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髂动脉闭塞内膜下再通治疗与覆膜支架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内膜下再通和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髂动脉硬化闭塞病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5例伴有严重缺血症状的髂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动脉闭塞长度2.5~12.0 cm.采用顺行途径(经右肱动脉穿刺3例,经对侧股动脉穿刺2例)对闭塞段血管行意向性内膜下途径再通,用直径8 mm球囊对内膜下通道扩张成形并植入镍钛合金覆膜支架,共植入覆膜支架6枚,另在1处狭窄病变植入覆膜支架1枚,1处长段闭塞病变覆膜支架远段和另1处髂动脉狭窄病变中各植入裸支架1枚.结果 内膜下再通操作全部获技术成功,无并发症出现.覆膜支架置放后血管腔内形态良好,血流通畅.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患肢踝臂指数(ABI)平均值由0.40±0.32上升至0.89±0.15.近中期随访无症状复发.结论 动脉内膜下再通术联合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髂动脉硬化闭塞病变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是因下肢动脉壁硬化、内膜增厚或出现硬化斑块及血栓,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的一组缺血性疾病。随着介入治疗的发展,经导管动脉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闭塞性病变已普遍开展〔1〕。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下肢动脉疾病无创性检查的首选方法,既可确定动脉病变的狭窄程度及准确定位,又能对介入治疗术后血管再通情况等血流动力学信息提供帮助。笔者收集15例(18支病变血管)经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术前及术后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患者应用介入治疗的理论、方法探讨。方法综合2年病例,阐述不同治疗方法,统计疗效。结果通过统计,近两年共11例患者应用溶栓、球囊扩张+支架成形均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结论下肢动脉狭窄、闭塞应用导管溶栓、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为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道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动脉接触性溶栓(intraarterial 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ICDT)联合球囊扩张(PTA)、导管取栓等综合腔内技术在急慢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下肢动脉急慢性血栓、栓塞患者共26例,采取 ICDT 为基础,联合 PTA、导管取栓等多种腔内技术治疗,评价技术成功率及近中期疗效。结果26例共28条肢体,3例急性血栓患者血栓完全溶解,5例6条下肢急性栓塞患者联合 PTA 和(或)导管取栓再通成功,18例19条下肢二期行腔内血管重建,17例成功,共植入21枚支架,1例失败,治疗总有效率96.4%(27/28)。结论以 ICDT 为基础,联合 PTA、导管取栓等综合腔内技术对于下肢急慢性血栓治疗安全有效,对动脉闭塞症伴血栓形成的复杂病变可以降低手术难度,提高腔内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下肢动脉血栓的机械性祛栓结合药物溶栓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OASIS导管流变溶栓和Amplatz血栓消融导管(Amplatz Thrombectomy Device,ATD)浸软溶栓结合基因重组型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human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或尿激酶(UK)药物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对18例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实施急诊OASIS导管流变溶栓(12例)或ATD导管浸软溶栓(6例)术,对远端小血管残留血栓给予rt-PA溶栓2例,UK溶栓7例,对4例5处髂股动脉狭窄段采取经皮球囊扩张(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或支架成形辅助治疗。