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比较四君子煮散饮片与四君子传统饮片在不同时间点煎出液中有效成分含量和干膏收率的变化。方法:在不同时间点测定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和干膏收率,比较四君子煮散饮片与四君子传统饮片的煎出效果。结果:相同煎煮条件下四君子煮散饮片煎液中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甘草苷、甘草酸含量及干膏收率均显著高于传统饮片。结论:相同煎煮条件下四君子煮散饮片的煎出效果优于传统饮片,四君子煮散饮片的临床配方应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化苦杏仁煮散颗粒的煎煮工艺,并与传统饮片的煎煮质量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考察加水量、浸泡时间和煎煮时间对苦杏仁煮散颗粒煎煮工艺的影响,以苦杏仁苷煎出量和干膏收率为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加权评分,优化煎煮工艺;对比煮散颗粒和传统饮片的溶出曲线及煎出效率,评价苦杏仁煮散颗粒煎煮质量。结果:优化工艺为:加12倍量水,浸泡10 min,煎煮2次,每次12 min;各时间点煮散颗粒煎液中指标成分的溶出量及干膏率均高于传统饮片,且差异具有极显著性;煮散颗粒1 g的煎出效果约相当于传统饮片的1.2 g。结论:优选的煎煮工艺简便、快速,稳定可行,煮散颗粒煎出效果优于传统饮片。本试验可对煮散颗粒的研究起到示范推广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白芷煮散颗粒与白芷传统饮片的煎出质量的对比,为中药新剂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以白芷煮散颗粒与传统饮片在不同时间所含欧前胡素的含量以及干膏收率为指标,比较白芷煮散颗粒与传统饮片的煎出效果。结果:白芷煮散颗粒的溶出效果明显高于传统饮片。结论:白芷煮散颗粒相对于传统饮片有很大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黄连煮散颗粒煎煮工艺.方法:以溶剂(倍)量、煎煮时间为考察对象,干膏收率、盐酸小檗碱煎出率为考察指标,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方程拟合,用效应面法优化煎煮工艺并进行预测分析及验证,并对比研究其与传统饮片化学计量关系.结果:二项式方程拟合度较高,复相关系数分别为r=0.9921及0.9964,预测性较好;其优化工艺为取黄连煮散颗粒,加入15倍量水煎煮两次,每次15分钟.分别从盐酸小檗碱煎出率和干膏收率角度出发,煮散颗粒1g的煎出效果相当于传统饮片的1.57g和1.87g.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黄连煮散颗粒煎煮工艺方法简便可靠,具有良好的预测性;优选的煎煮工艺稳定可行,且黄连煮散颗粒煎出效果优于传统饮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粒度的炙甘草煮散饮片中成分煎出率及干膏收率,为炙甘草煮散粒度的选择提供合适范围。方法:将炙甘草粉碎制成四种不同粒度的煮散饮片,分别测定不同粒度规格的煮散饮片在不同时间点的指标成分与干膏的煎出率,再通过两两对比检验观察各组间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确定炙甘草煮散饮片最佳粒度范围。结果:炙甘草煮散饮片在各时间点的甘草苷、甘草酸及干膏收率均显著高于传统饮片(P0.01)。结论:综合考虑确定炙甘草煮散饮片适宜粒度范围为1.18~2.36mm。  相似文献   

6.
目的:优化大黄煮散颗粒煎煮工艺。方法:以加水量(倍)、浸泡时间和煎煮时间为考察对象,对总蒽醌煎出率和干膏收率进行归一化处理后,以归一化值为考察指标,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方程拟合,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煎煮工艺并进行预测分析及验证优选出大黄煮散颗粒最佳煎煮工艺。结果:二项式方程拟合度较高,复相关系数分为R=0.940,预测性较好;其优化工艺为取大黄煮散颗粒,加入16倍量水,浸泡14 min,煎煮两次,每次34 min。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大黄煮散颗粒煎煮工艺方法简便可靠,具有良好的预测性,优选的煎煮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7.
