugada综合征时V1~V3导联出现J波及ST抬高,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高;而早期复极综合征时V4~V6导联出现J波及ST抬高,一般认为是良性的。换句话说,累及右室的J波可能致心律失常,累及左室前侧壁的J波常是良性的,而累及左室下壁的明显J波及ST抬高对检出既往不明原因晕厥患者处于心脏性猝死的高危状态具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研藏族人群发生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8628份来自西藏全区不同地区、不同海拔的应届藏族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基本信息和12导联心电图资料,按J波型和J点抬高型分别统计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生率以及在心电图不同导联分布情况。结果藏族人群早期复极综合征总发生率为13.63%,男性高于女性(P<0.05);J波型早期复极综合征发生率为4.32%,J点抬高型早期复极综合征发生率为9.31%。结论自然人群早期复极综合征不少见,但藏族人群中早期复极综合征发生率高应考虑与其生存环境、遗传基因、心血管疾病有某些关联。  相似文献   

3.
既往认为早期复极变异是一种正常的心电图变异,属于良性变化。最近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下侧壁导联J波抬高的早期复极变异患者与特发性室颤以及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有关。本文拟对近几年来早期复极变异与特发性室颤相关的一些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分析46例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变化。ST段抬高和J波均以V_3~V_4导联最明显.运动可使抬高的ST段恢复到等电位线,J波消失.此种心电图表现可持续2年以上。结合心肌酶、心脏B超等检查,可与急性心肌梗塞、变异型心绞痛等鉴别。  相似文献   

5.
J波和J波综合征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心电图上J点抬高≥0.1mV,时程≥20ms的圆顶状或驼峰状波称为J波。J波综合征是指心电图具有J波特征的临床症状群,包括Brugada综合征、特发性心室颤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超急期和早期复极综合征。J波形成的离子流机制是瞬时外向钾电流的增加。电生理基础是内外膜电位差和复极离散度增大,产生2位相折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早期复极综合征(ERS)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取平卧位,采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记录心电图改变情况。结果 40例患者均为动态心电图诊断确诊,常规心电图符合ERS诊断标准的仅为11例,明显低于动态心电图诊断。患者均为窦性心律,心率波动45~80次/min,心率60次/min 34例(85%)。患者均有ST段凹面向上抬高,幅度为0.2~0.6 m V,伴J波出现,V3、V4导联最明显,有高耸对称的T波。肢体导联ST段抬高不明显,且不伴对应导联ST段改变。心脏彩超提示心脏结构、大小均正常,室壁运动正常,无T波倒置,心肌酶学无异常,动态心电图可见J波、ST段抬高时间多在午休、夜间、安静休息时,日间活动心率增快,J波消失,ST段下降至基线。结论动态心电图相对于常规心电图,可提高ERS的诊断率,患者ST段改变与其心率快慢有一定关系,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7.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现代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特发性心电图改变,以明显的J波和ST段弓背向下抬高为特征,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人群,传统的观点认为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正常现象,无需特别的关注和处理。而近年来,随着对J波细胞电生理学的探讨,对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认识发生了改变。 1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经典认识早期复极综合征发生率1%~2.5%,常见于中青年(27.5%)、男性(77%),运动员的发生率偏高,呈区域性分布,有种族差异,黑种人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亚洲人、拉丁美洲人和印第安人,常无器质性心脏病征象,除少数人有不典型心悸、胸闷、胸痛外,大多数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的表现。典型的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表现为:(1)J点抬高和J波形成:主要发生在V_2~V_5,少数见于Ⅱ、Ⅲ、aVF导联;当在V_1、V_2导联出现J波时,QRS呈rSr'型,类似RBBB;(2)ST  相似文献   

8.
《临床心电学杂志》2011,(2):154-154
《介入心脏电生理学》杂志2010年12月发表了题为“运动员的下侧壁导联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文章。早期复级综合征(ER)在普通人群的发生率5%~13%,运动员及黑人更为常见。心电图表现为相应导联J点抬高或有明显的J波,常伴有弓背向下型的ST段抬高。60年来一直认为ER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心电图上J点抬高≥0.1mV,时程≥20ms的圆顶状或驼峰状波称为J波。J波综合征是指心电图具有J波特征的临床症状群,包括Brugada综合征、特发性心室颤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超急期和早期复极综合征。J波形成的离子流机制是瞬时外向钾电流的增加。电生理基础是内外膜电位差和复极离散度增大,产生2位相折返。  相似文献   

10.
早期复极改变致恶性心律失常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复极改变(ERV)为下壁或侧壁导联J点抬高至少0.1mV,表现为QRS-ST处粗钝或切迹,即J波。动物实验观察ERV与Brugada综合征(BrS)可以相互转换。ERV、特发性心室颤动和BrS三者心电现象的不同机制是由于瞬时外向钾电流及其介导的外膜尖峰和穹窿的差异所致;近期研究揭示ERV与心脏骤停或心脏猝死有关。  相似文献   

11.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诊断失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多数有胸痛、心悸等症状,心电图表现为:(1)在QRS综合波J点处有ST段抬高;(2)R波降支有明显切迹或模糊;(3)ST段呈凹面向上的抬高;(4)T波双肢常对称而高大。早复极综合征的这些临床及心电图特点,近年来临床医生已逐步熟悉,使之在一般人群中的检出率从原来的  相似文献   