其中髂动脉3例,股动脉13例,腘动脉1例,股动脉、腘动脉、胫前胫后动脉及足部动脉广泛血栓形成1例。结果:18例机械性祛栓技术实施成功率100%,其中14例术中处理后立即完全再通;4例术后留置导管继续溶栓3~5天达到完全再通。其中4例5处动脉狭窄段采用球囊扩张或置入支架后狭窄段的血管腔平均复通率95%,临床表现好转率100%。全部病例均经DSA、B超及临床随访1~45个月,动脉均保持通畅。无血管穿孔并发症和截肢病例,溶栓过程中出现消化道出血1例。结论:采用OASIS导管和ATD导管机械性祛栓结合rt-PA或UK药物溶栓治疗能够快速地祛除下肢动脉血栓,安全性高,临床疗效显著。用PTA和支架辅助治疗可有效地解除动脉狭窄,防止血栓再形成,避免截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局麻下,以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置入8F导管鞘,全身肝素化,用5F Pigtail导管、单弯导管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将8F导引导管置于病变锁骨下动脉近端,选择合适球囊扩张狭窄部位。撤出球囊导管,将支架递送系统沿导丝送入狭窄段,路图下准确定位并释放支架。对于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将8F导引导管置于闭塞锁骨下动脉近端,用泥鳅导丝小心反复试探至通过闭塞段,再重复上述步骤。若导丝始终不能通过闭塞段,则行肱动脉逆行穿刺,置入7~8F导管鞘,用泥鳅导丝在单弯管配合下小心反复试探逆行开通闭塞段,同法行逆行球囊扩张与支架置入。结果 15例成功植入支架,1例未成功;支架植入后所有患者肱动脉及桡动脉搏动良好,临床症状改善;成功植入支架的15例中有1例12个月后再狭窄,再次植入1枚支架,其余患者随访24个月未见再狭窄;所有患者围手术期未见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望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1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分别置入国产内支架6枚,进口内支架5枚,进口血管内支架选用Wallstent、Memotherm及Symphony,国产血管内支架类似Wallstent。结果 11例患者中10例成功地完成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5例患者中的6条病变血管中置入6枚国产血管内支架,5例患者中的5条病变血管中置入5枚进口血管内支架,病变血管开放获得满意,上肢脉搏血压恢复正常,1例锁骨下动脉闭塞的患者,因导丝穿破血管进入纵隔而放弃治疗。术后随访时间为6~39个月,其中1例置入血管内支架在5个月复查时出现再狭窄,经球囊扩张后16个月复查血管开放良好。结论 血管内支架可有效地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有望成为最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10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 ,共植入 11个金属支架 ,其中国产支架 4个 ,Memotherm支架 5个 ,Symphony支架 2个。病变部位 :髂动脉 4例 ,髂股动脉 1例 ,锁骨下动脉 2例 ,腋动脉 1例 ,股动脉 2例。术中辅助应用钬激光技术 3例 ,辅助球囊扩张装置 9例。结果 :11个支架的植入技术均获成功 ;术后 1例发生了远端肢体动脉栓塞 ,1例发生了支架内血栓阻塞 ,其余 8例支架植入后随访 3~ 11个月 ,均保持通畅 ,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支架植入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良好 ,国产支架和进口支架的近期疗效没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9.
腹主联合双髂动脉阻塞的介入方法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腹主动脉联合双髂动脉阻塞的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对19例腹主-双侧髂动脉狭窄/闭塞患者采用导丝开通、导管局部溶栓、PTA及内支架植入等方法治疗,其中15例行尿激酶50~200万U(平均130万U)溶栓,18例PTA治疗,16例(39支动脉)接受内支架植入.结果除1例主-髂动脉、2例各1支髂动脉及1例双肾动脉未获开通外,余18例腹主动脉、髂动脉和2支肾动脉均成功开通.2例发生远端股、腘动脉栓塞经溶栓获得通畅.1例因髂动脉破裂植入覆膜支架.术后平均住院8.5天.14例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4例部分好转.随访18例(1.5~78个月),1例于1.5个月后1侧髂动脉闭塞,未能开通;1例分别于25和28个月发生主-髂动脉闭塞,行PTA和再次支架植入,其余病例良好.结论多种介入手段结合可有效治疗腹主-双髂动脉狭窄/闭塞.  相似文献   

10.
