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探讨兰州地区川崎病(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对确诊的174例KD患儿,根据其是否并发CAL分为CAL组和NCAL组,分析比较其年龄、性别、热程、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开始使用时间、IVIG使用剂量、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小板(PLT)、血红蛋白等资料的差异。结果 174例KD患儿并发CAL者46例(占26.44%),无并发CAL者128例;两组患儿平均热程、自发热到开始IVIG治疗的时间、IVIG使用剂量,以及PLT、CRP、ESR、红细胞计数(RBC)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程10 d、发热10 d后开始使用IVIG,PLT、CRP、ESR升高,RBC降低的KD患儿应警惕并发CAL的危险性,对于KD的治疗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0 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为冠脉损害组(CAL组)40例,无冠脉损害组(NCAL组)70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0例KD患儿的中位发病年龄为1.58(0.92~3.00)岁,其中男67例、女43例。CAL组和NCAL组间年龄分布、不典型KD、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前发热持续时间6天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AL组患儿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白介素-6(IL-6)、N 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NCA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VIG使用前发热持续时间、WBC、IL-6、NT-proBNP预测KD患儿并发CAL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分别为0.97、0.69、0.76和0.87;最佳临界值分别为6.5天、19.85×10~9/L、92.19 pg/mL和1 122.5 pg/mL,预测KD并发CAL的灵敏度分别为84.6%、46.2%、100%和100%,特异度分别为91.4%、91.4%、57.1%和71.4%。结论年龄3岁,IVIG前发热持续时间6.5天,不典型KD,以及WBC、IL-6和NT-proBNP明显升高,是KD发生CAL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初诊的185例KD住院患儿,根据治疗前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分为合并冠脉损伤组(CAL组,24例)和未合并冠脉损伤组(nCAL组,161例),另选取同期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RDW以及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丙氨酸转氨酶(ALT)及白蛋白(ALB)水平的差异。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KD合并CAL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急性期RDW预测KD合并CAL的效能。结果 KD组患儿的RDW、WBC、PLT、ESR、CRP及A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AL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AL组与nCAL组间RDW、WBC、CRP、ALB及热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RDW、WBC、CRP、ALB及热程均为CAL发生的影响因素,且RDW与WBC、CRP水平呈正相关,与ALB水平呈负相关。RDW≥13.35%预测KD合并CAL的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68.3%,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7(95% CI:0.749~0.905,P0.001)。结论 RDW水平变化可以作为早期预测KD患儿CAL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不完全川崎病(IKD)的早期诊断和临床特征,以提高川崎病(KD)的早期诊断率,减少KD延迟诊断及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发生.方法 对2000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42例IKD患儿和147例典型KD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IKD和典型KD患儿的年龄、性别、临床特点[包括发热、淋巴结大、指(趾)端脱皮、球结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肿、皮疹、口腔黏膜充血、肛周脱屑、卡介苗接种处再现红斑(卡疤红肿)]、实验室特点[包括血WBC计数、Hb、PLT计数、ESR、CRP、血清清蛋白(Alb)、血清ALT、血钠]、心脏彩超及心电图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应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IKD组与典型KD组比较发病无性别差异,但发病年龄小;IKD组诊断时发热持续时间长;IKD组急性期手足硬肿、口腔黏膜充血、球结膜充血、皮疹方面低于典型KD组,而卡疤红肿则多于典型KD组;IKD组 WBC计数及CRP较典型KD组高;2组心电图异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IKD组发生CAL高于典型KD组.结论 IKD患儿CAL发生率高,小年龄、发热时间长、卡疤红肿、WBC计数及CRP明显升高有助于IKD诊断.尽早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可减少IKD延迟诊断及CAL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观察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的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 TG),探讨预测KD患儿预后的新指标.方法 对入院7 d内的KD患儿126例常规取血制片,瑞氏染色后观察中性粒细胞形态,根据TG所占比例分为TG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之间的WBC计数、红细胞比积、血清白蛋白值、CRP、血沉以及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的发生率和残存率.结果 TG阳性组白细胞数目、CRP值及血沉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红细胞比积、血清白蛋白值明显低于阴性组(P<0.01).TG阳性组的6个月后CAL残留率大于阴性组(P<0.01).结论 TG有望成为预测KD预后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急性期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分析肝损害在预测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无反应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北京儿童医院首次确诊为KD的925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时有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水平异常分为肝损害组(n=284)和非肝损害组(n=641),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肝损害等指标预测KD患儿冠状动脉损伤及IVIG无反应的临床价值。结果肝损害组KD患儿入院时间较非肝损害组更早,血清炎性指标水平更高(P<0.05)。肝损害组KD患儿入院时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高于非肝损害组(P=0.034);给予首次IVIG治疗后,肝损害组发生IVIG无反应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肝损害组(P<0.001)。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与血红蛋白水平下降、血小板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和ALT水平升高有关(P<0.05);KD患儿发生IVIG无反应与四肢改变、血红蛋白水平下降、血小板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ALT水平升高及冠状动脉损伤有关(P<0.05)。结论KD急性期合并肝损害患儿的临床症状出现早且炎性指标水平更高,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损伤及IVIG治疗无反应。  相似文献   

7.
