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及FPSA与TPSA比值在前列腺癌症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疫技术检测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症(PCa)患者的血清TPSA、FPSA及FPSA与TPSA比值。结果PCa、BPH组与健康对照组TPSA、FPSA及FPSA与TPSA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诊断灰区内(TPSA为4.0~20.0ng/mL),PCa组与BPH组TPSA、FP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PSA与TPSA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FPSA与TPSA比值结合TPSA含量可提高PCa与BPH鉴别诊断的特异性,对PCa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及高危人群的筛查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清游离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与总PSA比值(FPSA/TPSA)在前列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68例未经治疗的前列腺癌(PCa)患者、132例良性前列腺疾病(BPH,AP,CP)患者和85例健康者血清中的TPSA和FPSA,并计算FPSA/TPSA比值。结果以TPSA4.0μg/L为临界判断点,对PCa诊断的灵敏度为94.1%,特异度为69.3%;以FPSA/TPSA0.15作为临界值判断点,对PCa诊断的灵敏度为91.12%,特异度为94.93%。TPSA在4.0~15.0μg/L时,两组患者TP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PSA/TPSA比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a组显著低于良性前列腺疾病组。结论以FPSA/TPSA=0.15作为临界值判断点,FPSA/TPSA比值提高了对前列腺良、恶性疾病诊断的特异性,尤其TPSA在4.0~15.0μg/L范围内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潘秀军  沈霞 《检验医学》2005,20(2):89-91
目的探讨血清游离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与总PSA(TPSA)比值[(F/T)PSA]在前列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测定55例未经治疗的前列腺癌(PCa)患者和10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血清中的TPSA和FPSA,并计算(F/T)PSA比值.结果以TPSA>4.0 ng/ml为临界判断点,对PCa诊断的灵敏度为98.2%,特异度为43.1%;以(F/T)PSA<0.15作为临界判断点,对PCa诊断的灵敏度为87.0%,特异度为90.8%.TPSA在4.0~20.0 ng/ml时,两组患者间TPSA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F/T)PSA比值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PCa组显著低于BPH组.结论以0.15作为临界判断点,(F/T)PSA比值提高了对前列腺良恶性疾病诊断的特异性,尤其TPSA在4.0~20.0 ng/ml范围内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和游离与总前列腺特异抗原比值(F/T)对前列腺癌(PCa)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使用ROCHE2010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经临床确诊的42例PCa和88例BPH患者和52例健康者血清TPSA、FPSA含量并计算F/T。结果PCa组和BPH组与52例健康者的TPSA、FPSA及F/T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16例PCa和41例BPH患者位于诊断灰区(TPSA4~10 ng/mL),此时PCa组和BPH组患者的TPSA、FPS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TPSA值在诊断灰区内的良、恶性增生性疾病患者,F/T因其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有助于PCa与BPH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游离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与总PSA(TPSA)比值[(F/T)PSA]在前列腺良恶 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测定55例未经治疗的前列腺癌 (PCa)患者和10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血清中的TPSA和FPSA,并计算(F/T)PSA比值。结果 以 TPSA>4.0ng/ml为临界判断点,对PCa诊断的灵敏度为98.2%,特异度为43.1%;以(F/T)PSA<0.15作为临界 判断点,对PCa诊断的灵敏度为87.0%,特异度为90.8%。TPSA在4.0~20.0ng/ml时,两组患者间TPSA差异 无显著性(P>0.05),而(F/T)PSA比值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PCa组显著低于BPH组。结论 以0.15作 为临界判断点,(F/T)PSA比值提高了对前列腺良恶性疾病诊断的特异性,尤其TPSA在4.0~20.0ng/ml范围 内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的检测在前列腺癌(PCa)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化学免疫发光法检测43例前列腺癌患者和56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TPSA和FPSA含量,并以45名健康者作比较。结果前列腺癌组TPSA和FPSA均显著高于前列腺增生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a组FPSA/TPSA比值则明显低于BPH组和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PSA、FPSA、FPSA/TPSA比值联检可作为PCa和BPH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血清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对前列腺上皮内瘤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我院138例前列腺上皮内瘤患者的PSA进行测定,用超声诊断仪测定前列腺的体积,并计算出PSAD.