应用血管内超声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植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评价冠状动脉(冠脉)内高压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后支架释放的效果.方法 46例患者62处冠脉病变行支架植入术后接受IVUS检查,观察支架是否充分扩张及粥样斑块负荷的变化,未达到理想扩张者再次高压扩张.结果 首次高压扩张后全部病变均达到冠脉造影理想的支架植入标准,但仅28处(45.2%)符合IVUS理想支架植入标准;34处(54.8%)病变未达到IVUS标准者进一步高压扩张后,30处达到理想标准.高压球囊扩张后原病变处仍有较大的粥样斑块负荷.结论 采用高压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并不能均达到理想的支架扩张,IVUS指导下的更高压力扩张可进一步改善支架植入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在髂动脉成形术中破裂的救治意义,总结预防及救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髂动脉支架成形术中动脉破裂出血的患者经及时置入覆膜支架救治成功的病例资料。结果本例因右下肢间歇性跛行5年入院,计算机断层X线血管造影示右髂外动脉完全闭塞,行右髂外动脉开通术。术中置入支架后行经髂动脉球囊后扩张时出现髂动脉破裂,通过及时球囊封堵并置入覆膜支架而得以成功救治,术后随访结果佳。结论临床接诊髂动脉闭塞或狭窄者,术前要有充分的器械准备,以便发生血管破裂时术中能及时置入覆膜支架,即使动脉破裂也可得到有效救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介入技术治疗肝移植术后血管和胆管管腔重建相关性并发症的可行性。方法:肝移植术后共有16例相关并发症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其中肝动脉狭窄4例,肝动脉血栓形成2例,门静脉狭窄并血栓形成1例,胆管吻合口狭窄9例。肝动脉狭窄行球囊扩张(PTA)或内支架治疗,肝动脉血栓形成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门静脉狭窄并血栓形成行溶栓、支架置入及分流道栓塞治疗,胆管吻合口狭窄行PTA或支架置入治疗。结果:16例患者均获技术成功,治疗均有效,有效率为100%。4例肝动脉狭窄1例单纯PTA有效,3例行支架置入术后有效,血流恢复。2例肝动脉血栓形成术后血栓消失,血流恢复通畅。1例门静脉并发症治疗后血流恢复,灌注增加。9例胆管吻合口狭窄2例行PTA有效,7例置入支架后有效。随访0.5~17个月无复发,5例死于原发病进展或系统并发症,与该并发症或介入治疗无关。结论:介入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治疗肝移植管腔重建相关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主动脉缩窄是指先天性胸主动脉局限性狭窄,该处管腔变小甚至闭塞,血流受阻.主动脉缩窄多发生在动脉导管或动脉韧带附近,但有时也可发生在左锁骨下动脉近端,未经治疗主动脉缩窄经常会引起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等致命并发症.目前国际上治疗主动脉缩窄的方法主要有外科手术、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和球囊扩张血管内支架植入术.覆膜支架植入术是融合后两种治疗手段优势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治疗主动脉缩窄的领先技术,取代了传统的外科治疗手段,治疗效果更佳,且费用相比传统术式较低.2012年我院收治1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患者,经双球囊扩张,植入覆膜铂金支架1枚,效果良好.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超声溶栓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内超声溶栓再通动脉硬化闭塞症闭塞动脉的可行性。方法 14例有严重下肢缺血症状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用血管内超声溶栓仪进行了溶栓治疗。结果 超声溶栓探头在闭塞段血管内重建了通道,所有患者均实现了闭塞血管再通,6例仍有血管狭窄的患者行球囊扩张术。结论 血管内超声溶栓术可以用于再通闭塞的周围动脉,尤其是闭塞范围较长,药物溶栓治疗无效和患者禁忌药物溶栓治疗时,血管内超声溶栓是一种新的可靠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合并血栓形成的有效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2年1月至2008年5月,我们采取导管取拴、内膜剥脱、股深动脉开口成型术、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及动脉内置管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86例.结果 按 cooley标准判定疗效结果,优秀41例,良好36例,截肢6例,死亡3例.随访6~36个月,首次通畅率分别为84%、71%、57%、46%,累积二次通畅率分别为91%、84%、76%、70%,其中有29例再狭窄或闭塞,再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治疗,疗效满意.结论 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应极积手术探查及取拴治疗,并同时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ASO疗效肯定,且可重复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对主-髂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价值。 方法 收集20例主-髂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患者,对其中17例行球囊扩张术(PTA)和(或)支架植入术,3例行切开取栓联合PTA、支架植入术,观察其疗效。 