547例川崎病临床分析及伴冠脉病变高危因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特征,探讨KD临床表现与预后的关系,了解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的危险因素.方法 同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6年10月间547例住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典型与不典型KD的临床特征,并探讨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结果 547例中典型KD 434例,不典型KD 113例,不典型KD CAL发生牢较高(P<0.05);除肛周脱屑外,其他临床症状发生少,出现晚(P<0.05).547例KD中并发CAL 103例(18.82%),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性别、血沉、血小板、C-反应蛋白与CAL发生率有密切关系.结论 不典型KD的CAL发生率较高,肛周脱屑较其他临床症状出现早,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线索之一;3岁以下的男孩及血沉、血小板、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是CAL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8.
Harada评分预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奚立  桂永浩  盛锋  徐素梅 《临床儿科杂志》2007,25(4):309-311,320
目的 探讨Harada评分对中国人群样本中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高危因素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参照KD诊断标准及Harada评分标准,回顾性分析187例KD息儿发病10d内白细胞(WBC)计数、红细胞压积(HCT)、C反应蛋白(CRP)、发热天数、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各项指标;采用χ^2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分别检验上述因素与KD合并冠脉损害的相关性;比较冠脉损害组与非冠脉损害组Harada评分的差异。结果发病10d内单因素分析发病年龄、WBC计数、HCT、CRP、心电图改变及发热天数与KD合并冠脉损害有密切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病10d内CRP、发热天数与KD合并冠脉损害的发生独立相关。发生冠脉损害患儿Harada评分的平均分高于无冠脉损害者。结论 Harada评分可作为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一项预见性指标,也可作为中国人群川崎病患者早期是否应用静脉丙球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川崎病(KD)流行特点,探讨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997-2008年禹州市三所医院确诊的186例KD患儿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KD流行特点,比较KD并发CAL病例和非CAL病例暴露因素,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AL发生的显著危险因素.结果 住院治疗KD患儿逐年上升,1~3岁为KD高发年龄段,男女比例为1.66:1,合并CAL发生率33.1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居住环境、发病至就诊时间、总发热天数、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用量和时间、血清白蛋白(ALB)含量、血小板(PLT)数与KD并发CAL相关联(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ALB、PLT、发热天数进入的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KD发病率呈升高趋势,1~3岁男性儿童是发生KD的高危人群;KD主要危害冠状动脉,年龄≤2岁、ALB<40g/L、PLT>500×109/L、热程>10 d是KD并发CAL的显著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低钠血症诊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低钠血症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温州医学院育英儿童医院儿内科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KD患儿132例,根据入院后的血钠值,分为低钠血症组(血钠<135mmol/L)和非低钠血症组(血钠≥135mmol/L),并对以下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比较,临床特征包括患儿的年龄、性别、发热时间、住院时有否腹泻、冠状动脉损害及尿常规异常;实验室资料包括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钠、钾、氯、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尿素氮、肌酐、白蛋白、C-反应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介素-6等指标.结果 54例(41%)KD患儿有低钠血症,急性期过后恢复正常,8例(6%)患儿血钠<130mmol/L.最低血钠121mmol/L.与非低钠血症组比较,低钠血症的KD患儿有更长的发热时间、较高尿常规异常和冠脉损害发生率(P<0.01或P<0.05);而年龄、性别及腹泻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低钠血症组比较.低钠血症的KD患儿血钾、氧和白蛋白明显降低(P<0.01或P<0.05);血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白介素-6明显升高(P<0.01 或 P<0.05);而血细胞计数、血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尿素氮和肌酐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川崎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高,低钠血症的发生与血管炎症严重程度相关,进一步研究川崎病低钠血症发生的确切机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