结果 前列腺上皮内瘤组PSA值和PSAD值分别为为(61.41±40.9) ng/ml和(1.18±0.89),良性前列腺增生组PSA值和PSAD值分别为为(8.63±4.36) ng/ml和(0.13±0.14),两组的PSA和PSAD均有显著差异,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前列腺上皮内瘤组PSA多分布于大于20 ng/ml,占总数62.30%,PSAD多数>0.15,占总数88.52%,良性前列腺增生组PSA多分布于4-20 ng/ml之间,占总数的55.84%,PSAD多数≤0.15,占总数48.05%,前列腺上皮内瘤组PSA值和PSAD值分别为(13.15±5.98) ng/ml和(0.49±0.31),良性前列腺增生组PSA值和PSAD值分别为为(7.84±3.54) ng/ml和(0.15±0.11),两组的PSA和PSAD均有显著差异,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SA>4 ng/ml,PSAD>0.15时患有前列腺上皮内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升高,特别是PSA在4-20 ng/ml区间时.结论 测定血清中PSA含量并计算PSAD对前列腺上皮内瘤的早期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T-PSA水平与F/T在前列腺肿瘤良恶性中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分析健康对照组(70例),BPH组(51例)及PCa组(27例)血清T-PSA,及算比值。结果 PCa组和BPH组的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a组的F-PSA、T-PSA含量均高于BPH组,F/T比值显著低于BP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SA界值取4ng/ml,F/T取0.16能有效地筛检前列腺癌,在鉴别前列腺肿瘤良恶性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前列腺声像图特点、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47例经直肠超声引导系统6点加目的 性穿刺患者前列腺声像图特点及临床资料,其中前列腺癌组17例,前列腺增生组30例.结果 前列腺癌组与前列腺增生组异常血流信号发现率分别为88.2%、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异常回声结节发生率和前列腺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游离前列腺特导性抗原(FPSA )、前列腺特导性抗原密度(PSAD)、FPSA/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对前列腺癌诊断的ROC曲线面积分别为0.692、0.739、0.214.以PSAD≥0.15 μg/ml·cm3诊断前列腺癌的阳性预测值为50%,敏感性为76.5%,特异性为56.7%.结论 异常血流分布较低回声结节更具有特征性的前列腺癌超声表现,其指导目的 性穿刺的准确率较高,PSAD是较TPSA及FPSA/TPSA更有价值的前列腺癌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血清PSA、FPSA/TPSA、PSAD对前列腺癌诊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进一步了解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游离PSA/总PSA(FPSA/TPSA)、PSA密度 (PSAD)对国人前列腺癌诊断的意义。方法 选择前列腺癌 40例 ,良性前列腺增生 46例 ,PSA <2 0ng/ml,比较两组间PSA、FPSA/TPSA、PSAD的差异及当取不同界值时对前列腺癌诊断的意义。结果 PSA、PSAD两组间均数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及P <0 .0 5 ) ;FPSA/TPSA两组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当PSA取 4ng/ml、6ng/ml及 10ng/ml为界值时 ,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92 .5 %和 45 .7%、67.5 %和 78.3 %、3 0 .0 %和 91.3 % ;当PSAD分别以 0 .15和 0 .2为界值时 ,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5 0 %和 67.4%、3 0 %和 84.8%。结论 当PSA≥ 10ng/ml时 ,提示高度怀疑前列腺癌 ,应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 ;PSAD诊断前列腺癌与PSA相比较无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FPSA与TPSA比值(F/T)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病理类型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检测98例BPH(腺瘤样型39例,纤维肌型35例,纤维肌腺瘤样型24例)、30例健康患者(对照组)的TPSA、FPSA,并计算出相应的F/T值。结果 BPH组FPSA、TPS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F/T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BPH各组分型相比较发现,腺瘤样型组患者血清FPSA、TPSA高于纤维肌型组、纤维肌腺瘤样型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纤维肌型组与纤维肌腺瘤样型组比较,患者血清FPSA、TPSA均无明显差异。F/T在各BPH分型中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腺瘤样型BPH患者血清FPSA、TPSA高于纤维肌型和纤维肌腺瘤样型,对诊断BPH病理类型有一定程度上诊断价值,从而为临床指导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泌尿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操作对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检测的影响。方法将80例在深圳市中医院泌尿外科住院的男性患者纳入该研究,其中进行了直肠指检(DRE)的为13例,导尿术10例,硬式膀胱镜12例,前列腺活检术17例,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28例。80例患者分别于泌尿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操作前及操作后24h、3d、7d、14d采集血液标本进行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和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测定。结果 DRE操作对TPSA和FPSA水平没影响,操作前后TPSA、FPS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尿术和膀胱镜检查均能使血清TPSA和FPSA水平升高,操作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持续时间较长(7~14d)。活检术和TURP术后24h血清TPSA和FPSA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开始降低,第14天血清TPSA和FPSA水平降至基线。结论 DRE对血清TPSA和FPSA检测没影响,而导尿术、膀胱镜、活检术和TURP等可使血清TPSA和FPSA水平不同程度地升高,但维持时间长短不同。  相似文献   

13.