结果 共植入裸支架26枚,覆膜支架1枚。20例患者病变段血管均获得有效开通,技术成功率为100%(20/20)。2例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1例为动脉夹层,另1例为动脉破裂。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或消失,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4~12个月,1例因多发器官衰竭死亡,1例发生再狭窄,其余均未出现症状持续或加重。 结论 介入治疗是治疗主-髂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内段颈内动脉复杂性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7年1月14例颅内段颈内动脉复杂性病变患者接受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病例资料。术后随访3~18个月复查DSA和临床观察结果 ,收集最初及最终造影结果、病死率、致残率及临床结果等数据。结果 14例患者共成功置入Willis覆膜支架15枚,其中血泡样动脉瘤8例,假性动脉瘤3例,多发动脉瘤1例,大动脉瘤2例,技术成功率100%。Willis覆膜支架释放部位C7段3枚,C6段8枚,C5段2枚,C4段2枚;支架植入后即时造影显示病变完全消失10例,内漏4例,经球囊扩张后2例内漏消失,1例仍存在微小内漏,1例再植入1枚支架后病变完全不显影。支架覆盖眼动脉2例,脉络膜前动脉1例,患者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术后3~12个月随访复查DSA显示载瘤动脉通畅13例,轻度狭窄1例;病变完全不显影13例,1例复发。临床随3~18个月,m RS评分0分12例,1分2例,存活患者无新发神经功能缺失。结论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内段颈内动脉复杂性血管病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短中期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支架增强显影技术(stentboost,SB)在评价支架植入效果和指导支架内球囊后扩张与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的相关性。方法 26例患者在支架植入、支架内球囊后扩张时,完成了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uan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SB技术、IVUS检查,植入支架35枚。分别通过QCA、SB、IVUS获取支架植入、支架内球囊后扩张完成时支架直径,计算支架偏心指数;各项检查所测支架植入、支架内球囊后扩张完成时支架直径和支架偏心指数的自身对照,检查之间所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QCA、SB、IVUS测量的支架内球囊后扩张完成时支架直径均较支架植入时明显增加,支架偏心指数[(最大支架直径-最小支架直径)/最大血管直径]降低。SB与IVUS测量的支架植入时、支架内球囊后扩张完成时的支架平均直径具有最好的相关性(r=0.982,P0.01;r=0.985,P0.01);而且QCA与IVUS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975,P0.01;r=0.978,P0.01);QCA与SB也明显相关(r=0.972,P0.01;r=0.976,P0.01)。结论支架内球囊后扩张完成时支架偏心指数较支架植入时更低,与QCA相比,SB与IVUS测量的支架植入时、支架内球囊后扩张完成时的支架平均直径有更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分别采用Deep球囊扩张和球囊扩张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两种方法治疗股浅动脉狭窄闭塞症的疗效。方法 38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和对照组(19例)。治疗组患者均接受Deep球囊扩张治疗;对照组均接受球囊扩张后植入血管内支架,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介入治疗后两组即时血管通畅率均为100%;介入治疗后30天,治疗组血管通畅率为100%,对照组为95%;介入治疗后1年,治疗组血管通畅率为85%,对照组74%。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病例的踝肱指数作两样本t检验,术后即时:P=0.504;术后30天:P=0.024;术后1年:P=0.002。结论 使用Deep球囊扩张治疗股浅动脉狭窄闭塞症30天及1年的血管通畅率高于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治疗,其主要机制是Deep球囊具有顺应性好,低剖面扩张时不易造成对血管的损伤。  相似文献   

20.
刘永娥  杨娇弟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7):2777-2779
目的:探讨血管球囊扩张术、动脉溶栓、血管内支架置入等综合介入技术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围手术期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对16例手术患者术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术中及术后严密监测血压,并加强对出血、栓塞、感染等并发症的观察。结果:16例手术均成功,术后缺血和疼痛相关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合理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是综合介入技术有效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