陈皮现代饮片与传统饮片煎出效果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陈皮现代饮片和传统饮片煎出效果,为中药现代饮片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陈皮饮片在不同时间点的煎出液中橙皮苷含量和干膏收率为指标,比较现代饮片和传统饮片的煎出效果。结果:陈皮现代饮片1g的煎出效果约相当于传统饮片1.25g。结论:陈皮现代饮片的煎出效果较传统饮片相比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研究皮类、茎木类及果实种子类药材煮散与传统饮片的煎煮效果,为煮散的研究、生产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7味皮类药材、3味茎木类药材及9味果实种子类药材为研究对象,将其制成煮散,对比分析煮散与饮片传统煎煮水煎液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及干膏率。结果首先,煮散水煎液(10倍量水,煎煮10min)的干膏率及有效成分煎出量均不低于饮片的传统煎煮(10倍量水,煎煮50min);其次,不同用药部位的饮片,其煮散水煎液化学成分含量和干膏率与传统煎煮相比的比值差异较大,这主要是由于不同药材的质地和组织结构不同所致。结论从药学角度来看,传统饮片制成煮散,可以节省药材以维护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煮散还具有节省能源、方便患者使用以及保证取样均匀的优点,应当对煮散开展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牛蒡子饮片与粉末煎煮过程中牛蒡苷含量变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牛蒡子饮片与粉末在煎煮过程中牛蒡苷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牛蒡子饮片和粉末在不同煎煮时间煎液中牛蒡苷含量.结果:从2~60 min煎煮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牛蒡子粉末煎液中的牛蒡苷含量及煎出率均高于牛蒡子饮片煎液,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从化学成分层次,验证了中药煮散省材省时之优点,为中药传统饮片应用形式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恢复煮散 节省药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中药煮散的全面综述,回顾煮散的历史、阐述煮散的现状、展望煮散的前景。方法:对近10年来有关中药煮散的研究文献进行总结,以实验的方式对煮散和传统饮片汤剂的制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应用中药煮散不论单方或复方煎出率都高于传统饮片。实验显示,在相同条件下,煮散较之传统饮片汤剂的制备可有效的节省药材二分之一以上;减少煎煮时间3/4以上,同时煮散的煎出率高于传统饮片。煮散较传统饮片既节省了药材、能源,又提高了煎煮质量。结论:"煮散"所具有的煎出率高,节省药材;煎煮时间短,节省能源等优势应得到不断发掘,这一研究不仅对祖国医学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解决中医界目前面临中药材缺乏的重大问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黄粉末煎煮过程中游离蒽醌和结合蒽醌含量变化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大黄粉末煎煮过程中游离蒽醌和结合蒽醌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煎煮时间两种大黄煎液中游离蒽醌与结合蒽醌的含量。结果:从2~40min煎煮过程中,除药用大黄的结合态芦荟大黄素煎出率升高达70%外,两种大黄的其他游离蒽醌和结合蒽醌的煎出率变化不超过20%,且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40min之内,煎煮时间对两种大黄粉末的游离蒽醌和结合蒽醌的煎出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当归不同粒度规格煮散中成分的煎出关系,确定临床应用当归煮散最佳粒度.方法:测定不同时间点当归不同粒度水煎液中指标成分煎出量,通过两两对比H检验,比较各粒度规格间有无显著性差异,确定当归煮散的最佳粒径范围.结果:当归煮散在不同时间点阿魏酸煎出量和总煎出物显著高于原饮片,P值均小于0.01;煮散各规格粒度间无显著差异.结论:综合分析,当归煮散适宜粒径范围为0.25~4.0mm.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优选细辛煮散粉碎最佳粒度及制备工艺。方法:制备六种不同粒度的煮散颗粒,以打粉难易、成型性、干膏收率、滤过性、细辛脂素煎出率为考察指标,筛选最佳煮散粒度,以细辛煮散颗粒含水量为指标对细辛煮散颗粒干燥时间进行考察,确定细辛煮散颗粒的制备工艺。结果:细辛煮散的最佳粒度为中粉,每10 g细辛中粉加入15 mL水,以50℃温度干燥220 min,为最佳工艺。结论:优选的煮散工艺所制备的颗粒完整美观,有效成分煎出较好,可使给药剂量更精确,工艺简单,便于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陈皮压制饮片的煎煮质量。方法:采用传统煎煮法,以橙皮苷含量和干膏率为评价指标,考察陈皮压制饮片和普通饮片的煎煮溶出情况及二者在中药复方中的煎煮溶出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橙皮苷的含量;采用相似因子f2法比较二者溶出曲线的相似性。结果:在单味饮片和复方的煎煮中,压制饮片的干膏率和橙皮苷含量均高于普通饮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2相似因子比较结果f2=82,表明压制饮片和传统饮片溶出行为相似。结论:陈皮压制饮片不影响陈皮的煎煮溶出效果,且有效成分橙皮苷的含量较高,并具有易于运输、贮藏等优点,符合中药现代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大黄煮散颗粒与大黄饮片的指纹图谱,探讨两者之间质量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HPLC指纹图谱,对大黄煮散颗粒与大黄饮片进行指纹图谱研究,并建立共有模式,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对所得图谱进行相似度分析。结果:大黄煮散颗粒与大黄饮片的指纹图谱中,共有色谱峰有均有14个,相似度评价均大于0.9。结论:大黄煮散颗粒与大黄饮片的指纹图谱之间无明显差异,品质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中国药房》2017,(7):954-957