PSA水平测定对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水平在诊断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和前列腺癌 (P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8例BPH和22例PC患者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 (FPSA)、总前列腺特异抗原 (TPSA) ,计算FPSA/TPSA比值 ,并测定BPH患者的实际前列腺体积 (PV)。 结果 BPH患者FPSA值为 (1.63±1.08) μg/L ,TPSA值为 (12.38±8.26) μg/L ,FPSA/TPSA比值为0.025±0.13;PV为(14.0±1.08)cm3 ,PV每增加1cm3 ,TPSA平均增加0.17μg/L,而FPSA平均增加0.03μg/L;BPH患者年龄、PV分别与FPSA、TP SA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均P<0.05) ,而与FPSA/TPSA比值无相关性 (P>0.05) ;患者年龄与PV无相关性 (P>0.05)。PC患者FPSA值为(6.05±1.46) μg/L,TPSA值为 (37.44±11.58) μg/L ,FPSA/TPSA比值为0.14±0.11,与BPH患者比较 ,FPSA、TPSA值均明显上升 (均P<0.05) ,而FPSA/TPSA比值明显下降 (P<0.01)。结论 BPH患者血清PSA水平随年龄、PV的增加而上升 ;PC患者血清PSA水平升高且较BPH患者更为明显 ,而FPSA/TPSA比值明显下降 ,当其<0.15时诊断为PC的准确率达77 % ;测定PSA水平对指导BPH和PC的诊断和治疗、判断PC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PSA(FPSA)作为前列腺癌(PC)和前列腺肥大(BPH)的过筛试验,对于早期诊断,疗效观察有着重要意义。FPIA方法检测TPSA,FPSA即可初步分析前列腺患者血清中PSA,FPSA含量。实验结果表明,PC及BPH患者血清的TPSA,FPSA浓度均可增加,但其两者之间的鉴别诊断可用游离PSA与总PSA(F/T PSA)比值判断。认为测定血清中的TPSA,FPSA为早期快速准确诊断PC,BPH提供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5.
F-PSA和F/T比值在前列腺癌"诊断灰色带"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在前列腺癌"诊断灰色带"(4.0~10.0μg/L范围内),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和FPSA与TPSA比值(F/T值)诊断前列腺癌(PC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血清TPSA在4.0~10.0 μg/L范围内的46例前列腺癌(PCa)患者和8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检测血清FPSA,计算F/T比值,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T-PSA 4.0~10.0 μg/L范围内,各组间TPSA和FPSA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F/T比值差异显著(P<0.01),PCa患者F/T值明显低于BPH患者和正常健康者,以F/T值<0.16作为诊断前列腺癌的临界值,其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示值、阴性预示值分别为85.6%,89.1%,81.2%,91.0%.结论对TPSA处于诊断灰色带(4.0~10.0 μg/L范围)的良性和恶性前列腺疾病患者,同时检测血清FPSA,并应用F/T比值,可有效提高前列腺疾病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有利于对TPSA在正常范围的前列腺癌患者及早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FPSA/TPSA、PSAD 在PSA 灰区中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 年1 月至2011 年1 月TPSA 在4 ~ 10 ng/mL 之间的415 例患者,测定其血清TPSA、FPSA,经直肠B 超测定前列腺体积,所有患者均经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为53 例前列腺癌(PCa)及362 例前列腺增生(BPH).计算FPSA/TPSA、PSAD,通过统计学方法比较FPSA/TPSA、PSAD 在灰区诊断PCa 的价值.结果:PCa 组的FPSA /TPSA 较BPH 组降低(P < 0.001),PCa 组的PSAD 较BPH 组升高(P < 0.001).TPSA、FPSA/TPSA、PSAD 在ROC 曲线下的面积从大到小依次是PSAD > FPSA/TPSA > TPSA.当FPSA/TPSA 和PSAD 临界值分别为0.16 和0.15 时,诊断PCa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1.1%和60.2%,66.0%和87.0%.结论:FPSA/TPSA、PSAD的测定能显著提高灰区PCa 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PSAD 诊断价值高于FPSA/TPSA.