12.
早期复极综合征猝死一例--Brugada综合征变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般认为早期复极综合征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良性的临床过程,但由于其心电图改变的电生理机制与急性心肌缺血或Brugada综合征有相似之处,是由于心内膜动作电位穹隆变小(即Ⅰ相瞬间外向钾电流Ito及相关离子流影响动作电位的1,2期),导致平台期心内膜、心外膜之间存在透壁电位差,当这种电位差较小,心外膜动作电位缩短较均匀或缩短不十分明显.心肌复极方向仍然是由心外膜向心内膜,只产生心电图J点抬高,伴或不伴ST段抬高,但T波是直立。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局部心肌缺血、药物作用、自主神经调节障碍等,导致心外膜动作电位部分明显缩短,部分明显延长,甚至长于心内膜动作电位时限,使心肌复极由心内膜向心外膜复极.产生J点明显增大,ST段抬高且伴T波倒置。由于心外膜与心内膜之间动作电位时限发生明显变化,形成心外膜复极离散和不应期离散,即形成2相折返的病理生理基础,平时临床上良性的早期复极这时可以产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本期陈玉珍等医师报道1例早期复极综合征病人发生猝死就是一个例证。但是这例早期复极综合征病人是否为1例Brugada综合征的变异,就此文提供的资料尚无证据,其一平时心电图不是Brugada综合征典型的ST段抬高呈穹隆状(下斜形),伴T波倒置的表现。且多次发作意识丧失也未记录到典型Brugada心电图表现。其二未做药物激发试验。其三无家族猝死史。所以无法确定是1例Brugada综合征的变异。但此文的价值在于使人们对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另一面“有时是高度危险的”有所认识和警惕。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于可疑Brugada综合征的患者应该进行药物激发试验以及连续观察心电图变化,将有助于确诊。对早期复极综合征的病人也不能一概而论为良性,怎样判断是否有危险性还有待更多资料的积累和病人的随访。  相似文献   

13.
早期复极综合征总是良性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早期复极综合征(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ERS)表现为J波增大或J点抬高,胸前V4-V6导联弓背向下的ST段抬高和高大而直立的T波。多年来ERS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的心电图变化,多见于年轻男性和运动员。近年来,此综合征重新引起人们重视是因为它与Brugada综合征和原发性心室颤动(室颤)有许多相似的心电图特征,ERS近年来有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个案报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缺血性J波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的诊断价值。方法将3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出现缺血性J波分为A组,将30例早期复极患者分为B组,回顾分析两组动态心电图、心脏事件情况。结果A组缺血性J波伴ST段上抬,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大于B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监测中ASC患者出现缺血性J波同时ST段抬高常提示心电活动不稳定,易诱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值得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正>1936年Shipley等[1]首先对早复极进行了描述。早复极被认为是一种良性心电图改变:ST段自J点呈凹面向上型抬高,QRS波群终末端可见切迹或顿挫。2008年Haissaguerre等[2]通过对从特发性室颤(IVF)和心脏停搏中幸存的206例临床患者进行心电图分析,发现早复极改变者占31%;其中,下侧壁导联J点  相似文献   

16.
心电图上连续2个或以上的导联出现J波抬高≥0.1mV是一种常见现象,称为过早复极现象(ER).如伴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则称为J波综合征.特发性室颤(IVF),以青年男性发病为主、心脏结构完全正常、但突发心室颤动、原因不明,是年轻人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近期,Jani等在新英格兰杂志发表文章认为:J点抬高>0.2mV是早复极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预警指标。其对10864例中年早复极综合征患者进行了30±11年的随访。早复极综合征须满足下壁或侧壁J点抬高≥0.1mV或>0.2mV,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包括因心律失常引起。全组有630例(5.8%)患者的J点抬高≥0.1mV,其中384例(3.5%)位于下壁,262例(2.4%)位于侧壁,16例(0.1%)在下壁和侧壁均有J点抬高。下壁导联J点抬高至少0.1mV被证实与心脏性死亡有关(HR1.28,95%CI,1.04~1.59;p=0.03)。当下壁导联J点抬高>0.2mV时能明显增加心源性死亡的危险(HR2.98,95%CI,1.85~4.92;p<0.001)。  相似文献   

18.
J波与J波综合征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J波是指心电图上QRS波与ST段之间的圆顶状或驼峰状电位变化。新近临床研究表明,在早期复极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和特发性心室颤动等心电图中,均存在J波形态、时限和幅度的显著改变,上述与J波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统称为J波综合征。本文详尽阐述了J波的细胞电生理和离子流机制,分析了早期复极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下壁导联高大J波相关的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特点及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J波发生的导联与心肌缺血的导联基本相同,因此二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冠心病患者J波的出现是心肌严重缺血导致复极异常的标志,它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在急性心脏缺血事件中J波单独出现,或与ST段抬高,或与T波电交替同时出现时均是心脏猝死的高危预警指标.因此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缺血性J波的存在及其动态演变过程在对急性心肌缺血范围、缺血程度及其预后的判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J波是指QRS波结束和ST段起点(J点)抬高>0.1mV,时程≥20ms,向上圆顶样或驼峰样的偏离基线的波,是整体心室肌除极结束和复极开始的一个标志点.为纪念20世纪50年代初Osborn对J波开创性的观察和研究,J波也称为Osborn波.J波综合征的概念是2004年以来逐渐形成的.凡是心电图有特征性J波,临床伴有室速和心脏猝死倾向,合并或不合并器质性心脏病者,通称为J波综合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