目的:优化壮骨方煮散的煎煮工艺。方法:采用2因素5水平星点设计试验,以加水(倍)量和煎煮时间为自变量,以淫羊藿苷提取量和浸膏得率的总评"归一值"为因变量,进行回归方程拟合,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壮骨方煮散煎煮工艺并进行验证;将采用优化后煎煮工艺的煮散与传统饮片的煎煮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最优工艺为加16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20 min;验证试验中"归一值"预测值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为2.97%;煮散与饮片经相同条件煎煮后淫羊藿苷提取量分别为1.234 3、1.132 4μg/g,浸膏得率分别为23.73%、17.84%。结论: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煎煮工艺方法简便、可靠,优化的煎煮工艺稳定、可行;壮骨方煮散煎出效果优于传统饮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粒度炒牛蒡子中各成分煎出率及浸膏得率。方法:以传统炒牛蒡子饮片为对照,记为1号,将炒牛蒡子粉碎制成3种不同粒度的煮散饮片,分别记为2号、3号、4号,以HPLC法测定含量,对比各组绿原酸、异绿原酸A、牛蒡苷、牛蒡子苷元煎出率及浸膏得率。结果与结论:对各成分煎出率及浸膏得率进行综合加权评分,4号炒牛蒡子煮散饮片总评分高于其它组别。  相似文献   

18.
大黄煎煮与浸渍过程中蒽醌类成分含量变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大黄浸渍和煎煮2种不同处理过程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变化。方法:以大黄中芦荟大黄素等5个主要成分为分析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别测定大黄在不同处理方法(浸渍法和煎煮法)和不同时间的煎剂中游离蒽醌、结合蒽醌和总蒽醌的含量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大黄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4个成分的进样量在0.03~0.64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大黄素甲醚进样量在0.01~0.34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大黄经煎煮法处理后总蒽醌的溶出量比浸渍法明显增多;2种处理方法对应的游离蒽醌的溶出率随时间变化基本稳定,结合蒽醌的溶出量在煎煮和浸渍过程中均有所下降。结论:大黄在用浸渍和煎煮2种方法处理时可导致其蒽醌类成分含量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中南药学》2019,(3):384-388
目的建立电磁裂解水提大黄蒽醌类成分的方法,通过响应面法优选最佳提取工艺。方法在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液固比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大黄总蒽醌收率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优选出大黄总蒽醌电磁裂解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并与超声法和煎煮法进行比较。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3.65 min,提取次数3次,液固比13 (mL∶g),总蒽醌成分的收率为17.12mg·g-1,明显高于超声法和煎煮法。结论电磁裂解提取法具有高效快速、省时节能、绿色环保等优点,作为一种新型的中药提取方法,可为大黄的工业化提取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药房》2017,(19):2688-2692
目的:比较黄芪破壁饮片煎煮、冲泡与传统饮片煎煮后有效成分溶出含量的差异,为黄芪破壁饮片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黄芪破壁饮片和传统饮片最优的煎煮工艺[液料比(m L/g)、煎煮次数、煎煮前浸泡时间(min)]以及破壁饮片最优冲泡工艺[水温(℃)、液料比、冲泡次数],在各自的最优工艺下比较5种成分(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在不同煎煮/冲泡时间点的溶出含量差异。结果:黄芪破壁饮片按最优煎煮工艺(液料比50∶1,煎煮前不浸泡,煎煮2次)煎煮5~10 min时其有效成分溶出含量已达到传统饮片煎煮(煎煮前浸泡30 min,液料比50∶1,煎煮3次)30 min的溶出含量;其在最优冲泡工艺(液料比75∶1,水温100℃,冲泡3次)下有效成分可以达到传统饮片煎煮时溶出含量的80%~90%。结论:黄芪饮片经过破壁后有效成分溶出速率更快,可以免去煎煮前浸泡时间,并减少煎煮时间、次数,煎煮效率显著提高;临床使用时可采用冲泡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