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清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与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比值对前列腺癌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54例前列腺增生(BPH),32例前列腺癌(Pca)和38例正常男性的血清FPSA、TPSA含量,并计算FPSA/TPSA比值,讨论它们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意义。结果单独以血清TPSA大于4.0μg/L作为前列腺癌的诊断标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0%,76.2%。以FPSA/TPSA小于0.11作为前列腺癌的诊断限定值,当血清TPSA小于4.0μg/L时,FPSA/TPSA比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0%,68.1%;当血清TPSA大于10.0μg/L时,FPSA/TPSA比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8.5%,69.1%;而当血清TPSA在4.0 ̄10.0μg/L时,FPSA/TPSA比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3%,90.5%。结论当血清TPSA在4.0 ̄10.0μg/L时,FPSA/TPSA比值可大大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和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及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前列腺癌早期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80例前列腺癌患者,70例良性疾病患者全部进行血清PSA,FPSA检测,并同时对80例临床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进行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另选择60例健康男性检测血清PSA,FPSA结果作为对照组。并计算FPSA/PsA比值。【结果】前列腺癌骨转移组患者血清PSA,FPSA结果显著高于良性疾病患者及正常健康男性(P〈0.01)。【结论]PSA,FPSA检测联合骨显像对前列腺癌早期骨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量表(IPSS)评估联合前列腺体积(PV)检测与高血压病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男性高血压病患者287例进行回顾分析,其中1级高血压38例,2级128例,3级121例.根据危险分层,低危11例,中危42例,高危102例,极高危132例;纳入同期非高血压患者128例作为对照组.入选者治疗前均经超声检测前列腺大小,并接受 IPSS评估.同时检测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计算体重指数(BMI)和PV.结果 高血压组患者IPSS评分为17.35±6.0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7±4.12(t=3.542,P〈0.01);高血压组PV为(39.71±17.83)ml,亦明显大于对照组的(23.65±11.42)ml(t=3.389,P〈0.01).PSA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血压组中,3级高血压组的PV及IPSS评分显著高于1、2级高血压组(F=3.53,4.17,均P〈0.05);高危和极高危组的PV及IPSS评分显著高于中低危组(F=5.09,8.92,均P〈0.01).相关分析显示,PV与年龄、SBP、DBP、FBG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389,0.294,0.266,0.221,均P〈0.05),与HDL-C呈负相关(r=-0.375,P〈0.01).IPSS评分与年龄、SBP、FBG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324,0.272,0.216,均P〈0.05),与HDL-C呈负相关(r=-0.284,P〈0.05).结论 IPSS评分增高和PV增大常与高血压病的多种传统危险因素并存;后者可能同时促进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良恶性前列腺增生病理类型与血清fPSA和tPSA及其比值的关系.方法 分析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前列腺增生疾病108例患者,均行PSA、盆腔MRI、前列腺穿刺活检检查.对比各病理类型之间的血清fPSA、tPSA及f/tPSA 比值,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108例患者经病理证实前列腺癌25例(23%),前列腺结节增生为83例,且分为间质性结节 7例(6%)、腺肌性结节24例(22%)、纤维腺瘤性结节5例(5 %)、腺性(腺瘤性)结节15例(14%)、混合性结节32例(30 %).以上六组fPSA、tPS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良、恶性前列腺增生f/tPSA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性前列腺结节增生各型f/tPSA比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结合血清fPSA、tPSA及f/tPSA比值可提示前列腺增生病理类型,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